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中直科研机构

  一、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马端街。隶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 。1948年6月成立。原名为东北行政委员会农林部家畜防疫所,1953年改为东北兽医科学研究 所,1954年划归农林部,改名为哈尔滨兽医科学研究所,1963年改称现名。
    科研任务:该所是国家重点兽医科研中心,主要承担国家和农牧渔业部下达的科研任务 ,进行动物传染病应用科学及其理论研究。
    机构与人员:设猪病、禽病、马病、牛病、经济动物病、实验动物病、人畜共患病、病 理、生化、生物工程等10个研究室,并设有情报资料、仪器中心、培养基制造、科技开发等 科室和动物实验场。有职工562人,其中科技人员225人(高级研究人员27人,中级研究人员 86人,初级研究人员112人)。该所有传染病学和预防兽医学专业博士授予权,1985年毕业硕 士研究生5人,正攻读的硕士生15人。
    建筑和设备:占地12万平方米,试验用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有各种试验室100多个, 拥有电子显微镜、酶标仪、高速冷冻离心机等精密仪器40多种10多台(件)。
    研究成果:建所至1985年共取得科研成果114项,获国家和省、部级成果奖66项,其中国 家发明奖2项,全国科学大会奖7项,省科学大会奖9项,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和技术改进奖1 1项,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改进奖35项,国家科委和农委成果推广奖2项。研究出20余种疫( 菌)苗,分别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特别是马传贫疫苗被称为世界兽医科研领域的重大 成果,获1983年国家发明一等奖,直接经济效益达13亿元。还研制出30余种诊断方法,其中 ELISA诊断马传贫方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SPF鸡群18种疫病监测方法的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 ,达到国际通用监测标准。
    对外交流与合作:“六五”期间,派出科技人员去美国、英国、日本、西德、澳大利亚 、荷兰、阿根廷、比利时和东欧一些国家考察、进修、攻读学位和参加国际学术活动。同时 ,还接待许多国家学者来所讲学。和澳大利亚进行布病和牛流行热两项合作研究。
    出版物:编辑出版全国发行的《国外兽医学畜禽传染病》、《家畜传染病》和内部发行 的《兽医科技信息》。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4000元。
    二、轻工业部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
    轻工业部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隶属于轻工业部。1956年建 立,归轻工业部领导,1959年下放黑龙江省,1978年又收归轻工业部。
    科研任务:该所是国家甜菜糖业科学研究、分析检测、情报、标准化中心。主要从事甜 菜良种培育、甜菜栽培技术和制糖工艺与设备等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机构与人员:设甜菜育种、栽培、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农业机械、制糖工艺与设备、 制糖副产品综合利用、分析检测及标准化、科技情报等研究室和1个试验场。全所有职工320 人,其中科技人员158人,在科技人员中有高级科技人员8人,中级科技人员62人。
    建筑与设备:有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科研仪器214台(套)。科技图书、期刊、文献12 000册研究成果:1963年~1985年,共取得科研成果150项,推广应用113项,其中获国家级奖 励15项,获部、省级奖励18项。60~70年代,培育成优良品种双丰1号、双丰303和304号等2 倍体、多倍体优良品种18个,推广面积占黑龙江省甜菜种植面积80%左右,占全国甜菜种植面 积的70%左右。“六五”期间,育成雄性不育系16对,育成的国内第一个单粒型甜菜品种,获 国家科技攻关奖。完成的甜菜机械化栽培技术、纸筒育苗移植技术、甜菜病虫害防治和施肥 技术、高糖丰产栽培技术,已推广应用于生产。在制糖工艺和设备方面,研制成功密闭式过 滤机、中小型甜菜糖厂生产技术TN系列半自动压滤机、YL—150型立式助晶机。自行设计300 0吨/日甜菜连续渗出器等均获国家及省、部级奖。
    对外交流:1980~1985年,选派10人去6个国家进修,15人去欧亚7个国家进行技术考察 。接待国外来所参观、技术考察的科技代表团(组)50余次143人。
    出版物:编辑刊物《甜菜糖业》及《甜菜制糖统一分析法》、《糖业手册》、《中部地 区甜菜栽培》、《甜菜育种与良种繁育》、《小型甜菜糖厂生产资料》。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6000元。
    三、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位于呼兰县呼兰镇。隶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1959年成立黑 龙江省特产试验站,曾先后易名为黑龙江省呼兰甜菜研究所,黑龙江省呼兰经济作物研究所 ,黑龙江省甜菜研究所,1979年划归中国农业科学院改为现名。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甜菜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选育和遗传的研究;提高甜菜产量和品 质栽培技术的研究;甜菜需肥规律的研究;病虫害防治的研究;甜菜品种资源收集、整理、 评价和贮存的研究;组织全国甜菜科技协作及国内外甜菜学术交流等。
    机构与人员:所内设有育种、品种资源、栽培、植保、情报5个研究室和试验农场及《中 国甜菜》、《国外农学—甜菜》编辑部。共有职工224人,其中科技人员96人(高级研究人员 17人,中级研究人员28人,初级研究人员51人)。
    建筑和设备:共有建筑面积6876平方米,试验地900亩,万元以上精密仪器15件,固定资 产520万元,图书9500册,藏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全国有关甜菜的科技资料。
