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培训教育

  黑龙江省对科学技术干部的培训、教育,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 逐步完善而不断深化的。
    早在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省就注重了对科技人员的培养,先后扩建和新建了哈尔滨工 业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东北农学院,为培训和造就一批科技干部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50年代初期,黑龙江省对科技人员培训主要是贯彻东北局和省委“自力更生,就地取材 ”,“从实际出发,从长远打算”,“面向工农,大胆使用,抓紧教育相结合”以及“从多 方面开辟干部来源”的方针,有计划地培养专业技术干部。培训的主要形式基本上是正规化 学校办学,开办业余大学和短期培训班,送有关研究单位培训。1952年全省开办了5个正规的 技术学校,其中有工科技术学校、工业初级技术学校、会统学校、基本建设工程技术学校、 机耕学校,共培训3383名技术人员。根据省政府关于建立技术推广站的指示,1952年省人事 厅共培训农村技术推广站专业干部166人。为发展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事业,同年省人事厅决 定招收200名具有高小文化程度的青年人机耕学校学习。为培训专业技术人员,有重点的巩固 和发展了工业、农业、拖拉机、医士、助产士等技术学校6处,普通师范与专门学校36处,共 培训科技干部8667人。1953年还有67名科技干部被送往东北局学习。为了满足经济建设人才 需要,1954年以后又相继新建了林业技术学校、商业初级学校、中级工农师范学校,畜牧技 术学校。这些学校招收培训的学员大都在1956年和1957年毕业。当时各种学校的正规化办学 仍然解决不了经济建设发展对科技人员的需要,因此,又相继开办了基建、工业、工业技术 培训班和各种训练班19个。这些长短期培训班,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结合一定专业技术课 程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干部。
    1955年12月22日省委知识分子问题7人小组办公室在全省知识子工作的全面规划方案中提 出:全省要根据需要,开设或改进工、农、林等专业的研究工作机关,加强对科学技术研究 组织的领导,组织省内与省外的科学技术交流,以提高全省科技人员的水平。要求各有关单 位,组织本部门高级知识分子,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确定专门题目,限定时间解决本单位生 产技术或学术方面一些实际问题;发动科学技术人员、教育工作人员、卫生医务人员、文化 艺术人员继续学习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同时也要注意研究资本主义国家科学的新成就,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能为我国服务的东西 。培训科技人员学习俄文和其它有用的外语,争取在两年内能达到借助字典阅读苏联原文著 作的水平;加强培养新生的科技人员的工作,各有关部门要为科技人员的培训、培养创造便 利条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合理使用现有的知识分子,尽力做到学以致用,要减 少会议次数,缩短会议时间,精减行政手续,调整兼职和社会活动,使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 和时间集中于专业学习和科研工作。按中央的要求保证高级知识分子每周至少有六分之五的 工作日即40小时的时间直接用于专业学习和研究工作;注意培养少数民族知识分子,以满足 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1956年省委制定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规划方案” ,方案中对有关单位和部门1962年以前在培养教育新的科技人员工作上,提出了要求:哈尔 滨市的高等学校,应通过各种形式和有效办法,把现有65名教授、副教授中的二分之一培养 成为接近苏联水平的专家;把现有的316名讲师中的三分之二培养成副教授或教授;把现在的 助教中的绝大部分人培养成为讲师和副教授。全省各厂矿的工程师和高级知识分子,要通过 带徒弟或其它方法培养出2~3名高级技术人员;医务部门,要培养出掌握先进医学知识及能 解决较难病症的中、西医师和专家。为了培养教育一大批科技人员,全省扩充和增设了高等 院校和科普机关,从1956年开始将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扩大为省师范学院,学院设语文、数 学、化学3个系;开办了中学教师进修学校;建立了农业机械学院和中等水利学校;增设了中 级医务干部进修学校;为培训少数民族科技人员,在齐齐哈尔民族师范增设1个高中班。这个 时期全省在大、中、小城市和县城建立图书馆80个,在哈尔滨建立了省自然科学图书馆,为 科技人员的培训、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957年反右斗争,1958年“大跃进”运动相继开始,由于高等院校的一些高级知识分子 和专业技术人员被打成“右派”,强制改造,使全省科技干部的培养教育受到了影响,大批 干部包括一批科技干部下放锻炼。对科技干部的培养教育除了正规化办学,基本上是通过下 放在工、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实际工作中进行的。
