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省直科研机构
第二节 省直科研机构
正文:
一、黑龙江省科学院
黑龙江省科学院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山路。隶属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该院前身是19
58年5月建立的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分院,1962年12月撤销。1973年成立黑龙江省科学院,后于
1975年6月撤销,1978年9月恢复。
科研任务:省科学院是全省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试验研究中心,面向省内经济建设和地
方资源,以开发研究与应用研究为主,出成果、出效益、出人才,为全省经济建设服务。
机构与人员:院部设办公室、科研处、开发处、外事教育处、条件财务处、人事处、机
关党委和纪检组,编制64人。下辖6个研究所和辐射化学试验中心及化工试验厂,设有技术开
发公司和技术咨询公司,并受托代管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和国家地震局工程
力学研究所。有职工1272人,其中2/3是科技人员,包括463名高、中级科研人员,还有一批
攻读学位的研究生。
研究成果:建院至今,研究课题350项,取得成果140项,推广应用成果163项,为社会创
造经济效益2.98亿元。已取得的科研成果中,有28项属国内首创,37项达国内先进水平,获
国家发明奖的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的2项,国家科技攻关奖的2项,省级科技成果奖的67项。
对外交流:同国外30多个科研单位、大学和企业有科技往来,与加拿大阿尔伯塔科学研
究院、日本德岛大学、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签署了长期科技交流与合作协议书。
出版物:《黑龙江省科学院》、《化学与粘合》、《自动化技术》、《中国土地》、《
自然资源研究》、《生物技术》、《新技术应用》等刊物。
二、黑龙江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所
黑龙江省科学院石油化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山路。隶属于黑龙江省科学院。该
所建于1962年,原名中国科学院东北石油化学研究所。1973年改名为黑龙江省石油化学研究
所。1984年改为现名。1985年10月,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与黑龙江省科学院签署协定,由双
方合办该所。
科研任务:主要承担石油烯烃和芳烃的催化氧化多次化学加工利用研究,同时研究开发
高分子结构胶、应变胶、丙烯酸系列胶。
机构与人员:全所有职工500人,其中科技人员279人,内有高级研究人员7人,中级研究
人员174人。设有6个研究室和技术室、图书情报室,附设中间实验厂和机械加工厂。
该所有高分子化学方面硕士学位授予权,自1982年以来招收硕士研究生19人,已毕业14
人。
建筑与设备: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有大型精密仪器设备91台件,固定资产总额1200
万元。
研究成果:建所以来共开展课题397项,取得科研成果90多项,获奖66项。其中国家发明
奖3项,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部省级科研成果奖33项。如邻二甲苯气相氧化制苯酐、偏三甲
苯丙烯烷基化—空气气相氧化制均苯四甲酸二酐,已分别在天津、哈尔滨、南京、上海、鞍
山、牡丹江等地建厂投产。目前在技术力量、研究手段、测试方法、放大实验等方面已形成
较完整的科研体系。已研制出70多种胶粘剂,其中J-01结构胶粘剂、J-03高弹性结构胶、
J-06-2应变胶等获国家发明奖。这些胶粘剂已广泛应用于飞机制造、人造卫星、运载火箭
及民用工业、农业、商业、医疗卫生等各领域。
出版物:编辑出版期刊《化学与粘合》在全国发行。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4000元。
三、黑龙江省科学院应用微生物研究所
黑龙江省科学院应用微生物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兆麟街。隶属于黑龙江省科学院
。建于1959年,原名黑龙江生物研究所,隶属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分院。1962年划归中国科学
院东北分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生物分所。1971年下放黑龙江省科委,1978
年划归省科学院,1984年9月改为现名。
科研任务:该所是从事生物工程研究和开发的综合性研究单位,以发酵工程与酶工程为
先导,以基因工程与细胞工程为后盾综合开发生物技术,主要从事医药、食用菌、酶制剂、
发酵食品、农业微生物、组织培养方面的研究与开发。
机构与人员:设遗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免疫、菌种保藏、仪器分析等7个研究室
及情报资料室、图书馆、中间试验厂、机械加工车间、仪器设备维修部和药厂。有职工213人
,其中科技人员120人,高级5人、中级103人,初级12人。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到1
985年已招收9名,毕业4名,正在攻读的5名。
仪器设备:大型精密仪器有红外光谱仪、紫外光谱仪、成套冷冻离心机和超高速离心机
等32台(件),价值277万元。藏中外文图书16267册,期刊440种。
研究成果:1960~1985年,共取得科技成果36项,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黑龙江省科学
大会奖10项,黑龙江省科技成果奖6项,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成果奖3项。
对外交流与合作:1980~1985年,接待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等科技代表团(组)
14批33人次来所讲学、考察和学术交流。选派7名科技人员出国考察和进行合作研究。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5000元。
四、黑龙江省科学院技术物理研究所
黑龙江省科学院技术物理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科研九道街。隶属于黑龙江
省科学院。该所建立于1958年,原名黑龙江省原子能研究所,1960年同吉林、辽宁省原子能
所合并,改称中国科学院东北技术物理研究所。1962年划归核工业部为503所,1973年下放黑
龙江改名为黑龙江省科学院技术物理研究所。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辐射化学、放射化学、放射性同位素仪表和激光技术的开发研究。
机构与人员:有职工216人,其中科技人员122人,包括高级技术人员2人,中级技术人员
73人。设有辐射化学、放射化学、放射性同位素仪表、激光技术、辐照技术等5个研究室和情
报资料室,实验工厂、机加车间。
建筑与设备: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580平方米,大型精密仪器设备10台件。
研究成果:1973~1985年,共取得辐射制备高吸水性高分子材料、手提式X射线荧光分析
仪、四氟化钍防潮膜镀、电子辐照大电流开关二极管、低能Y-Y选择测井仪、放射性同位素
料位计等53项科技成果。有9项科技成果获市级以上奖励。其中,获国家“六五”科技攻关奖
1项,煤炭工业部科技成果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成果奖3项。
出版物:编辑内部刊物《新技术应用》。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5000元。
五、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资源研究所
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资源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动力区哈平路。隶属于黑龙江省科学院。
该所是1978年8月由省林业厅森林植物园扩建成立的省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利用研究所,1981年
改为现名。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农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和开发利用的综合研究。
机构与人员:设土地资源研究室、动物资源研究室、植物资源研究室、农业生态研究室
、系统工程研究室和情报图书资料室。此外还有动物标本室、植物标本室。黑龙江省熊类研
究会挂靠在该所。全所职工124人,科技人员95名,其中高级科技人员13名,中级42名,初级
40人。1983年以来招收土地规划、植物分类、动物生态等专业硕士研究生12名,已毕业4名。
仪器设备:主要仪器有原子火焰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微型计算机等,价值40万元
。
研究成果:建所至1985年共取得成果18项,有15项获奖。其中国家级3项,省政府级2项
,其它10项。作为三北防护林项目的主要组成部分三北防护林地区土地评价与土地利用结构
调整和布局的研究获国家农业区划委员会二等奖;三江平原沼泽地合理开发利用模式的研究
获国家科委、计委等七个委办的表彰奖;三江平原地区农业开发总体规划方案的研究获国家
和省政府的科技攻关奖。
出版物:编辑出版期刊《自然资源研究》,受国家土地学会委托主编《中国土地杂志》
。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6000元。
六、黑龙江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黑龙江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西十道街(已迁至哈尔滨高技术开发
区嵩山路)。隶属于黑龙江省科学院。该所建于1978年2月,原名黑龙江省自动化研究所,1
984年改为现名。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工业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自动化仪器仪表、电子计算机应用、无
线电遥控、遥测、食品机械设备的开发研究。
机构与人员:有职工146人,其中科技人员107人。包括高级10人,中级41人。设有远动
、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机械结构、仪器仪表、情报资料等6个研究室。此外,还设有中间
试验厂。黑龙江省自动化学会挂靠在该所。
研究成果:1978~1985年共取得科研成果38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市优秀科
技成果奖4项,省科学院科技成果和技术开发奖9项。
出版物:主编《自动化技术与应用》杂志。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3000元。
七、黑龙江省科学院火山矿泉资源研究所
黑龙江省科学院火山矿泉资源研究所位于五大连池市。隶属于黑龙江省科学院。该所前
身是1976年建立的德都县矿泉水实验所,1978年底并入省自然资源所,1981年独立改为现名
。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火山矿泉资源开发利用及基础理论研究,监测与保护火山矿泉资源
,开展矿泉医疗应用研究。
机构与人员:设火山矿泉资源研究室、医疗应用研究室、化验检测室及中间试验车间、
矿泉水厂。有职工22人,内有科技人员7人。
仪器设备:有矿泉水生产的半自动化设备,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751型分光光度计、气
相色谱等。
研究成果:该所对五大连池矿泉水的动态、变化,药泉山矿水疗养区水系污染情况、矿
泉水医疗价值及矿泉水封装等工艺等进行监测、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1982年矿泉水封装
实验成功。1983年生产矿泉水200万瓶,现已形成年产500万瓶的生产能力。产品远销新加坡
、马来西亚、日本、英国及香港等地。先后发表了五大连池火山矿泉资源及其综合利用、五
大连池火山药泉山矿水疗养区水系微生物污染情况调查报告、五大连池矿泉升温实验对碳酸
泉标准的影响、五大连池天然泉水主要理化特点及其常年变化规律的观测及五大连池天然矿
泉水及药用价值等5篇研究报告。
出版物:主编期刊《自然资源研究》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4000元。
八、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隶属于黑龙江省农牧渔业厅(现隶属
省政府)。该院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黑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所,1960年升格为院。1968年改
为省农业科学实验所,1972年恢复院的建制。
科研任务:以种植业为主,开展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新品种的选育和耕作栽培技
术的研究与开发。
机构与人员:院部设品种资源室、综合化验室、种禽研究室,下辖19个研究所,2个试验
站和农业遥感分中心。全院有职工2287人,科技人员877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48人,中级研
究人员426人,初级研究人员403人。
建筑和设备:全院总建筑面积17945252平方米,内有科研用房面积66285平方米,温室面
积11473平方米,网室面积3390平方米;备有大型农机具200余台,2万元以上大型精密仪器6
5台(套),各类科学仪器设备价值1028万元;馆藏图书6万余册,外文期刊4200余种。
科研成果:建院至今,共取得科研成果702项,其中获国家发明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
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9项,省部级奖153项。
对外交流与合作:1981~1985年,先后接待19个国家300批、802人次来院参观考察和技
术交流;其派102人次科技人员出国访问、考察和进修。与美国密执安大学农学院和伊利诺斯
大学建立了科技交流关系。1982年开始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
0)资助的黑龙江大豆的科学研究第一期项目已完成,第二期项目开始执行;承担中日合作三
江平原农业综合试验站部份合作项目。
出版物:编辑出版的刊物有《大豆科学》、《黑龙江农业科学》、《黑龙江园艺》、《
黑龙江马铃薯》和《农业科学资料》等。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2800元。
九、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隶属于黑龙江省农业
科学院。所的前身是1956年建立的黑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所育种系,1960年育种系改为黑龙
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室,1963年改建为作物育种研究所。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玉米、高粱、谷子、小麦、糜子等粮食作物的新品种选育研究工作
,同时开展种子技术咨询服务,为商品生产提供信息、手段和方法。
机构与人员:设有玉米育种、小麦育种、大麦育种、谷子育种、高粱育种、生物技术等
6个研究室,有一个原种繁殖场。有职工54人,其中科技人员42人,包括高级研究人员5人,
中级研究人员19人。
建设与设备:拥有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温室300平方米,试验地和原种繁殖地790亩,仪
器设备25台件,固定资产总额120万元。
研究成果:1956~1985年,采取引种鉴定、系统选育、杂交育种、花粉组织培养等多种
途径,育成101个粮食作物新品种和杂交种。这些良种在全省推广,种植面积占全省粮食作物
播种总面积的10%以上。1978~1985年期间,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
步奖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5项,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和科技进步奖8项,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
9项,黑龙江省科技成果奖3项。主要研究成果有:选育玉米新品种黑玉46号、黑玉71号、黑
玉79号、龙单1号,选育谷子新品种龙谷23号、龙谷24号,选育糜子新品种龙黍5号、龙黍16
号、龙黍19号,选育高粱新品种黑杂34号,高粱细胞质遗传雄性不育系黑龙11A,选育小麦新
品种新曙光1号、龙花1号等。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1800元。
十、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隶属于黑龙江省农业
科学院。该所1957年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室的基础上建立。
科研任务:该所主要从事农作物低温冷害、大田作物耕作栽培、水稻育种与栽培,农机
具设计与开发的研究工作。
机构与人员:所内设有耕作栽培、农作物低温冷害、农业气象、作物生理、农业机械化
、轮作等6个研究室。有职工55人,其中科技人员39人,在科技人员中有高级研究人员4人,
中级研究人员16人。
建筑与设备:主要仪器设备14台,建筑面积300平方米,试验地10公顷,固定资产总额1
25万元。
研究成果:1975~。1985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有:豆麦间作栽培法,小麦复种糜子栽
培法,谷子平播高产栽培法,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理论研究,高粱早、矮、密栽培法,玉米
冷害类型及防御措施,谷子机械化精量簇播栽培法,松辽平原机械化少耕技术的试验研究,
高纬度地区粮豆机械化高产技术,小麦垄上条播沟灌综合栽培技术。获得科技成果奖14项,
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奖2项,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3项,黑龙江省
科技成果奖1项。
对外交流与合作:1983年邀请日本水稻专家来所进行农作物冷害防御技术讲学,并同日
本合作研究低温冷害项目。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4000元。
十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隶属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
院。该所是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综合丰产研究室和作物育种研究所大豆育种研究室的
基础上于1975年4月建立的。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大豆育种、高产栽培技术、营养施肥、遗传、生理和大豆产品加工
研究。
机构与人员:设有大豆育种、大豆栽培、大豆遗传、大豆生理、大豆产品品质分析与加
工利用、大豆资源等7个研究室。职工68人,其中科技人员47人,在科技人员中有高级研究人
员5人,中级研究人员18人。
建筑与设备:有大型精密仪器设备11台,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试验地150亩,温室60平
方米,网室300平方米,固定资产60万元。
研究成果:1975~1985年,在广泛收集大豆品种资源的基础上,开展了大豆优良品种的
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同时还开展了大豆营养施肥、遗传、生理和品质分析加工利用
的研究,共取得重要科研成果24项。有18项获得科技成果奖,其中国家发明奖1项,全国科学
大会奖1项,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奖3项,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3项,黑龙江省科技成果奖6项
。
该所选育的黑农26号大豆新品种,推广面积达4000万亩,增产大豆225亿公斤;绥化县五
一大队大豆连年高产稳产技术,已推广应用面积1000万亩;万亩大豆综合丰产技术,应用面
积100万亩。
对外交流与合作:从1982年开始接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粮农组织的“加强黑龙江省大
豆的科学研究以促进生产的发展”项目的资助,第一期项目扩建大豆研究所已于1984年完成
,第二期项目正执行中。在国际合作中,接待了9名美国专家来所讲学,选派15人出国考察、
进修。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3000元。
十二、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隶属于黑龙江省农业
科学院。该所1960年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系的基础上建立,1966年撤销所,改为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实验所土壤肥料组,1970年恢复所的建制。
科研任务:主要任务是保持与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生态平衡,实施土壤调查和区划
,开发肥料新品种,改进农作物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
机构与人员:设土壤、有机肥、化肥、微生物、分析等5个研究室。职工45人,其中科技
人员35人,内含高级研究人员5名,中级研究人员13名。
建筑与设备:建筑面积1175平方米,试验地75亩,试验场1500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10
6万元。
研究成果:1961~1985年,共取得50余项科技成果,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0项。其中
,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和科技进步奖2项,省科学大会奖2项,省科技成果和科技进步奖6项。
推广应用的科技成果已取得较好效果。小麦侧施尿素种肥法应用面积达2000万亩;稀土元素
在春小麦上施用技术1985年全省推广面积已达600万亩;硫酸锌肥施用技术在1982~1984年,
推广应用面积850万亩。同省内6个生产厂建立了调酸剂、根瘤菌肥科研生产联合体,已生产
调酸剂1万余吨。
对外交流:从1981年起,先后派出8人次到美国、日本、挪威等国进行技术考察和交流。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4000元。
十三、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隶属于黑龙江省农业
科学院。该所1963年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植保系的基础上建立。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粮食作物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机构与人员:设植物病理、农业昆虫、农田杂草、农药应用等4个研究室,及微机应用组
。全所有职工46人,其中科技人员31人,包括高级研究人员2人,中级研究人员21人。
建筑与设备: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温室、网室、养虫室面积500平方米,试验地60亩,
固定资产总额50万元。
研究成果:1963~1985年,取得21项科研成果,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科技进
步奖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奖2项,省科学大会奖和省科技成果奖6
项。在植物病理方面,对玉米大斑病、小麦根腐病、大豆孢囊线虫病、大豆花叶毒病、小麦
杆叶锈病等进行研究,筛选出一批抗源,已在抗病育种中利用。在昆虫方面,研究了大豆食
心虫、粘虫、地下害虫、草地螟等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提出防治措施。在农业杂草方面,
引进和试验了新除草剂65种,有13种已在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田的除草中应用。在新农
药应用方面,引进和试验新杀菌剂31个、新杀虫剂12个,研究提出了采取三唑酮、三唑酮拌
种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拌种防治小麦散黑穗病、瑞毒霉防治谷子白发病、敌力脱防治小麦根
腐病等措施,并应用于大面积生产。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2000元。
十四、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动力区哈平路义发源。隶属于黑龙江省农
业科学院。该所前身是1956建立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园艺试验站,1960年改建为黑龙江省农业
科学院园艺研究所,1968年撤销所,改为黑龙江省农业实验所园艺试验站,1972年改为黑龙
江省园艺研究所,隶属省农牧局,1974年划归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改为现名。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蔬菜、果树、瓜类、花卉的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和
产品贮藏、保鲜、运输、加工综合利用的研究。
机构与人员:1985年,所内改革科技体制,撤销蔬菜、果树、瓜类、植保4个研究室,设
立了20个课题研究组、综合化验室、情报研究室、咨询服务公司。有职工225人,其中科技人
员90人,包括副研究员9人,助理研究员31人。
建筑与设备:有建筑面积5900平方米,生产试验地1800亩,温室8栋4250平方米,网室1
240平方米,塑料大棚7340平方米。
研究成果:1960~1985年,共取得科研成果61项。有35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农牧渔
业部技术改进奖3项,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11项,黑龙江省科技成果奖和成果推广奖11项。在
新品种选育方面,研究成功巴彦大青椒、短园刺黄瓜、龙杂黄1号黄瓜、龙江6号茄子、龙杂
茄1号茄子、龙单1号茄子、黄籽大白菜、龙白1号大白菜、9号大白菜、海拉尔4号甘兰、龙密
104号西瓜、龙密100号西瓜、龙甜1号甜瓜、龙片香梨、龙光苹果、双秋苹果等新品种。其中
,龙密104号西瓜推广面积25000亩,龙白1号白菜推广应用面积20000亩,龙茄1号和龙杂茄1
号茄子推广应用7500亩,龙杂黄1号黄瓜推广应用250亩。在栽培技术方面,研究成地膜覆盖
技术。,使黄瓜、青椒、番茄、早甘兰增产30~40%以上,已推广应用30余万亩。研究成功苹
果高接抗寒丰产技术、葡萄快速育苗、葡萄换根提高植株的抗寒力,葡萄杂种实生苗提早结
果。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研究成苹果腐烂病、黄瓜霜霉病,黄瓜角斑病防治技术。应用霜疫
净防治黄瓜霜疫病,已在全国推广10余万亩。
对外交流与合作:接待国外科技代表团(组)来访问284人次,选派出国技术考察学习5
人次。参加了亚洲蔬菜研究中心的白菜、番茄区域试验研究。
出版物:编辑《黑龙江园艺》内部刊物。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4000元。
十五、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位于呼兰县康金井镇。隶属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该所前身是1964年3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建立的黑龙江农业科学综合试验研究中心,196
6年下放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1967年划归省农业科学院,1968年下放呼兰县,1970年松
花江地区接管改名为松花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1978年12月又划归省农业科学院,改名为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松花江农业科学研究所,1980年改为现名。
科研任务:1964~1979年,主要从事大田作物和亚麻经济作物的育种、栽培技术的研究
。1980年以后,主要从事亚麻、大麻、向日葵、油菜作物的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的研究。
机构与人员:设麻类及油料研究室、综合化验室、科研管理科和实验农场。有职工94人
,其中科技人员36人,包括副研究员1人,助理研究员12人。
建筑与设备:建筑面积1154平方米,科研用地450亩,仪器设备100台件,固定资产114.