    研究成果:建所至1985年,共取得科研成果70项,其中获全国科学大会和省部奖的18项 。主要成果有选育甜菜优良品种甜研3号、4号、5号、6号,甜菜多倍体7301、78318,甜菜花 药培养,万亩甜菜亩产2吨的栽培技术,夏播甜菜高产栽培技术及生物学特性,甜菜挖掘机和 切缨机,甜菜主要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及高效低毒农药等。
    出版物:编辑出版定期刊物《中国甜菜》、《国外农学—甜菜》,专著《甜菜栽培》、 《中国甜菜栽培学》、《甜菜品种》等。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2300元。
    四、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哈平路。隶属于中国科学院。 1978年成立。
    科研任务:主要是围绕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综合研究,深入探索农业 科研新领域,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较高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生产技术措施,为决策 机关确定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机构与人员:内设综合、种植业、养殖业、农村能源、农副产品加工、林果蔬菜等6个研 究室,并设有综合测试室、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和《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编辑部。有 职工138人,科技人员85人,其中高研6人,中级37人,初级33人,未定职称9人。
    建筑和设备: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仪器370台(件),藏书4000余册,固定资产735. 4万元。
    研究成果:共取得科研成果14项。其中海伦县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海伦县碳酸盐草甸土 玉米缺锌花叶病的研究、海伦县加速繁殖奶牛山羊建立稳定饲草饲料生产体系的研究、三江 平原宝清县东明村示范区生态模式的研究等分别获国家农业区划办、中国科学院和省科技成 果奖。
    出版物:编辑出版全国发行的期刊《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经费:1985年度政府拨款人均6000元。
    五、林业部哈尔滨林业机械研究所
    林业部哈尔滨林业机械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隶属于林业部中国林业机械 公司。1958年建于北京,原名林业部林业机械研究所,1965年从该所分出80人到黑龙江省伊 春市成立林业部东北林业机械研究设计所,1970年划归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改名为黑龙江 省林业科学院林业机械研究所,1980年归属林业部,改为现名。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林业生产机械化研究,林机产品的应用开发,先进技术推广应用, 林业机械化的技术政策和工艺技术研究,参与制定全国林业机械化和林机科研规划工作,负 责林业机械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林机产品的质量监督与检验,林机科技情报等。
    机构与人员:内设营林机械、木材采运机械、木材综合利用、生产自动化、林业劳动保 护、林机标准化、林机情报7个研究室和一个中心实验室。还设有《林业机械》、《林机情报 》、《林机信息快报》编辑部。林业部营林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和林业部便携式林业机 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设在该所。有职工252人,其中技术人员176人,中级以上技术人员70 人。
    研究成果:建所至1985年在营林、采运机械、木材综合利用机械及“三北”防护林营造 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其中单线循环自动转弯轻型运材索道、六马力汽油发动机、 肩挂式动力割灌机、移动式旋转摇臂喷灌机、摆线齿轮传动轻便挖坑机、苗圃筑床机、开沟 大苗植树机、四轮驱动折腰转向集材拖拉机、原木装载机、移动式木材削片机、木片运输车 等38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
    对外交流:1984年~1985年,先后派出3人赴美国、加拿大、联邦德国考察实习,接待了 联邦德国、美国、新西兰、日本科技代表团(组)到该所访问和进行学术交流。
    出版物:编辑出版《林业机械》、《林机情报》、《林机信息快报》等期刊。还编印了 《林业机械学会1982年~1984年学术论文(摘要)和《林业机械化技术政策(附件)》两个 文集。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5000元。
    六、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华兴五道街。隶属于中国水 产科学研究院。1950年6月成立哈尔滨水产试验场,隶属原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1954年下放 黑龙江,1958年10月改名为黑龙江省水产科学研究所,隶属省商业厅水产局,1978年划归中 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改称现名。
    科研任务:主要承担寒冷地区淡水渔业生产技术和冷水性鱼类养殖技术的基础理论、应 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机构与人员:设池塘养殖、资源增殖、鱼类育种、渔业机械与捕捞、冷水鱼养殖、渔业 环境保护、情报等7个研究室及松浦试验场、渤海冷水鱼试验站、饵料试验加工厂等。有职工 212人,内有技术人员120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22人,初级职称40人,技术员54人 。
    建筑和设备:科研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有各类结构的鱼池120余个,大型精密仪器1 0台(套),馆藏中外文图书17000余册,并藏有黑龙江水系水生动物标本。固定资产总值50 余万元。
