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地方病的防治研究

  一、克山病
    克山病又称地方性心肌病,病区人民原先通称“快当病”,流行于克山、克东、德都、 尚志、方正、林口等县,在其他市县亦陆续有该病发生。1907年~1945年,该病在克山县曾 3次大流行。由于发病原因不明,1935年以地方命名为“克山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克山病的防治研究。中央卫生部及省卫生厅曾多次组织专家、临床医生 深入病区调查防治克山病。
    1952年,哈尔滨医科大学于维汉教授开始专心致力于克山病的研究,为了探索克山病与 膳食的关系,他曾在富裕县繁荣乡对16000人进行长达22年综合性的跟踪研究;在德都县发病 村屯对1500人进行改善膳食预防发病的观察,收集了许多内外环境样品进行定量分析,结合 动物实验,取得了大量数据。提出了克山病起源于营养性生物地球化学病因的“假说”。这 一“假说”已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所接受。为了探索克山病的发病机制和规律,于维汉经 常深入病区,连续27个春节在农村病区度过。30多年来,他和助手们在全国16个省(自治区 ),170多个病区县,救治了6000余名急患,主持并参加过500多例尸体解剖和大量的动物实 验,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在国外医刊发表12篇)。他承担的科研课题有4项获全国科技大会 奖励,3项获国家医药卫生成果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有关克山病心肌病部分由于维汉 撰写。1982年在捷克布拉格召开的第16次世界内科学会上,他被推选为心肌代谢组主席,并 向大会报告了中国及黑龙江省克山病防治研究所取得的成绩。
    1955年6月,省地方病研究委员会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召开了1953~1955年克 山病调查研究座谈会。中央卫生研究院秘书长张查理及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医学院、沈阳 中国医科大学、长春军医大学、大连医学院、甘肃省卫生厅和抚顺地方病防治院等单位的病 理学、心血管病学、放射线学、流行病学、卫生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专家、代表一百余人到 会研究克山病的防治问题。由黑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郝必清向大会介绍了3年来克山病的调查 研究与防治情况。哈尔滨医科大学于维汉、徐恩贵分别作了克山病的临床学和克山病病理学 的报告。会议期间还举办了克山病调查研究材料展览。
    1957年在北安县(今北安市)成立黑龙江省地方病研究所。所属科研人员长年在病区担 负防治和研究任务,为建立防治克山病研究基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60年代初,黑龙江省克山病防治工作者,推广快而省抢救急型克山病的有效方法—应用 大剂量维生素C和大量补液(5%葡萄糖溶液)。只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临床治愈率可 达90%以上,但有20%左右转为慢型。亚急型、慢型按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75%可获临床治愈 。通过改进农村膳食,口服亚硒酸钠等都收到良好的预防效果。
    半个世纪以来,经过广大科研人员孜孜不倦地探索,虽然克山病因尚未彻底弄清,但已 明确了发病地区、时间、人群分布特点及发病规律,并研究出多种防治该病的方法和药物, 使流行面广、死亡率高的克山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急型病人已很少见。1985年全省急型克 山病人仅发生19例,死亡2人。
    二、大骨节病
    早在1908年出版的《长白山岗志略》中,就有对大骨节病的记载。1932年松花江、牡丹 江洪水泛滥之后,大骨节病明显增加。1969年,全省因秋涝、早霜以及粮食籽粒不成熟、发 霉现象严重,大骨节病即呈现多发趋势。该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地方性骨关节病,除哈尔滨 、双城、呼兰、绥化、望奎、兰西、泰来、牡丹江等12个市县外,其余市县也都有不同程度 的发生,而以逊克县发病率最高,为20.15%。
