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血管疾病
1949年以来,黑龙江地区即开展对心血管疾病临床实验和应用的研究工作。54年代后期
,已取得一些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如在先天性心脏病直视手术中采用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
实验观察的新技术。1962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赵士杰、陈昭民、郑方等在西安
召开的全国治疗心血管病会议上,报告了临床直视手术中应用的体外循环心脑灌注方法,已
在国内许多医院推广。
1977年6月,赵士杰、夏求明等吸取Carpentier和Yacoub二种瓣膜优点,结合中国实际设
计软支架猪主动脉瓣做为心脏瓣膜,10月定型,通过34次动物实验,1978年8月在哈尔滨医科
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应用于临床。1981年,王璞在省内开展心内膜——心肌活检技术,并应用
于临床心肌保护研究,提高了疑难心血管病手术的成功率。
1978~1984年,全省共施行各种心脏病手术1500例,其中体外循环手术500例。1984年,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施行心血管手术352例,有效治愈率达82%,其中体外循环手术
142例,死亡率下降到7.7%,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哈尔滨医科大学徐敬业教授和他的研究生经过二年的研究,在国内首次应用冷冻血于体
外循环心脏手术。冷冻血是利用分离血浆后的新鲜红细胞,在-80℃条件下缓冻保存。保存
时间为54~256天。优点是有利于心肌组织的氧化代谢,可防止同种血综合症等并发症,能消
除因血液有形成分碎变引起的微栓形成,有效地预防输血后发生肝炎,而且易于长期保存并
有利于特殊血型和自体血的贮备等等。
1983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傅世英教授、大庆市医院胡英华主任医师在省内组织众多医院
的心血管医生,成立心血管疾病监测研究组,并参加全国协作。监测区包括哈尔滨市工厂区
、大庆市、绥化地区和红兴隆农场局所属农场,监测人群83万。1984年底,对第一年监测工
作进行总结,监测区人口总死亡率为395.8/10万人。
二、脑血管及神经系统疾病
脑血管疾病发病快,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和复发率高,康复速度慢。全省每年患脑
血管病人数高达27万,其中新发病患者10万余人。60年代,黑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刘迪
、吕祖辉经反复观察确认应用20%甘露醇降低颅内压较为安全有效。经过70次临床观察,提出
每公斤体重1克,30分钟内静脉注射,降压效果较好,主要机制是在于血及脑脊液之间渗透压
所致。1977年6月,刘迪、白忠林等应用甘露醇—尿素甘露醇,甘油—山梨醇混合液降低颅内
压,经过二年多实践验证,效果显著。
1977年,省内开展了第一例颅内外动脉搭桥术,并且很快在一些省市级医院普及。1981
年,齐齐哈尔第一医院史科三、吕荣千等于6月22日和7月10日,分别为二例低灌流量脑缺血
性疾病患者,进行带蒂大网膜颅内移植术,获得成功,使移植人脑的大网膜血管与颅内血管
建立了广泛侧支循环,有多条血管入颅,弥补了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的不足。
1982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戴钦舜等,在国内首先证实脑卒中病人急性期存
在自由基病理损害。同时提出,应用维生素E可防止这种病理损害。近年来,他们又相继培育
出沙鼠用于制造脑缺血模型,还制成猫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和狗脑血管痉挛模型,后两项建立
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工作属国内领先。
1983年,赵彬、刘相轸、魏正新报告了《颅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临床应用与研究结果》,
文中除对面肌抽搐或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血管原学说表示支持外,还提出了慢性蛛网膜炎性
粘连可能促进血管压迫神经的见解。该研究初次提出了压迫神经之责任血管分为绊绕型和贯
穿型,这一提法具有临床指导意义,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提供了“三叉神经感觉根血管
移位天幕悬吊减压手术”的新方法。
1984年,魏正新、胡维铭等在国内首次提出“出血型癫痫”的报告。这种病有别于头痛
型癫痫、腹痛型癫痫、睡眠型癫痫等其他类型的间脑癫痫。
三、呼吸系统疾病
中国各地区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在1.41—11.91%之间,平均患病率为4.55%,而黑龙