    研究成果:建所到1985年,取得重大科研成果50余项,其中获奖成果20项。2项获国家奖 ,9项获省、部奖。50年代中期完成大马哈鱼人工繁殖技术,并在乌苏里江沿岸建立我国第一 个大马哈鱼人工放流站及研制成功高效鱼具一三层挂网,使传统的捕捞工具发生历史性变革 。1962年首先攻克寒冷地区家鱼人工繁殖技术,解决了北方养鱼南苗北运问题。1963年虹鳟 鱼养殖成功为我国增加一个新的优质养殖鱼类,1983年亩产达89000多斤,创国内先进水平, 1963年首次提出工业废水对鱼类危害的研究。1984年完成的黑龙江鲫鱼种群的遗传特性研究 ,填补了国内对鲫鱼遗传研究的空白。另有东北地区主要水域水产资源调查,鲟鳇鱼人工繁 殖,利用电厂余热促进家鱼提早繁殖,利用生物增氧促进鱼类安全越冬技术和引进优良鱼类 品种等项目,都达到国内较好水平。
    出版物:编辑出版刊物《淡水渔业译丛》、《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研究报告》在全国发行 。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4740元。
    七、机械电子工业部哈尔滨电工仪表研究所
    机械电子工业部哈尔滨电工仪表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哈平路。隶属于机械电子工业部仪 表总局。该所原是1958年建立的一机部电表研究室,1960年正式建所,后几经改属易名,19 77年归机械工业部仪表总局,改称现名。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电磁测量技术和非电量精密测量技术研究。承担行业规划、标准化 、情报、印制线路板工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及发放电度表许可证。
    机构与人员:设电能仪表、模拟电表、磁测量仪器、交直流和非电量电测仪器、扩大量 段仪表和电源、智能化数字仪器、自动化测量系统、成套装置、结构工艺、情报、标准化等 研究室和试验、装配车间。还设有(电测与仪表)编辑部及中国电工仪器仪表产品质量监督 检验中心。有职工598人,科技人员333人,内有高中级技术人员159人。
    建筑与设备:占地6万平方米,科研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有大型精密仪器150多台(套) ,固定资产总值1200万元。所藏中外文图书25000册,期刊301种。
    研究成果:建所到1985年共取得科研成果310项。其中获全国科学大会奖9项,省科学大 会奖10项;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奖26项,机械工业部仪表总局奖18项。
    对外交流:1978年~1985年,选派8人去美国、西德、日本、法国、瑞士等国进修。出国 进行技术考察8次。
    出版物:编辑出版期刊《电测与仪表》、《情报消息》。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4000元。
    八、机械电子工业部哈尔滨焊接研究所
    机械电子工业部哈尔滨焊接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和兴路。隶属于机械电子工业部。1956 年11月筹建,1958年6月正式建成,定名为机械制造与工艺科学研究院焊接研究所,1961年更 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机械科学研究院焊接研究所,1978年4月改为第一机械工业部哈尔滨焊接 研究所,1983年改为现名。
    科研任务:该所是机械电子工业部焊接专业研究机构,主要从事焊接材料、焊接工艺、 焊接设备、焊接结构强度、焊接无损检测、热切割工艺和设备的研究与开发。
    机构与人员:设特种焊接、摩擦焊、堆焊、埋弧焊、气电焊、水下焊接、焊接材料、焊 接结构、电弧物理、焊接行为及低合金高强度钢焊接、高合金钢及有色金属焊接、热切割工 艺和设备、无损检验、焊接标准、金相、探伤及力学性能、情报等研究及试验室。有职工69 0余人,其中科技人员423人,内有高级55人,中级163人,初级205人。
    建筑和设备:占地2万余平方米,有各类设备130余台(件),大型精密仪器25台(套) ,设有焊接材料和机械加工车间,固定资产2600万元。所藏图书26000余册,中外文期刊186 种。
    研究成果:建所至1985年共取得科研成果245项,其中92项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创造 发明奖、省部级科技成果奖。研制的水下局部排水二氧化碳气体保护半自动焊枪,获国家科 委发明创造三等奖,提高锅炉压力容器焊接质量关键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对外交流:1979~1985年,接待16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25个技术代表团(组) 来所参观访问和技术交流,并派遣出国考察、学习和参加国际会议35人次,有34篇论文在国 际焊接年会上发表。
    出版物:编辑出版《焊接》、《国外焊接》、《焊接学报》期刊。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4000元。
    九、机械电子工业部哈尔滨电站设备成套设计研究所
    机械电子工业部哈尔滨电站设备成套设计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动力区旭升街。隶属于机 械电子工业部。成立时间1978年。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水电及火电电站设备成套设计与试验、煤能利用试验、电站自动控 制系统的设计和新型控制装置等研究,可对电站的商业性保证值进行考核验收试验及新型机 组的全面性鉴定试验。承担东北地区机型的成套电站设备的产品研究和技术组织的协调工作 。
    机构与人员:没有水电总体设计室、火电总体设计室、热工室、自动化室、计算中心、 电站性能试验室、材料强度室、技术情报室。全所有职工475人,其中科技人员350人,在科 技人员中有高级工程师5人,工程师145人。
    建筑与设备:建筑面积17700平方米,科研仪器设备117台,有IBM438-PO2型计算机和电 站自动化设计计算机模拟装置等,固定资产总额2575万元。科技图书、期刊1.5万册。
    研究成果:1979~1985年,共取得科研成果79项,主要成果有:煤能燃烧试验研究、煤 特性试验研究、20万千瓦调峰机组研究以及为巴基斯坦、菲律宾、土耳其等国的水火电站设 备成套设计和电厂工程设计等项目。其中获国家“六五”科技攻关成果奖1项,机械工业部科 技进步奖1项,水利电力部科技成果奖1项。
    对外交流:1980~1985年,同美国、西德、日本、瑞士、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电站 设备的科研、设计、制造单位建立联系,进行技术交流与友好往来。
