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气象仪器
20世纪50年代,气象技术装备沿用日本残留的仪器并靠部分进口。气象通信以邮电部门
为主、气象部门自设莫尔斯电台为辅的以哈尔滨为中心的气象通信网络,通过沈阳和北京气
象通讯中心进行亚、欧区域气象情报交换,用以进行天气预报。1959年11月开通了全省第一
条哈尔滨至沈阳区域气象中心的50波特有线电传专用线路。60年代初全部气象常规仪器改用
国产品。
1967年,组成省气象台、省民航局气象台、122厂台的哈尔滨气象有线电传网。1969年采
用测风雷达探测高空气象,并试用激光雷达测定云高。全部台站装备了电接风向风速计和遥
测雨量计。1972年测雨雷达用于监测云雨变化;并设立卫星云图接收站,直接接收美国、苏
联气象卫星拍摄的云图资料。1973年起,先后开通了省气象台至8个地区(市)气象台和大庆
气象台的有线电传线路,形成了全省气象电传网。1975年起,气象台站普遍装设了传真机,
自动接收北京、日本东京、苏联伯力广播的各种气象图表。
1979年,气象通讯改用75波特T-1000型电子电传机,效率提高50%;气象资料采用电子
计算机处理;省级气象部门租用中型电子计算机(终端)分析和预报天气。1982年以后,大
批引进柯罗麦克(CROMEMCO)、PC—1500、苹果机(APPLE—Ⅱ)、IBM、CCS-400、长城05
20等微型机,用于预报、科研、通讯、测报、气象资料和办公自动化。1983年制定了“黑龙
江省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1985年3月18日又补充了“一年起步、五年发展、十年
飞跃,建成三机两网一中心、8个子系统的完整业务体系实施方案”,实现气象观测—通讯—
预报—资料-服务—业务管理现代化、自动化、系统化。1985年电子计算机系统控制气象通
信网络试验成功。至1985年底,共有179部各种微型电子计算机在所有气象业务领域里使用,
平均每11人占有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