江省为7.10%。肺心病患病率为0.57%。60年代,全省在防治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已取得不少
科研成果,如《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及缺氧性肺原性心脏病的肺功能与早期诊断》和《慢性肺
原性心脏病的研究》等。
1978年,黑龙江省人民医院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肺心病研究组完成了《肺心
病、脑病抢救措施的研究》;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完成了《肺心病血液气体酸碱改
变研究》;黑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完成了《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缓解期扶正固本、活血化瘀
治疗作用的探讨》等课题。
1980年,省人民医院赵博施经对肺性脑病临床治疗的探讨,进一步阐明肺性脑病是肺功
能衰竭、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引起的呼吸性酸中毒、高碳酸血症引起的脑症状征象,由于轻
重不同,可区分为二氧化碳麻醉、类脑血栓形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三种,而在肺心病治疗过
程中发生的因低钾低氯性碱中毒引起的脑症状征象则不能称之为肺性脑病。
1982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倪子俞进行《氧疗法吸入氧气浓度的研究》。19
83年,佳木斯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病研究室张伦进行了《肺血流图和肺微分血流图对慢性肺
原性心脏病诊断价值的研究》。1984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双文、刘兴汉进行
《肺气肿发生机制实验病理学方面的研究》。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吴国亭、倪子俞
对肺弥散功能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985年,张玺尔、傅世英对肺血流图与肺血流动力学
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省内预防、诊断、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
验。
除上述单位外,哈尔滨市第一医院、二院、四院、齐齐哈尔第一医院、哈尔滨铁路中心
医院、大庆市第一医院、鸡西矿务局职工总医院、牡丹江医专附属医院、省中医研究院、肇
东县人民医院和解放军47野战医院等在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资料分析、诊断技术、治疗、抢
救与护理、中西医结合诊断分型及防治、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研究。提交全国
第四次肺心病专业会议的科研论文共50余篇。
四、恶性肿瘤
1975~1983年,省肿瘤医院丁立教授及鄢凤昌、赵延忠等对323例直肠癌患者进行手术前
放射治疗的临床及病理学研究。根治手术后3年存活率为78.95%,5年存活率为75.86%。分
别提高生存率24.7%和40.15%,治疗效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丁立和他的课题组人员,对
《在直肠壁内逆向浸润的病理学研究》和《胃癌手术前放射治疗的临床病理学研究》以及《
抗肿瘤药物的血液动力学研究》方面,亦取得了好成绩,其中前两项分别获1983年和1985年
省医药卫生优秀成果奖。
黑龙江省肿瘤研究所把近代有关微循环研究的新理论、新技术引用到肿瘤研究中,以期
进一步揭示癌转移的机理。研究员巴德年和副教授王吾茹将移植肿瘤的转移病灶,在同系动
物或无胸腺裸小鼠体内进行传代接种,用这种方法建立了5个肿瘤转移模型,并从中筛选出动
物或人类的高转移性肿瘤细胞。即WKA大鼠纤维肉瘤WBT—2及其高转移性亚系WBT—2M;SHR大
鼠纤维肉瘤SBT——1及其高转移亚系SBT——MB;SHR大鼠乳腺癌SSY——2及其转移能力不同
的克隆;Urethane诱发性裸小鼠肺腺癌UL;人肺腺癌细胞高转移性亚系Anip。他们发现淋巴
因子激活杀伤细胞具有明显的抗转移作用。此项研究为治疗肿瘤,尤其是防治癌转移提供了
新的免疫方法。该项成果获1985年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获国家“六五”科技攻关
表彰奖。
近10年来,黑龙江省对白血病的研究工作发展很快,专业队伍不断壮大。哈尔滨、齐齐
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和大庆市均配备了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了血液专科病房与血液病研究
室,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洪宝源教授和他的助手,70年代即开展造血干细胞的研究工作,1982
年建立人单核细胞白血病H(329)细胞系,这是国内第5个白血病细胞系。第一个单核细胞系