    出版物:编辑出版《动力机械文摘》、《动力系统工程》、《信息简报》3种刊物。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3000元。
    十、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研究院第七○三研究所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研究院第七○三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公滨路。隶属于中国船舶 工业总公司第七研究院。成立于1961年6月,曾隶属过国防科委、海军、第六机械工业部,1 982年6月划归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改为现名。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舰船蒸气轮机、燃汽轮机、锅炉及其并车传动装置研究设计,同时 进行热能工程与节能技术的研究与设计。
    机构与人员:设有燃气轮机整机与压气机试验研究室、基础理论试验研究室、蒸气轮机 与热能工程研究设计室、燃气轮机研究设计室、传动研究设计室、仪器仪表研究室、船舶锅 炉研究设计室、工业锅炉研究设计室、综合试验及设备管理研究室、情报资料研究室。1个附 属试制工厂,在江苏省无锡市设有1个分部。全所职工1220人,其中科技人员506人,在科技 人员中有高级工程师和工程师282人。
    建筑与设备:建筑面积71598平方米,各类仪器设备685台,试验台32座,固定资产总额 3050万元。
    研究成果:1962~1985年,共取得主要科技成果55项,其中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5项,获 部、省级科技成果奖10项,获第七研究院级科技成果奖9项。主要成果有:2.5万马力主汽轮 齿轮机组、3.6万马力主汽轮齿轮联合机组、80吨/时主蒸汽锅炉、舰用燃气轮机及同机并 车传动装置、外置式汽水分离自动同步离合器、大功率高转速液力耦合器、全台压气机试验 台、轮盘超速试验台、锅炉自动控制调节器、401—2型压气机等。
    1980~1985年,面向工厂企业,开展了热能工程和节能产品的开发研究设计工作。先后 研究设计出固定炉排快装锅炉、双层炉排快装锅炉、链条炉排快装锅炉、手推炉排快装锅炉 、双锅筒斜推炉排、立式横水与竖水管锅炉等14种55型工业锅炉,提供给黑龙江省内30多个 锅炉制造厂。这些锅炉结构较合理,降低了钢耗,提高了热效率1~7%。同时,还为哈尔滨炼 油厂等6个工厂设计了余热锅炉,为哈尔滨酒精一厂等6个工厂设计了自备热电站。研制出的 JN-JA疏水器。每支每小时可节汽8公斤以上,已在全国23个省市的300个单位中推广使用25 000支。
    对外交流:1980~1985年,派出7批12人去美国、联邦德国、日本、英国等6个国家进行 技术考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洽谈技术。接待美国、英国技术代表团(组)5人来所参观。
    出版物:《国外舰船技术—透平锅炉》(国内发行)。
    十一、航空工业部第六二七研究所
    航空工业部第六二七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一曼街。隶属于航空工业部。该所是在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空气动力实验研究室的基础上,于1970年4月建立 的,原名为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六研究院第七研究所103分所。1974年改称为第三机械工业部第 1702所103实验站。1975改为第三机械工业部第627所,1982年6月改为现名。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各种飞行器和其他模型(汽车、高层建筑、渔网等)的风洞实验, 进行风洞实验技术研究,空气动力预先研究和应用研究。
    机构与人员:所内设有低速风洞实验、跨音速、风洞实验、声像应用、新实验技术、空 气动力理论与实验技术、应变天平技术、科技情报资料等7个研究室和1个工艺车间。全所有 职工493人,其中科技人员221人,在科技人员中有高级工程师5人,工程师195人。
    建筑与设备:有低音速、跨音速、超音速4座大型风洞及相应配套的测试设备。有建筑面 积19000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2700万元。
    研究成果:1964~1985年,共对34个机型进行了选型和定型实验,实验吹风共12.8万次 。实验项目包括常规测力、测压实验、喷流及吹风襟翼实验、螺旋桨滑流实验、铰链力矩实 验、外挂实验、大攻角实验、抖振实验、救生装置实验、飞行器部件组合测力实验、流态观 测与显示等。共取得107项科研成果,有35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部省、院级奖励。其中,F L—8风洞塔式六分量天平设计、直-6飞机引射器研究、运—11飞机风洞实验、歼教5和歼教 6飞机失速尾旋试飞及大攻角试验等4项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FL-7跨音速风洞技术改造及 图形显示、用光导纤维实现的流场彩色图像显示技术、低速风洞尾撑大攻角系统等3项成果获 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FL—7、FL-8风洞数据采集处理系统自动化获国防工业科 技成果二等奖;大型复杂函数曲面的准线成型法、氦气泡流态显示技术、微型杆式应变天平 、展向吹风研究等4项成果获三机部、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成果和科技进步一、二、三、四等 奖。
    对外交流与合作:1980~1985年,该所派出4人去日本、联邦德国、英国、美国进修,7 次12人出国参观、参加国际专业和学术会议、执行合作计划。接待美国、联邦德国、瑞典、 意大利、法国科技代表团(组)11次共42人来所参观、讲学、进行技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十二、机械电子工业部第四十九研究所
    机械电子工业部第四十九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一曼街。隶属于机械电子工业部。 1963年建所,原名为1449研究所,1976年改为现名。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敏感材料、敏感元器件及传感器的应用开发研究。
    机构与人员:设有单晶硅、硅-蓝宝石外延材料、陶瓷、薄膜、化学等5个敏感元器件和 传感器研究室,另有传感器应用开发、微机应用开发、特种阻容元器件研究及情报等4个室, 附属机加车间1个。全所有职工660人,其中科技人员340人,在科技人员中有中级以上科技人 员180人。
