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气象
两汉时期,在松花江、嫩江流域的夫余国有“水旱不调,五谷不熟”的记载(见《三国
志·夫余传》)。唐朝渤海国时期,渤海国的出使团中常设“天文生”(见《渤海史稿》)
,以占测旅途风雨。公元822年(唐长庆二年),引进并使用唐朝的《宣明历》,1859年(清
咸丰九年)传给日本,1862年(清同治元年)被日本正式采用。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5月8日,由中东铁路建设局在哈尔滨设置第一个气象观测所
。继而又在牡丹江、昂昂溪、爱辉等地设置测候站,构成测候网,按时观测,日有统计,月
有报告,积累了大量的气象资料。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在沦陷的14年间,伪中央观象台,先后在黑龙江
省设置50个观象台(所)。其中区观象台2个(牡丹江、齐齐哈尔),地方观象台3个(哈尔
滨、佳木斯、黑河)和45个观象所,普遍进行地面气象观测。观象台和部分观象所还进行高
空气象、航空气象、日射、地震观测,并开展天气预报。所测气象记录以月报、年报和累年
报告形式出版。
194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东北境内气象测点逐渐减少或停办。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
,气象观象台(所)的观测设备、气象资料、天气图等多被苏军当作战利品运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省的气象事业获得迅速发展。建成了地面气象、高空气
象、航空气象、日射观测和农业气象试验观测的大气探测系统和气象服务系统。1964年10月
成立黑龙江省气象研究所,至1985年,黑龙江省属于国家气象部门的气象台站共86个,其中
省气象台1个,地区气象台8个,县气象站74个,农(林)气象实验站3个。除绥化和松花江台
无探测任务外,有84个台站承担探测任务,其中承担气候观测的81个,天气观测的38个,高
空气象探测6个,农业气象观测44个,太阳辐射观测3个,天气雷达探测3个,卫星云图接收2
个。另外,农场、林场、民航、大型工矿企业设专业气象台站150多个和62个农村气象哨。还
有水利部门788个雨量点,形成了辐射全省、种类齐全的气象观测系统。至1985年全省共有气
象工作者206人,其中大专以上占16%,中专占28%。
为了使气象工作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科研工作者运用各种先进技术
,采用包括电子计算机在内的各种先进手段,在大气探测、天气预测、气候规律和资源开发
利用、农业和林业气象、人工影响局部天气及大气污染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基本掌
握了黑龙江省天气变化和长期气候变化的规律,研究出春季旱涝、夏季低温和暴雨、秋季霜
潮霜冻、冬季大雪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方法。找出低温冷害是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大幅度波动
的主要原因及低温发生的规律,开展了省、地、县利用气候资料、合理布局作物品种的农业
气候区划,在森林火险预报方法等方面也获得显著的科研成果。截至1985年,共研究课题15
4项,其中获国家气象局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