7万元。
研究成果:1964~1985年,共取得35项科技成果。其中,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农牧渔
业部技术改进奖2项,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3项,黑龙江省科技成果奖1项。在粮豆方面,研究
成功松单1号玉米,单丰1号水稻新品种和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在亚麻方面,研究成功黑亚1、
2、3、4、5、6号新品种,亚麻和大麻栽培技术、亚麻化学除草、亚麻沤制技术。其中亚麻2
号、3号、新品种已推广到全省亚麻主产县,面积达55万亩。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4000元。
十六、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隶属于黑龙江省农
业科学院。
该所是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室的基础上于1981年成立的。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小麦、玉米、大豆的辐射育种、诱变技术、遗传理论的研究,同时
还开展辐照食品保鲜和医疗器械消毒灭菌的研究。
机构与人员:设辐射育种、同位素示踪、辐射、电镜等4个研究室。职工35人,其中科技
人员21人,内含高级研究人员1人,中级研究人员8人。
建筑与设备: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科研用地60000平方米。有大钴源室,伽玛射线温室
、电子显微镜室、生物离体培养室和理化实验室、细胞实验室。大型精密仪器设备7台。固定
资产达185万元。
研究成果:1983~1985年,取得9项科研成果,有6项获奖。龙辐麦1号小麦新品种、龙辐
玉1号玉米新品种1984年推广应用面积分别达到25万亩和70万亩。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3000元。
十七、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农业遥感分中心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市农业遥感分中心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隶属于黑龙
江省农业科学院。该中心成立于1984年。
科研任务:主要研究与应用国内外迅速发展的先进遥感技术,负责本地区的土地利用评
价、农业资源调查,对春麦、大豆等主要农作物长势监测及产量预报和各种农业灾害预报技
术的研究。
机构与人员:设农业资源调查研究室、作物估产及灾害预测预报研究室。有技术人员12
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6人。
研究项目:从1985年开始承担遥感技术在作物长势监测、产量预报的应用研究和松嫩平
原的土地资源现状评价及其动态监测研究两项科研课题。
十八、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隶属于黑龙江省
农业科学院。该所成立于1979年。
科研任务:负责国内外农业科技图书、资料的搜集、加工、使用,研究国内外科技情报
信息,进行农业科技宏观调研。编辑出版《大豆科学》、《黑龙江农业科学》、《黑龙江农
业科技通讯》、《农业科技资料》、《农业科技情报》、《农业科技动态》、《农业科技信
息》等科技情报资料刊物。
机构和人员:设图书资料、翻译信息、情报研究3个室和1个编辑部。有职工28人,其中
科技人员23人,内含高级技术人员5人,中级技术人员8人。
建筑与藏书:建筑面积600平方米,藏书5万册,有各类期刊4200种16800册,其中外文期
刊1633种,3800册,中文科技资料1125种,4450册,外文资料325种。录音、复印、照像设备
7台,固定资产总额40万元。
十九、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农业利学马铃薯研究所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农业科学研究所、马铃薯研究所位于克山县西郊。隶属于黑龙
江省农业科学院。该所前身是1948年在日伪残留的克山农事试验场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原黑
龙江省克山农业试验场。1960年把试验场改建为黑龙江省马铃薯研究所,1981年更名为克山
农业科研所,1983年在该所马铃薯研究室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了马铃薯研究所,两个研究所,
一个行政领导班子。
科研任务:农科所主要以小麦(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新品种选育及土肥、栽培
、植保、品质分析研究为主,马铃薯所主要以马铃薯新品种的选育、防止病毒性退化及品种
资源保存利用等研究为主,相应的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
机构与人员:设小麦、大豆、玉米、高粱、土肥、栽培、植保、马铃薯杂优育种、马铃
薯退化及品种资源等研究室及综合分析化验室。有职工275人,其中科技人员96人,内含高研
4人,助研32人。
建筑与设备:建筑面积18481平方米。试验农场耕地3340亩。有万能谷物分析仪,原子吸
收分光光度计、柳本氨基酸自动分析仪、万转离心机等。藏书1万册,固定资产376万元。
研究成果:建所至1985年,共取得成果247项,已推广用于生产的80项;育成优良品种1
45个(含马铃薯品种26个),用于生产的130个;栽培植保措施102项,已推广应用的63项。
克字小麦新品种克丰1号、克旱6号、克旱7号,克新号马铃薯新品种、克新1号、克新4号等及
马铃薯退化技术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克新1号、克新4号被审定为国家级品种;克丰2号获
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克旱8号、克新2号、3号获省农牧渔业厅二、三等奖。为生产提
供粮食作物及马铃薯原种500余万公斤。培养农民技术员30余人,向省外输送高、中级科技人
员90余名。育成的小麦和马铃薯品种在国内有十几个省引种、种植。朝鲜自60年代初就曾引
去克强、克壮小丹种籽;阿尔巴尼亚、朝鲜还引去克新号马铃薯品种。1967~1969年先后向
国外提供《马铃薯育种及良种繁育技术经验》和《马铃薯丰产技术经验》等资料。
出版物:主编《中国马铃薯栽培学》、《全国马铃薯品种资源编目》、《春小麦生态育
种学》。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3000元。
二十、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农业科学研究所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农业科学研究所位于绥化市工农西路。隶属于黑龙江省农业科
学院。该所是1970年由绥化果树示范场扩建的绥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1978年划归省农科
院改为现名。
科研任务:主要承担大豆、玉米的应用开发研究,培育黑龙江省第二、三积温带作物新
品种及耕作栽培技术。
机构与人员:设作物育种、栽培、植物保护、蔬菜等研究室、综合化验室及试验农场。
有职工116人,其中科技人员44人,包括中级19人,初级25人。
建筑与设备:有科研用房2450平方米,试验用地885亩,科研仪器有万能谷物分析仪、微
机等14台(件),固定资产总额99万元,藏书1.6万册,期刊92种。
研究成果:选育的新品种有:绥农1、3-6号大豆,绥玉—3号玉米、绥杂1、2号高粱、
绥谷—3号谷子等;栽培方面有高粱早矮密栽培法、深松耕法,大豆深施肥技术、大豆亩产5
00斤的栽培技术及理论,谷田化学除草等11项科研成果获省级以上奖。研究的玉米杂交种绥
玉2号,经鉴定平均亩产达614公斤,已推广300万亩,绥农4号大豆已成为第二积温带主栽品
种。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3000元。
二十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嫩江农业科学研究所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嫩江农业科学研究所位于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全合台。隶属黑龙江
省农业科学院。该所建于1958年,原为嫩江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1962年改为现名。
科研任务:主要承担黑龙江省西部风沙半干旱地区固沙,低产土壤改良利用和作物(玉
米、高粱、谷子、大豆、糜子、水稻、小杂粮)新品种选育,高产栽培技术及主要病虫害防
治,绿肥、化肥的应用等研究。
机构和人员:设作物育种、旱农作物、土壤肥料、植保、水稻等研究室,综合化验室和
青年农场。有职工159人,其中科技人员66人,高级2人,中级42人,初级26人。
建筑与设备:科研用房7000余平方米、温室90平方米,土地2167.5亩(试验用地633亩
)科研仪器11台(件),价值17万元。固定资产197万元,藏书7936册。
研究成果:建所以来取得科研成果172项,获奖6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全国科
学大会奖2项,农牧渔业部奖3项,省政府优秀成果奖1项,省科学大会奖15项,省厅级奖36项
。育成的嫩单号玉米、嫩丰号大豆,在省西部干旱地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4000元。
二十二、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农业科学研究所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农业科学研究所位于牡丹江市温春。隶属于黑龙江省农业科
学院。该所建于1958年,原名牡丹江农业试验站,1962年改为现名。
科研任务:以水稻、浆果、烤烟、养蜂为重点,开展白浆土改良利用,高淀粉白玉米新
品种选育、植保、肥料研究。
机构与人员:设水稻、旱田育种、栽培、植保、土肥、果树、养蜂、烟草8个研究室及综
合化验室、养蜂试验站和烟草试验站。职工200人,其中科研人员80人,高级5人,中级46人
,初级29人。
建筑与设备:建筑面积17722平方米,试验用地600亩。仪器有高倍生物显微镜,光电分
光光度计、火焰光度计、酸度计等。固定资产总额226万元,藏书1万余册,期刊997种。
研究成果:建所以来取得科研成果145项,其中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省科学大会奖3项
,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2项,省政府优秀科技成果奖3项,省农牧渔业厅技术改进二、
三等奖37项。
出版物:编辑出版《牡丹江农业科技》、《黑龙江养蜂》、《农业科技资料》、《养蜂
简报》。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3000元。
二十三、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合江农业科学研究所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合江农业科学研究所位于佳木斯市东风区。隶属于黑龙江省农业科
学院。该所是1947年在日伪残留的佳木斯农事试验场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佳木斯农业试验场,
归东北行政委员会领导,1948年划归合江省政府建设厅,1858年改为合江专区农业科研所,
1962年隶属省农科院,1967年又下放合江地区,至1978年移交省农科院改为现名。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大豆和玉米育种、耕作栽培、土壤肥料、植物保护等应用和开发研
究。
机构与人员:设粮作育种、大豆、植保、土肥、耕作栽培等研究室及综合化验科。有职
工165人,内有副研11人,助研30人。
建筑与设备:有耕地900亩(试验地375亩),科研建筑6500平方米。主要仪器有火焰光
度计、蛋白分析仪、光电比色计、微型计算机等。固定资产总值191.3万元。藏书1.2余册
。
研究成果:建所以来承担课题305项,选育推广新品种大豆19个、玉米20个、高粱7个、
小麦20个、谷子10个。取得成果196项,有69项受到国家及省市政府奖励。抗灰斑病大豆新品
种的选育,对大豆灰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治,居国内领先地位。大豆优良品种合丰22号、25号
已推广到吉林,辽宁、新疆等9省,累计推广面积280多万亩,增产大豆462亿公斤,经济效益
达2772亿元。1984年以来组建了合丰号大豆繁殖推广,高效根瘤菌C33应用,多元素复合微肥
开发,玉米四个协作组,并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对三江平原低温冷害防御、优良牧草引种选育
和高产技术及化学除草应用技术的研究。
出版物:编辑出版《合江农业科技》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3000元。
二十四、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农业科学研究所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农业科学研究所位于黑河市西郊。隶属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该所于1958年在黑河农业试验站基础上扩建为专区农业科研所,1962年归省农业科学院改
为现名。
科研任务:主要选育大豆、大麦、小麦、水稻作物新品种,引进、开发麦豆稻作物高产
栽培新技术及蔬菜、果树、牧草、食用菌等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同时围绕麦、豆等
作物开展土壤肥料和植物保护的研究。
机构与人员:设育种、耕作栽培、土肥、植保、园艺等研究室,水稻试验站、综合化验
室、实验农场、食用菌厂各一处。有职工170人,科技人员58人,其中副研9人,助研20人。
建筑与设备:科研用房3000平方米,温室、风旱室400平方米,科研试验地300亩,仪器
设备价值56万元;藏书3700册,固定资产248.5万元。
研究成果:建所以来取得科研成果55项,其中40项受到奖励。选育的大豆品种有:黑河
3号、4号、54号、超早熟大豆黑鉴1号等,小麦品种有黑春1号、2号、3号;水稻品种有黑粳
2号、3号、4号。选育的大豆品种,历年在黑龙江省占种植面积15~20%,其中早熟大豆“黑
河三号”在全国9个省推广应用,累计种植6500多万亩,增产9.45亿公斤,增收5亿多元。1
984年与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研究中心协作,承担国际大麦、小麦初级产量鉴定,观察圃和杂
种后代选择等研究。科技体制改革以来,利用大豆、小麦育种优势,实行科研成果有偿转让
,成立科研生产经营联合体9个;大豆育种项目已与8个国营农场签定有偿转让联合经营合同
;大麦育种与甘肃啤酒厂签定经营联合体。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3000元。
二十五、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棱果树试验站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棱果树试验站位于绥棱县。隶属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该站是
在1948年成立的绥棱苗木繁殖场基础上建立的,1978年归省农科院改为现名。
科研任务:主要研究适于黑龙江省栽培、抗寒、抗病、丰产、质佳的浆果新品种选育、
高产栽培、植保技术、病虫害防治以及野生浆果驯化及其利用。开展部分生理、生化、生物
技术等试验项目。
机构与人员:设黑穗醋栗、李树、草莓、野生浆果引种驯化及其利用4个研究室及综合化
验室。有职工80人,在33名科技人员中有副研1人,助研11人。
建筑与设备:科研用房800平方米,科研用地600亩,钢架日光温室200平方米,日照大棚
500平方米。有价值20万元的仪器。图书2000余册,资料2000余份。固定资产82.5万元。
研究成果:自建站以来取得科研成果52项。5项获省科学大会和省政府优秀科技成果奖。
主要有李子新品种绥棱红、绥李3号,李子食心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的研究,苹果园化学除
草技术,黑龙江省果树种类和品种区化等研究。选育的李子新品种在黑龙江、吉林、辽宁、
新疆、河北、内蒙、甘肃、浙江等省区推广应用。绥棱红已引至国外。
二十六、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安达农业试验站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安达农业试验站位于安达市天泉乡。隶属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该站前身是1955年建立的黑龙江省盐碱土作物研究所,1961年撤销,1964年恢复定名为安达
农业试验站,1978年归省农科院改为现名。
科研任务:主要承担改良黑龙江省西部13个市县盐碱土的试验研究。
机构与人员:设碱土改良、作物育种、果树等研究室,并设有1个化验室和1处试验农场
,有职工55人,在13名科技人员中有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8人。
建筑与设备: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温室667平方米,网室2000平方米,科研用地450亩
,生产用地270亩,草原120亩。设备有75型链轨拖拉机1台,胶轮拖拉机2台。仪器有分光光
度计、火焰光度计、自动电位滴定仪等。藏书3813册。固定资产总值88万元。
研究成果:自1978年以来共取得科研成果11项。其中国家区划二等奖1项,农牧渔业部技
术改进奖2项,省科学大会奖2项,省农牧渔业厅技术改进奖5项,省农科院成果奖1项。培育
的耐盐碱的谷子新品种有安谷68号、大豆优良品种安丰1号、玉米优良品种安玉1号等。完成
了小麦间套种草木樨、粮草轮作等改良利用盐碱土的技术措施等研究。
出版物:编辑出版《中国谷子品种资源目录》和《盐酸土改良》等专著。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3000元。
二十七、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五常水稻试验站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五常水稻试验站位于五常县民乐乡。隶属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该站1970年建立,隶属松花江地区农科所,1978年划归省农科院。
科研任务:从事黑龙江省第一、第二积温区水稻新品种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旱育稀植
、节水种稻)的研究,以及西部盐碱土种稻的研究。
机构和人员:内设水稻育种、栽培研究室及资料室。共有职工20人,14名科技人员中有
高中级研究人员7人。
建筑与设备:有科研用地43亩,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固定资产21万元。图书5000册。
研究成果:建站以来共取得科研成果9项。其中用组织培养法选育出水稻新品种单丰1号
,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丁草胺防稻田杂草技术,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三等奖。用常规法选
育出的松粳1号品种,在绥化地区种植80万亩,创效益2000万元。选育的新19水稻品系,在五
常、双城、吉林省的输树、舒兰等县种植30万亩,创效益1500万元,并被审定为优质水稻新
品种,参加全国北方水稻联合区域试验。松83-1水稻新品系已在北京市选作二季稻主栽品种
。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2800元。