    1963年,在尚志县一面坡镇成立了大骨节病研究所,1964年改名为黑龙江省大骨节病研 究所,专门承担对大骨节病的研究和防治工作。
    1973年,省大骨节病研究所杨健伯提出病区粮尖孢镰刀菌可能是致病的主要因素。因此 在病区用调换口粮的办法防治大骨节病。从1976年开始,集中研究毒素的提取、分离毒力以 及动物模型重复试验,使病因学研究取得显著进展。他首先提出“大骨节病活跃区”的概念 。1983年,进一步提出“大骨节病致病因子是毒素而非微生物本身,此种毒素极有可能是尖 孢镰刀菌毒素”。他所提出的理论及防治方法对防治大骨节病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1980年9月~1981年9月,省卫生防疫站牛光厚和张宝振等在伊春南岔区东方红公社战斗 大队的4个生产队首次应用亚硒酸钠防治大骨节病。对6~13岁的161名少年儿童进行X线检查 ,提出在大骨节病的特异致病因子尚未查明之前,先在病区推广应用亚硒酸钠进行防治的建 议。他们认为是某种细菌毒素(代号为A)在低硒环境下导致大骨节病的发生;低硒而无毒素 作用或有毒素作用而无低硒条件的都不可能发病。牛光厚等还认为大骨节病病因和克山病病 因可能存在着某些联系,甚至可能是一种病因在人体表现的两种疾病。
    在省内长期开展综合防治大骨节病的工作中,虎林县于1984年采取改良水质,调换口粮 ,动员34188名儿童坚持长期口服亚硒酸钠的办法,使该县已达到防治大骨节病的各项指标, 成为全国首先控制大骨节病的县。
    三、地方性克汀病
    地方性克汀病(简称地克病)又称地方性呆小病。这种病人出生后,身材矮小,患有听 力、运动神经障碍和不同程度的甲状腺功能减退以及智力低下等症状。
    60年代初开始,较系统地研究和防治地克病。经广大科技人员的调查研究,已基本摸清 了地克病的病情和分布规律。病情较重地区,多半分布沿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在主要位于江 河故道和河水冲击的高漫滩上。一般公认该病因是由缺碘造成的。
    黑龙江省内除少数混合型地克病外,其余多为神经型,至今尚未见到典型的粘肿型患者 。采取食盐加碘和为严重缺碘地区的育龄妇女注射碘油等措施,可基本控制新病的发生。对 现有患者,尤其是15岁以下的病孩,举办“育智班”,采取药物(甲状腺素片)和功能训练 相结合疗法,获得较满意的疗效。其中一部分中、轻型患儿,能够达到生活自理程度。桦川 县集贤村是有名的“傻子屯”,经过十多年的防治,到80年代初,已不再有新患者发生。这 里的“育智班”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对防治地克病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984年佳木斯医学院李健群、阎玉琴等曾利用体内实验方法对缺碘鼠大脑发育进行过研 究,他们对地克病病理形态学的研究以及对硫氰酸盐等致甲肿物质的研究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
    1985年,佳木斯医学地甲病研究室制成的碘油微型胶囊及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解决了口 服碘油后受胃肠道影响而脱碘的问题。此项成果可使微型胶囊的碘油在消化道内减少脱碘达 10%以上,体内贮存量增加到56%,提高了碘油的生物利用率,工艺方面则省去脱水、脱醇、 缩短合成周期,从而降低了药物成本。世界著名地甲病与地克病专家,澳大利亚人类营养研 究所所长Hetzel称此项研究是第一流的工作,是首创,属国际先进水平。
    四、地方性氟中毒
    地方性氟中毒流行于上海地区以外的各省市、自治区。主要临床表现为氟斑牙及氟骨症 。多发于干旱、半干旱的富氟、盐渍地带。黑龙江省的病区主要集中在嫩江、绥化两地区西 部10余个县内。在海林、鹤岗等地也发现散在病区。
    省内曾进行地方性氟中毒的定量流行病学研究工作。提出以水氟1.0毫克/升为上限容 许浓度,水氟2.0毫克/升时,氟骨症患病率开始增高,4.0毫克/升以上为重病区。
    1984年用电极法检查肇东县不同水氟区儿童,并对学龄期儿童进行生化毒理学研究,发 现饮水氟为6PPm病区的儿童,血氟、尿氟增高,还伴有肝肾受损的征象。
    以X线诊断为依据的氟骨症,已经是晚期的临床现象。省内外学者正在探讨敏感的早期诊 断与指标,研究鉴定各组织器官的损伤与修复,以期揭示发病机理。现行的预防办法是使病 区居民饮用深井水或低氟自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