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抗生素及化学合成药品
1958年,黑龙江省开始研究和生产抗生素和化学合成药物。至1966年,已能生产技术难
度较大的土霉素、四环素、咖啡因、6甲氧基嘧啶等品种。
70年代,医药科研和制药工艺水平有较大提高,为生产高水平药物奠定了基础。先后研
制和移植青霉素钠盐、红霉素、氨基苄青霉素、利福平、Vc等10几个药品及填补省内空白的
更年康、增尔寿等上万个旺销品种。
1980年,佳木斯化学制药厂宫秀义为提高产品质量,消除硫化氢气体等有害物质损害和
污染环境,在参考新华制药厂小试技术的基础上,研究设计在“非那西丁”生产过程中采用
催化氢化新工艺,并结合实际安装了国内第一条采用加氢还原新工艺合成药的生产线,使车
间内消除了空气污染,降低了有机氯含量,改善了工作环境,并使产品质量跨入世界先进水
平,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1984年通过国家医药管理局主持的技术成果鉴定,1985年被评为
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省政府科技进步四等奖。
1983年,四川抗生素工业研究所俞敦年成功地完成了青霉素高单位菌种(137、399)的
培养实验,与哈尔滨制药厂宋泰奎等联合研究应用于大规模工业化的生产技术,经过深入研
究、反复试验,终于完成了丝状菌种高发酵单位和丁醇水共沸结晶技术,收率达到全国最高
水平,产品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如1982年发酵单位18500,收率为4644%,1985年发酵单位
提高到26617,收率为56.67%,提高收率10.17%,增加产值2452万元,新增效益700多万元
,使哈尔滨制药厂产值、产量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1983年通过鉴定,1984年获得国家
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1985年1月,牡丹江市制药二厂田立军等根据国外有关化学合成药物资料,结合本厂生产
实际进行研究,开创国内首先采用在有机溶剂中使用环氧乙烷与芦丁反应一步合成“维脑路
通”的新工艺。这项技术反应全过程温和,适合工业化生产,克服了以往氯乙酸法收率低、
成本高、质量差、污染环境等缺点。收率由原来45%提高到85%,杂质氯化物含量由原来3%降
到0.2%,生产成本由原来440元/公斤,降为265元/公斤,提高利润2倍多,1985年利润达
到105.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