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中医学

  一、经络与针灸的研究
    1956年,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夏玉卿、于锦兰与省人民医院协作,应用截根术治疗淋巴结 核,疗效较好,曾发表了《针治淋巴结核133例远期效果观察》的论文。同年,省祖国医药研 究所还进行过针灸治疗布氏杆菌病的临床观察,共观察21例,效果满意。
    1959年,省祖国医药研究所赵霞秋研究了辊针及治疗办法。通过临床验证,对30多种常 见病、尤其是慢性病,如慢性肝炎、慢性胃肠疾患等总有效率达94%,经过治疗后的病人大都 食欲增进、睡眠改善、体重增加,各种不适感消失。辊针不仅增加了治疗学的内涵,也是一 项值得推广的经济疗法。曾获省医学研究成果奖。
    1959年,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夏玉卿开始对“针响”这一现象进行了观察。通过19544个穴 次针响的分析,发现针响的类型不同时,针响的位向也不一样。此外,还发现针响的性质与 针刺的部位深度、取穴位置、针刺手法、体位及患者受针反应等密切相关。为了进一步了解 针响的实质,他还通过穴区和非穴区施针,临床前后施针以及部分健康人的脑电测定等进行 探讨。另外,他又在传统截根方法的基础上,自行设计用截根、火针和毫针三种方法治疗颈 部淋巴结结核病。通过311例临床观察,表明有一定的疗效。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截根组,治愈 率为86.8%(指浸润型)。两年的随访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疗效巩固。实践表明,此法不仅 简便安全,而且疗效比传统的切割式截根法显著,特别是治愈率高,故应作为治疗颈淋巴结 结核的方法予以推广。以上两项研究均获省医学科学研究成果奖。
    1979年,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张缙经多年研究而提出的电针激发感传的方法,在全国针灸 针麻学术讨论会上发表。激发感传的研究是为了提高循经感传阳性率而提出的。本法提出前 ,国内循经感传率在10~30%之间,而该方法能使特定病种阳性率提高到80~92%以上,一般 情况可达70%。张缙曾于1975年首次提出隐性循经感传的理论。隐性与显性加到一起便构成了 感传的全部范围。全国针灸学界公认隐性感传的提出和完成是循经感传研究的一项突破,并 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和北京中医院进一步证实。他还提出,循经感传具有普遍性、潜在 性(隐性)、趋病性、效应性、可控性、可激性、变异性、循经感传性等8个方面的规律。经 过1975~1984年10年的全国追试,实践结果均未超出这个理论体系,对认识经络的全貌与指 导临床实践都有较高的价值。
    张缙从“循经感传气至病行的针刺手法”到“北药开发在黑龙江的经济战略地位”等许 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其中,“气至病行现象的研究”在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 上发表,获省医药卫生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针刺手法研究”发表于《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的针灸分册(1985)。张缙于1983年出席在保加利亚索非亚召开的第八届世界针灸大会, 在会上宣读了《循经感传现象的临床研究》论文。从1963~1985年,他先后共发表有关循经 感传的论文15篇,他所著的《针灸大成校释》于1984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校勘610处, 注释2999处,为全国和全世界提供了一部针灸医书的范本。
    1984~1985年间,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附属医院的赵帮莲研制出电镝针显示治疗仪,经 省内外试用,对治疗偏头痛、乳腺炎、肩周炎、颈椎病等有显著疗效。
    二、中西医结合
    1956~1964年,省祖国医药研究所的卢振明、李承志、滕义和等共收治30例骨及关节结 核病人,追踪复查101例,进行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研究。
    1958年麻疹流行时,省人民医院张仲华与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常明文联合建立了麻疹防治 病房。同年4月至12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共收治麻疹兼有肺炎及并发症的患者300余人, 收到满意效果。
    1960年春至9月底,全省医院普遍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快速疗法对病人进行治疗,由最初 的9种适应症扩大到40余种,接受治疗的患者达1万余人次,疗效之高是空前的。例如过去治 疗神经衰弱的有效率为20%,恢复健康和基本恢复健康的只有10%;治疗高血压的有效率为60 %,恢复健康和基本恢复健康的只有30%左右。自从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快速疗法后,神经衰 弱的病人只须经3周治疗,有效率便达90%以上,恢复健康或基本恢复健康者为80%左右;高血 压病人只经3周治疗便普遍有效,恢复或基本恢复健康者达95%左右。
    1962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刘载生、黄殿栋、王志成等用中西医结合的推拿 疗法治疗椎间盘突出症。从其病史、病因、病理分类、发病率、临床表现等诊断治疗,对手 术失败的原因进行科学研究,并对治疗的具体操作方法及其疗效作进一步的探讨与总结,为 今后该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973年,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中医学院、佳木斯医学院、黑龙 江省肿瘤医院等单位共同协作,在长期对针刺麻醉研究的基础上创造出声电波针刺麻醉法。 之后,又参加了全国协作组,重点对女性腹式绝育术、甲状腺手术、胃切除等手术的针刺麻 醉进行深入的研究。1976年,黑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于材声、常玉复、胡青山等进行以 温补肾阳和滋补肾阴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再障性贫血的研究,在国内首次提出对再生障碍 性贫血分肾阳虚、肾阴虚辨证施治的观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对白血病提 出了较为理想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经实践,有效率达84.3%。
    1980~1983年,省祖国医药研究所采用气囊反博加中成药“复方康尔心”治疗冠心病心 绞痛200例,与单纯中药组对照,心绞痛患者经反博加中药治疗而缓解症状的有效率为98%, 心电图改善率为54%,远期疗效巩固率达90%。反博加中药治疗冠心病在国内属新的中西医结 合治疗方法,1983年获省政府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1~1985年底,从事中西医结合研究而获得较好成果的项目有:黑龙江中医学院王刚 等完成的“慢性支气管炎肾阴虚肾阳虚病人甲状腺功能动态及扶正固本对其影响”;哈尔滨 市第一医院王艳芳研究的“对101例外阴营养不良患者进行临床分析与用中西医结合分型”; 黑龙江中医学院黄殿栋、高根德的“用双夹板穿针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干骨折的临床与实践 研究”等。
    三、中医著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中医学院著名的老中医高仲山教授著有《汉药丸散膏酒 标本》和《妇科学》等书;黑龙江中医学院的妇科专家韩百灵教授在他55年的行医实践中, 对崩漏、滑胎、不孕症等疾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学术思想可概括为“肝肾学说”和“同 因异病、异病同治”。他先后撰写了《百灵妇科》、《名老中医之路》等学术性论著,并主 编了《中国妇科学》。他研究的“百灵妇科电脑程序”也获得成功。
    黑龙江中医学院的马骥教授,对胃脘痛、消渴症的临床经验已被输入电子计算机,编制 成专家程序。其中,胃痛辩证施治的电脑程序获省政府科研成果三等奖。70年代初,他曾编 写了供省内西医学习中医的《中医内科讲义》。近年来,他又发表了医案、医话百余则。黑 龙江中医学院的华庭芳副教授对血症、疑难病和怪病颇有研究,对血小板减少、红斑狼疮等 病的治疗亦有独到之处。撰有论文28篇,著作有《华庭芳医案》和《老中医医案选》等,《 华庭芳医案》曾流传至东南亚。省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张琪,著有《临床经验集》、《中草 药》、《中医基础》。哈尔滨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张金衡,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肾炎、神经 衰弱、脑血栓、小儿泄泻诸病颇有心得,并研究出新安宫丸、参茸再造丸和冠心丸的配方, 已选入《中成药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