二十八、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位于佳木斯市安庆路南段。隶属于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该院19
79年7月成立。
科研任务:主要承担农场系统的农业、农业机械化、畜牧兽医等方面的科学研究。
机构与人员:院部设办公室、政工处、科研处、财务基建处;下设哈尔滨特产研究所、
莲江口水稻研究所、农业工程研究所、农作物开发研究所、农畜产品综合利用研究所、情报
研究所、电子计算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农机试验鉴定站和农垦科技开发咨询公司。有职工
2240人,其中科技人员439人,包括有高级技术职称的52人,中级技术职称的120人,初级技
术职称的267人。
建筑与设备:总建筑面积21964平方米,大型精密仪器43台(套),藏书43907册(外文
4322册),外文期刊885册,科技档案757卷。
研究成果:1979~1985年,取得科研成果38项,获省部级奖的6项,农场总局奖的25项;
成果推广和技术示范的经济效益累计达2亿元。
对外交流:建院至今,共接待国外专家来访、考察、讲学9批,其中讲学3次,商谈科技
合作项目2次;向西德、加拿大等国选派培训人员9名,其中学油菜品种育种、大豆育种、作
物抗病育种、农业测试分析、农业工程、直播水稻、火鸡饲养等各1人,玉米育种2人。
出版物:编辑出版期刊《北大荒农业》、《北大荒农机》、《农垦科技参考》、《垦区
科技服务资料》。
经费:1985年上级主管部门拨事业费人均2370元。
二十九、黑龙江省红兴隆国营农场管理局科学研究所
黑龙江省红兴隆国营农场管理局科学研究所位于友谊县红兴隆镇。隶属于黑龙江省红兴
隆国营农场管理局。该所前身是1959年9月建立的合江农垦局科研所,1963年秋与牡丹江农垦
局八一农业科研所合并,组成东北农垦总局农业科研所。1969年1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
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将其撤销,留下24人归兵团三师司令部领导。在此基础上于1970年2月
兵团第三师组建农业科学实验所,1973年1月改为三师农业科研所,同时成立三师农业机械化
研究所,二者为同一单位。1975年2月,兵团在该所基础上成立兵团农业科研所和兵团农业机
械化研究所。1976年7月,兵团撤销,该所归属红兴隆国营农场管理局,易名为红兴隆国营农
场管理局农业科学研究所、红兴隆国营农场管理局农业机械化研究所,1983年2月改称现名。
科研任务:主要以解决黑龙江垦区生产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为目标,进行农作物育种
、耕作栽培、低湿地改良、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化学除草、蔬菜园林、农田基本建设机具
、田间管理及收获机具、粮食清选及烘干机具、试验小区机械、饲料机械、节能技术、液压
技术、电子技术、畜牧生产机械化、猪鸡育种和繁育体系、牛羊品种改良、饲料及饲养、畜
禽疫病防治等应用研究。
机构与人员:内设作物育种、耕作栽培、农机、畜牧兽医、园艺果林、计算机应用、情
报资料7个研究室及综合化实验室、农业试验队、园林试验队、畜牧试验队和农机试验工厂。
有职工449人,其中科技人员170人,高研32人,助研43人。
仪器设备:主要有电子计算机、化验分析仪器、样机及各种农机具等1131台(套),价
值202.9万元。
研究成果:建所以来共取得科研成果10项,其中获奖71项。计3项获国家科学大会奖,2
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5项获省部级奖,41项获农垦总局奖。
对外交流:1978~1985年,与美国、英国、瑞士、意大利、联邦德国和日本的农药厂商
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试验了这些国家推销和试销的60余种农药产品,在垦区试验、推广面
积累计达8000余万亩。1974~1985年引入意大利、加拿大、捷克、联邦德国、美国等国家的
拖拉机、清淤开沟机、烘干机、康拜因等10余种样机进行试验、测试及性能鉴定,并多次请
其专家到所讲课,传授技术。1985年2月,与日本群马友好贸易株式会社及三宝乐啤酒株式会
社洽谈合作,进行啤酒用大麦品种选育,并经营大麦与大麦芽,正式成立了中日合资红日种
子实业有限公司。
出版物:编辑出版《北大荒农业》、《北大荒农机》等内部刊物。
经费:1985年政府拨事业费人均9770元。
三十、黑龙江省北安国营农场管理局科学研究所
黑龙江省北安国营农场管理局科学研究所位于北安市北郊。隶属于黑龙江省北安国营农
场管理局。该所的前身是1957年1月成立的黑龙江省地方国营北安地区良种场,隶属省公安厅
劳改局北安劳改分局。1964年经省科委批准同时挂黑龙江省北安地区农业试验站牌子,1969
年由劳改分局移交给省国营农场管理局黑河分局,1974年改称黑龙江省北安农业科学实验农
场,1976年3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与国营农场合并时,原兵团一师科研所并入改称现名。
科研任务:面向所属的14个大型机械化农场的27万公顷土地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以
应用和开发性研究为主。包括农作物、农机、畜牧兽医、多种经营等综合性科学研究。主要
研究培育优良小麦、大豆新品种和主要农作物的综合丰产栽培技术、新型农机具的中间试验
、特种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畜牧和野生动物驯化饲养)等。
机构与人员:内设农作物、特种经济作物、农机、多种经营等研究室,综合化验室,情
报资料室、组织培养室、气象站和农机修造厂,野生动物养殖场。有科技人员74人,高级10
人,中级18人,初级46人。
仪器设备:有仪器300多台(套),价值110余万元。
研究成果:建所以来共取得科研成果50余项,其中4项获国家、省级科技成果奖。主要培
育推广北新1—6号、垦北1-3号9个小麦、18个大豆、5个玉米、北优3号谷子、北薯1号马铃
薯等新品种。完成了小麦测土施肥耕作制度的研究、化学除草剂的应用,免疫激光技术快速
诊断猪丹毒、野生乌苏里貉的驯化饲养、繁殖和主要疾病防治,黑豆果茎尖组织培养苗木工
厂化生产、耕耙犁,24行播种机播深控制的改装,LK-Ⅱ电子惯量测功仪,E512康拜因半链
轨防陷改装等研究。
出版物:编印《北安农管局科技》、《科技经济信息》内部定期刊物。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5000元。
三十一、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业机械鉴定推广站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业机械鉴定推广站位于佳木斯市东风区。隶属于黑龙江省农垦科学
院。该站成立于1980年。
科研任务:该站是全国农垦系统建立的第一个省级鉴定推广站。经省标准计量局审定,
省政府授权兼职为省农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二站,与省站共同负责全省农机产品质量监督检
验和农业机械标准的制定。
机构与人员:综合业务室、鉴定技术室、质检技术室、电测技术室、计量检测室。有职
工28人,其中科技人员27人(高级2人,中级11人)。
仪器设备:有仪器设备30余台(套),价值110余万元。
鉴定项目:1981~1985年共完成农机鉴定测试75项,其中6项获部级奖。在该站主持和参
与下,完成了7个产品的省级地方标准的制定。
三十二、黑龙江省绥化国营农场管理局科学研究所
黑龙江省绥化国营农场管理局科学研究所位于铁力县王杨站。隶属于黑龙江省绥化国营
农场管理局。该所成立于1976年。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大豆、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机构与人员:设大豆、小麦、水稻品种引育、栽培、庭院经济、农药等课题组及化验室
、情报资料室、气象站。有科技人员24人,其中中级科技人员8人,初级科技人员16人。
仪器设备:主要仪器有火焰光度计、气相色谱仪、电子计算机等。固定资产总值59万元
。
研究成果:建所以来取得科研成果4项,其中大豆施微量元素试验、克旱8号小麦良种和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获农垦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4000元。
三十三、黑龙江省牡丹江农场管理局科学技术研究所
黑龙江省牡丹江农场管理局科学技术研究所位于密山县北大营。隶属于黑龙江省牡丹江
国营农场管理局。该所成立于1971年。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白浆土培肥、绿肥利用,白浆土地区玉米锌肥的施用,三大作物综
合高产、秸杆还田方式、春麦复盖栽培、饲料资源利用与高产栽培,大豆、小麦、玉米的引
种鉴定与选育,秸杆还田条件下施用化肥等技术研究。并对垦区农作物区划与合理轮耕体系
进行调查和咨询服务。
机构与人员:内设栽培、土肥、耕作、培育等研究室及化验室、电子计算机室和情报资
料室。有职工138人,其中科技人员28人,中级11人,初级17人。
建筑与设备:建筑3000平方米。拥有大型计算机和化验测试仪器,固定资产140万元。藏
书3万余册。
研究成果:建所以来,承担国家“六五”期间对三江平原治理及农垦部、农场总局科研
项目14项。取得获奖科研成果36项,其中国家奖2项,省部及总局奖18项,管局奖16项。197
7~1980年累计种植绿肥125万亩,秸杆还田297万亩,仅1980年麦田深松面积16.2万亩,全
区改土面积80万亩。作物产量仅1980年粮食平均亩产270.2公斤,比1977年增产26.9%。85
7农场12队自1979年以来应用改土成果秸杆还田9400亩,土层厚度现已达到25~28厘米,198
0年粮豆平均亩产194.9公斤,赢利80万元,比1977年增产63.8%。
出版物:编辑不定期内部刊物《科技资料》。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5000元。
三十四、黑龙江省宝泉岭国营农场管理局农业科学研究所
黑龙江省宝泉岭国营农场管理局农业科学研究所位于萝北县宝泉岭。隶属于黑龙江省宝
泉岭国营农场管理局。该所成立于1971年。
科研任务:主要承担玉米、大豆、小麦育种及小麦、玉米、大豆、甜菜高产栽培技术,
农作物植物保护技术、高产蛋鸡的引进和选育。
机构与人员:内设育种、栽培、畜牧、植保等研究室,化验室和情报资料室。共有职工
97人,在34名科技人员中,高级1人,中级14人,初级19人。
建筑与设备:共有建筑面积3920平方米,仪器7台,固定资产87.5万元。
研究成果:建所以来获科研成果31项。深松耕法的实验研究获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大豆
根潜蝇的研究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化学药剂试验推广获农垦部二等奖,玉米育种、虫害防
治、农机、作物栽培等8项获总局科技成果奖,有20项获管局奖。
出版物:编辑出版《宝泉岭科技》刊物。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2000元。
三十五、黑龙江省建三江国营农场管理局农业科学研究所
黑龙江省建三江国营农场管理局农业科学研究所位于建三江管理局所在地。隶属于黑龙
江省建三江国营农场管理局。该所成立于1976年。
科研任务:重点研究三江平原腹地农作物育种、耕作栽培技术,低湿地平原土壤、肥料
施用技术,出口大豆大面积增产配套技术以及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等。
机构与人员:设大豆、小麦、水稻、玉米饲料、土肥、园艺等研究室。设有250平方米土
肥化验室、60平方米的实验室。有职工105人,内有科技人员49人(高级6人,中级17人)。
建筑与试验地:科研建筑面积1956平方米,试验地680亩,试验用钢架大棚3座,种子库
、物资库各1栋,合计150平方米,水泥晒场10000平方米,试验农场面积1万亩。
研究成果:建所以来共取得科研成果6项,发表论文及调查报告120余篇。已鉴定推广大
豆新品种6个,小麦品种8个,玉米单交种2个,山葡萄绿枝扦插快速育苗技术,大豆除草剂4
种,小麦深施肥等。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3000元。
三十六、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测试化验中心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测试化验中心位于佳木斯市。隶属于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该中心
成立于1982年。
科研任务:主要承担农、林、牧、渔,食品加工,环保及农机各项指标的测试化验任务
。
机构与人员:设农机质量监测、金相、环境、土壤营养指标测定、动物及食品营养测定
、光谱分析等室。省农场总局环保监测站亦设在该中心。有职工26人,其中科技人员17人。
仪器设备:拥有先进农业化验仪器55台(套)。
三十七、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电子计算中心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电子计算中心位于佳木斯市东风区安庆路。隶属于黑龙江省农垦科
学院。该中心成立于1984年。
科研任务:主要负责垦区计算机开发应用、信息处理及生产过程自动化等应用技术研究
,承办人员培训,软件开发及应用技术的咨询与交流。
机构与人员:设计算机软件研究室、计算机硬件研究室、电子自动控制研究室。有科技
人员18人,其中高级1人,中级4人,初级13人。
仪器设备:微型计算机6台,其它各种设备17台。
研究成果:中心建立以来,承接科研项目11项,完成4项。指导在垦区推广和应用计算机
技术,进行科学计算和生产过程控制设计。开展农作物高产栽培模式研究,农林牧结构优化
设计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
三十八、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科技情况研究所位于佳木斯市安庆路。隶属于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
。成立于1980年。
科研任务:该所亦是省国营农场总局科技情报中心,以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咨询
、编辑报道农业技术情报为主要任务。
机构与人员:内设图书资料、调研、信息、农业编辑、农机编辑、声像和计算机等科室
。共有职工45人,其中科技人员39人。
图书资料:图书43907册,中文期刊3540卷,内部资料6056份,外文期刊885册,垦区科
技成果档案757卷。
情报成果:垦区的科技成果和生产技术经验90%以上得到及时传播报导。共完成15项课题
,有9项获部省、总局科技成果奖,6部科技专题录像片获省和总局奖。1982年开展了声像业
务,每年制作、提供10余部科教专题片,30余部科技新闻片。开展了情报检索,调研、咨询
和技术推广服务,发表科技文章106篇。每年出版的文献量150万字。
出版物:编辑出版期刊《北大荒农机》、《北大荒农业》、《龙垦科技参考》、《科技
文摘》、《美国大豆文摘选译》、《农垦经济技术信息》、《龙垦生产技术信息》、《垦区
科技服务资料》等。
三十九、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位于汤原县莲江口。隶属于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该所
1957年成立合江良种场,1980年划归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改为现名。
科研任务:主要研究寒地直播水稻育种及高产栽培技术。
机构与人员:设育种、栽培、土肥、植保4个研究室及化验室、气象站、水产实验站、情
报资料室。有职工483人,其中科研人员44人,内有高级农艺师3名,中级9人,助农14人,技
术员18人。
试验地:占地750亩,内有耕地4500亩,水稻田占2/3。
研究成果:建所以来承担农牧渔业部和农场总局下达课题33项。其中有15项成果获部省
、总局的科技成果奖。主要成果有育成水稻新品种垦糯2号、垦稻3号,寒地直播水稻高产栽
培技术、直播水稻计划栽培防御低温冷害的研究、稻田松施耕法研究、寒地水稻旱种技术研
究等。1980年以来累计繁殖推广水稻良种约2000吨,每年为总局水稻原种繁殖基地提供原种
200~300吨。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4000元。
四十、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农畜产品综合利用研究所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农畜产品综合利用研究所位于佳木斯市。隶属于黑龙江省农垦科学
院。该所成立于1984年。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农畜产品的深加工利用研究。
机构与人员:设农产品、畜产品、酿造发酵、贮藏保鲜、工艺美术设计等5个研究室。共
有科技人员19人,其中高级科技人员3人,中级科技人员3人。
研究成果:该所初建,已在奶粉、大麦、白酒、饮料、酱油及保鲜等技术方面开展应用
研究。
四十一、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农作物开发研究所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农作物开发研究所位于佳木斯市。隶属于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该
所成立于1984年。
科研任务:承担国营农场系统的粮食、经济、园艺作物育种及高产栽培应用技术研究与
开发。
机构与人员:设豆作、玉米、园艺、油菜、植保、农业微生物育种及农业生态等7个研究
室和植保服务站、试验队。全所103人,其中科技人员69人,包括高级农艺师21人,农艺师1
5人。
试验设备:有试验地50公顷,设有网室、人工气候箱、微生物试验室、电子计算机室。
固定资产137万元。
研究成果:建所以来完成课题66项,其中国家科委下达的“六五”科技攻关项目大豆高
产栽培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有15项获省及农场总局奖。
四十二、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农业工程研究所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农业工程研究所位于佳木斯市东风区安庆路。隶属于黑龙江省农垦
科学院。该所成立于1982年。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粮食干燥、种子和饲料加工研究。
机构与人员:谷物干燥研究室、烘干机研究室、清粮机研究室、能源研究室、农机修理
研究室。全所46人,其中科技人员39人,包括高级科技人员2人,中级科技人员18人。
研究成果:建所以来为两个农场设计建造两套谷物干燥工厂化流程。开展了能源、农机
修理及系统工程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和设计,为八五○农场设计了国家计委立项的大型工厂化
粮食处理中心,并对洪河、友谊农场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嫩江生产基地农场的粮食处
理中心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研制成功的低温循环干燥机,获1983年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二
等奖,JL-70型间接加热炉及5DP-2.5型大豆抛光机分别获1985年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和三等
奖,谷物低温干燥机、G20型粮食处理工厂化流程及清粮机等均通过了省级鉴定。
四十三、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哈尔滨特产研究所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哈尔滨特产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新香坊农科街。隶属于黑龙江省农
