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成药
50年代末,黑龙江省中成药的科研与生产从手工作坊方式向工业化生产转变。1969年,
掀起了中药新制剂、新配方、新用途的小高潮,在大量的中药材中提取、分离、筛选各种疗
效药物。虽然许多药物由于临床疗效不明显、毒副作用较大、质量不稳定等因素而被淘汰,
但还保留了一些好的品种,为进一步开发研究积累了经验。
60年代,省祖国医药研究所高奎滨等人针对寒冷地区气管炎发病率高的状况,经多年研
究用野生果实满山红试制成“满山红”口服液,该药疗效显著,1971年6月在全国气管炎防治
药物会议上曾被确认为首选药物。
1974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韩泰云、侯国平、张佐、谷正兆等根据祖国医药
学理论,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新方法,用双花、黄芩、连翘3味中药研制成“双黄连”注射液。
该药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和抗病毒的作用,经多年临床应用证明,对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扁桃体炎、肺炎,尤其是对病毒性肺炎有显著疗效。而且使用中未发现毒副反应和过
敏等不良现象。此项成果于1983年通过专家鉴定。1984年获省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现已转
让药厂批量生产。
1979年以来,哈尔滨医科大学韩向阳等对中药材甘遂具有中、晚期妊娠引产及抗生育的
作用进行研究,并研制出甘遂注射液。通过5000余例妊娠引产实践验证不但成功率高,而且
注射用量小,流产时间短(平均26~28小时),1983年获卫生部甲级奖。
治疗三叉神经痛以往一直没有特效药,中医学院卢芳用川芎、荜拨等十几味中药制剂口
服治疗三叉神经痛,达到一定效果。以后又用川芎、荜拨提取液制成“颅痛宁”肌肉注射剂
治疗三叉神经痛。通过182例临床观察,有效率达96.7%,远期疗效为98.2%,且毒性极低,
1980年被评为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0年,五常制药厂于树春根据中医药理论,结合民间验方,选用地产中药材柴胡、胆
汁、绿豆、五味子等组方,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制成治疗肝炎药物“护肝片”,经哈尔滨医科
大学附属二院321例临床观察证实治疗慢性、迁延性肝炎有效,对治疗肝硬化的一些症状有缓
解作用,并有一定的降酶作用。成为颇受欢迎的治疗肝炎药物,亦是本省治疗肝炎的代表性
药物。仅1984年,该成药纯收入220多万元,创外汇20万元,1984年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黑龙江中医学院张德山经多年探索研究,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提取、分离、精制成新型
广谱抗菌消炎中药“广炎灵”。经实验证明,对22种致病菌具有广泛的抑制作用。通过沈阳
军区208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等单位537例临床观察,对细菌性痢疾治愈率达
92.5%以上,尤其对经化学药品抗菌素治疗无效的某些病例的有效率为79%。“广炎灵”不仅
疗效好,见效快,而且无毒副作用,1984年被评为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985年获省优质产品
奖。
1983年,黑龙江中医学院中药系刘中申开始深入研究黑龙江优势资源“刺玫果”的药用
价值。经用现代科学方法和先进的设备提取、分离出有丰富生物活性的22种微量元素、17种
氨基酸和7种脂肪油,通过生物活性研究发现刺玫果具有抗疲劳、耐缺氧、抗衰老和增强免疫
功能等作用。经临床对45~90岁的150例患者观察证明,提高患者饮食率70%,体力增加率18
%,且心率基本稳定。
1985年,哈尔滨中药三厂盛秀梅等研制成“妇宁栓”。经临床观察,不仅对子宫糜烂有
效,对阴道炎及慢性附件炎亦有效,总有效率为94.77%。该药能降低阴道pH值,使阴道产生
自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