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药学
据《山海经》记载,黑龙江地区在先秦时期就开始利用药物,唐代渤海国已有采集和使
用人参、鹿茸等记载。明代在大兴安岭、嫩江一带的黑水部达斡尔族也有“猎鹿取胎、茸,
猎虎取虎骨以为药用”的记述。至清代,中医中药已形成行业。当时的医生看病用药,多属
自己采集或筹办生药材配制成饮片、丸、散、膏、丹等各种剂型。后来逐渐发展到医生在药
店坐堂看病,堂后制药。这些药店到清末已有较大发展,除店数增多外,在制药方法和技术
上都有改进和提高。
1931年东北沦陷。日本侵略者起初尚允许中药店汇款从关内购买东北不产的药材。1937
年,全面抗战开始后。敌伪严格限制贩运南方药材。切断了南药的来源。1941年又实行“七
·二五”停价令,限制了中药经营。1944年成立“满洲汉药株式会社”,垄断了中药贸易,
将搜刮来的本省出产大批贵重药材运往日本。同时日本侵略者企图消灭抗日武装,实行封山
,限制农民上山采药、种药,造成药源匮乏,使仅存的一些医药业陷于崩溃的边缘。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民主政权于1947年2月成立了东北药科学校,为发展黑龙江医
药事业奠定了基础。同年,成立了研究所,研究合成磺胺制剂,为解放战争提供了急需的消
炎药品。1948年7月,人民政府为发展医药工业,在佳木斯建立第一家国营制药厂。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为鼓励中药发展,首先组织力量进行中药材的开
发与紧缺中药材的栽培,变野生动植物药材生产为家植、家养,并进行省外药材的引种、试
种工作,使本省的中药材生产得以迅速发展。1953年,省卫生厅颁布了《黑龙江省中成药标
准》,对全省生产中成药的处方、工艺、质量标准进行整顿。同时在联营、合营的基础上对
原有药厂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至1956年,已研制成中成药的片剂,打破了几千年中
成药只局限于丸、散、膏、丹剂型的旧模式。在生产过程中广泛采用密闭提取、真空浓缩、
薄膜蒸发、喷雾干燥、远红外干燥等先进工艺。至1969年已能生产针剂、冲剂、胶囊、丸剂
、口服液、泡茶、滴丸、片剂等剂型。在发展生产的同时,科技人员积极从事新药的研制,
先后研制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双黄连针剂及刺五加等系列产品。
对化学药品的研制,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却较快。研制的新产品12.5%VC注射液获国家
优质产品奖(银牌)。青霉素钠盐原料、青霉素钠盐粉针等产品获国家医药管理局优质产品
奖。广大科研人员已能承担研制技术要求高、反应过程复杂的药物,使黑龙江产的部分品种
在发酵单位收率、化学工艺、质量标准等方面达到或超过国内先进水平。
在医疗器材方面已研制生产出行销全国的手提式高压蒸气消毒器、立式圆形高压蒸气消
毒器、储槽,以及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恒温输液器、电子听诊器、脉管炎治疗机、分娩监护
仪、电镝针、对数视力表、重症转危仪等医疗器械设备。由于采用各种先进科学技术,先后
研制出中药自动小丸机、粉针分装机、中药饮片干燥机、青霉素瓶压盖机、滴丸机、蒸参柜
、大输液生产自动线及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粉针自动生产线等制药机械设备。同时,还引进
消化吸收铝塑包装机、直口瓶生产机、胶囊分装机等,使黑龙江省的医药生产装备向中药生
产机械化、化学药品生产自动化迈进了一大步。
为了加强科学研究,发展本省医药事业,1957年成立了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1976
年6月成立省中药研究所,1978年9月成立省医药工业研究所,1978年12月成立省医疗器械研
究所。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先后成立了牡丹江医药工业研究所、铁力人参研究所。截至1985年
,已成立5个企业直属研究所。全省制药系统科技人员共有2283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0人,工
程师234人。已创制中成药53种,其中获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2等奖以上6项;化学药品31
种,其中获国家级奖1项、省部级2等奖以上3项;研制医疗器械、制药机械25种,其中获国家
级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