    建筑与设备:全所拥有建筑面积4万余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1400万元。
    研究成果:该所已初步形成敏感材料—敏感元器件及传感器-应用开发一体化的科研体 系。取得100余项科研成果,有18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经委新产 品奖3项,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奖11项,黑龙江省科技成果奖3项。
    对外交流:1983~1985年,已同国外130个公司和学校建立了信息联系。派人参加在法国 召开的国际无源元件讨论会和日本第五届传感器基础与应用讨论会,会上发表了双电层电容 器、硅-蓝宝石加速传感器、具有滤波性能的超大容量电容器、高性能电位记忆元件等论文 ,并获国外学术界人士的好评。
    出版物:该所是全国敏感元器件专业情报网网长单位,主编网刊《传感器技术》、《电 子敏感技术信息》,并编辑了各种传感器文集和文摘。
    十三、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隶属于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 研究所是1954年成立的,当时隶属中国科学院,称土木建筑研究所。1962年后改称工程力学 研究所。1984年起隶属国家地震局。
    科研任务:以从事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为主要研究任务。包括:工程地震、地震工程、 抗爆结构、结构动力学、结构动力试验、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和震动仪器设备研制等。
    机构与人员:设强震观测、工程地震、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生命线工程抗震、冲击与 振动、土动力学等研究室及振动实验室、仪器研制室、计算技术室、情报资料室和岩石力学 、复合材料力学、大型振动设备3个研究组及仪器加工厂。有职工545人,内有中级研究人员 215人,高研27人。还有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研究生。
    建筑和设备:全所占地17万平方米,办公楼、实验室及附属工厂面积2.8万平方米。拥 有各类科学仪器9200台,价值1300万元,其中大型精密仪器230台,图书馆藏中外文书5万余 册,现刊近400种,期刊合订本4700余册。
    研究成果:建所至今,在震害考察、强地震观察、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小区划、结构 抗震理论、土工抗震理论、震害预测及工程动力学等方面取得科研成果112项。其中15项获全 国科学大会奖,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74项获国家地震局技术进步奖,19项获省、部级奖。
    对外交流与合作:该所同国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进行了广泛的学 术交流和合作,在国际性学术会议和刊物上发表20多篇论文。
    出版物:编辑出版的刊物有不定期的《地震工程研究报告集》、《强震观测汇报》,定 期的有《地震工程与工程震动》和《世界地震工程》。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6000元。
    十四、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哈尔滨玻璃钢研究所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哈尔滨玻璃钢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香坊区红旗大街。隶属于国家建 筑材料工业局。前身是1960年建立的哈尔滨建工学院玻璃钢研究室,1965年扩建为所。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连续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的开发研究,包括原材料、成型工艺、 成型设备,性能测试、产品设计与开发等。
    机构与人员:设有原材料、成型工艺、产品设计、性能测试、成型设备、情报等研究室 ,并设有中间试验车间和加工车间,一个附属玻璃钢厂。全所有职工237人,其中科技人员1 40人,在科技人员中,有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53人。
    建筑与设备:拥有建筑面积22467平方米,厂区占地58690平方米,科研仪器设备70余台 ,各种机床30余台件,科技图书、期刊32348册,固定资产总额1064万元。
    研究成果:1965~1985年,共取得115项科研成果,推广应用31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 的8项。获部省级奖励的40项。在军工方面,研制耐烧蚀端头、玻璃钢耐烧蚀衬套、玻璃钢雷 达防风罩、玻璃压力容器等制品;在民用方面,研制成碳纤维材、毛球拍杆玻璃钢波导管、 碳/环氧高速转管等制品。
    对外交流:1980~1985年,选派3人去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和美国底特律福特汽车公司进修 复合材料工艺学。并同美国维纳斯公司、日本复合材料协会建立了技术交流协作关系。
    出版物:编辑出版期刊《纤维复合材料》。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4000元。
    十五、煤炭工业部哈尔滨煤矿机械研究所
    煤炭工业部哈尔滨煤矿机械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香坊区煤管街。隶属于煤炭部机械制造 局。
    前身是1972年建立的黑龙江省煤炭工业管理局煤炭科学研究所,1983年1月划归煤炭工业 部改为现名。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薄煤层综采和高档普采机械化采煤设备的研究设计,中小断面巷道 钻爆法掘进施工机械化设备及掘进机配套设备及煤矿安全仪表的研究设计,煤炭综合利用技 术的研究,电子计算机在煤矿机械制造行业的应用技术,煤矿机械标准的制定、审查工作。
    机构与人员:设采煤机械化、掘进机械化、运输机械化、矿山电气及煤矿安全仪、煤炭 综合利用、电子计算机应用、情报、标准化等8个研究室和《煤矿机械》杂志社。全所共有职 工303人,其中科技人员144人,在科技人员中有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54人。
