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中药材开发与栽培

  一、人参
    1958年开始,伊春、五常、尚志等市、县农民自发试种名贵中药材人参。1965年,省药 材公司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人参的生产与科研。到1979年,已经有43个市、县栽培人 参,其留存面积及产量居全国第三位。
    1981年以来,全行业先后承担国家“人参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和省“人参冻害” 研究、“西洋参栽培技术”等攻关课题并取得成果。因而使人参产量不断增加,也促进了人 参系列产品的开发,如人参蜂王浆、东北双参蜂王浆、西洋参蜂王浆、五加参蜂王浆等10几 个品种远销国内外,成为黑龙江优势产品。1983年,哈尔滨药材站在国内首先研制活性人参 加工新技术,使商品参保留了鲜参的有效成分和活性,获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984年,“ 人参制剂的人参皂甙比色测定法”的研究获得省科技成果3等奖。这些成果对逐步提高人参制 剂工艺,检测产品质量提供了简便方法,促进了生产发展。1985年,铁力人参研究所成功地 实验出人参冻害临界温度的测定方法,提出用草防寒的技术。当年,仅在铁力县就减少直接 经济损失30多万元。由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人参栽培中得到广泛应用,使人参生产获得较大 发展。截至1985年底,全省共有45个市、县生产人参,留存面积22353亩,产量629000公斤, 产值1570万元。
    二、刺五加
    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在他的经典著作《本草纲目》中就曾对刺五加的药效有所介绍 ,但在黑龙江省,这种优势资源却一直没有得到广泛的利用。
    1972年,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在防治慢性气管炎药物的研究中创制出刺五加新药,1978年 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
    1980年,经省祖国医药研究所高奎滨、李维贤对刺五加进行本草学、生药学、植物化学 、药理学等系统的研究,证明刺五加叶含有黄酮类成份,对心血管系统有明显的药理作用,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关于刺五加叶内含有金丝桃甙及对心血管系统药理作用的报道 为国内外首创。另外,还证明刺五加茎和根含有相同的活性成份。李维贤、曹先兰和高奎滨 查阅了100多种古今医药文献,核实有关的实物标本,综合国内外26种五加科植物的研究成果 ,分析考证,解决了“五加皮”品种混乱的问题。指出刺五加就是《名医别录》中的“豺节 五加”,并推断出中国最早认识此药物的双相性调节作用是在公元420~170年间由雷学支提 出的,比前苏联1969年提出的“适应原”学说早1500余年,五加正品的考证有利于提高疗效 、剔除伪品、防止医疗差错。该项成果获1984年省科技优秀成果二等奖和1985年卫生部优秀 成果乙级奖。
    由于刺五加不仅能增加机体免疫功能,提高应激的反应能力,而且有调节和促进内分泌 系统物质代谢等功能。对神经衰弱、慢性气管炎、白细胞减少、冠心病、糖尿病、疲劳、缺 氧等症状均有疗效。所以黑龙江省对刺五加药用产品的开发投入较大的科研力量,系统产品 不断增加,治疗与使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到1985年,共开发出25个新产品,其中五加参精、 五加参蜂王浆、五加参注射液、更年康、维达康、刺五加袋泡茶等已成为黑龙江省的重要出 口创汇产品。
    三、龙胆草
    黑龙江出产的“关龙胆”质量优良,久负盛名,历史上曾供给全国药用,并出口日本、 东南亚。后因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资源日趋枯竭。为抢救龙胆草,自1978~1981年先后有哈 尔滨师范大学刘鸣远和省中药研究所、省祖国医药研究所、省药材公司等单位从不同角度、 采取不同方法开始试验龙胆草的人工栽培技术。1981年,被国家医药局列为重点攻关项目。 1983年,省科委又将它列入“六五”重点项目。1985年10月,省中药研究所的液态播种、复 联直播的有性繁殖技术通过鉴定,由国家经委列为开发项目,现已推广700多亩。由哈师范学 院刘鸣远牵头承担“以黑龙江省地道药材生物学质量学及其相关性的研究”为题的子项目“ 龙胆草无性繁殖扦插技术”的研究
    四、丁香
    丁香属木樨科植物,国内外均作为观赏植物,无药用记载。黑龙江中医学院张德山、杨 大中、李仁郁与沈阳药学院、解放军208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共同对国内常 见的紫丁香、洋丁香、以及朝鲜丁香进行了植物鉴定、化学成份分离提取和鉴定。通过体外 抗菌试验,找出其抗菌主要成份3.4—二羟基苯乙醇,进而作了药理和免疫学研究和临床疗 效观察,表明了丁香叶对22种(型)常见细菌有明显的抑制效果,特别是对金黄色葡萄菌、 肠道等致病菌的作用尤为明显,对葡萄球菌和痢疾杆菌的抗菌效价可达1:64。尤其是丁香叶 制剂“广炎灵”,对痢疾杆菌等多种细菌具有较广泛和较强的抑制作用,且无毒副作用。经 过314例细菌性痢疾的临床治疗观察,治愈率达90.5%。对223例其他细菌性感染痢疾的有效 率为92%。对经过抗菌治疗无效的病例,有效率为79%。1983年获省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
    五、活熊取胆汁
    1985年,黑龙江省中药联营公司为解决名贵中药材熊胆来源的紧缺,由权信子等人去朝 鲜考察活熊取胆汁的技术,并与哈尔滨动物园探讨活熊取胆汁的试验方案。经反复深入的试 验,在国内实验过程中首先解决了技术关键,尤其是提高驯化水平,消除了熊对皮背心的不 适感和采用稳定性良好的新漏管,手术一次获得成功,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并于当年10 月通过省科委主持的技术鉴定。
    六、黄芪和防风
    主产于本省齐齐哈尔的“鞭杆芪”俗称“卜奎芪”,1949年后经在各县推广试种成功, 为黑龙江省发展优质黄芪开辟了新路。
    具有散风通经性能的上品药材“防风”,以东北产的质优而称“东防风”闻名遐迩。19 49年后变野生为家植获得成功,本省已建立起防风栽培基地,为保证国内需要和出口创汇奠 定了基础。
    七、满山红
    满山红为杜鹃科植物兴安杜鹃的干燥叶,主产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和完达山等山区。 1963年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许双贵等开始研究满山红的药用价值,并首先研究开发了满 山红药酒,1963~1965年经过3年多1300多例临床实验,证明满山红有治疗慢性气管炎,镇咳 、祛痰的良好疗效,在此研究的基础上,相继开发了满山红胶囊、满山红油和消咳喘,其中 消咳喘于1979年获得国家质量银质奖牌。由于该品种疗效确切,质量可靠而在国内享有盛名 ,用量始终不减、产量逐年增加、成为黑龙江省的优势产品之一。
    八、饲养驯鹿
    黑龙江是最早建立养鹿场的省份之一,为临床用鹿茸、鹿胎、鹿角、鹿鞭等名贵药材创 造了条件,也为出口创汇增添了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