垦科学院。该所前身是1977年成立的哈尔滨国营农场管理局科研所,1982年划归省农垦科学
院改为现名。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特种经济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动物研究方面以珍禽、鹿及
毛皮动物为主,植物研究方面以野生经济植物、药用植物、瓜菜类及灌木为重点。
机构与人员:设动物研究室、经济植物研究室,火鸡养殖场、哈尔滨鹿产品制品厂、农
牧药品实验分厂。有职工72人,其中科技人员33人,包括高级技术员1人,中级技术员12人。
占地与建筑:占地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动物饲养场2万平方米,植物园4万
平方米,试验地7万亩,办公生活区2万平方米。
研究成果:1982~1985年,开展研究课题有:北方寒冷地区火鸡养殖技术、环颈雉养殖
技术、东北马鹿杂交改良及繁殖技术、麝鼠养殖技术、黑加伦白粉病防治、葡萄快速育苗、
玫瑰快速繁殖等。其中,北方寒冷地区火鸡养殖技术获省农垦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黑白花
奶牛品种培育(黑龙江部分)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经费:1985年,省农垦总局拨款6万元。
四十四、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
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位于哈尔滨动力区哈平路。隶属于黑龙江省森工总局。该院1960年
5月建院,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撤销,1972年7月恢复,1978年7月,国家林业部将该院
命名为中国林业科学院黑龙江分院。
科研任务:以应用和发展研究为主、基础研究为辅的综合性林业科研单位,除承担国家
、林业部和省的重点科研任务外,还参与制定林业生产和科技发展规划,确定营林技术及森
工产品标准、情报交流、成果推广、技术咨询及人才培训等。
机构与人员:院部设检验测试、林业经济、科技情报3个研究室,下辖木材采运、林产工
业、森林保护、野生动物、林副特产、林业6个研究所。有职工1220人,其中科技人员502人
,包括高级工程师19人,助理研究员、工程师198人,初级研究技术人员285人。
建筑和设备:全院总建筑面积71000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788万余元。万元以上精密仪
器866台(件)。馆藏中文科技图书4万余册,外文科技图书4825册,内部科技资料3222份,
科技档案1241卷,中外科技期刊387种。
研究成果:建院至1985年,研究课题400余项,取得成果216项,其中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的1项,省及林业部科学大会奖67项,省及林业部科技进步奖19项。
对外交流:1960~1985年,先后接待5个国家学者来访,讲学9次,出国参观考察14个国
家、22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次。1984年根据中日两国政府间技术合作协议,同日本国际
协力事业团签署了《关于黑龙江木材综合利用研究技术合作》纪要,中方投资350万元,日方
将协助黑龙江省林产工业研究所进行新技术开发。
出版物:编译出版季刊《国外林业》,不定期刊物《黑龙江林业科技参考》、《林业科
技》。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6000元。
四十五、黑龙江省林副特产研究所
黑龙江省林副特产研究所位于牡丹江市爱民区。隶属于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该所前身
是宁安县江山娇实验林场,1979年建立研究所,1984年迁至牡丹江市。
科研任务:中心任务是森林经济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从事森林特产经济
植物的栽培、良种选育、丰产、加工及贮藏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机构与人员:设综合、食用菌、中草药、野生果树、林副产品加工等研究室及生理生化
、生态、微生物实验室和食用菌工厂,林副产品加工提炼实验工厂,保健饮料实验厂。有职
工80人,其中科技人员27人,中级14人,初级13人。
建筑与设备:占地14800平方米,建筑2412平方米。主要仪器20台,价值3.75万元。藏
书3300册、期刊1400册,科学资料36册。固定资产230万元。
研究成果:建所以来取得科研成果6项,通过省级鉴定的成果4项。其中黑龙江省林业配
合饲料资源调查报告获国家科委、经委、计委和财政部表彰奖,榆黄蘑人工栽培技术、榆黄
蘑工厂化生产技术被列为林业部技术开发项目向全国推广,鞭杆黄芪栽培技术被省森工总局
定为重点推广项目。
出版物:该所是黑龙江省林副特产科技咨询中心,受林业部委托,出版《中国林副特产
》杂志,并编印《林副特产信息》。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2000元。
四十六、黑龙江省防护林研究所
黑龙江省防护林研究所位于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全合台。隶属于黑龙江省林业厅。该所
成立于1958年。
科研任务:主要面向“三北”防护林建设,开展以防护林为主的林业综合技术研究,为
黑龙江省西部及广大“三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林业建设提供实践技术和科学依据。
机构与人员:设防护林、用材林、薪炭林、森林保护、林木育种等研究室,情报资料室
以及土壤、育种、森保、综合等试验室。有职工185人,内有科技人员44人,其中中级13人,
初级31人。
试验地和设备:所内有试验基地800亩,在讷河县境内有面积为5.8万亩实验林场。仪器
设备有69种101台(件)。藏书5800册,期刊557种,技术资料2520余种。
研究成果:建所以来共开展68项研究课题,取得49项科研成果。其中杨树良种光皮小黑
杨的选育、兴胜大队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研究、细菌杀虫剂优良菌种选择及应用的研究、杨树
烂皮病的研究、杨干象化学防治技术、小黑杨灰斑病发病规律及防治、人工混交林试验、杨
树良种培育等分别获国家、部省级科技成果奖和技术推广奖。
出版物:编辑出版《林业科技通讯》、《防护林科技》内部刊物。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3000元。
四十七、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
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位于哈尔滨市动力区任家桥。隶属于黑龙江省林业厅。该园是以哈
尔滨市任家桥苗圃为基础于1958年扩建成森林植物园。
科研任务:该园是我国唯一具有寒温带特色的植物园。以森林植物及珍稀危植物的引种
驯化为主要任务,同时承担着我国寒温带珍贵经济植物和速生树种、药用植物、花卉和灌木
的选育、引种驯化、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
机构与人员:设有科研室、科普室、园林科。有职工127人,其中科技人员95人,包括高
级工程师11人,工程师13人,助工及技术员43人。
占地与建筑:占地面积2061亩,建筑面积11700平方米,有药用植物区、标本区、植物地
理区、观赏植物区等4个科普展览区,还有杨树、经济植物、育苗、果树、珍贵用材树种、西
洋参等6个试验区以及龙凤山参场。
研究成果:1978~1985年,立题55个科研项目,已取得30项科研成果。其中,获黑龙江
省科技成果奖5项。建园以来共植树16万株,植物地理区已基本形成大小兴安岭森林景观。标
本园引进栽植45科400种,5000余株,其中有美国短叶松,加拿大红糖槭、西洋参,荷兰的6
种宿根菊花,美洲的银槭,日本落叶松和本国新疆倒榆、叉子柏,山西的白杆云杉,宁夏的
银老梅等。
对外交流:1978年以来,每年接待中外学者、大专院校学生参观实习4000余人次。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6000元。
四十八、黑龙江省森林保护研究所
黑龙江省森林保护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动力区哈平路。隶属于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该
所建立于1966年2月,原名为中国林业科学院森林防火研究所。1972年隶属黑龙江省林业科学
院,改名为黑龙江省森林保护研究所,1979年由嫩江县迁到哈尔滨市。
科研任务:该所是全国唯一从事森林防火方面研究的专业科研单位,主要从事林火的发
生燃烧过程和行为动态研究;林火的监测、预报;灭火阻火药剂、扑火机具和安全装备的研
究;林火生态、营林安全用火、森林防火管理的决策系统研究;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
研究。
机构与人员:设6个林火研究室、2个森林病虫害研究室和技术咨询室,还有化学、电测
、微机、昆虫、病理等试验室和综合机械加工厂。全所有职工87人,其中科技人员50人,在
科技人员中有工程师以上职称29人。
研究成果:1976~1985年,共取得20项科研成果,其中704森林灭火剂等2项获全国科学
大会奖,多功能森林灭火机等3项获得林业部科技成果奖。这些成果已在护林防火部门推广使
用。
出版物:1985年创刊发行了《森林保护信息》。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5000元。
四十九、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
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动力区哈平路。隶属于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该
所建于1979年,原名黑龙江省森林动物研究所,1981年改为现名。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研究,珍稀与濒危动物的研究,经
济动物的驯化、繁殖与开发利用的研究,野生动物疾病的研究。
机构与人员:设有生态研究室、经营研究室、野生动物疾病研究室,附设平山野生动物
实验场。全所有职工40人,其中科技人员31人。在科技人员中有中级研究人员11人。
研究成果:1979~1985共取得科研成果7项。其中环颈雉人工繁殖技术获省优秀科技成果
3等奖,已在辽宁省抚顺市及黑龙江省特产所推广,形成产业。林业部下达的乌裕尔河流域鹤
类的研究(生态部分、越冬地的调查)通过了鉴定。禽巴氏杆菌弱苗菌苗对环颈雉的免疫试
验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6000元。
五十、黑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
黑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动力区哈平路。隶属于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该
所建于1956年12月,隶属省林业厅。1960年改为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领导。
科研任务:以提高森林覆被率、生长率,发挥森林的多种经济效益为主要研究任务。
解决黑龙江省良种选育、造林、森林土壤、树木生理及现有林经营中存在的重大疑难提
供新技术,同时肩负营林技术咨询和交流任务。
机构与人员:设森林经营、森林经理、林木育种、造林、树木生理、森林土壤等6个研究
室。全所有职工83人,其中科技人员62人,在科技人员中有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38人。
仪器设备:有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火焰光度计、万用显微镜、紫外分光光度计
等,价值38万元。
研究成果:1957~1985年,全所共完成156项科研项目,取得科研成果94项。主要科技成
果有杨树单倍体花粉植株的诱导和培育,落叶松人工林经营管理密度,森林苗圃化学除草,
杨树良种光皮小黑杨繁育推广的研究等。1978~1985年,共获奖42项。其中全国科学大会奖
2项,部级科技成果奖2项,省科学大会奖8项,省科技成果奖6项。
出版物:编写了《黑龙江省主要树种育苗技术》、《苗木培育除草手册》、《苗圃化学
除草》、《丰产林业技术文集》、《杨树专辑》等著作。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320元。
五十一、黑龙江省林产工业研究所黑龙江省林产工业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动力区哈平路
。隶属于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所的前身是黑龙江省木材综合利用研究所,建立于1960年。
1963年12月改为中国木材工业研究所分所,隶属中国林业科学院。1966年5月改称为林业部林
产工业研究所。1972年改为现名。
科研任务:该所承担全国制材和全省林产品工业科学技术领域中带有战略意义和急需解
决的关键技术和技术政策的研究;并参与全国和全省林产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规划的制定。
机构与人员:设有制材、木材干燥、胶合板、木制品、木材材性、人造板、木工机械、
电子应用技术等8个研究室和5个试验室,附属制材、木工机械两个中间试验厂。国家木材标
准化委员会秘书处、林业部锯材质量监督检验站、黑龙江省标准计量局人造板质量监督检验
站、中国林学会木材加工学会制材专业学组、黑龙江省林学会木材加工学会制材专业学组、
黑龙江省林学会木材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木工机械专业委员会等单位挂靠于该所。有职工
119人,其中科技人员71人,在科技人员中有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36人。
研究成果:1961~1985年,取得科研成果63项。有带锯齿气焊强化技术、B7801双曲面刨
片机、MY-CBC遥尺装置、太阳能干燥木材等32个科研成果项目获奖,其中获国家、部省科技
成果和科技进步奖9项。
对外交流与合作:1984年10月,中日两国政府签定中日合作开展木材综合利用研究的协
议。5年内将在该所原有基础上,由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提供制材、刨花板、木材干燥、胶合
板、木材材性、胶料涂料6个实验室的成套仪器设备,援建扩大为黑龙江省木材综合利用研究
所。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4000元。
五十二、黑龙江省木材采运研究所
黑龙江省木材采运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动力区哈平路。隶属于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所
的前身是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机械化研究所,建立于1958年8月。1965年5月并人中国林业科
学院东北林业研究所,1968年10月下放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领导,1969年并入林业部林业
机械研究设计所,1979年从该所分出重建木材采运所,隶属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
科研任务:面向木材生产和林业建设,进行木材采运的应用与开发研究。
机构与人员:设有伐区、木材陆运、林区道路、贮木场、能源与标准等5个研究室和林业
机械、电工、材料力学、土工等实验室,以及黑龙江省林业能源监测站、黑龙江省林业环境
检测中心等服务机构。全所有职工68人,其中科技人员55人,在科技人员中有高级工程师3人
,工程师18人。
研究成果:已取得科研成果46项,专利2项。其中获部和省的科技成果奖12项。这些成果
已推广应用于木材生产的有37项。较重大的科技成果有贮木场机械化研究、林区小流域洪峰
计算、架杆式原条大捆装车的研究、砾石土路基压实试验、QJ-11轻型绞盘机、移动式架空
索道系流式气球集材性能试验、公路涎流冰治理技术的研究、CL锯链研究等。
对外交流:1978年~1985年,接待外国科技代表团(组)6批25人次来所讲学、交流技术
,选派7人出国考察和进修。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3000元。
五十三、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动力区哈平路。隶属于黑龙江省农机管理局。
该所成立于1958年3月。
科研任务:该所主要任务是结合全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实际的耕作制度要求,进行农业机
械的硬件和农机综合技术等软件的研究工作。
机构与人员:设有田间作业机械、农建水利及畜禽饲养机械、农业机械化综合技术、动
力及能源开发、经济作物机械、科技情报、新技术应用等7个研究室和材料试验、耕作播种机
械试验等13个专业试验室及试制工厂。全所职工436人,其中科技人员228人。在科技人员中
有高级工程师5人,工程师119人。
建筑与设备:建筑面积19777平方米,大型精密仪器设备40台件,固定资产1140万元。
研究成果:1958~1985年,共完成科研课题368个,取得科研成果224项,共有107项科研
成果获奖。其中获国家级奖12项,有部级奖46项。为全省提供大、中型拖拉机和小四轮拖拉
机配套机具5种56个型号。在耕作机械方面,研制成功悬挂式垄作七铧犁、深松机、龙江一号
播种中耕机、悬挂式扣种机、中耕除草机、联合收割机、牧草收割压扁机、玉米精密播种机
、玉米收获机。在农建水利及畜禽饲养机械方面,研制成筑梗犁、拖移式和平移式喷灌机、
液压平地机、铲抛机、多用粉碎机、小型养鸡设备。在动力机具方面,研制成功拖拉机副变
速箱等。其中,悬挂式垅作七铧犁、悬挂式扣种机、龙江一号播种中耕机,已推广应用2529
8台,为农机工厂创造产值和生产节约劳畜力的价值,总计2亿元。
对外交流:1979~1985年,接待日本、美国、联邦德国等外国科技代表团(组)来所讲
学、技术交流14起25人,选派出国技术考察6次9人,进修2人。
出版物:编印出版《农业机械化》月刊,全国公开发行。《农机化研究》双月刊,全国
内部发行。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5000元。
五十四、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维修研究所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维修研究所位于呼兰县呼兰镇。隶属于农业部和黑龙江省农机管理局
共管以省为主。该所建立于1962年,原名为海伦县农机修理研究所,由省农机厅和海伦县共
管。1964年该所迁到呼兰县,改名为黑龙江省农业机械修理研究所,隶属省农机厅。1968年
下放呼兰县,1970年收归省农机局。1974年该所承担国家农机维修研究任务。1983年由农牧
渔业部和黑龙江省共管,以省为主,并确定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维修研究所和农业部农业机械
维修研究所两个名称并用。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农业机械维修应用技术研究,并开展维修工程理论和机械损坏与恢
复强化机理的研究。
机构与人员:设有旧件修复工艺与工装、整机修理工艺与工装、维护与保养、测试技术
、技术经济管理、新技术应用等6个研究室和1个情报室,附设试验工厂。全所职工有164人,
其中科技人员85人,在科技人员中有高级工程师10人,工程师45人。
建筑与设备:建筑面积15218平方米,仪器设备366台件,固定资产520万元。
研究成果:1962~1985年,共取得科研成果92项,有15项科技成果获得部省的奖励。主
要成果有拖拉机修理拆装测试运输机械化、自动化工艺设备,4125型锯末机油滤芯,柴油机
使用中机油简易分析设备、五铧犁技术状态检查方法及工具的研究,汽门等离子堆焊修复工
艺等。1983年以来,对外开展技术服务,已向工厂企业转让功率油耗仪、风动汽门研磨机等
5项科技成果,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7项。