    建筑和设备:拥有建筑面积37147.02平方米,科研仪器设备50余台(套),科技图书、 期刊文献25530册,固定资产总额30357万元。
    研究成果:建所至1985年共承担了中国科学院、煤炭部及黑龙江省研究课题27项,已取 得成果18项。其中JBJ型井下电机综合保护器、JDST-1型矿井用电缆探伤仪获全国科学大会 奖,BM—100型薄煤层采煤机获省优秀成果二等奖,研制的其系列产品获1985年全国科技进步 三等奖。
    对外交流:1978~1985年,派出12人到美国、英国、法国、瑞典、苏联等10个国家进行 煤矿机械研究状况及煤炭综合技术的考察。1985年,接待了朝鲜缓倾斜薄煤层开采考察团来 访。
    出版物:主编发行双月刊《煤矿机械》,内部交流刊物《国外煤炭》。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3000元。
    十六、东煤公司煤田地质局哈尔滨科研所
    东煤公司煤田地质局哈尔滨科研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理治街。隶属于煤炭工业部东北 内蒙古煤炭工业联合公司煤田地质局。该所建立于1977年8月,原名为黑龙江煤田地质科研所 ,1984年,改为现名。
    科研任务:从事煤田地质勘探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承担煤炭资源勘探、水文地质及工 程地质勘探、矿井(露天)涌水量计算、水资源评价、地震勘探方法、钻机设计与制造、钻 探工艺、钻孔堵漏及防护、钻井施工、煤岩及煤矿鉴定、计算机软件设计等。
    机构与人员:设有地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钻探、物探等研究室和计算机室。全所 有职工131人,其中科技人员90人,在科技人员中有高级工程师4人、工程师43人。
    建筑与设备:建筑面积7910平方米,拥有万元以上科研仪器设备15台(套)。固定资产 总额400万元。科技图书1.5万册。
    研究成果:1979~1985年,共取得28项科研成果。主要有:黑龙江省煤田预测,黑龙江 省东部中生代含煤地层及找煤方向研究,选择伽玛测井仪及其在煤田地质工作中的应用,三 维地震面积勘探方法研究及其在伊敏煤田试验效果,电网络模拟机及其在水文地质工作中的 应用等。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煤炭部科学大会奖1项,全国煤田地质勘探科学大会奖 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1项,东煤公司科技进步奖6项。
    出版物:《黑龙江煤田地质》不定期内部刊物。
    十七、哈尔滨铁路局哈尔滨科学技术研究所
    哈尔滨铁路局哈尔滨科学技术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邮政街。隶属于铁道部哈尔滨 铁路局。所的前身是1951年中苏合办中国长春铁路管理局成立的中长铁路局技术馆,1958年 成立哈尔滨铁路局铁道科学技术研究所,1971年改为现名。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蒸汽机车挖潜改造、提高铁路运输效率和能力、改善铁路通讯信号 设备、铁路安全运输、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和开发以及铁路运输生产中的其它问题的研究。
    机构与人员:设电务、机车车辆、燃气轮机车、运输、综合、车辆安全监测、节能、情 报等研究室、实验室和经营开发部及试验工厂。现有高中级科技人员68人。
    科研成果:建所至1985年,共取得科研成果126项。其中提高运输能力17项,保证行车安 全23项,提高效率22项,减轻体力劳动23项,铁路现代化26项,经济效益15项。分别获得国 家奖12项,省部奖28项,路局奖44项。主要科研成果及推广转让项目有:低碳钢芯球墨化高 强度焊条及堆焊球铁轴瓦工艺、记录式红外线轴温探测器、解放型蒸汽机车扁烟筒、寒带客 车外部自动刷洗机等4项获全国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第二代红外车辆轴温监测系统、变频点 式机车自动停车装置、线路刨冰车、蒸汽机车烧用型煤、蒸汽机车热工监测仪、蒸汽机车风 泵无油润滑胀圈,蒸汽机车推煤机,蒸汽机车热管空气预热装置,蒸汽机车自放水装置,蒸 汽机车风源净化装置、车辆轮对清水中压冲洗机、车辆油箱冲洗机、列车正晚点到达磁翻转 显示器、钢轨绝缘接头加强装置、锅炉烟垢清除剂及汽车节油净化器等获省部奖。
    出版物:内部刊物《哈铁科技通讯》。
    十八、哈尔滨铁路局减速顶调速系统研究中心暨哈尔滨铁路局
    电子计算技术中心哈尔滨铁路局减速顶调速系统研究中心暨哈尔滨铁路局电子计算技术 中心位于哈尔滨南岗区邮政街。隶属于铁道部哈尔滨铁路局。哈尔滨铁路局减速顶调速系统 研究中心于1980年成立;哈尔滨铁路局电子计算中心1982年5月成立(其前身是1978年成立的 哈尔滨铁路局电子所)。两块牌子、一套机构。
    科研任务:重点开发两项系列技术:驼峰减速顶调速系统的研究、设计、生产、供应、 安装服务;铁路运营管理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开发。
    机构与人员:设产品研究室、方案设计室、电控研究室、产品检测站、经营开发室、软 件研究室、硬件研究室、情报资料室及施工维修专业队。1980年与铁路科学院、哈尔滨工业 大学、东安机械厂等单位建立科研生产联合体。职工201人,其中高级科技人员1人,中级31 人,初级42人,工人及其它129人。
    研究成果:至1985年,共开列课题51项,取得成果43项。其中通过部、局鉴定8项,申请 国家专利6项;获中心级奖20项,局级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驼峰减速系统研究与推广 应用,至1985年,已有4种调速制式、5种系列产品在全国17个省、市35处铁路编组场和冶金 企业推广应用,并于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铁路运营管理计算机网络系统于1985年 自筹资金开发应用,建成了局所属7个分局的基干网络,并投产运用。其总延长3500公里,最 远距离900公里。中央主机为美国DG公司,MV/1000,分局节点机为MV系列机,系统投产后曾 获省和全国计算机应用成果一等奖。
    对外交流:铁路编组站信息处理及局计算机网络,由国家科委批准立项,预计到1987年 完成,曾派人去美国考察和系统培训及接机验交工作。
    出版物:出版省部级公开刊物《减速顶与调速技术》
    经费:1985年事业费人均4600元
    十九、哈尔滨铁路局齐齐哈尔科学技术研究所
