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北部引嫩工程
为了解决大庆油田及化工急需用水和松嫩平原干旱及富裕、林甸等县防治地方病改水,
中共黑龙江省委决定修建北部引嫩工程。1970年由黑龙江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编制规划设计,
经国家水电部(71)水电综字第297号文批准兴建。该工程自1972年9月开工,至1976年9月竣
工,工程投资1.59亿元。同年12月由黑龙江省基本建设委员会验收,交付使用。该工程采用
一系列新工艺、新技术,自每年4月下旬至11月下旬引水,全年引水量4.65亿立方米,对解
决石化工业、农田灌溉、养鱼、改土用水起重要作用,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一、引蓄结合的合理布局
该工程处要塞地区,冬季封冻期不能引水。为解决自然条件造成的引水时间和工农业用
水的矛盾,在工程规划上采用了引蓄结合的合理布局。实行畅流期,除满足农业用水外,将
其余的水蓄入水库,解决了总干渠冬季不能引水的难题,保证了工业全年用水。
二、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
为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在总体规划中确定以排完灌的方案,布设了排灌配套的灌排系
统,形成灌排结合的新型灌区。在工程设计上采取一系列防止地下水位升高的有效措施。如
总干渠设计水位平地面,总干渠两侧营造防护排水林带,重点渠段开挖截流沟,并布设长期
观测点,加强水盐动态观测和综合试验等。这些技术措施,较好地控制了土壤次生盐碱化。
三、无坝引水渠首
引水工程渠首,经过有坝和无坝引水两个方案的科学论证,根据油田用水时间紧迫和财
力情况,借助当地自然地形条件,成功地选择了无坝引水渠首方案。既满足了工农业用水的
迫切需要,又节省了大量工程投资。在引水口设计过程中,是在取得整体水工模型试验和江
道变迁分析成果的基础上,经反复论证确定的。引水口位置选在拉哈镇嫩江渡口上游江道的
凹岸处。为确保引水口的安全,从河势现状出发,分析江道的发展趋势,因势利导,对江道
进行整治。修建了配套的导流坝、锁坎、堵截串沟、鱼嘴、拦砂坎等工程设施。
四、坡水和交叉工程设计
坡水和交叉工程设计十分重要,如有不当,将给工程带来后患,甚至导致工程失败。在
工程设计中,根据自然地形特征,科学分析,合理确定设计标准和工程措施,较好地解决了
这一问题。
鉴于总干渠途径地段地形复杂,乌裕尔河以北坡水处理以主体交叉为主,修建坡水涵洞
,较小的坡水分散入渠,在适当位置设泄水闸。乌裕尔河以南坡水处理是在总干渠上游侧修
建截流沟后视水位衔接情况,或排人渠道或用压力涵排人下游沟道。对于较大河流交叉,依
据不同特点,采取不同交叉形式,如平交、挖渠筑坝、渠库结合等方案。通过不同的坡水处
理措施,很少发生毁渠现象,保证了渠道的安全输水。
五、强渗透渠段的技术措施
为解决渠道渗漏技术难题,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和方案选择,对混凝土板衬砌,塑料薄膜
防渗,渠道改线等方案进行比较,深入研究江道水位和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和临界条件,进行
了电模拟试验,较准确地计算出本段渠道的渗漏量,决定采用加大渠道断面,加大引水量方
案。采取这些措施,既节省了投资,又缩短了工期。渗透段渠道损失水量基本接近设计数据
,渠道保持稳定。
六、处理总干渠面部滑坡
造成滑坡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位高,坡脚开挖土体失去平衡。采取就地取材的办法,清
除渠道已经下滑的土体,修建纵向排水暗沟,沟内填充砂砾石为滤料,降低渠道上游地下水
位,疏干土壤,并将上游暗沟每隔50米设置一道横向排水暗沟,穿过渠底将地下水排人下游
。另外,清除已滑土体,换人优质粘土,碾压成挡土渠堤,以阻挡左侧上游土体下滑。这项
设计方案较混凝土硬性支挡措施节省了大量投资,克服了滑坡现象。
七、建筑物设计中的新结构新技术
北部引嫩工程建筑物百余座,应用的新结构、新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乌裕尔河
交叉工程泄洪闸应用轻型结构,双悬臂钢闸门;(二)通南沟交叉采用跨度达23米的双层涵
闸结构,设计应用弹性地基多跨多层的框架计算方法;(三)坡水涵洞与渠道退水闸相结合
的双层结构,底洞泄低频率洪水,上闸放空渠道和泄洪;(四)公路桥管柱桩采用防冻胀新
技术,有效地克服冻拔力对桥桩的破坏;(五)钢闸门采用喷砂除锈、喷锌防锈新技术;(
六)渠道建筑物应用反拱底板、连拱挡土墙、板桩式溢流堰、软基挑流消能和筛网消能等新
型防冻胀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