,造血干细胞的研究在省内几个单位开展,并已应用于临床。国内用扩散盒法培养的红系祖
细胞,是由洪宝源领导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病研究室与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血
液病研究室共同协作完成的,这个科研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省基础医学研究所正在进行线
粒体基因组与白血病关系的研究,试图从分子水平探讨白血病的发病机理。据初步研究结果
表明,在癌变发生机理研究上,“唯核独尊”或“唯质独尊”都是片面的,只有将细胞中的
两套遗传系统结合起来,全面加以研究,才能从本质上揭开肿瘤发生的奥秘。在研究线粒体
基因组与癌变关系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核与质的关系,再进一步通过细胞融合,核移植等细
胞工程技术研究恶变线粒体对正常细胞的诱导转化力。通过DNA分子克隆重组等遗传工程技术
,全面确定肿瘤线粒体DNA分子症状及其表达产物。此项研究被列为黑龙江省科学研究的重点
项目。此外,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韩熙元、佳木斯市中心医院岳育新和牡丹江医学院殷德厚
等,在血液病学研究与临床应用上也都曾取得一些成效。
目前,省内有9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经治疗后存活(全国约120例),其中3例存活期超过1
0年。
五、儿科疾病
50年代,哈尔滨医科大学刘云亭、富娴寿、颖超、苏引、秦慧生、王柱石等从生化分析
、临床疗效等方面着手进行佝偻病的研究。
1977年秋和1978年春,省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两次在不同纬度的5个地区(哈尔滨市、
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和黑河地区)对3岁以下儿童进行普查,总结出秋季患病率
为52.2%,春季为68.1%,其中以6~12个月小儿组最高,占该年龄组的73%,以后随年龄增
加而患病率递减,3~5岁仅占同年龄组7.8%。另外,地处纬度高,患病率也高。协作组负责
人是关庆润教授,他带领各地区儿科医师和辅助诊断科室的医生在“佝偻病与植物神经的关
系”、“佝偻病和微量元素的关系”、“佝偻病与免疫功能的关系”、“日照、维生素D与治
疗佝偻病的关系”及“佝偻病诊断标准”等方面深入研究,已在省内5个县进行防治示范,带
动全省小儿佝偻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小儿脑性瘫痪的发病率在1.8~6‰之间,产生原因是从妊娠到新生儿出生期间,脑部受
损伤所致。80年代研究的重点仍是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力求使脑瘫成为可治之症。
1980年开始,佳木斯医学院附属医院李树春教授和他领导的小儿神经精神疾病研究所研
究Vojta早期诊断,开设小儿脑瘫门诊和病房,制订《佳木斯地区小儿姿势和vojta姿势反射
量表》。1982~1985年,李树春、孙世远、卢庆春等3次获得省科研成果奖,并在姿势反射、
婴幼期反射调查和婴儿智力筛查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佳木斯地区小儿姿势和Vojta姿
势反射量表》曾发表于日本第86届儿科学术会议。为深入开展防治研究,黑龙江省卫生厅已
在佳木斯医学院筹建儿童脑性瘫痪疗育中心。
先天性胆道闭锁,临床较多见,其中大部分属于所谓不能手术治疗型,肝外胆道闭锁一
向被视为“不治之症”。从1975年开始,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陶文芳对2个半月至4
个月的胆道闭锁8例死婴儿进行解剖学研究,对6例所谓不能手术治疗型的肝外胆道闭锁患儿
施行肝门、空肠Roux——Y吻合手术,无手术死亡。随诊5例,1例术后半年死于肝功衰竭,3
例存活半年以上,1例存活2年,且无临床症状。陶文芳等还对31例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施
行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Y吻合手术,无手术死亡。经过7年随访的21例中,1例肝脾肿
大、2例低热、上腹不适,18例一般情况良好,无再发黄疸,凡学龄期儿童都已上学。他们这
一研究成果属国内首创,具有较高应用和推广的价值,1983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二等奖。
六、烧伤
1956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乃谦等开始进行颜面烧伤临床研究,从烧伤的
分类、面积和局部病理方面进行分析。
1962年,黑龙江省人民医院设立烧伤病房,同时开展三度烧伤早期切痂即行自体皮移植
与三度烧伤肉芽创面游离植皮的临床研究。
1969年,省人民医院首先采用大面积烧伤早期切痂同时移植大张异体皮打洞嵌入小片自
体皮方法,治愈1例烧伤面积93%,其中三度烧伤77%的患者。1980~1983年,哈尔滨、齐齐哈
尔、牡丹江、大庆、鸡西等地10所医院大面积烧伤病人平均治愈率达93.6%,其中烧伤面积
