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水土保持
黑龙江省水土流失面积达6000余万亩,松嫩平原的山丘地区最为严重。从50年代起,省
水利厅曾经先后在克山县、泰来县、尚志县、宾县建立了4个水土保持实验站。克山站王维等
人进行的克山镇西大沟流域的综合治理,宾县站开展的英杰乡吉兴沟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基
本控制了水土流失,受到国务院嘉奖。其中的垅三改和地三埂的耕作措施在全国推广应用。
在对土壤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黑龙江省水利勘测设计院赵洪书根据多年实验,于1963年
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提出了土壤孔隙度和孔隙比的经验计算公式。该公式属于国际首创
,它比理论公式计算简单、应用方便,而且不需要做土壤比重试验,即可获得精度较高的土
壤孔隙度和土壤孔隙比。该应用理论成果已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和全国有关高等院
校及各省水利设计院广泛应用。80年代已引起国外学者的瞩目和应用。1978年获全省科学大
会奖。
1973~1974年,在对松嫩平原土壤分析中,李大友发现碳酸盐类型土壤pH值与碳酸根不
相符,一般pH值高达8.3以上仍未发现碳酸根,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经过各种试验与资料分
析,提出了“电位双pH曲线法测定土壤pH值”。该法是在弱酸性、中性和弱碱性土壤中测得
的电位值为纵座标,以实际电位法和比色法测得的pH值为横座标绘制双PH曲线而得名。该法
经过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和沈阳林业土壤所的专家校验,肯定该法理论正确,测得的pH值
与磷酸根吻合,而且方法简单,比离心比色法速度快。该法已在全国推广应用,1978年获全
国科学大会奖。
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研究所在宾县糖坊公社太平大队大顶子山区结合群众抗旱进行蓄水保
土、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研究工作。1975年在大顶子山修建扬水站,采取专群结合、建站与
修梯田相结合、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相结合的办法,修建桥涵、闸等建筑物30余座。干砌、
浆砌、瓷管、砖砌、草筏子等8种型式的跌水工程1250余处,在严重的大旱之年,灌溉的200
0多亩梯田,一般比未灌溉的梯田平均亩增产1倍以上,使太平大队由过去的贫困缺粮队转为
向国家交粮30余万公斤的富队。梯田灌溉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改变了山区贫
困落后的面貌。在山区水土保持建设的同时,邢志学等还探索了梯田规格、土壤水分物理性
能对灌水方式和灌水技术的影响。提出了《梯田灌溉实验初步报告》。1978年获全省科学大
会奖。
1980年,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研究所又进行了侵蚀土壤理化特性与抗冲抗侵蚀性的研究。
经过3年的试验,提出了黑土、白浆土和风沙土的侵蚀强度分级标准、理化性能、分级现状分
布和抗冲抗侵蚀能力指标。该项研究成果已在全省水土保持区划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