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章 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黑龙江地区早在唐朝渤海时就同日本有过科技交流活动。公元859年(唐大中十三年), 渤海国鸟孝慎大使访问日本时,曾把渤海运用《宣明历》的科技成果传给日本,经日方检验 ,于公元862年(唐咸通三年)正式采用。
    清朝末期,随中东铁路的修建,一批俄国工程技术人员到黑龙江地区进行地质勘探和铁 路工程建设。1911年(清宣统三年)4月,哈尔滨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处长、医学博士伍连德 代表中国出席在奉天(今沈阳)举行的有俄国、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意大利、印度等 11个国家34名代表参加的国际鼠疫研究大会,并任大会主席。
    1912年黑龙江省都督府曾资送20余名留学生到日本学习农业、工业、商业各科,回国后 在传播国外近代科学技术方面起了先导作用。1924年美国农商部农学博士莫斯来哈尔滨学习 大豆种植技术,并选择优良大豆品种带回国试种成功,数年后,黑龙江大豆即输入欧洲市场 。1927年9月,哈尔滨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处长、医学博士伍连德赴菲律宾参加世界热带病医 学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随苏援建项目,有300多名苏 联和波兰专家在黑龙江省各重点厂矿和大专院校从事技术指导和讲学,对黑龙江省的科学技 术发展起了一定作用。但1960年以后,因中苏联系破裂,苏联、波兰等国家专家撤走,直至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省对外科技交流基本上处于封闭停顿状态。
    1978年以后,恢复了对外科技交流活动。省科委于1979年成立了外事处,1982年成立了 黑龙江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1985年省政府成立了引进国外智力办公室,对外科技交流活动 日趋活跃。从1979~1985年,全省已同日本、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西德、瑞典、荷 兰、意大利、丹麦、肯尼亚、芬兰、泰国、马来西亚、朝鲜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 交流关系,其中有3个政府间的长期科技合作项目。
    对外科技交流涉及到广泛的生产和技术领域,包括农、工、医等各个方面,其效果也十 分显著。1980年从国外引进的塑料薄膜,由单项试验到综合开发,从园艺到水稻、大豆、烟 草、花生等作物,到1985年全省累计推广面积达49万亩,一般增产30~40%。1981年邀请日本 岩手县藤原长作和1982年邀请北海道原正市等两位水稻专家来黑龙江省方正县、海伦县进行 水稻寒地旱育稀植技术实验,并获得成功。当年27亩水稻试验田,平均亩产348公斤;1982年 扩大到4556亩,当年遇到严重干旱,仍平均达377公斤;1983年在全省34个县推广面积140万 亩,亩产由原来的200公斤,提高到350公斤,最高地块亩产700公斤;1985年此项技术已在全 省普遍推广,面积达300万亩,增产水稻4.5亿多公斤,经济效益2.35亿元。
    1979~1985年全省共引进国外工业技术和设备200余项,应用后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 齐齐哈尔市塑料二厂从国外进的万克注塑机,自行开发大型注塑模具,其中仅啤酒箱一年就 创产值500万元,收益250万元,节约木材近万立方米,为黑龙江省塑料生产开辟了新的途径 。阿城继电器厂邀请5名日本专家任工厂技术顾问,除提供信息和培训技术骨干外,还协助研 制了洗衣机定时开关等10余个家用电器新产品,使工厂由多年亏损变盈余。从1985年开始, 年递增产值1000万元,上缴利税年递增100万元,成为全省工业战线进行技术开发和现代化管 理的先进企业。
    黑龙江省立医院消化内科朱雅琪主任,1981年和1983年先后两次去日本砺波市总合病院 和日本久留米大学医学部参观学习,引进了经皮经肝胆道穿刺术(PTC)和引流术(PTCD)、 腹部血管选择性和超选性造影、经皮经肛门脉造影(PTP)和栓塞术(PTO)三项新技术,填 补了省内医疗技术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