    哈尔滨铁路局齐齐哈尔科学技术研究所位于齐齐哈尔市站前大街。隶属于铁道部哈尔滨 铁路局。该所是1958年在齐齐哈尔铁路局技术馆基础上成立。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车辆、机车、工务、电务、运输中技术关键问题的研究。承担铁道 部、铁路局指令性科研课题。开展以提高机车车辆的检修质量及加强安全运行的研究;提高 通讯、信号设备质量和保证运输安全的研究;解决多年冻土地区线路、桥涵、房建、隧道、 给排水的各种冻害及施工技术方面的研究。
    机构与人员:设机车车辆、土建、电务、金化等研究室和新技术推广、情报、仪表、冷 冻试验等室和机加工厂。有职工125人,其中科技人员57人,高级2人,中级29人,初级26人 。
    建筑与设备:建筑1100平方米,建有3个冷库(最低温度达摄氏零下50度)。仪器设备有 牵引动力试验车和土工试验、材料试验以及电工、无线电、电子计算机等400台(件)。固定 资产90余万元。藏书2.4册。
    研究成果:取得科研成果157项,有14项获奖及通过部级鉴定。主要成果:804朽木防火 剂的研制,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地区物探找水的研究,隧道通风融冰的研究,加气混凝土上料 浇注自动生产线,长大区间轨道电路,蒸汽机车速度表,FSJ—1型风速测量及报警装置,纵 横小交换机测试及故障记录设备,东风型内燃机车预热保温装置等。
    出版物:主编公开发行季刊《哈铁科技情报》、《科技参考》。发表论文及调查报告17 篇,其中《多年冻土区房屋地基融化深度的计算》论文,在第4届国际冻土学术会议上宣读。
    二十、黑龙江省邮电科学研究所
    黑龙江省邮电科学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动力区文治二道街。隶属于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 。该所成立于1958年8月,1962年撤销。1973年10月重新建立。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邮电通信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研制和推广应用。
    机构与人员:设有长途通信、市内电话、农村电话交换与传输技术、邮政自动化及计算 机应用等研究室;1个附属工厂。省邮电科技情报中心站、通信计量中心站设在该所。有职工 102人,其中工程师19人,助理工程师和技术员24人。
    建筑与设备:拥有建筑面积3450平方米,科研仪器设备226台,固定资产总额256万元。
    研究成果:1973~1985年,共取得46项科研成果。其中3项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获 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有25项科技成果在生产推广应用,研制出4种类型3路载波机156部,已 应用于省县长途通信。
    对外交流:1983~1985年,派出2人去日本进修电子计算机和程控交换技术,接待瑞士2 名专家来所讲学。
    出版物:编辑出版《黑龙江邮电科研通讯》。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1万元。
    二十一、黑龙江省地质矿产科学研究所
    黑龙江省地质矿产科学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香坊区六顺街。隶属于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 。该所于1958年成立,1962年并入东北地质科学研究所,同年黑龙江省地质局成立地质科学 研究室,1964年改名为地质科研队。1968年撤销,1971年成立黑龙江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科 研队,1972年扩建为研究所。
    科研任务:为本省地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各种最优化钻进提供战略性资料,并开展成 矿规律及找矿综合研究,结合本省具体资源开展应用研究和部分方法研究,承担O、S、H、C 同位制样测试、编调数学地质程序及处理地质问题。
    机构与人员:设6个职能科室、两个专业研究室、9个专题组。有职工136人,工程技术人 员75人,其中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36人,助理工程师24人,未定职称12人。
    建筑和设备: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拥有精密仪器20台(件)。
    研究成果:建所至1985年共取得科研成果128项。其中获地质部、省科技成果奖10项,国 家经委优秀新产品奖1项,研制的HDK—2型钻探参数测试仪已推广应用。
    出版物:编印《黑龙江地质》和《黑龙江地质译文集》期刊。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4000元。
    二十二、黑龙江水运科学研究所
    黑龙江水运科学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隶属于交通部黑龙江航运管理局 。该所成立于1978年。
    科研任务:主要承担内河航运规划和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船舶设计,港口土建设计, 水运科技情报及技术咨询服务等。
    机构与人员:设船舶室、港口土建室、规划室、标准情报室、资料档案室。是交通部北 方水运情报网网长单位。有职工148人,其中科技人员112人。
    仪器设备:有船舶测试仪和电子仪器、计算机等。藏书10273册。
    研究成果:建所以来取得科研成果26项。其中,1978年研制的黑龙江分节顶推船队获全 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研制的JXL—1吸粮机获省技术成果三等奖,1983年研制的2×300吨垫 气驳组获省和交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有9种船舶设计被评为全国内河优秀船型奖。
    出版物:编辑出版季刊《北方水运》,月刊《水运科技简报》及不定期刊物《国内外水 运科技情报》等。
    二十三、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香坊区公滨路电碳街。隶属于黑龙江省气象局。 该所建立于1963年,当时是省气象台和研究所合一的机构。1969年撤销了研究所。1972年又 重新恢复所的建制。
    科研任务:以应用研究为主,研究天气预报和专业预报的先进方法,农业气候资源分析 ,农业产量预报方法,大气评价分析,气象科技情报分析等。
