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基础医学
1959年,哈尔滨医科大学组胚教研室主任刘强提出的应用组织培养法和移植实验,表明
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发出轴突侧支和再生芽,有希望重新建立神经联系,恢复功能活动。经
过该教研室长达20余年的研究与大量动物实验结果推论,双核神经细胞或多核神经细胞是由
单核神经细胞融合而成。1984年,他们开展胚胎脑组织实验,观察移植的脑组织分化状态,
胎脑组织与周围脑皮质交界处的神经联系。
70年代初期,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教授孙明智在对丘脑束旁核痛兴奋神经元和痛抑制神经
元电活动进行研究过程中,发现丘脑束旁核中痛抑制神经元的活动与痛觉和针刺镇痛有关。
经过10余年逐步深入的研究,于1984年提出了“中枢不同水平的束旁核、网状结构及尾核中
痛兴奋和痛抑制神经元是同时存在和活动的。疼痛和抗信息可作用于不同核团中大量的痛兴
奋和痛抑制神经元,通过其相互配合活动,对痛觉加以调剂”这一新的理论。
1977~1981年,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程治平教授从事“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活
动规律”的研究。1982年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国际计划生育学术讨论会,汇集哈尔滨、北京、
上海等一些单位的内分泌研究材料,代表中国在大会上发言。1983年,程治平教授出席了在
澳大利亚召开的第26届国际生理学术会议,在大会上发表了《酪氨酸抗hCG致孕酮生成作用的
研究》论文。
1978年,国内著名医学遗传学家、哈尔滨医科大学李璞教授的“染色体分析的临床应用
研究”,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同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由他主编的全国高等医学
院校教材《生物学》。1980年,他又主编出版了《医学遗传学纲要》,1982年编著《医用生
物学》。1983、1984两年,著成《遗传与疾病》、《医学遗传学入门》。1983年李璞赴印度
出席第15届国际遗传学会,他在这次会议上发表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人类rRNA基因活性
的影响》论文。
1979年,哈尔滨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王云祥副教授等用普鲁士蓝氯仿溶液注射方法,对
直肠、子宫、卵巢、女阴、鼻腔、鼻咽部及肺的淋巴流向进行系统研究。证实了当卵巢的主
要流路受阻之后,存在侧副流路,确认了子宫的沿圆韧带的淋巴流路,证明了女阴淋巴流向
特点,明确了直肠齿状线上、下方淋巴管的交通关系,为子宫癌、卵巢癌、外阴癌及直肠癌
的诊断和根治提供了依据。关于鼻咽部淋巴流向研究,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该研究成果已收
入中山医学院主编的《鼻咽癌临床与实验研究》一书。
从1962年以来,哈尔滨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先后完成有关器官淋巴流向及器官内淋巴管
等科研论文40余篇,分别发表于《中国解剖学报》、《解剖学杂志》、《中华妇产科杂志》
及《中华耳鼻喉科杂志》等刊物。“直肠的淋巴流向”、“直肠的器官内淋巴管”、“鼻咽
部的淋巴系”、“喉的器官内淋巴管”及“肺的淋巴流向”等研究成果,获1981年卫生部优
秀成果乙级奖和黑龙江省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该教研室编著的《实用淋巴系统解剖学》已
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在1984年出版。
80年代初期,佳木斯医学院低温研究室邢风有、杨宏有等人在“低温仪器的改进和冻伤
治疗药物筛选”、“冻伤模型复制”、“动物组织过冷”等研究中,发现蟾蜍离体心脏在冻
融前后对肾上腺素的敏感性显著不同。未经冻结的蟾蜍心脏对肾上腺素相当敏感,肾上腺素
对其心肌收缩力、心血输出量等均有明显影响。美国第4届药理学会主席卡罗认为本结论是药
理学领域里的一项重要进展。
1980~1984年,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物教研室张贵寅副教授等对黑龙江省9个民族31188人
进行了异常血红蛋白普查。通过化学结构分析法确定了7种异常血红蛋白,其中一种为世界首
次发现。按规定命名为“血红蛋白哈尔滨”(Hb——Harbin)。异常血红蛋白的研究对医学
、遗传学及人类学都具有重要意义。异常血红蛋白的化学结构分析,不仅从分子水平阐明了
血红蛋白病的发病机理,而且为人类学研究种族血缘及迁徙提供了宝贵资料。在黑龙江省范
围内异常血红蛋白的发病率:汉族为14.9%,朝鲜族为9.4%;而达斡尔、鄂温克、满、回、
蒙、赫哲和鄂伦春族则至今尚未发现。在朝鲜族中发现血红蛋白GCouShatta,证明了朝鲜族
是久居东北地区的民族,同时也支持了BlackWell的假说:HbGCouShatta的基因是从中国东北
流向朝鲜以至北美印第安人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