对外交流:1972~1985年,选派7名去阿尔巴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瑞典、美国等8个国
家进行学习和技术考察。
出版物:编辑出版《农机维修》刊物。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4000元。
五十五、黑龙江省农业机械运用研究所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运用研究所位于绥化市营林街。隶属于黑龙江省农业管理局。所的前
身是1972年成立的绥化地区农机研究所,1980年划归省农机管理局改为现名。
科研任务:农业机械运用专业研究,农村能源和农业工程研究,微机在农业生产和农机
化各项工作中的应用研究,实用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新产品开发。
机构与人员:设农机运用、农村能源和农业工程、微机应用与自动控制、实用技术应用
与新产品开发等4个研究室和1个综合加工厂。有职工76人,其中科技人员41人,中级28人。
研究成果:自建所以来,通过省级鉴定的科研成果12项。其中黑龙江省农机田间作业技
术标准及推广研究,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和技术进步推广二等奖,有10项获省、局奖。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5000元。
五十六、黑龙江省畜牧机械化研究所
黑龙江省畜牧机械化研究所位于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隶属黑龙江省农机管理局。该所
成立1961年。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饲料草基地建设、饲养机械化工程设计、粗精饲料加工工艺、农副
产品加工机械、畜产品加工工艺和成套设备的研究,同时开展畜牧机械信息、综合分析等咨
询服务。
机构与人员:设一、二、三研究室及试制工厂。是省农机学会畜牧机械专业委员会挂靠
单位。有职工84人,内有科技人员45人,高级4人,中级22人,初级19人。
建筑与设备:有土地390亩,其中试验用地285亩。建筑用地105亩。建筑面积7167平方米
。科研仪器22台(件),固定资产160万元,藏书1.8万册。
研究成果:建所至1985年,承担课题85项,通过省、市鉴定的科研成果49项,其中获奖
成果19项。计农业机械部奖1项,省政府奖6项,省农机局奖6项、地市奖6项。主要成果有ZZ
SJ型筑渠筑埂松土机,松切、破冻土机,LS—4-35型耕耙犁,北方高寒地区机械化养猪成套
设备,手扶拖拉机配套农具,气压式精密播种机,肉质嫩度测定仪,大型铲运机总体参数的
研究,CS-5铲运机等。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4000元。
五十七、黑龙江省水田机械化研究所
黑龙江省水田机械化研究所位于牡丹江市西地明街。隶属于黑龙江省农机管理局。该所
建于1962年,原系牡丹江地区农机研究所,1964年划归省农业机械管理局,改为现名。
科研任务:主要研究水田机械,并承担城镇、乡村中小企业、农村专业户等机械设计、
机具安装、调试和信息咨询服务。
机构与人员:设研究室和情报资料室及试制工厂。省农机学会水田机械咨询站也设在所
内。有职工78人,其中科技人员47人,有高级科技人员5人,中级19人。
建筑与设备: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各种机械设备10台,固定资产总值230万元。
研究成果:建所以来开设课题67项。完成了牡—74水稻插秧机、东—24水田试验拖拉机
推广、ST-5水田动力底盘及配套农具的研究,共取得科研成果49项。其中2项获省科技成果
奖,5项获地、市成果奖。脚踏式过埂器资料已编人东北农学院农机教材,此项研究在吉林、
辽宁等地的机动插秧机上广泛应用。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4000元。
五十八、黑龙江省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研究所
黑龙江省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研究所位于佳木斯市友谊路。隶属于黑龙江省农机管理局。
该所建于1960年,原名合江地区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后几经改属易名,1980年划归省农机管
理局改为现名。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全省种子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粮食处理及农村能源机械的研制。
机构与人员:设3个研究室、测试室及情报室。有职工81人,其中科技人员46人,中级3
0人,初级8人。
仪器设备:有电子计算机、测风、测温等设备。藏书670册,资料3700册。固定资产129
万元。
研究成果:自建所以来承担各类课题112项。取得成果94项,获奖成果26项。其中机械工
业部科技进步2等奖1项,省优秀成果及科技进步奖13项。特别是种子加工机械的研究在国内
居领先地位。曾在省内外推广建立各类种子加工厂40多座,并参加世界银行在中国建设种子
加工厂投标竞争,在本省友谊农场和新疆建设兵团的两项建设中标。
对外交流:自1979年以来,派技术人员赴日、美对种子加工机械、马铃薯及大豆加工技
术进行考察。
出版物:《种子加工技术》(内部发行)。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4000元。
五十九、黑龙江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位于阿城县。隶属于黑龙江省农机管理局。该站成立于19
58年。
科研任务:主要承担全省农机科研成果鉴定、新产品鉴定和农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专
项测试、测试手段和方法的研究,并承担我国北方15省市的经济作物机械试验鉴定任务。
机构与人员:设鉴定质检一室、二室、三室、仪器设备室、情报资料室及科技管理科等
6个业务科室。农业部北方经济作物机械试验鉴定站和黑龙江省农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亦设
在站内。有职工82人,其中科技人员55人,包括高级9人,中级31人,初级15人。
建筑与设备:建筑面积8400平方米。拥有微机自动控制大中小配套的电涡流测功机、汽
车拖拉机综合测试仪、第五轮仪等主要设备。藏书8000册,技术标准1万多种,固定资产270
万元。
研究成果:1958~1985年,共完成农机鉴定试验项目800多项,其中部级100项,省级70
0多项。
出版物:编辑出版《农机鉴定与质量监督》刊物。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4300元。
六十、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
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位于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隶属于黑龙江省畜牧局。该所1957年筹
建于哈尔滨市薛家屯,1959年迁至肇东且与肇东军马场合并,同年3月正式成立研究所。196
3年迁至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与原嫩江地区畜牧所合并,更名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
所。1968年下放给嫩江地区,更名为嫩江地区畜牧研究所。1973年收归黑龙江省畜牧局,改
为现名。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家畜、家禽和牧草新品种培育,饲养技术及管理方法、畜禽繁殖改
良技术及草原改良利用的研究。
机构与人员:设养牛、养羊、养禽、养猪、饲养繁殖、饲料、草原等研究室及综合化验
室、情报资料室等。有职工232人,其中科技人员93人,有高研7人,中级48人,初级38人。
建筑与设备:全所占地377万平方米。耕地13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6383平方米,科研
用房14303平方米。主要仪器有氨基酸分析仪、气相色谱仪、乳脂分析仪、生物显微镜、氧弹
测热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13台。固定资产520万元。藏书8692册,科技档案270卷。
研究成果:建所以来取得科研成果103项,其中获国家科学大会奖4项,农业部奖9项,省
政府奖8项,有关厅局、地市奖22项。育成黑白花奶牛、东北细毛羊、哈尔滨白猪、黑龙江马
等7个家畜新品种。其中黑白花奶牛育种,牛精液超低温冷冻人工授精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科技体制改革以来,在富裕县推广黑白花奶牛改良黄牛技术,提高产奶量,获得显著的经
济效益。推广瘦肉型商品猪,使产区的年经济效益增至1400万元;在咨询服务中,使齐齐哈
尔地区1市9县100余单位3000多个专业户获经济效益5000万元。育成黑白花奶牛新品种,使全
省20万头黑白花成母牛的总产奶量达39万吨,产值1.7亿元。
出版物:编辑出版《黑龙江畜牧科技》专刊。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2200元。
六十一、黑龙江省兽医科学研究所
黑龙江省兽医科学研究所位于富裕县。隶属于黑龙江省畜牧局。该所成立于1962年。
科研任务:主要以省内畜禽常发病和多发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诊断、防
治等应用研究为主,并开展部分开发性服务项目的实验研究。
机构与人员:设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检验等研究室及情报资料室。有职工107人
,其中科技人员51人,高级8人,中级19人,初级24人。
建筑与设备:有科研占地5.5万平方米。主要仪器有超速离心机,多功能生物显微镜、
荧光显微镜、紫外分光光度计、二氧化碳培养箱等。固定资产246万元。
研究成果:建所以来共进行124项研究课题,取得60项科研成果。其中流行性乙型脑炎减
毒疫苗、猪瘟兔化弱毒组织培养疫苗和应用鸡胚细胞制成新城疫弱毒疫苗等3项获全国科学大
会奖和省部科学大会奖,研制的各种疫苗均已推广生产。
出版物:编辑出版《兽医参考资料》期刊。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3500元。
六十二、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位于宾县宾州镇。隶属于黑龙江省水利厅。该所成立于19
63年,1968年撤销,1972年恢复。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全省各种不同侵蚀类型区水土流失防治、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
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研究。
机构与人员:设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利工程措施、生物和农业措施、利用遥感技术绘制土
壤侵蚀图及其应用3个研究室和图书、资料、化验室,并设有1个实验场(低山丘陵区)和克
山(丘陵漫岗区)、齐齐哈尔(风沙区)、牡丹江(山区半山区)3个实验站。共有职工114
人,其中科技人员55人,中级10人,初级35人。
建筑与设备:建筑面积700平方米,仪器有光学平板仪、生物显微镜、光电比色计、雨量
计、电子计算机等25台(件),固定资产总额153万元,藏书5800余册。
研究成果:建所以来完成人工模拟降雨方法及其应用,梯田灌溉,垄三改地三埂,加速
梯田建设的几种施工方法,黑龙江省受侵蚀土壤(黑土、白浆土、暗棕壤、风沙土)理化特
性和抗冲抗蚀性能的研究。梯田埂种植黄花菜等项目已在省内推广。
出版物:编辑出版《水土保持科技资料汇编》。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3000元。
六十三、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所
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延兴路。隶属于黑龙江省水利厅。该所建
于1958年9月,1968年机构瘫痪,1970年恢复。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农田水利、寒区抗冻、水工结构等3个领域多学科的研究。
机构与人员:设农田水利、寒区工程技术、综合试验、三江水利、情报等5个研究室及1
个三江综合试验站。共有职工207人,其中科技人员148人,包括高级技术人员3人,中级技术
人员48人。
建筑与设备: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308万元。主要设备有万能材料试验机
,动、静、三轴剪力仪,2000点电阻网络积分模拟机,电子计算机等。
研究成果:1959~1985年,取得科研成果52项。获奖13项,其中全国科学大会奖3项,黑
龙江省科学大会奖3项,黑龙江省和水利电力部科技成果奖6项。主要成果有:利用冻土修筑
土坝的防渗铺盖,喷灌技术、PNI系列喷头、射流沉板一字型闸、2000点电阻网络积分模拟机
、桩基抗冻技术等。
对外交流与合作:选派出国进修5人,出国考察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7次。1985年9月参加
中国和日本签定的五年合作项目,三江平原农业综合试验站,进行农田排水与灌溉方面的研
究。
出版物:《黑龙江水利科技简讯》。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事业费人均4000元。
六十四、黑龙江省特产鱼类研究所
黑龙江省特产鱼类研究所位于佳木斯市向阳区通江街。隶属于黑龙江省水产局。该所成
立于1981年。
科研任务:对江湖主要特产鱼类生态习性和种群变动规律进行调查研究,主要特产鱼类
资源保护、人工繁殖和流放技术,引进和培育特产鱼类新品种,三江平原沼泽地开发养鱼研
究等。
机构与人员:设2个技术研究室和1个化验室。有职工19人,其中科技人员14人。
仪器设备:有生物显微镜、液氮罐、测汞仪、定氮仪、离心机、测氧仪、干燥箱、冰箱
等。
研究成果:建所以来开列课题6个,取得研究成果4项,其中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奖2项
。
对外交流:与日本、苏联和加拿大等国有学术交流。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2800元。
六十五、黑龙江省嫩江水产研究所
黑龙江省嫩江水产研究所位于齐齐哈尔市文化路。隶属于黑龙江省水产局。该所成立于
1981年。
科研任务:主要研究大中型水域鱼类养殖高产经验,渔业资源保护增殖措施,捕捞技术
等。
机构与人员:设3个研究室,有职工16人,其中科技人员11人。
研究成果:建所以来取得4项成果,其中简易飘浮塑料棚覆盖水面提高水温促使亲鱼早产
试验、中型湖泊鱼类养殖高产试验、网箱养鱼高产试验三项,于1984年分别获齐齐哈尔市水
产学会一、二、三等奖;中型水域鱼类增殖研究获嫩江地区科协二等奖。
六十六、黑龙江省湖泊渔业试验站
黑龙江省湖泊渔业试验站位于宁安县镜泊湖水产养殖场。隶属于黑龙江省水产局。该站
成立于1979年。
科研任务:面向全省湖泊水域,研究人工养殖与自然增殖相结合,开发优质品种,扩大
和补充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研究等。
机构与人员:设资源增殖室、研究室、化硷室、标本室。有职工10人,其中科技人员6人
。
仪器设备:有玻璃钢离心机、光电比色计、解剖镜、72型分光光度计、示波报谱仪等15
台(件)
研究成果:建所以来开展的网箱养殖虹鳟鱼的研究、细鳞斜领鲷的人工繁殖的研究,分
别获省和牡丹江市水产协会二等奖。
六十七、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开发交流中心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开发交流中心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民益街。隶属于黑龙江省科学技术
委员会。该中心成立于1983年。
科研任务:主要负责全省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新技术和人才交流等工作。编制全省科技
成果推广计划和推广奖的评审;技术交易统计、分析及预测;指导技术商品信息的横向流通
;组织全省范围的技术交易,会同金融界引导资金流向,为技术交易提供必要的信贷;技术
市场经营管理及人员培训,促进人才交流;协调全省科技协作网,组织跨部门的协作攻关、
难题招标、技术转让;承担综合性或专业性的技术成果展览会、交易会和新产品展销。
机构与人员:设技术推广部、技术贸易部、信息咨询部、新产品展销部,黑龙江省技术
市场协调指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中心内。共有职工32人,其中高级科技人员8人,中级科技人员
7人。
研究成果:自建立以来,与有关部门制定了《黑龙江省科技成果推广管理办法》和《黑
龙江省技术市场管理暂行办法》;承办了全省农村适用技术展览会,全省山区、林区开发技
术交流会,全省优秀纺织品展销会。
六十八、黑龙江省计算机应用开发研究中心
黑龙江省计算机应用开发研究中心位于哈尔滨市香坊区菜艺街。隶属于黑龙江省科学技
术委员会。该中心是1984年11月由中国科学院哈尔滨精密仪器研究所、黑龙江省应用数学研
究所和黑龙江省计算中心合并而成。
科研任务:以计算机应用开发研究为主。
机构与人员:应用数学研究部,微机应用部,信息处理部,电脑技术开发部。有职工24
8人,其中高级工程师5人,工程师55人,助理工程师60人。
仪器设备:拥有先进的计算机系统M-240D,该机内存4MB,外存127OMB,运算速度150万
次/秒,配有磁带机、激光打印、宽行打印、图形处理、运近程终端等输入输出设备。
研究成果:1984~1985年,该中心已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开展了多方面的计算机应用开发
研究工作,取得主要科研成果有:C616车床微机控制系统、海洋仿生机器人等10项。催裂化
装置人机优化系统,1985年在全国计算机应用成果展览会上获国务院电子振兴办的一等奖。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4000元。
六十九、黑龙江省分析测试中心
黑龙江省分析测试中心位于哈尔滨市太平区南通大街。隶属于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
。成立于1978年。
科研任务:主要是开展对有机物、无机物、高分子聚合物的分析测试和固体材料的成份
、结构、形貌以及仿制样品的分析,还担负系统的科研项目、产品质量仲裁及技术培训工作
。
机构与人员:内设有机分析、无机分析、表面分析、仪器维修、常规分析等5个研究室。
有职工87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5人,中级研究人员27人、科技管理人员30人。
仪器设备:拥有核磁共振波谱仪、色谱—质谱制定电子计算机联用仪、大型透射电镜、
大型扫描电镜、红外光谱仪、紫外光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分析型超速
离心机、高压液相色谱仪等先进分析仪器。
研究成果:1978年以来,为省内外300多个单位测试了5000多种产品样品,配合有关单位
完成6个研究课题,其中,肇东至依兰松花江水中有机物污染的分析测试,获得国家环境保护
局和黑龙江省科技成果奖。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5000元。
七十、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银行街。隶属于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委
员会。该所1958年成立,由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分院领导,1961年划归省科委。
科研任务:该所是全省综合性科技文献、情报检索和情报研究中心。主要任务是搜集国
内外科技文献资料和本地区的科技成果;报道国内外科学技术成就和动向;开展发展战略的
分析研究;组织科技情报交流和技术咨询工作,为科研、生产、教学提供科技情报。
