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女性节育技术
30年代,哈尔滨市有些医院就已开展人工流产钳刮术。较大月份妊娠先用昆布棒插入宫
颈,待宫颈软化成熟后再行钳刮;或用Mitrolynda(相当于现代水囊)插入宫腔,待宫口开
大后自然流产。但当时主要用于治疗,很少用于节育。1953年,哈尔滨市第一医院主治医师
杨景兰在国内首先开始对女性输卵管结扎节育术小切口术式进行了探索。经临床研究,得出
腹部正中小切口术式的术后并发症少、受术者痛苦小、成功率高,绝育效果好的结论。1965
年,杨景兰在全国22个省市计划生育技术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小切口3335例输卵管结扎改
革”的学术报告,受到国内专家学者的好评,并在北京首都医院和北京妇产科医院进行了技
术操作表演。1968~1974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第二医院,黑龙江省医院,哈尔滨
市第一院的韩向阳、张景环、李象忠等共同进行了短效口服避孕药效果与长期应用安全性的
研究。根据临床观察身体内分泌三大代谢检查、肿瘤检查、子宫内膜光镜及电镜检查得出了
长期应用短效口服避孕药对人体是安全的结论,得到国内有关人士的重视。
1972~1974年,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及黑龙江省医院的韩向阳、郭敬德
、王菊本等对长效口服避孕药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进行了研究。经仔细观察每周一次服用一
片长效避孕药的效果,并从服药者的三大代谢、肝肾功能、肾上腺功能和有无诱发肿瘤等方
面进行了检测,最后得出临床避孕效果安全可靠(有效率98%以上)、对身体健康无危害的结
论。总结资料汇编在全国长效口服避孕药的总结中。同期,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计
划生育科研组与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部电镜室韩向阳、郭敬德、李象忠等承担“应用避孕药
后妇女子宫内膜腺上皮电子显微镜的初步观察”的课题。探讨了应用短效、长效避孕药后,
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说明药物避孕的机理。总结论文发表在《中华医学杂
志》上,这是国内第一篇报道,受到了重视,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1974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韩向阳与哈尔滨焊接研究所李艳珠在全国计划生
育科研会上首次提出金属节育环放置10年以上对人体无害的报告。他们经过长期临床随访研
究,通过对子宫内膜病理检查、金相检查等手段,得出了以上结论,为国内延长金属环放置
年限提供了科学依据。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1978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韩向阳等完成了对中药甘遂抗生育作用的机理、
动物实验研究,并在早、中、晚期临床引产中试用。经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哈尔
滨市妇产医院、哈尔滨铁路中心医院、齐齐哈尔铁路中心医院、青岗县人民医院及哈尔滨市
第一、四、五医院等临床应用,效果良好。该项研究属国内外首创,为计划生育和妇产科提
供了一种新的引产药物和新的引产方法。本研究共总结出10余篇论文,先后6次在全国计划生
育科研会议与技术交流会上宣读,受到全国同行的重视。1983年被评为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二
等奖及国家卫生部优秀科学技术成果奖。
1980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部电镜室李象忠、韩向阳
等完成了“长期放置金属避孕环子宫内膜腺上皮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研究”课题。观察结果表
明子宫内膜无致癌性改变,由此证明长期放环对人体无害,该论文当年发表在《中华妇产科
杂志》上。这项论断也是国内在这方面的第一篇报告。
1983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韩向阳和哈尔滨焊接研究所李艳珠等又完成了“
金属避孕环放置20年左右及绝经期取出”的研究课题。研究结果说明,长期放置金属环对人
体无害,可作为终生避孕工具,并为修改全国《节育手术常规》、延长金属环使用年限提供
了科学依据。论文在全国计划生育技术交流会上宣读,并被列入汇编。该成果获1984年省科
技成果三等奖及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六五”期间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3~1984年,哈尔滨市妇产医院主任医师牛鸿光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副教授刘荣周
等共同完成“宫腔内压力测定研究以及新型吸引流产管的设计”,本研究通过生物力学的方
法,探讨了在人工流产吸引时宫腔压力与宫血逆流的道理。证实吸引流产时的宫腔为正压,
改变了过去一直认为宫腔内为负压的观念。这项研究成果获1985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技
进步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