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气候

  哈尔滨气象台资料组(现黑龙江省气候资料室),自1954年开始共收存国内外气象资料 43万册(份),天气图、雷达和卫星图片90多万张,系统整编出版全省30年气候资料,开展 基本气候和应用气候服务。
    1964年10月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设置气候研究室,开始对气候进行系统研究。同年 出版第一部《黑龙江省气候志》。70年代运用日、地、海、气资料和历史文献及树木年轮等 ,重点研究基本气候特征和冷暖、旱涝规律。1973年出版了《黑龙江省气候图集》和《黑龙 江省军事气候图集》。进入80年代,重点进行气候资源考察和利用的研究。共设课题25个( 近10年占75%)。其内容属于基本气候特征规律分析的有8个,气象资源考察和利用开发的有 6个,气象预报与协作课题的有5个,低温、旱涝灾害与农业生产的有4个,其它2个。另有参 与协作的课题3个,其中《黑龙江省海伦县农业资源综合考察报告》1982、1985年分别获省政 府和国家农业区划委员会二等奖;《农业资源复查》1985年获中国科学院二等奖。
    一、东北夏季气温的周期变化及低温群发性
    夏季低温冷害是东北地区粮食大幅度减产的主要自然灾害。为了探明其规律,1979年由 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刘育生、智景和等用滑动平均、谐波、功率谱方法,对哈尔滨、长 春、沈阳等地的大量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用英格兰自1660年以来的资料进行可靠性检验, 到1980年完成,揭示出东北区夏季气温存在60~80年世纪周期和35~40年周期及3~5年短周 期。世纪周期约自上一世纪末到1918年为第一个低温半周期,1918年~1955年为高温半周期 ,1955年后转为世纪的第二个低温半周期。从1881年以来又存在两个35~40年变化周期,使 百年来气温呈现两个高温期和三个低温期相间出现的变化规律。其中第二个低温期出现在世 纪的高温半周期中,低点约在1935年前后,气温振幅较小;第一个和第三个低温期与世纪的 第一、二个低温半周期叠加,气温振幅很大。
    经过低温指标和实际调查分析,东北区夏季低温主要集中在3个时期,具有群发性特征。 第一个低温冷害群发生在1881年至1918年间,共8年,间隔1~3年,1911年至1913年低温持续 3年,是百年来最大的一个低温冷害群。第二个低温冷害群发生在1934年~1945年间,低温出 现2年(1934、1940年),是最小的一个低温冷害群。第三个低温冷害群从1956年开始,其间 1964年~1972年已出现全区性低温4年。
    由此得出,东北发生低温年有两条基本规律:只要出现世纪周期的低温半周期与35~40 年周期的低温期,就会发生低温冷害群;当世纪周期、35~40年周期、和3~5年短周期的3种 低温半周期重合就会发生低温年。
    此项研究是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许志远主持的“东北区夏季低温冷害成 因及预报方法”总课题中的子课题,总课题于1982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三等奖。
    二、三江平原降水变动和大气环流的关系
    三江平原是黑龙江省的主要农垦区,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该区由易涝变得易旱。一种 见解认为这是大量垦荒,改变了下垫面性质、破坏了生态平衡所致,不宜继续开垦;另一种 见解则认为这是气候自身的周期变化,主张继续开垦。黑龙江省气候科研所于1980年初由田 兆祥、彭小峡、李贵有承担课题研究,同年8月完成。
    研究结果表明,三江平原降水量变化和全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50年代偏多、60年代明 显减少、70年代最少,三江平原降水量减少幅度比全省平均增大10%,是气候进入“干期”的 表现。经与海平面和500百帕高度的北半球大气环流变化进行功率谱分析证明,三江平原降水 变化受欧洲、雅库茨克高气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变化的影响。7、8月降水变化有4年或 8年准周期,70年代受台风北上影响的次数减少。这一研究成果对三江平原合理开发具有重要 指导意义。论文在1980年4月黑龙江省科协召开的“三江平原地区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平衡学 术讨论会议”上发表,并获省气象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黑龙江省风能资源研究
    为开发新能源,黑龙江省气象科研所1980~1983年成立风能研究组,由朱祥康、田兆祥 主持研究。计算有效风速范围内的各风级的出现时数和有效风速密度,进行了风能资源区划 。
    风能资源丰富区,在年平均风速3.5米/秒以上的平原地区,区域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 ,其年平均风能密度为100瓦/平方米。风能资源一般区,在年平均风速3.0~3.5米/秒地 区,其年平均风能密度为50~100瓦/平方米。风能资源贫乏区在大、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山 区,年平均风速小于3.0米/秒,年平均风能密度低于50瓦/平方米。风能资源的季节分配 :春季占40%、夏季15%、秋季25%、冬季20%。研究指出,黑龙江省风能资源有效风速时数多 ,能量分布集中,极限风速较小,风压相对小,在同等风速下风能功率密度比其他省大,有 较好的风场条件,风能开发与消费之间有良好的匹配关系。
    本成果为黑龙江省风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依据,后被《全国农村资源综合区划》 吸收,并列入《风力发电机系列及设计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