    1960年3月,省科委设立科技干部教育处以后,主要是贯彻执毛泽东同志关于“思想政治 是统帅,是灵魂”以及“又红又专”的指示,对科技干部的培训着眼点是思想政治教育。
    1964年8月省科委科技干部管理局制定了科技干部管理工作条例试行草案,草案中要求:
    一、对科技干部的培养教育,必须贯彻执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研究、教学和生产 相结合,普遍提高和重点培养结合的方针。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科学技术水平,逐步 达到又红又专的要求。
    二、各级组织要根据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国民经济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制定短期的与 长期的科技干部的培养教育计划。
    三、科技干部要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学习时事政策。
    四、科技干部的业务学习,应当结合工作需要,以自学为主,在边干边学的前提下,通 过总结经验,开展学术活动。并采用组织脱产进修,互教互学等方法,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 平和业务能力。对于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干部,还应当通过专题研究、讲学、必要的国内外 考察等方法,逐步掌握世界最新的科学技术。对于青年科技干部,要放手使用,根据工作需 要和不同对象有计划地进行专业培养。对从工农中提拔的科技干部,应当有计划地组织他们 在职或脱产学习文化和科学技术理论。
    五、对有特殊才能,努力钻研、成绩优异的科技干部,要开列名单按人制定培养计划, 进行重点培养。
    六、组织科研、教学、生产三个方面的科技干部互相参观、考察、实习、进修、讲学和 交换资料,开展各种科学交流活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全省各级科技干部管理部门根据省科技干部局制定的培养教育方案,有计划地培养了大 批的科技人员。
    这一时期,科技干部管理部门还认真落实了中央关于干部下放锻炼的指示,对1964年下 放锻炼的科技干部做了认真的安排,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黑龙江省的科技干部队伍遭到了一场空前的浩劫 ,教育中断,培训机构被砸烂,科技干部培训教育的规划、方案也半路夭折,全省科技干部 的培训教育工作处于倒退瘫痪的状态。
    但是,全省绝大多数科技人员在艰苦的岁月里,仍然怀着赤诚的爱国之心和对本职工作 的责任感,执著顽强地坚持自学,坚持科学研究。据1972年材料记载,全省参加工业科学试 验的技术骨干达19万多人,’参加工矿企事业科学试验活动的科技骨干4.3万多人,并取得 了一些成果。
    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黑龙江省科技干部的培训教育工作开始逐渐恢复。1978年 省委、省革委把培养、教育科技干部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 ,并鼓励自学成才。尤其成人在职教育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一个由企业和机关办的职工大 学、业余大学,电视广播大学、各种干部学院、全日制大学办的函授大学的高等教育网络。 这些高等教育阵地,为全省培养教育了一大批科技干部。1978年、1979年两年全省有近万名 科技干部取得了相当大专以上的毕业学历。全省各部门、各地、市、县还还积极创造条件, 为保证科技干部培训教育经常化、系统化做了大量工作。大庆市每年都拨出上千万元专款作 为智力投资,用于学习交流、出国考察、请专家讲学、送外培训。1979年以来,大庆市派往 国外学习、培训、考察、技术协作的出国团组220个,达1000多人次,遍及美、日、英、法、 德国等20多个国家;先后邀请国内外著名科学家、专家、教授900名去大庆油田讲学,举办学 术报告和专题讲座1460多场,25628人次参加学习;1980年以来,大庆市先后成立了26个自然 科学学术团体,有7400多名科技干部入会。同年,大庆为抓紧科技干部的继续教育工作,陆 续建立了4个科技干部培训中心,分别进行新技术理论、外语、电子计算机等方面的继续教育 ,年培训能力近千人。各单位建立培训基地34个,创办了4所职工大学,1所电视大学和各类 函大、夜大,为科技干部进行系统的知识更新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1980年8月~1982年4月,黑龙江省直42个专门学会,举办各种学术报告会、讨论会、座 谈会1022次,参加活动的科技干部有6.76万人次;举办各种技术训练和业余科技进修学习班 171期,培训在职科技人员1.46万人。
