第一节 水文水资源
1898年,中东铁路管理局在哈尔滨建立了第一个水文站,开始水文观测。1933年,在松
花江小古洞、三姓江段、中东铁路沿线及省内主要江段上又陆续建立了一批水文站。1935年
3月,日本侵略军接管了中东铁路管理局,上述各类水文观测站均由日伪交通部理水司理水调
查处管理。同时伪水利电气建设局、伪滨江省防水开发事业局、哈尔滨航运局、东北水利工
程局等单位,根据自己的需要也建立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水文观测站。到1945年已有水位观测
站188处,流量站40处,降水观测站186处,蒸发观测站159处。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绝大
部分观测站停测或解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恢复原有水文观测站的同时,根据水利水电建设和防汛抗
旱的需要,编制了站网发展规划,建立了大批观测站,并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观测与资料整编
以及洪水预报。
1972年,在长期观测、积累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省水文总站与省水利设计院合编了《黑
龙江省水文图集》。
为了提高洪水预报的精度,1975年,黑龙江省水文总站钱学伟用控制的方法求得了马斯
京根①(①注:马斯京根法是种河道洪流演进计算方法,在短期洪水预报和水文计算中得到广
泛应用。一般只适用于单河段,而且往往是连续方程和运动方程的有限差解。)连续演算解析
解,即马斯京根法瞬时单位线。此项研究还提出了解析解中各参数的定量方法,并可以直接
应用于短期洪水预报。该成果已编入罗伯昆主编的《水文预报方法》。
1977年,省水文总站马训和省水利专科学校季山等共同完成黑龙江省产流量计算有关问
题初步探讨的研究课题。它从多种途径论证了全省降雨产流以蓄满方式为主;研究了流域最
大土壤蓄水量和蒸发能力的地区分布规律;分析了冻土对于产流参数的影响;探讨了超渗产
流情况下径流量的计算方法。1977年4月在全国水文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上宣读。会后由马训
、季山改写为“黑龙江省产流参数的地区规律”编入由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的《水文预报技
术经验汇编》。
以上两项科研成果获1978年省科学大会奖。
1978年,水利电力部水文局责成黑龙江省负责中国水资源调查评价与供需平衡分析课题
黑龙江流域片的水资源研究。该项任务由黑龙江省水利厅黄春藩总工程师主持、由省水利勘
测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杜仲和工程师王洪阁等具体承担,同时负责黑龙江流域片内的各省综合
汇总工作。该课题根据流域系统内水资源分布状况,按流域从上游到下游,从支流到干流划
分供需平衡分区,按流域分区系统研究降水和径流的自然规律,针对工农业需水对象的保证
程度逐区进行水量平衡,探求余缺,明确经济布局现状和水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以及未来经济
发展布局的可行性,按工业用水与农业用水、河道内用水与河道外用水以及不同的取水方式
等综合进行研究。地表水部分由省水文总站负责,地下部分和供需平衡部分分别由省水利勘
测设计院张剑峰、王洪阁承担。全国汇总成果《中国水资源调查评价与供需平衡分析》于19
84年获水电部科技优秀成果二等奖,全国农业区划一等奖。
1977年,由黑龙江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王洪阁承担水电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资源普查
课题中黑龙江水系的水力资源普查任务。经过2年的科学调查,对全省的河流总数、水力资源
蕴藏量、水电开发利用现状、可能开发的水力资源数量与地区分布乃至对今后水力资源的开
发利用等预测都做了详细的论述和评价,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开发利用能源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全国汇总成果《中国水利资源普查》,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78~1982年,省自动化研究所的吕兴太、宋元恒和省水文总站金政焕等人研制成功小
流域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该系统由20个遥测站、1个中继站、9个中继遥测站和1个中心控制站
组成。全系统为应答式。中心站具有自动或手动测量功能、数据可显示、打印。遥测站可无
人值机,有低功耗的值班装置。中心站可以依次遥测29个遥测站点的水位、雨量数据,遥测
距离50公里,中继后可测到100公里。雨量测量精度1毫米,水位测量精度1厘米。该系统为数
字式时分系统,速率为50波特。因遥测站经常处于值班状态,能随时采取数据,故可节省大
量人力,提高报汛速度,增长水文预报期。该系统安设在拉林河流域,对这一地区的抗旱、
防洪和确保龙凤山水库的安全有极大的社会效益。该系统1982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二等奖。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79年,省水文总站与省水利设计院合编了《黑龙江省最大可能暴雨等值线图》。
1979~1982年,根据国家科委、国家农委和水电部统一部署,省水文总站组织科技人员
对全省地表水资源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根据历史上2万多站年水文资料,并搜集地质、
地貌、植被等大量资料,结合全省工业、农业、城市生活用水以及水利工程效益实际调查,
经过计算与统计分析,阐明了全省在气象和下垫面条件下的降水、蒸发、径流等水平衡要素
的时空变化特点,查明了地表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地区分布规律,指出了全省地表水开
发利用现状、潜力和途径。此项研究用水热平衡法计算陆地蒸发量,引入流域平均高程作参
数。对苏联等国现行方法进行补充、修正,提出了黑龙江省气象和下垫面条件下不同地貌单
元陆地蒸发量经验计算公式;提出了比较完整地论证降水、蒸发、径流均值及其变差系数等
值线图合理的方法与途径;采用新的方法进行全省径流的系列代表性分析;在短缺实测年径
流资料的中俄边境一些河段上,采用综合后的H——Q曲线关系进行年径流资料的插补;提出
了既考虑降水、又考虑产流强度的计算地表水资源的代表站法,1982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二
等奖。该成果连同汇总后的黑龙江流域片水资源参加全国汇总。汇总后的成果,1983年获水
电部资源调查与区划成果二等奖。
1983年,省水文总站与省水利设计院共同完成了《黑龙江省暴雨洪水图集》。
至1985年末,全省有水文站51处,水位站136处、雨量站739处、径流实验站2处、地下水
观测井550眼、水质监测站60处,已形成比较完整的水文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