80%以上者,治愈率为30.16%,达到当时国内先进水平。1982年4月,省人民医院烧伤科刘久
春、杨洁珊、于志洲等在田福泉主任指导下,救活了一位烧伤总面积达98%,其中三度烧伤9
5%的患者,是当时国内外治愈三度烧伤面积最大的1例。该患者为女性,面、颈广泛三度烧伤
,胸部环形焦痂,声音嘶哑,呼吸始终平稳、血氧饱和度及二氧化碳分压正常,未行气管切
开与颈、胸焦痂切开减压手术,异体皮移植成活2天后,施行自体皮嵌入手术,伤后8~112天
,反复在腰部取皮7次,占总取皮面积1/3以上,取皮厚度0.2毫米左右。伤后47天,每隔5
~8天从头上取皮1次,共7次,病人无败血症临床表现,伤后39天时,已有90%创面被自、异
体皮覆盖,伤后第48天起,停用抗菌素,对切痂植皮后及肉芽创面,用10%磺胺脒隆溶液浸泡
过的1~2层纱布外敷。同时注意营养治疗和晚期残留创面处理。
1980~1983年,省人民医院柳玉惠等对烧伤后期疤痕挛缩畸形者,利用胸腹侧壁供皮区
游离移植皮肤,修复大面积烧伤后期疤痕组织缺损,收到良好效果。他们共收治患者149例,
最大年龄56岁,最小年龄2岁,最大取皮面积31×12平方厘米,植皮成活率97%,供皮后平均
愈合时间为9天。
大庆市第一医院用切痂整张全厚皮移植治疗面部深度烧伤,中国人民解放军211医院用坏
死颅骨骨架植皮治疗颅骨烧伤病人均取得很好效果。“中西医结合抗休克研究”、“双亲皮
移植治疗小儿大面积三度烧伤研究”、“烧伤后免疫功能改变和免疫治疗研究”等12项科研
成果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有的被省科委或省卫生厅评为优秀成果,有的在国际烧伤学术会议
及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交流。
烧伤科专家田福泉著有《烧伤手册》一书,公开发行,还在国内外医学杂志上发表过论
文数十篇。
截至1984年底,全省共拥有烧伤病床300余张,专职医生79人,专职护士131人。每年收
治烧伤病人3000余例。
七、眼病
1940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景崇德开展了实验性半乳糖白内障的科学研究工作。
先后在《日本眼科学会杂志》、《临床大陆》、《日本学会杂志》、《满洲医志》发表主论
文4篇,相关论文13篇。
1948年春,中国医科大学二分校附属医院眼科教授石增荣进行角膜移植实验获得成功。
在3年多时间里,石增荣、曹俊、王毅等将这一成果应用于临床,施行角膜移植手术105例,
获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科学会议甲等奖。1953年,这一科研成果拍成科教片,在全国放映、
推广。1958年第四季度,石增荣教授去波兰华沙参加国际眼科学术会议。
1970年,省人民医院申尊茂、韩贤淑、吕大光、于鸣镜和白忠林,为了提高高渗药物的
降压效能,研制成甘油—抗坏血酸钠、甘油—甘露醇、甘油山梨醇3种高渗混合液,应用于青
光眼和白内障手术前、视网膜脱离的手术中、开眶手术及视网膜水肿性疾病的治疗。经过10
年的研究,为治疗青光眼增加了新的有效手段,解决了长期以来甘油不能作静脉输入的问题
,也为脑科、儿科等增加了治疗措施,这在国内是首创,其中两项为国际首创。这项研究成
果已编入《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眼科治疗学》和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眼科教材,并曾发表
在中华医学杂志和美国、日本出刊的眼科杂志。
1983年,申尊茂等完成“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在青光眼临床上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他
们应用荧光血管造影技术,研究青光眼视乳头、脉络膜、视网膜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发现青
光眼视盘充盈缺损、低荧光、脉络膜充盈缺损、充盈延缓和视网膜充盈延缓等造影图像特征
和演变规律。为青光眼早期诊断和作为高眼压治疗指征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为青光眼病程与
治疗效果的判定提供了新的标准。此项成果在国内居先进水平。申尊茂、吕大光曾应邀在北
京、上海、广州、天津、辽宁等20余个省市传授与交流青光眼早期诊断技术,并应邀东渡日
本介绍这一新的研究成果。“视网膜静脉阻塞临床演变规律研究”是申尊茂等人又一项科研
成果,他们从眼底形态学及血液动力学上揭示各型视网膜静脉阻塞及中央静脉阻塞临床特征
和演变规律。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半侧性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分型,总结了影响青光眼的预后
因素。这项研究结论,改变了该病的传统概念——出血与缺血的关系。总结论文3篇,发表于
《实用眼科杂志》,并曾在全国眼底病会议、东北三省眼科学术会上报告。
80年代初,汪宝麟、景崇德等从事的“交感性色素膜炎临床研究”;徐宝萃、孟祥成、
张德馥等从事的“小瞳散光对A、V水平斜视手术的研究”;王惠民从事的“穿透性角膜移植
并发症及处理的研究”;李俊珠等从事的防盲工作,都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