    机构与人员:设有天气研究室、大气经济评价研究室、气候研究室、应用气象研究室、 情报资料室、农业气象试验站。全所有职工56人,其中科技人员46人,包括高级工程师1人, 工程师18人。
    建筑与设备:人工气候箱、IBM微机、AFPIE微机等,固定资产总额25万元。
    研究成果:1972~1985年,共取得科技成果100项,有11个项目获奖。其中,黑龙江作物 农业气候区划获国家气象局科技成果二等奖,北方东北区主要作物低温冷害研究、三江平原 地区农业气候资源调查报告及开垦后农业气候生态变化等分别获国家气象局科技成果三等奖 ,黑龙江省农业气候区划、黑龙江省主要作物抗击低温冷害研究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黑龙 江农业气候资源调查及区划获国家农业区划委员会科技成果三等奖。
    对外交流:从1983年开始与日本北海道农业大学协作开展防风网与气候效应研究及防护 林综合效应研究。
    出版物:编辑出版《黑龙江省气候图集》和季刊《黑龙江省气象科技》。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4000元。
    二十四、黑龙江省测绘科学研究所黑龙江省测绘科学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保健路 。隶属于国家测绘总局和黑龙
    江省测绘局双重领导。1978年在黑龙江省测绘局科研室基础上扩建成所。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测绘新技术、新设备的研究与引进,开展各种天文、大地三角测量 ,黑白与彩色红外航空摄影及其内外业测量,航空、航天遥感技术的应用,地图制图与印刷 ,各种测量应用技术,测绘仪器研制和应用,测试与质量检校,微计算机在测量计算与解析 上的应用等。
    机构与人员:设有大地测量研究室、航测与遥感研究室、航空摄影研究室、地图制图研 究室、情报研究室、测绘仪器研究室、微机室。黑龙江省测绘科技情报站和黑龙江省测绘仪 器检定站也设在该所。全所有职工46人,其中科技人员37人,包括工程师10人。
    建筑与设备:建筑面积470平方米。精密测绘仪器、微型计算机等86台,固定资产总额6 6万元。
    研究成果:1978~1985年,已取得成果15项。其中获国家级奖1项,部局级奖4项,省级 奖2项。有14项成果已推广应用。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该所参与完成的全国天文 大地网整体平差课题在世界上还是第一次,获国家测绘总局一等奖。彩电付载波校正测距仪 频率技术,是国内测绘行业的首创,获国家测绘总局三等奖和全国17城市技术交流奖。
    对外交流:1981~1985年派往澳大利亚参加第十二届国际地图制图(ICA)学术大会1人 ,派往日本千叶大学进修遥感与图像处理技术1人。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9000元。
    二十五、黑龙江省电力试验研究所
    黑龙江省电力试验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香坊区香电街。隶属于黑龙江省电力工业局。19 58年建立省电业管理局中心试验所,1978所改为现名。
    科研任务:该所是黑龙江省电力系统的技术监督、技术开发中心与技术服务中心。主要 任务是,针对电力生产的薄弱环节和关键技术课题进行科研,改进和完善发电、变电、送电 设备的技术状况,推广先进技术,参与现场的设备改造,重大事故的调查分析和防止事故措 施的制定,为提高电力系统的经济效益服务。
    机构与人员:设有锅炉、热工、电测、高压、系统、计算机、环境保护、化学、金属等 研究室,还有《黑龙江电力技术》编辑部、实验工厂、焊工培训中心和压力容器检验站,有 职工250人,其中技术人员161人,内有高级科技人员1人,中级57人,初级103人。
    建筑与设备: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主要仪器10台(件),价值549万元,固定资产总额 946万元。
    研究成果:1978~1985年,该所有69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10万千瓦发电机定子线圈 带电直接测温、大电厂高温高压主蒸汽管道延长使用寿命的材质鉴定技术等2项获全国科学大 会奖,DG-270—140C给水泵改造获“六五”国家攻关奖,主蒸汽管道20万小时寿命鉴定、Y 型喷嘴、运行油中添加“746”防锈剂、齐齐哈尔市暴风雪和大电厂环保预测录像片等5项获 水利电力部科技成果奖,还有6项获黑龙江省科技成果奖,55项获黑龙江省电力工业局科技成 果奖。
    出版物:编辑出版《黑龙江电力技术》期刊。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9000元。
    二十六、黑龙江省电力建设调试科研所
    黑龙江省电力建设调试科研所位于哈尔滨市香坊区中山路。隶属于黑龙江省电力工业局 。该所成立于1985年1月。
    科研任务:主要承担电力工业系统火力发电厂新建、扩建机组全套设备的调整试验和起 动试运工作,并进行火电工作范围内技术课题的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及科技咨询项目。
    机构与人员:内设汽轮机调整室、锅炉调整室、电气继电保护自动控制室、高压试验室 、热工仪表自动装置室、电厂化学室、金属焊接室、标准仪表检验室。共有职工103人,其中 科技人员92人。
    研究成果:TF-900自动组合仪表,高压炉酸洗工艺改进,交流电动机转向测定,高压电 气试验新技术,给水系统改进,YL-Z氧化锆投入磨煤机轴承温度指示回路改进等。
    二十七、黑龙江有色金属矿产地质研究所
    黑龙江省有色金属矿产地质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大庆路。隶属于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该 所成立于1976年,当时称黑龙江省冶金地质研究所,1985年改现名。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有色金属矿产地质研究与技术开发。
    机构与人员:设矿床室、区划室、化验室、情报室。有职工250人,其中科技人员41人( 高级4人,中级17人,初级20人)。
    研究成果:建所至今,取得成果12项。其中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华北地台及其以北地区铜 多金属找矿远景研究获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出版物:编辑出版《黑龙江有色金属地质》内部刊物。
    经费:1985年科技经费人均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