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预防医学
一、病毒性肝炎
60年代初,省卫生防疫站开始对传染性肝炎进行流行病学研究。
1979年,由省卫生防疫站牵头,在全省15个市、县、303个点,13584人群中进行病毒性
肝炎(包括血清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涉及的范围有临床检查、肝功能检查以及对甲型肝
炎抗体、乙型肝炎表面系统、系统、亚型检测等项目。研究结果表明,城乡患病人数无明显
差异,年发病率以学龄前儿童为最高,现患率则以35~50岁为最高。HB(s)A(g)携带率为
7.93%,居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第13位。这说明全省病毒性肝炎的流行是很严重的。
1981年,在已有e系统诊断标准品的基础上,省卫生防疫站陈美征等从乙型肝炎尸肝中成
功地提取了乙型肝炎核心抗原,掌握了抗体提纯、抗原纯化技术,建立了ELISA和RLA等检测
技术。从1983年开始研制乙型肝炎核心系统诊断用成套试剂盒,其敏感性达100%,特异性达
86.6%,相对符合率达95.5%。同年末,省卫生防疫站孟庆海等从急性肝炎患儿的粪便中提
取甲型肝炎抗原,可与标准甲型肝炎抗体呈特异性免疫学凝集反应。省卫生防疫站陈美征、
吴玉华、佟永力等又研制成功乙型肝炎e系统诊断试剂盒。中试生产后,经过25个医疗卫生单
位40000人份试用,其阳性检出率较琼脂扩散法高4倍,敏感性高640~1280倍。与国际公认的
同类试剂盒(美国和日本制品)比较,相对符合率达100%。经专家鉴定,已达到国际最佳试
剂水平。这一成果在省内外得到推广应用。
二、流行性出血热
20世纪30年代,在黑龙江流域的苏联和中国境内分别发现流行性出血热病。关于其发病
机理研究,国内外虽有大量报导,但始终无确切结论。50至60年代初,省卫生防疫站李炎光
、刘学礼、张兴汉等医学科技人员,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基本查清了该病在省内地区的分布
及流行病学特点。对其自然疫源性和自然疫源地的理论和预防诊断、治疗等进行了深入系统
的研究。
1981~1983年,省卫生防疫站张宝海、金纪元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吴广玉等合作,探讨大
面积流行性出血热的高精度预测,提出以当年的10月至次年9月为预测流行年度。哈尔滨医科
学院刘瑞章、周昆、兴成良等以东北三省三个不同类型的自然疫源地为现场,进行了流行性
出血热自然贮存宿主病原体在鼠体内定位及其对人体病原性的研究,首次在疫区黑线仓鼠的
肝、脾、肾和疫区黑线姬鼠的脾中发现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从而明确提出,在自然条件
下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是随鼠的尿粪排出的。
1982年,在病毒分离基础上,省卫生防疫站刘学礼与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研究所严玉
辰等协作,试制人肺二倍体组织培养疫苗、小鼠乳鼠脑组织灭活疫苗和鸡胚细胞灭活疫苗,
试验结果表明,鸡胚细胞组织灭活疫苗安全可靠,效力很强。刘学礼等7名科技人员首先在自
己身上接种,确认无异常反应后,扩大接种人员100例。为大面积人群接种疫苗预防流行性出
血热打下了实验基础。
1984年3月21日,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系流行性出血热研究组的1名成员,因不慎将流行
性出血热病毒悬液沾污受于伤手背感染而患了典型重症流行性出血热。这一实验室内的意外
感染,肯定了用细胞分离和传代的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对人的病原性,因而肯定了这种病原体
。
同年,省基础医学研究所王文余、田景先等提出新的发病机理学说,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作为致病因子诱发I型和Ⅲ型变态反应,I型是先导,既可引起早期临床症状,也可为中后期
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和致病创造条件。根据这一研究结果,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
院马英骥等设计了抗过敏治疗方案。在4个省(山东、陕西、吉林、黑龙江)的11个疫区医院
应用此法治疗重症病人,使97.46%的早期罹病患者越过少尿期,治愈率高达99.36%。1985
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二等奖。
三、公共卫生
1949年,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首次召开工矿卫生会议,要求做好对劳动者的生产环境卫
生和劳动保护工作。当年,对鹤岗矿务局系统的瓦斯中毒事件进行了调查和监测。1954年,
重点对哈尔滨市46个工厂的辐射和作业环境的小气候进行测定。1954~1956年,对作业环境
产生粉尘的345个厂矿(主要是煤矿)1188个作业点共采样6270份进行测定。至1985年,又对
375个厂矿的322种有害物质采样8356个进行测定。通过测定取得了一批重要数据,为开展劳
动环境卫生监测和改善劳动环境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959年,省卫生防疫站张维东、张家儒、秦国柱等检查哈尔滨蓄电池厂蓄电车间,发现
其作业环境空气中含铅浓度平均超过允许标准的594倍,车间工人肝肿大者占100%。1979~1
985年,省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冯克玉、刘福环、郑亚芹等对哈尔滨蓄电池厂车间的7个
作业点空气中含铅的浓度测定,发现该厂多数作业点分别超出国家容许标准几倍到几十倍,
个别作业点竟超过百倍以上。根据诊断标准,对接触铅的女工子女进行检查,铅吸收检出率
高达62.5%,中毒患病率为5.6%。根据上述情况提出:“限制妇女,尤其是育龄妇女在高暴
露铅作业岗位工作,孕期、哺乳期女工必须调离接触铅的工种。对曾接触过铅的女工必须给
予适当的驱铅治疗,对劳动环境、工作条件应严格定期监测,对女工进行健康监护”的指令
性要求。
1955~1958年,哈尔滨医科大学营养卫生学教研室对在此期间内发生的73次,3087人食
物中毒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1959年又开始对臭米面中毒进行病源学研究,1978年,省
卫生防疫站张玉佩等研究确认:黄色杆菌为产毒菌株,其毒素是诱发臭米面中毒的病因。此
项研究受到卫生部和省政府的奖励。
1981~1985年,哈尔滨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承担了植物蛋白质资源开发利
用研究的省重点科研项目。于守洋、鲍纯义、秦慧生、杨富清等针对植物蛋白质的利用、资
源开发、大豆蛋白对铁的生物利用率影响等3个方面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共发表论文13篇,大
部分研究成果已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拟定了以强化大豆蛋白为主的11种儿童食品配方,
制成各种新型的强化食品10余种。
1958年,王福有、高良文等对松花江、嫩江、牡丹江等江河受城市废水污染的情况进行
了调查研究,提出了现场实验报告,说明含酚工业废水对人、畜、水产资源的严重危害。自
60年代起,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系朱振岗、甘卉芳、郭殿林等经长期研究,发现每年排入松
花江的各种有机污染物有264种,其中致癌、致突变物质和可疑致癌物多达数十种。为消除长
期饮用江水和吃江鱼的沿江居民的致病隐患,他们还开展了致突变实验研究和大规模流行病
学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松花江水、哈尔滨的自来水、江鱼、江底泥均含有致癌物质,
导致长期食用江水、江鱼的沿江居民患癌症死亡率明显增高,主要原因是江水污染,为了控
制、消除污染源,排入江中的有机毒物必须降低到国家规定容许度以下。
1983年12月至1984年5月,省卫生防疫站梁义成、何永江、王璐等开展了黑龙江省环境γ
辐射水平及其对居民所致外照射剂量的研究。该项研究成果为核技术应用、保护环境、制定
放射线卫生防护标准,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