机构与人员:设情报研究一室、二室,产品开发部,文献馆,计算机室,声像室,技术
咨询服务公司,铅印室等。有职工120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6人,中级研究人员42人,初
级研究人员17人。
文献与设备:建筑面积550平方米,主要仪器7台(套),固定资产78.5万元。馆藏中文
期刊141486册,外文期刊164400册,检索工具书26822册及大量样本资料和专利文献。此外藏
有美、苏、日、意、英、西德、瑞士等国以及国际专利组织YCT和欧洲专利局PE的专利400万
件。该所的国际联机检索终端与美国的DLALOG、ORBT情报检索系统和欧洲空间组织情报检索
中心ESA相联结,每年可开通使用300波特高速终端为全省用户服务。
科研成果:自1984年以来,先后完成了30多个综合性情报调研课题,取得获奖成果8项
。如农村多种经营调查,国外食品工业调查等获省科技情报成果奖。引进国外实物样品情报
1537种,已研制出样品116种,投产51种。
出版物:编辑出版《农村多种经营实用技术手册》、《食品加工通用技术手册》发行全
国。编辑出版《科技参考》、《技术信息》、《情报科学》、《苏联科学与技术》、《中国
急救医学》等多种科技情报刊物。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6000元。
七十一、黑龙江省冶金研究所
黑龙江省冶金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动力区文治头道街。隶属于黑龙江省冶金工业厅。该
所成立于1958年,1964年合并到长春黄金研究所,1972年又重新建所。
科研任务:从事贵金属、稀有金属、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和非金属矿物的选矿试验,烧
结球团及其高炉冶炼性能试验,包复线成型机组的研制及其在炼钢中的应用试验,新金属材
料的研制,机电设备的改造、设计和研制等。并承担冶金厂矿机电设备和工艺的微机控制,
各种矿物的岩矿鉴定和化学分析,环境监测,评价和治理等研究,以及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
。
机构与人员:设选矿、冶金、机电岩矿、包复线、化验、情报等室和实验工厂。省冶金
环境监测中心亦设在所内。全所有职工106人,其中科技人员75人,包括高级工程师1人,工
程师39人。
建筑与设备: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大型仪器设备21台,价值186万元。
研究成果:1972~1985年,取得科研成果103项。主要科研成果有:宾铜铜锌分离试验、
强化勃利钢铁厂选矿工艺、帽钢朝鲜铁精粉再磨再选试验、马拉嘎脉金浮-重联合流程试验
、砂金重砂的研究、铂、钯、金、银等贵金属的回收、加硼球团矿试验、提高硫化铁品位烧
渣作为铁精矿的试验、硅线石选矿中间试验、中板开卷机组星轮定尺装置的研制、团结沟金
矿可选性试验,钍、钴、钼、铜铁医用磁片的研制、微机在高炉上料系统的应用等。其中,
有2项获冶金工业部科技进步奖,1项获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5000元。
七+二、黑龙江省机械工业低温机电研究所
黑龙江省机械工业研究所、黑龙江省低温机电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动力区文治头道街。隶属
于黑龙江省机械工业厅。该所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黑龙江省冶金科学研究所,1964年改为现
名。1979年在该所基础上又成立黑龙江省低温机电研究所,两个机构,一个领导班子。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机械、电气、热工、焊接、锻压的技术开发研究。承担的科研任务
有:包装与食品机械的设计与开发,粉末冶金与耐磨材料的研制,稀土技术的应用与开发,
微机应用与推广,自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控制,耐磨材料堆焊与特殊处理工艺,理化检测与
机电产品质量监督。
机构与人员:设机械、自动化、低温材料、工艺、微机应用、粉末冶金研究室,稀土应
用办公室,综合试验室(化学分析、金相、物理性能),新技术推广、技术情报、标准化等
室和试验工厂,《机械工程师》编辑部和省机械工程学会设在所内。全所有职工345人,其中
科技人员182人。
建筑与设备:全所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主要仪器设备80台(套),固定资产318万元,
藏书12900册。
研究成果:1962~1985年,共取得科研成果125项,获科技成果奖34项。其中,国家发明
奖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4项,黑龙江省科技成果奖和科技成果推广
奖各7项。主要成果有:重水反应堆主泵轴承新材料,硬质合金圆锯片高频钎焊的研究,压力
充油式潜水电泵,可控硅中频透热装置,叶片泵配油盘加工组合机床设计,离子弧粉末堆焊
轴承环热锻模具的研究,粉末冶金(热锻)轴承环,蒸汽机车勾背杆粉末冶金填料,等离子
弧堆无钴无硼无镍基耐磨合金的研究,节能溢流阀,涂镀液及工艺研究,稀土铸造铝镍钻永
磁合金的研究等。
出版物:编辑出版《机械工程师》双月刊。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3700元。
七十三、黑龙江省电子技术研究所
黑龙江省电子技术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动力区文治三道街。隶属于黑龙江省电子工业总
公司。该所建于1970年,原名黑龙江省无线电研究所,后改为现名。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计算机、半导体敏感器件、远红外烘干技术、太阳能利用等方面的
应用研究和新产品开发。
机构与人员:设有计算机、自动化、软件、半导体器件、激光、结构等6个研究室,附设
1个实验厂。黑龙江省电子技术情报站和中国计算机系统工程公司黑龙江省分公司由该所管理
。有职工289人,其中科技人员155人,在科技人员中有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54人。
建筑与设备:全所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大中型仪器设备400余台,固定资产总额500万
元。藏书万册。
研究成果:1970~1985年,全所已完成70余项科研项目,其中有30多项成果达到国内先
进水平,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有17项科研成果获得黑龙江省和电子工业部
的科技成果奖。主要成果有:数字自动Q表、彩色电视游戏机、模拟训练器、微机控制专用机
、硅蓝宝石压力传感器、远红外木材烘干炉、太阳能沤麻技术等。远红外木材烘干炉已在国
内27个省、市的1500余个工厂企业的生产中应用。黑白电视游戏机转让给8233工厂后,成为
该厂的支柱性产品。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4000元。
七十四、黑龙江省化工研究所
黑龙江省化工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新阳路。隶属于黑龙江省石油化学工业厅。该
所是在原松江省工业厅试验室基础上于1954年建立的。曾先后几易其名,于1975年改为黑龙
江省化工研究所。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胶粘剂、化肥、农药、精细化工、高分子工程材料、分析检测、化
工设计、环境监测、科技情报、化工仪器仪表维修等方面的研究和技术服务。
机构与人员:设精细化工一、二、三室,尼龙、橡胶、分析、设计等室和情报信息中心
,化工学会、并设化工试验厂。有职工297人,各类专业人员186人,高级3人,中级115人。
仪器设备:有高压液相色谱、红外、原子吸收、发射等光谱,气相色谱,差热分析、万
能材料试验机、胶体磨等仪器14台(件)。
研究成果:建所以来取得重大科研成果36项,其中获部省级成果奖23项。50年代末至60
年代初完成糠醛、苯酚两条技术路线制取尼龙66的研究,相继开展了石油路线、常压苯加氢
制取环乙烷、环乙烷氧化制取环乙醇酮及其氧化产物中X油的分析、乙内酰胺杂质的分析、丙
烯腈电解制乙二腈等的研究。60年代完成了大庆油田伴生气和天然轻质汽油等组份分析、为
大庆油田早期开发,制定轻质油和油田气的合理利用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完成聚酰胺68#
、54#等新型材料的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70年代以后完成了尼龙防老化、耐磨、增韧、
耐弧、阻燃、增强等改性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军工、机械、电子、交通、化工等领域。完
成了聚酰胺-酰亚胺、HYC-1、2型锅炉化学除渣剂,汽车防冻液,萨丽麝香,磁性流体,改
性玉米淀粉和化学除草剂地乐胺、草枯醚的研究。
出版物:1974年创办《黑龙江化工》双月刊。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2900元。
七十五、黑龙江省轻工业研究所
黑龙江省轻工业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通江街。隶属于黑龙江省轻工业厅。该所建
于1956年,原名为省食品工业研究所,1961年改为现名。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农副产品的工业发酵、食品、日用化工、轻工机械、仪器分析、菌
种保藏技术的研究。
机构与人员:设发酵、酿酒、食品、日用化工、轻工设备、仪器分析、添加剂、情报等
8个研究室。全国牙膏与鞋油、黑龙江日化、省食品等检测中心站及轻工部菌种保藏中心站分
站设在所内。附设发酵、日化两个试验车间和香槟饮料厂。有职工210人,其中科技人员118
人,高级1人,中级63人,初级、未定级54人。
建筑与设备:建筑面积13406平方米。万元以上精密仪器32台(件)。固定资产总额660
万元。藏书6000余册。
研究成果:1961~1958年,共完成149项科研项目,有65项重点项目得到推广应用。获奖
的27项,其中国家奖12项,省部奖9项。主要成果有:发酵方面,研究成利用甜菜糖蜜发酵制
取L-谷氨酸、柠檬酸、赖氨酸。食品方面选育成龙轻16号啤酒酵母种、玉米辅料酿制的啤酒
、温酿稀发酵酱油、纤维素酶提高白酒出酒率、野生浆果的开发利用、大豆制品。日化方面
,研究成正构完烃氧化制仲醇、金属清洗剂。轻工机械方面,研制成颗粒酒花机及制粒工艺
、啤酒贴标机等。1984年实行科技体制改革以来,同10个工厂建立了科研生产联合体,组织
技术成果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咨询服务共60项。
对外交流:9次选派13人去日本、西德等国进行技术考察。
出版物:编辑出版全国发行的期刊《酿酒》,内部发行的《黑龙江日化》、《食品与发
酵》、《食品调味工业》、《牙膏工业》等刊物。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2500元。
七十六、黑龙江省亚麻原料工业研究所
黑龙江省亚麻原料工业研究所位于双城县双城镇。隶属于黑龙江省纺织工业总公司。该
所前身是1964年兴建的省亚麻良种繁育试验场,隶属省轻化工业厅,1975年改为现名。1983
年改属省纺织工业总公司。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亚麻优良品种选育、高产栽培技术、初加工工艺设备等研究和小型
专用机械设备的研制,为亚麻原料的工业生产提供整套技术服务。
机构与人员:内设育种、栽培、设备、工艺4个研究室和1个情报站。有职工82人,其中
科技人员39人,有高级3人,中级11人、初级25人。
建筑与设备:建筑面积4840平方米,试验用地667亩,温室750平方米。仪器设备有洁净
工作台、恒温箱、电冰箱等10余台。馆藏图书1万余册。资产总值151万元。
研究成果:建所至今共取得获奖成果3项。其中梳理式亚麻脱粒机,1979年获省科技成果
三等奖,并进行了技术转让;亚麻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植株,1980年获纺织工业部四等奖。
亚麻原料厂制麻车间气力式通风除尘系统的研究,1980年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对外交流与合作:1985年该所与日本石原产业株式会社合作进行亚麻化学除草剂的应用
研究。
出版物:编辑出版《黑龙江纺织-亚麻原料》专刊。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2700元。
七十七、黑龙江省造纸工业研究所
黑龙江省造纸工业研究所位于牡丹江市。隶属于黑龙江省轻工业厅。成立于1966年。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制浆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应用与开发研究机构与人员:设制
浆造纸工艺、制浆造纸设备及自动化、纸张物理检测、化学分析、科技情报等研究室及造纸
中间试验厂。省造纸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省造纸科技情报站亦设在所内。
有职工80人,其中科技人员46人,高级1人,中级16人,初级29人。
仪器设备:具有较先进的实验设备19台和各种分析、化验仪器73台(套)。
研究成果:建所以来共开展课题17项,取得成果12项,推广应用11项。其中甜菜蜂窝育
苗纸筒及甜菜育苗纸筒机组的研究获轻工部及省政府奖。
出版物:编辑出版内部刊物《黑龙江造纸》。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4000元。
七十八、黑龙江省纺织工业研究所
黑龙江省纺织工业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辽阳街。隶属于黑龙江省纺织工业总公司
。该所1960年成立,后经几次变迁,于1980年由黑龙江省轻工研究所分出组建黑龙江省纺织
工业研究所。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亚麻纺织和化纤利用为重点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的
应用开发研究,并承担全省纺织科技情报中心站和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的工作。
机构与人员:设纺纱、织造、染整、机电等4个研究室及理化试验室、情报资料室和织布
试验厂。有职工59人(不含织布试验厂人员),其中科技人员48人,高级6人,中级8人,初
级25人。
建筑与设备:拥有用于各种织物染色和整理加工的热溶染色联合机组1套,织布小样机2
台。藏书、资料近万册。固定资产总额37万元。
研究成果:建所至今取得科研成果10项,其中2项获纺织工业部奖、2项获省政府奖。已
推广应用7项,获经济效益1600万元。
七十九、黑龙江省塑料工业科学研究所
黑龙江省塑料工业科学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人和街。隶属于黑龙江省二轻工业厅
。该所成立于1982年。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塑料制品加工工艺、新产品开发研究。黑龙江省塑料制品质量监督
站设在该所,承担全省塑料制品的检测和监督工作。
机构与人员:设有5个研究室和检测室与情报室,附设1个实验厂。全所有职工56人,其
中科技人员42人,包括工程师8人。
建筑与设备:建筑面积4250平方米,大型精密仪器设备69台件,固定资产总额360万元。
研究成果:1982~1985年,已取得高密度聚乙烯单向拉伸薄膜技术、风味酒心糖生产技
术、三工位真空吸塑机及制品等科技成果。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6000元。
八十、黑龙江省蚕业研究所
黑龙江省蚕业研究所位于双城县五家镇。隶属于黑龙江省纺织工业总公司。该所前身是
1957年建于牡丹江市的省蚕业试验场,1964年改为现名。1980年迁到双城。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柞蚕、桑树的优良品种选育,病害防治,柞桑蚕的高产饲养技术,
蚕业副产品综合利用和丝茧工业的研究。
机构与人员:设蚕业、茧丝工艺、综合利用、综合业务等4个研究室和1个实验场。省蚕
业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中心依扦在本所。现有职工87人,其中科技人员24人(中级10人,初级
14人)
建筑与设备:建筑4920平方米,固定资产150万元,藏书1万册。
研究成果:建所以来取得科研成果7项。主要有:柞蚕细菌中毒性软化病的防治、柞蚕剪
翅剪足挂纸上山、桑树新品种龙桑1号、柞蚕—化性品种龙青品种的选育、柞蚕二化一放技术
的研究、柞蚕土窑保种的研究等。其中有3项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获省政府优秀科技成果二等
奖1项,省科技进步4等奖1项。经省鉴定的天蚕人工驯化及防病研究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兴
办的天然补品饮料厂有3种营养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出版物:编辑出版《黑龙江蚕业》期刊。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3400元。
八十一、黑龙江省乳品工业技术开发中心
黑龙江省乳品工业技术开发中心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隶属于黑龙江省轻工业厅
。该中心是以1966年建立的省乳品工业研究所为基础,于1984年成立。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乳品工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和技术服务
以及乳品技术人才培训工作。
机构与人员:设乳品工艺研究室、乳品工程研究室和国家乳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黑龙
江省乳品工业培训中心、全国乳品工业科技情报站,附属1个实验厂。有职工128人,其中科
技人员75人,在科技人员中有中级技术职称的16人,高级职称6人。
建筑与设备:建筑面积10330平方米,万元以上精密仪器10台(件),总值150万元。试
验工厂包括7条乳品生产线,固定资产880万元。图书资料1.6万册。
研究成果:建所以来共取得科研成果6项。其中奶粉水分自控、奶粉自动出粉两项1978年
获全国科学大会奖;速溶奶粉二次干燥、奶粉溶解度测定搅拌器1981年获轻工部三等奖;与
双城儿童乳品厂协作研制的婴儿奶粉1981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一等奖。
出版物:主编出版全国发行的《中国乳品工业》(双月刊)。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7000元。
八十二、黑龙江省五金家用电器研究所
黑龙江省五金家用电器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工程师街。隶属于黑龙江省二轻工业
厅。成立于1979年。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五金家用电器产品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开发研究和推广应用
。
机构与人员:设有家电产品综合设计室、五金产品设计室、微型计算机室、情报室。黑
龙江省五金电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和黑龙江省家用电器情报中心站设在所内。全所有职工
50人,其中科技人员42人,包括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10人。
建筑与设备:1979~1985年,取得听力计、伸缩钥匙链、微型手电筒、热推弯头工艺等
21项科研成果,其中1项获省科技成果奖。
科技体制改革以来,对外实行技术合同制,对内实行课题承包制,加强同生产单位的横
向联系。到1985年,已转让技术成果8项、新产品6项,并同延寿家电厂、五常镇综合厂建立
了两个科研生产联合体。