    1982年全省各地、市、县广泛开展了学术交流、技术培训及各种形式的科学普及活动, 共建立了自然科学专门学会、协会、研究会1395个,科技干部参加99379人,同年还组织放映 科技教育影片7600多场,编辑出版了大量科普报刊和资料。全省不少地市建立了科普画廊, 有3个市、27个县搞起了“科普一条街”活动。
    1982年,黑龙江省还通过对国外科技交流,先后与日本、美国、德国、加拿大、奥地利 、马来西亚、泰国、芬兰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440名专家、学者,就58个学科和专业进行了学 术交流和合作试验,全省参加了这些活动的科技干部达1.2万人次之多。全省还派遣科技干 部400余人出国进行科技考察、讲学、参加国际会议。这些活动,使科技干部开阔了视野,促 进了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1985年6月,根据全省现有科技干部队伍知识结构的状况和国际、国内新技术发展形势, 成立了黑龙江省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委员会,负责全省科技干部的继续教育工作。同年7月,哈 尔滨、佳木斯、伊春、七台河、松花江、鸡西、牡丹江等9个地、市和省国营农场总局相继建 立了继续教育委员会。13个省级学会,4个地、市建立了继续教育学院,一些大专院校、科研 单位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近200个大中企业建立了培训阵地。
    1985年6月26日,省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委员会制定了《黑龙江省1985年~1990年科技干部 继续教育规划》,规划中的具体要求是:
    一、高级科技人员结合业务工作,通过开展学术活动、学术研究、整理文献资料、撰写 论文,翻译外文资料、著书立说、编写教材等,掌握更加广博的专业知识。
    二、“文化大革命”前入学的大专毕业生和中级科技人员,要掌握有关新理论、新材料 ,扩大和充实专业知识,解决补新补缺问题,掌握一种以上外语和一、二种计算机语言,学 会在从事的专业中应用计算机的技能。
    三、1980年以后毕业的大学生,要结合工作狠抓基本技能和外语的培训,锻炼独立工作 能力,掌握本专业的发展动向。在毕业后一年左右,大部分人达到中级科技人员水平。
    四、中专毕业的科技人员要加强专业基础理论的培训。对35岁以下的优秀人才,要选送 到高等院校或有关部门深造。
    规划中的继续教育途径是:是以开放性社会化办学为主,在职学习为主,专业培训为主 ,实行分级培训、条块结合的培训体制。除此之外,还要通过国内外学术交流、考察、学术 报告会、讨论会、合作研究、以老带新、集中时间撰写论著、自学等形式开展继续教育工作 。
    实现规划的措施:
    一、加强继续教育阵地建设。继续教育工作必须依靠高等院校、大的科研单位和各专业 学会,建立一些专门的继续教育院校,各系统和大型企事业也要建立自己的教育中心。1985 年重点是建立完善省和地、市两级继续教育阵地。
    二、制定规划、抓好落实。
    三、保证科技人员的进修时间。
    四、要发挥优势,加强协作,互相支援,提高办学效率。
    五、增加智力投资,切实保证科技人员继续教育经费。
    六、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要把培养、考核、使用结合起来,把继续教育的成果作为聘用 、任职、提级的条件之一。
    “规划”下发以后,哈尔滨、佳木斯等市、地,相继制定了继续教育“七五”规划。全 省各市、地进一步加强了对继续教育工作的领导,在人员少、任务重,师资教材经费都十分 短缺的情况下,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工作。鸡西市1985年成立继续教育 学院后,先后举办了各种培训班和大专班279个,接纳学员5093人次,其中工程师级576人次 ,助理工程师级947人次,技术员级1050人次。同年购置了价值5万多元的教材、图书及设备 ,还用4万多元购进一批微型计算机,建成了一个可供教学使用的微机室。大庆市各级领导把 继续教育工作做为份内工作,而且大部分单位都是主要领导亲自抓。1985年,大庆石油管理 局举办PC1500计算机培训班46期,各级领导和工程师以上技术骨干1294人参加了系统学习, 使他们及时掌握了油田实行局、厂、矿三级微机管理网络的主动权。经过各种继续教育形式 的培训,全市有27万人次,系统学习了一门新技术,明显地提高了广大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 。其中,高级工程师已由1980年的28名,增加到103名。
    哈尔滨加快了继续教育工作步伐,1985年1年内接受继续教育的科技人员达12000多人, 是前5年的总和。
    黑龙江省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自1984年底开展以来,全面管理,系统规划,发展速度 较快,到1985年底,全省科技人员参加各种培训班的就达15万人次,在全国继续教育工作中 ,走在前列,多次受到国家科委和中国继续教育协会的表扬和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