出版物:主编《家电五金简讯》内部刊物。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2100元。
八十三、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学研究所
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学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清滨路。隶属于黑龙江省建设委员会
。该所成立于1965年,由省建筑科学研究所改组而成。
科研任务:主要研究季节性冻土地区的地基与基础和结构在负温条件下的性能与应用,
建筑工程冬季施工及混凝土外加剂的应用,建筑节能技术和地方材料的开发及工业废料利用
等。
机构与人员:设有大型冷冻实验室、大型结构实验室和力学、物理化学、水泥混凝土、
建筑涂料、土工、冻土等实验室,以及地基与基础新技术推广队、工程地质勘察队、建筑设
计室。其中哈尔滨、木兰设有中间实验厂和建筑涂料试验厂。有职工166人,专业技术人员1
31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1人,工程师52人。
建筑与设备:有仪器设备521台,万元以上40台。藏书3万册,期刊41种。
研究成果:1965~1985年,共取得科研成果92项,其中,获国家、部省级科技成果奖18
项。主要科研成果有:亚硝酸钠—硫酸钠负温外加剂,普通低合金钢负温性能,钢筋负温焊
接,季节冻土浅埋,寒冷地区钻孔灌注桩,浮石砼小型空心砌块,砼防冻外加剂的研究与应
用。
科技体制改革中,同生产单位开展技术联合,建立7个科研生产联合体,每年平均产值1
000余万元。
对外交流:该所曾派人参加对南极考察工作,并和日本、美国、苏联等同类专业研究机
构进行技术交流。在冻土地基础研究方面曾两次参加国际会议。
出版物:编辑出版季刊《低温建筑技术》和《黑龙江省建筑情报》。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2000元。
八十四、黑龙江省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所
黑龙江省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隶属于黑龙江省建材工业
总公司。该所成立于1979年。
科研任务:该所主要从事利用地方资源及工业废渣进行水泥、地方建材、新型建材的新
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还承担各种建材产品物理化学性能检测和建材生产
企业工业窑炉热工标定分析、中小型水泥厂设计。并对建材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检验。
机构与人员:内设水泥、地方材料、新型建材、机电、综合试验和情报等研究室。有职
工56人,其中科研人员17人,中级6人,初级11人。
仪器设备:主要仪器有Y-3型X射线衍射仪,各种规格的万能材料试验机、色谱仪等14台
(件)。固定资产总额82万元。
研究成果:1979~1985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有:JC-272-80加气混凝土抗冻性试验
方法、煤矸石砌筑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泥岩制作水泥混合材、干法回转窑应用矿化剂
、人造大理石、沥青冷制防水涂料、R型425#早强水泥和水泥窑节能技术等。其中1项获黑龙
江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出版物:编辑出版季刊《黑龙江建材》、《黑龙江建材信息》。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6000元。
八十五、黑龙江省人防工程设计科研所
黑龙江省人防工程设计科研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文昌街。隶属于黑龙江省人民防空办
公室。该所成立于1979年。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人防工程设计和地下工程的采暖通风、防潮除湿研究。
机构与人员:设有技术室、设计一室、设计二室和技术咨询公司。全所有职工45人,其
中科技人员27人。在科技人员中有副研究员2人,工程师9人。
研究成果:1980~1985年,已取得食用菌地下栽培、太阳能地下采暖、热风热管装置等
42项科研成果。其中两项获得省科技成果奖,完成的双鸭山市人防指挥所的工程设计,获得
东北地区人防工程优秀设计二等奖。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5000元。
八十六、黑龙江省村镇建设研究所
黑龙江省村镇建设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动力区和平路。隶属于黑龙江省建设委员会。该
所的前身是1980年成立的黑龙江省基本建设委员会乡镇规划设计研究室,1984年11月改为现
名。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村镇规划、村镇建筑设计和村镇建设方面的科学研究。
机构与人员:内设规划与设计室、科学研究室及办公室。有职工20人,内有工程师4人。
仪器设备:拥有仪器设备14台(套),固定资产13万元。
研究成果:1981~1985年,为省内一批重点乡镇完成了村镇规划设计,为农村提供了50
00平方米的建筑设计图。
对外交流与合作:参加了中日技术合作项目—三江平原龙头桥典型区居民点规划。
出版物:编辑出版了《黑龙江省村镇规划方案选编》、《黑龙江省村镇住宅通用设计图
案》、《黑龙江省农村住宅设计方案选编》、《农村自来水设计与施工》、《村镇住宅钢筋
混凝土构件图集》等资料。
八十七、黑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黑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太平区南直路。隶属于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局
。该所的前身是1976年成立的黑龙江省“三废”综合利用中心实验室,同年12月在此基础上
成立黑龙江省“三废”综合利用科学技术研究所,1983年更名为黑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
所。
科研任务:主要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出科学方案和依据,并结合黑龙江省地方特点开展
区域性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及环境科技开发工作。
机构与人员:设环境管理研究室、大气环境研究室、水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室、汞污
染防治研究室、情报资料室。全所职工7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9人,中级以上技术人员20
人。
仪器设备:主要设备仪器价值80余万元,有紫外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微型计算机
等。固定资产总额200万元。
研究成果:1978年以来获省科技成果奖6项,其中科学大会奖1项,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
、三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对外交流:出国考察学习的有3人次。
出版物:主编国家环境情报网刊《国外环境科学技术》。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2800元。
八十八:黑龙江省建筑设计院新技术研究所
黑龙江省建筑设计院新技术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动力区农林街。隶属于黑龙江省建筑设
计院。成立于1973年。
科研任务:以新技术应用研究为主,重点研究大跨度板架合一、现场层叠生产预应力钢
筋混凝土屋面结构体系。
机构与人员:有中级科技人员6人。
研究成果:主要成果是研究成功的现场叠层生产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拱型屋面大板结构,
包括1个系列、4类10种板型。在天津市试生产中获市推广应用二等奖。现已在全国推广应用
。
八十九、黑龙江省粮食科学研究所
黑龙江省粮食科学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巴陵街。隶属于黑龙江省粮食局。该所成
立于1976年9月。
科研任务:主要研究粮油加工,粮食储藏,粮油机械,粮油食品,粮油副产品的利用,
微机在粮油加工、储藏等环节管理中的应用以及节能、化验方面的研究,并向社会开展技术
咨询、技术服务的工作。
机构与人员:所内设机械室、油脂加工与分析室、食品室、微机室、科研办、情报资料
室、技术开发部。全所有职工41人,其中技术人员27人,内有高级工程师6人,工程师10人,
助理技术员11人。
研究成果:1978~1985年,有5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有1项获商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获粮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获黑龙江省科技成果四等奖。
对外交流:1983~1985年,接待美国榨油技术专家6名,举办科技讲座3次。有2人去美国
和香港考察粮油食品加工和制粉工艺。
出版物:《黑龙江粮油科技》专刊。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事业费人均3900元。
九十、黑龙江省商业机械研究所
黑龙江省商业机械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保健路。隶属于黑龙江省商业厅。该所成
立于1980年。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商业机械、冷藏及贮油设备的研制。
机构与人员:设商业机械、制冷技术、油库设计、新技术应用等研究室、情报室及电器
技术研究组、土建组。有科技人员21人。
研究成果:主要科研成果有:聚氨脂硬质泡沫塑料活动式冷库、聚氨脂在整体式冷库上
的应用、环氧树脂粉末静电喷涂在商业机械上的应用等6项。
九十一、黑龙江省交通科学研究所
黑龙江省交通科学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清滨路。隶属于黑龙江省交通厅。成立于
1959年。
科研任务:从事寒冷地区公路、桥梁的修筑与养护应用技术和开发试验、设计工作,并
对汽车运输使用中的技术进行研究。
机构与人员:设道路、桥梁、筑路材料、汽车、筑路养路机械、电子计算技术等研究组
和道桥勘察设计室、桥梁检测队、综合试验室及情报资料室。有职工112人,其中高研1人,
中级25人,初级22人。
研究成果:已取得科研成果44项。主要有:寒区、严寒区稠化机油,HJK总速负荷节油器
,阳离子乳化沥青在寒冷地区道路工程中的应用,汽车润滑按质换油的研究,改善大庆油渣
路性能的研究,低温镀铁电解液添加剂研究,汽车聚氧节油器,JLJ-Ⅱ型公路扫雪机等。其
中,1项获全国科学大会奖,4项获黑龙江省科技成果奖。
出版物:编辑出版《黑龙江交通科技》、《交通科技资料》、《交通科技情报》、《交
通信息》等刊物。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8000元。
九十二、黑龙江省能源研究所(省节能技术服务中心)
黑龙江省能源研究所(省节能技术服务中心)位于哈尔滨市动力区和平路。隶属于黑龙
江省建设委员会。该所成立于1980年。
科研任务:承担节能技术改造措施;基建项目的可行性及经济效益考察、论证、评价、
设计工作;负责组织节能技术交流、开发,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
设备和全省重点企业的能源平衡验收测试工作。
机构与人员:设综合研究、测试、情报、培训等室。有职工52人,其中科技人员33人。
建筑与设备: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固定资产64万元。
研究成果:建所以来取得科研成果3项。其中QFP蒸汽动力热水供暖节能改造工程获1985
年省科技进步奖;黑龙江省能源发展战略的建议、中小锅炉运行微机监测系统获能源学会优
秀论文奖;黑龙江省能源开发利用规划的研究,经评审达到省内先进水平。自1983年以来,
举办能源管理干部研究班28期,培训人数达1654人。
出版物:编辑出版期刊《应用能源技术》(全国发行)和《节能文件选编》、《节能技
术手册》、《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等著作。
九十三、黑龙江省计量检定测试所、黑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所
黑龙江省计量检定测试所、黑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香坊区司徒街。隶属
于黑龙江省标准计量局。成立于1978年。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量值传递和测试服务,以及计量器具产品性能试验和计量测试的科
学研究工作。
机构与人员:两个所合署办公,内设第一、第二、第三研究室,长度室、热工室、力学
室、电学室、无线电室、物化室、计量器具性能实验室、机械零部件产品实验室。共有职工
134人,其中科技人员119人,在科技人员中高级科技人员2人,中级36人。
建筑与设备:实验楼面积8000平方米,其中1/5是装有恒温恒湿设备的精密试验室。拥
有各种计量标准器和各种精密测量设备价值700余万元。
研究成果:1978~1985年,共取得科研成果28项,其中,UJB-1型直流比较仪式电位差
计获全国科学大会奖,XWC-1小温差数字测量仪获黑龙江省1981年科技成果二等奖。编制检
定规程10种,开展检定测试项目300余种。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3500元。
九十四、黑龙江省标准情报研究所
黑龙江省标准情报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香坊区,隶属于黑龙江省标准计量局。该所建于
1978年5月,原名为黑龙江省标准资料情报中心,1983年10月改为现名。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应用性标准情报课题研究,标准化效果分析研究,为厂矿企事业单
位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服务。
机构与人员:内设标准情报研究室、标准文献馆。全所有职工20人。
主要成果:收藏国内外标准文献141344件。1981~1985年,收集整理汇编了《黑龙江省
标准化经济效果50例》,编印了《技术标准通报》42期,《标准情报网讯》12期,翻译国际
标准50万字。为企事业单位6358人次提供技术标准80395件。
黑龙江省商品检验局利用该所提供的国外标准,对从苏联进口的打字机和陶瓷洗面器、
从香港进口的门铃、从日本进口的彩色电视机等商品进行检验,发现质量不合标准规定,向
对方索赔,使国家减少了损失。1982~1985年,同国家标准馆、标准出版社、各部和省、市
、自治区的标准化机构等81个单位和392个厂矿企业建立了联系。收集企业标准11603件,其
他国内外标准1500件。向各省市提供黑龙江省企业标准和其他国内外标准35362件。
出版物:编辑出版《技术标准通报》、《标准情报通讯》。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5000元。
九十五、黑龙江省广播科学研究所
黑龙江省广播科学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山路。隶属于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厅。成
立于1978年5月。
科研任务:主要任务是面向全省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和宣传工作需要,以应用技术研究为
主。
机构与人员:设有第一、第二研究室和科技情报室。全所有职工16人,其中科技人员13
名,包括高级工程师5人,工程师6人。
建筑与设备:建筑面积250平方米,主要仪器设备6台,固定资产68万元。
研究成果:1979~1985年,取得的成果有:调频广播立体声调制器、立体声带附加信道
调频广播调制器、微电脑音频处理器等7项。其中2项成果获省科技成果奖和部科技标准奖。
与中国科学院成都仪器厂联合开发电视动态自动监测项目,与齐齐哈尔电视台合作开发电视
发射机自动监测项目,与黑龙江省广播设备厂建立了科研生产联合体,推广应用微电脑音频
处理器。
出版物:编辑出版《黑龙江广播电视技术》刊物,内部发行。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6250元,
九十六、黑龙江省体育科学研究所
黑龙江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宣信街。隶属于黑龙江省体育运动委员会
。该所成立于1972年。
科研任务:主要研究冰上运动项目,探索冰雪运动项目教学与训练规律,为教学和训练
提供科学依据:引进国外先进理论和技术,为我省冰上运动队伍在参加国际比赛中取得优良
成绩服务。
机构与人员:设有运动训练研究室、运动医学研究室、电化器材研究室、情报资料研究
室、科技管理研究室。有职工47人,其中科技人员33人。
研究成果:1972~1985年,先后研制成功速度滑冰自动计时器、弯道滑行训练机、冰球
发射机、电子计分牌等器材。有2项获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同时获国家体委三
等奖和四等奖。这2项成果还在国家体委举办的体育成就展览会上展出。全所共撰写了134篇
学术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的有58篇,在地区性杂志上发表的有16篇,在省级刊物上发
表的有60篇。有1篇获国家体委科技成果一等奖,1篇获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四等奖。翻译
国外有关冰雪运动的先进理论和技术文章,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报告的有34篇,在地区性学
术会议上发表的有15篇,在省级学术会议上发表的有17篇。
对外交流:派出3人次赴西德、挪威学习考察速滑运动情况,有4人次赴日本、加拿大考
察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和世界滑冰B组锦标赛情况,16人次随国家队参加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
会、亚洲冬季运动会、冬季奥运会国际大型比赛。有2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4000元。
九十七、黑龙江省劳动保护研究所
黑龙江省劳动保护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动力区王兆新村。隶属于黑龙江省劳动局。该所
成立于1979年。
科研任务:以应用科学为主,立足于本省,面向全国,为实现安全生产、文明生产、改
善劳动条件、保证职工在生产劳动中安全、健康,研究先进可行的技术措施、设备、仪器、
材料,为加速劳动保护科学化、标准化、系列化以及信息统计、检测手段现代化服务。
机构与人员:设防尘防毒研究室、噪声控制研究室、机电安全研究室、现代监测研究室
,还有情报室、行政办公室。全所职工49人,其中科技人员29人,包括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
师11人,助理工程师7人,技术员9人,翻译1人。
仪器设备:有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振动分析仪、精密声计、数字频率分
析仪等。藏书3000册,期刊173种,累计12759册。
研究成果:科研成果中1511M型有梭织机噪声的治理研究,获1985年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硬质塑料薄膜吸声体的研制,1984年通过省级鉴定;GS-A系列阻尼隔声防辐射材料的研制,
1985年通过鉴定;制定了《伤亡事故分类标准》与《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等。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5000元。
九十八、黑龙江省印刷技术研究所
黑龙江省印刷技术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道外景阳街。隶属于黑龙江省人民出版总社。成
立于1979年。
科研任务:以印刷应用技术研究为主,研究印刷专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仪器设备,
为印刷工业实现自动化、联动化、数据化、规范化服务。
机构与人员:设有机电研究室、化工研究室、情报资料室和1个实验工厂。全所有职工2
8人,其中科技人员18人,包括工程师2人。
研究成果:1980~1985年,研制成功FZJ80—A型直射翻转镜及其系列产品FZJ84—B型直
射翻转镜。A型直射翻转镜获得了省、部级科技成果奖,投产销售320多台,推广应用于全国
28个省市。
出版物:主编《东北印刷情报》。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7000元。
九十九、黑龙江省工艺美术科学研究所
黑龙江省工艺美术科学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大直街。隶属于黑龙江省二轻工业厅
。该所成立于1979年。
科研任务:通过对传统工艺、民间工艺的挖掘、整理和国内国际市场商情调研,以及工
艺美术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开发研究和实用新型设计等,为本省工艺美术传
统产业和行业的技术进步服务。
机构与人员:设科研室、情报室、咨询服务等室、试验厂和省美术情报中心站。有职工
25人,其中技术人员17人:工程师3人,技师2人,助工和技术员12人。
研究成果:建所以来取得主要成果4项。其中白玛瑙加工工艺研究,在国内首创,获省优
秀成果二等奖并向国内9家玉雕企业有偿转让。还完成了仿石雕工艺品成型工艺,玛瑙装饰板
材、玛瑙装饰画等研究。近期为北方大厦宴会厅完成了合成石雕塑等大型技术服务。
出版物:编辑出版内部刊物《工艺美术信息》。编写了《赴日偶得——东京工艺美术考
察琐记》。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9000元。
一○○、黑龙江省银行机具研究所
黑龙江省银行机具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三道街。隶属于中国工商银行黑龙
江分行。成立于1977年。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银行机具的研究试验。
机构与人员:内设生产、设备等科室,1个附属试验厂。共有职工200人,其中科技人员
33人,高级1人,中级7人。
一○一、黑龙江省七六七研究所
黑龙江省七六七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十字街。隶属于黑龙江省公安厅。该所建于
1976年。
科研任务:主要从事公安刑事技术的研究,新型血清的研制与应用,刑事技术检验和鉴
定。
机构与人员:设法医、化验、物理、痕迹、纹检、照相、情报资料、血清等研究室,有
职工57人,内有高级研究员4人,中级研究员16人,初级8人。
建筑与设备:建筑4000平方米。拥有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液相色谱、气相
色谱、高压液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色谱质谱联用仪等精密仪器10台(套)。
研究成果:1976~1985年,取得4项主要科技成果。其中,微量血痕的MN血型检验获全国
科学大会奖,精斑的薄层层析检验、警用催泪器获公安部和黑龙江省科技成果奖。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1万元。
一○二、黑龙江省克山病研究所
黑龙江省克山病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保健路。隶属于黑龙江省卫生厅与哈尔滨医科大学
双层领导。该所前身是1964年建立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克山病研究室,1979年改为现名。
科研任务:克山病的发病机理、发病病因、诊断及治疗研究。
机构与人员:设有临床研究室、病理研究室、生化研究室、化学分析研究室、心肌电生
理研究室、营养及免疫研究室。有职工68人,其中教授1人,副研究员4人、副主任医师1人,
讲师、助理研究员、主治医师15人,主管技师3人,实习研究员9人,技师、技士12人。有培
养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任务,有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13人。
仪器设备:单导心电机、向量心电机、立体显微镜、万能显微镜、高速冷冻离心机、微
心电机、超薄切片机、恒冷切片机等30台件大型精密仪器。
研究成果:从1964年冬开始组织人员深入重病区,设立了现场工作点,在农民家中抢救
治疗病人。结合抢救治疗病人开展对克山病的研究工作。从1970年开始多次参加黑龙江省组
织的地方病考察团到西安、成都、贵阳、楚雄、南京、扬州等地考察。为全国8个省、市、自
治区培养了20多名专业人员。1978年~1985年有17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3项,全国医疗卫生科学大会奖2项,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2项,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
,黑龙江省卫生厅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
出版物:1979年出版了《建立克山病研究室15周年研究资料专辑》。1979~1985年研究
小儿克山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并发表了11篇论文。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5000元。
一○三、黑龙江省大骨节病研究所
黑龙江省大骨节病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隶属于黑龙江省卫生厅与哈尔
滨医科大学双重领导。该所前身是1963年建于一面坡的尚志县大骨节病研究所,1964年改为
省大骨节病研究所,1984年与哈尔滨医科大学大骨节病研究室合并,组成新的省大骨节病研
究所。
科研任务:主要研究大骨节病致病物质和对大骨节病早期诊断方法以及对大骨节病的防
治方法,并指导全省大骨节病的防治工作,研究儿童及胎儿软骨超微结构、离体软骨细胞生
长动力学等。
机构与人员:设流行病学实验病因研究室、防治研究室、软骨超微结构和组织培养研究
室、办公室。职工45人,其中副教授、副研究员以上6人,助理研究员、实习研究员12人。
仪器设备:有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红外线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双光束光密度计、血清生机自动分析仪等。
研究成果:1963~1985年,开展了大骨节流行病学、X线诊断、实验病理、大骨节病血清
酶学、尿液生化学某些成份、谷物和水中微量元素、防治工作、实验病因学等多方面研究工
作。撰写科研论文246篇,提出大骨节病活跃病区概念等5项新概念、新理论。有19项获科技
成果奖。其中大骨节病X线早期诊断和大骨节病的病理形态研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经费:1958年政府拨款人均8000元。
一○四、黑龙江省眼病防治研究所
黑龙江省眼病防治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大成街。隶属于黑龙江省卫生厅。该所前
身是1959年建立的黑龙江省沙眼防治所,1979年4月改为现名。
科研任务:主要研究斜视弱视、眼流行病、防盲治盲、色素膜病、角膜细胞学、中西医
结合治疗眼病等机构与人员:设眼肌屈光组,眼底病组,青光眼组,角膜病组,整形组,中
西医结合组和药剂组,有科技人员74人。
仪器设备:主要设备有眼底照相机、球形视野仪、光凝仪等。
研究成果:1978~1985年获省市科技成果奖7项。在防盲眼科流行病学、斜视、弱视等方
面的研究在国内居领先地位。在国内外一些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60篇,其中5篇论文
获国家及省优秀科技成果奖。1985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对黑龙江省防盲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
予很高的评价,并作为第三世界开展防盲工作的模式向世界卫生组织推荐。
出版物:出版专著7部,内部论文汇编8期。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2000元。
一○五、黑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
黑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奋斗路。隶属于黑龙江省卫生厅。该所
1969年筹建,1973年正式成立黑龙江省皮肤病防治所,1979年3月改为黑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
究所。
科研任务:承担全省传染性皮肤病、麻风病、性传播疾病、艾滋病及其他皮肤病的防治
研究工作;负责培训麻风病、性病防治的专业及兼职技术人员;对基层进行业务指导和技术
咨询。
机构与人员:设皮肤病研究室、麻风病研究室、病理室、免疫室、真菌室、临床检验室
及外用药研究室。有职工60人,其中科技人员45人,中级以上职称的23人。
仪器设备:有荧光显微镜、冷冻切片机、特定电磁波治疗器等,有图书4000册,其中外
文占1/3。
研究成果:1968年以来自选课题进行研究,已完成“联合化疗初期阶段对麻风病菌的超
微结构的观察”。1983年在国内一级刊物上发表了麻风病院外联合化疗疗效观察和光化疗法
色素增生过程的临床观察及机理探讨,与贵州安龙疗养院协作发表了“DRP联合化疗疗效及毒
副作用”的研究论文。1984年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哈尔滨市第四医院皮肤科协
作发表了皮肤科临床SLE病人血清ANA与DNP的相关对照的研究论文。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6000元。
一○六、黑龙江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黑龙江省肿瘤防治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动力区哈平路。隶属于黑龙江省卫生厅与哈尔滨
医科大学双重领导。该所成立于1979年。
科研任务:以肿瘤防治领域中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研究癌症转移机理及其
防治途径,以及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
机构与人员:没有免疫室、流行病室、分子生物室、实验动物室。全所有职工55人,其
中科技人员51人,包括高级技术职称的13人,中级技术职称的10人。
仪器设备:有液体闪烁计数器、红外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荧光光度计、超速
及高速离心机、气相色谱仪及高压液相色谱仪等。有图书及杂志1.5万册。
研究成果:1979~1985年取得科研成果16项,其中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6项。主要成果
有:肺癌转移机理及防治途径、肿瘤转移模型建立及LAK抗转移作用、全国人口主要死亡原因
统计分析研究。
对外交流与合作: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9次,出国进修人员9人。对北方女性肺癌流行病
及病因学研究与美国南加州大学癌症研究中心合作。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4000元。
一○七、黑龙江省放射医学研究所
黑龙江省放射医学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香坊区香安街。隶属于黑龙江省卫生厅。该所成
立于1979年。
科研任务:承担环境放射性水平、放射性照射剂量外效应关系以及放射防护方法的研究
。
机构与人员:设环境放射性监测、剂量防护和放射临床等研究室。有高、中级科技人员
11人。
研究成果:核试验产生的放射性落下灰对哈尔滨地区的影响研究,哈尔滨地区环境放射
性水平监测调查研究,黑龙江省环境γ辐射线水平及其对居民所致照射剂量研究,LWF等离子
体低温灰化装置,食品中放射性物质限制量,核试验产生的放射性落下灰的沉降特点等研究
11项。
一○八、黑龙江省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
黑龙江省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隶属于黑龙江省卫生厅,
该所建于1967年2月,当时名为黑龙江省职业病防治院,1979年改为现名。
科研任务:负责全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和研究,组织开展职业病的诊断、治疗与培训
技术人员,承担国家及省内应用课题的研究。
机构与人员:设劳动卫生综合室、劳动卫生监督室、劳动卫生监测室、物理因素研究室
、粉尘研究室、毒理研究室、病理研究室、职业病临床研究室、图书资料情报室和以职业病
专科为重点的综合医院。全所有职工21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54人,副研究员以上24人,
助理研究员63人,医师及实习人员67人。
仪器设备:高千伏及大中型X光机、间摄机、B型超声、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查仪、肺功能
测定仪、体外反扶治疗仪、激光治疗仪、光量子治疗仪、紫外分光光度仪、血气分析仪、生
化分析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心脏自动监护仪、病理大型组织切片机、万能显
微镜等。
研究成果:1978年以来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奖6项,获省级科研成果奖12项。
研究成果:1978年参加了日本国立公共卫生院举办的噪音和振动学习班,并去日本爱知
县考察一次,参加了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四次国际毒理学会一次。
出版物:编写出版《特殊解毒药物》、《三硝基甲苯中毒的防治》、《工人劳动保健顾
问》、《劳动卫生职业病知识问答》、《职业病防治》等著作。与辽宁、吉林两省共同编辑
内部发行《东北劳动卫生》。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2000元。
一○九、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位于哈尔滨市香坊区三辅街。隶属于黑龙江省中医管理局。该院前
身是1957年建立的省祖国医药研究所,1985年11月扩建为省中医研究院。
科研任务:该院是科研、医疗及高层次教育相结合的中医药研究单位,主要研究中医、
中药、针灸。承担中医内科、针灸经络和中药剂型改革等重点攻关科研项目。
机构与人员:设中医临床、针灸经络、中药三个研究所,24个研究室,二个实验药厂,
附属医院和省非药物治疗研究中心。
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研究会、黑龙江省针灸学会、黑龙江省气功研究会、中国“刺五
加”研究会均设于所内。该所是针灸、中药、中医内科3个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授权单位。有
职工600余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39人,中级104人,初级198人。
仪器设备:科研仪器千余件,其中万元以上的30余件。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固定资
产总额700余万元。馆藏图书3万余册,外文期刊50种,中文期刊100余种。善本医书20余种1
00余册。
研究成果:1978~1985年共有54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国家级成果奖2项,部级成果奖6
项,省厅及地方级成果奖30项,撰写科技论文700余篇,分别在国外国内报刊及学术会议上发
表,写出科技书籍53本,公开出版了29本,研制出国内外畅销药品30余种。
对外交流:1979~1985年先后派出援外工作3人,出国讲学5人次,两次组织代表团出国
访问,并同日本的名古屋济会医院、金泽市石川健康中心建立了友好关系。
出版物:编辑出版《黑龙江省中医药》刊物。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2000元。
一一○、黑龙江省中药研究所
黑龙江省中药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动力区哈平路,隶属于黑龙江省医药管理局。成立于
1976年6月。
科研任务:研究地产药材开发,种植,南药北移,中药材的炮制,有效成份的提取,药
理、毒理分析以及新品种、新剂型、新工艺等。
机构与人员:设有中药栽培研究室、中成药制剂研究室、药理分析研究室、植物化学研
究室、资料情报室和一个药材实验场。有科技人员26人,其中中级技术职称7人,初级技术职
称14人,未定技术职称的5人。
仪器设备:多导生理记录仪、元素分析仪、薄层扫描仪、红外光谱仪、紫外光谱仪等。
研究成果:1976~1985年,完成科研成果5项,其中人参加工新技术投产应用,取得良好
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救尔心”新药已转
让给药厂投产,“龙胆草野生变家种的研究”通过省级鉴定,并列入国家经委开发项目。
对外交流:1984年邀请日本大学部米田典助教授等4人来所交流中药栽培技术。1984年和
1985年派出2人赴朝鲜、日本考察人参、龙胆草栽培技术。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7700元。
一一一、黑龙江省医药工业研究所
黑龙江省医药工业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动力区哈平路。隶属于黑龙江省医药管理局。该
所成立于1978年。
科研任务:重点研究医疗急需的防病治病新药及对医疗工业有重大推动作用的工艺改造
、剂型改造、新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同时还承担药品检测分析工作。
机构与人员:设有化学合成、植物化学、药理学、化学分析、药物制剂、情报资料等6个
研究室,附设1个实验药厂。有职工69人,其中科技人员56人,在科技人员中有高级工程师1
人、工程师12人。
研究成果:1979~1985年,已完成10多项科研成果。主要有:人参茎叶提取总皂甙工艺
、刺五加地上部分茎叶综合利用、苦参总碱抗心律失常的研究等。其中,人参皂甙、心律宁
、水杨酸镁、龙蛾酒、鹿鞭补酒等药物已转让工厂投产应用。
对外交流:该所于1985年接待二批日本科技代表团来所进行交流。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3300元。
一一二、黑龙江省医疗器械研究所
黑龙江省医疗器械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理治街。隶属于黑龙江省医药总公司,该
所成立于1978年。
科研任务:主要研制新型医疗器械、医疗电器设备、康复保健设备和制药机械,还兼有
医疗器械咨询、技术引进和技术服务。
机构与人员:设有医疗设备室、医用电子室、微机室、情报资料室。有职工26人,其中
科技人员13人,包括高级工程师2名,工程师9名。
仪器设备:有仪器设备90余台,固定资产总值13万元,藏书1000余册,期刊90种。
研究成果:建所以来,取得科研成果10项。其中HY-01型恒温输液器获省优秀科技成果
三等奖、国家经委金龙奖及优秀新产品证书。研制的MGZ-1型脉管炎治疗机、DYC-A型多用
活动床、DT-10电子听诊器经省医药局鉴定,已转让生产。
经费:1985年政府拨款人均54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