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科学技术协会编
黑龙江省从1910年(清宣统二年)开始出现科学技术团体。1910年哈尔滨傅家甸自治公
所成立医学研究会,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在齐齐哈尔成立黑龙江农会,1918年4月肇东县
、巴彦县先后成立医学研究会、医学会,1919年成立傅家甸医学公会,1920年4月哈尔滨成立
医学研究会,1923年6月成立东省特别区农会等。这些早期出现的科技团体,主要是以研究防
治时疫蔓延和改良种植方法、发展农业为宗旨。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为了通过科学技术实现其经济掠夺的目的,相继在黑龙江建
立一些科学技术团体的分支机构。如伪满科学技术联合部会在黑龙江地区设有哈尔滨、牡丹
江、三江、龙江4个联络委员会,伪满农政研究会在哈尔滨和牡丹江市设有分会,伪社团法人
满洲发明协会在哈尔滨设有支部。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8月27日在长春成立中华民国东北科学技术学会。之后,哈尔滨
建立了学会。成立不久,就随着国民党的失败而解体。
随着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节节胜利,为了把科技工作者团结起来,共同为祖国的建设事
业出力,1948年4月,由李富春、王首道等共产党人及各界自然科学工作者在哈尔滨发起组建
了东北自然科学研究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于1950年8月全国自然科学工
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成立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简称中国科联)
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中国科普)。1954年成立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协会联
合会哈尔滨分会(简称哈尔滨科联)和哈尔滨市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哈尔滨市科普)。
1956年8月成立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黑龙江省科普)。
1958年,哈尔滨科联与黑龙江省暨哈尔滨市科普协会合并为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简
称黑龙江省科协)。黑龙江省科协的成立,标志着黑龙江省有了一个统一的科学技术群众团
体。随后,地、市、县、乡相继建立了科协组织。到1985年科协组织网络已经健全,各项活
动比较活跃,在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科技咨询、继续教育、维护科技工作者的权益,反映
科技工作者的呼声,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党和政府联系科学技术
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和党和政府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的助手作用,为“两个文明”建设作出
了积极贡献。
回顾黑龙江省科协的发展历程,基本上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科协的前身-“科联”、“科普”时期(1954年1月至1958年12月)
哈尔滨科联于1954年1月成立。它是由哈尔滨地区科技工作者组成的学术团体,负责管理
省内各自然科学专门学会工作。哈尔滨科联成立后,在组织建设上,先后建立与健全了21个
专门学会,发展会员2100余人壮大了学会队伍;在思想建设上,关心会员的思想政治进步,
号召与组织会员、科技工作者参加政治运动,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
进行自我思想改造。1958年由于反右扩大化影响,挫伤了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在业务活动
上,主要开展了各种类型的学术活动(包括参与国内外一些学术活动),围绕生产实际,开
展学术考察,帮助基层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培养技术人才。
哈尔滨市科普于1954年1月成立后,组织科普会员,通过群众喜闻乐见、小型多样的形式
,向哈尔滨地区(有的工作是面向全省)的干部、工农群众和青少年普及生产技术、现代科
学新成就和日常生活科学知识。1954年1~5月,仅演讲1项,就达到164次,很受广大群众欢
迎。
黑龙江省科普协会于1956年8月成立。它是全省科技工作者自愿结合起来利用业余时间从
事科普工作的群众团体,以普及自然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科学技术水平为宗旨。省科普协会
成立以后,推动了各市、县科普组织的建立和工作的开展。1958年在林甸县召开的农村科普
工作现场会进一步明确了科普工作为生产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各级科普协会围
绕各时期的中心工作和生产需要,采用讲演、展览、电影、幻灯、黑板报、墙报、画廊、小
册子、传单等多种形式开展科普宣传。如为建筑工作举办防火技术讲座,在机械和建筑工人
中推广速成看图法,为农民编写农业技术知识小册子,为林业工人编写森林采伐知识图书;
为干部和群众举办各种科学成就和科技常识的讲座报告、展览等。
这个时期,科联、科普工作的特点是充分发挥科学家和广大会员在开展学术活动与普及
科学技术知识活动中的作用,关心会员与科技工作者的政治、物质、文化生活,反映他们的
意见要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如哈尔滨科联、科普协会,于1958年创办了“哈尔滨科普中
学”,帮助哈尔滨地区科联、科普会员解决子女升高中难的实际问题,同时也为国家培养与
输送了一批人才。
第二阶段科协建立初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1958年至1977年末)
1958年12月召开黑龙江省科协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明确“科协是党领导下的科学技术
群众团体,是党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建设社会主
义和共产主义的一个工具和助手”。会议通过了“坚持依靠党的领导,进一步发动群众,把
技术革命推向新高潮”的决议。会议之后,各地、市、县和一些城乡人民公社、厂矿企业、
国营农场也先后建立了科协组织。在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鼓舞和推动下,各级科协和
学会紧密围绕工农业生产中的科学技术问题,积极开展群众性的科学研究;组织广大科技工
作者深入工农业生产第一线,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和开展技术会诊、技术攻关;采取多种形式
广泛开展科普宣传;配合有关部门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为各方面培养技术骨干。
1961年,党中央制定的《科研十四条》和1962年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在广州作的关
于知识分子政策问题的重要讲话,大大激发了全省科技工作者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科协
工作出现了新局面。截至1966年,省级学会发展到32个,每年召开较大型学术讨论会100多次
,不少学会积极组织技术考察活动,并向省委和省政府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省科协还
创办了《黑龙江农业》、《黑龙江畜牧兽医》、《黑龙江医刊》等学术刊物和《科学小报》
,举办了植物保护和畜牧兽医知识巡回展览。从1958年省科协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全省
科协工作是逐步前进的。依靠党的领导,认真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
的积极性,紧密围绕生产实际开展活动,充分发挥了科协的作用。但是,由于“左”倾错误
的影响,在“大跃进”的三年中,科协工作也出现一些“左”的东西。比如在学术活动中一
度错误提出开展“学术批判”;在组织工作上,曾片面地强调“工农革新家是数量最大,质
量最高,前途无限的”科技队伍来源,造成省级学会会员条件过低;在开展群众性科学实验
活动中,曾出现形式主义的浮夸风等等。这些问题,对正确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发扬实
事求是的作风受到一定影响。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全省各级科协蒙受了一场空前浩劫,干部被揪斗,组
织被砸烂,人员被遣散,活动中断。科协及其所属学会被污蔑为“裴多菲俱乐部”、“资产
阶级安乐窝”,知识分子被看成“专政对象”、“复辟资本主义的社会基础”。以种种莫须
有的罪名,对一批学会的干部和科技工作者横加打击和迫害,有的致残致死。
面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
社会主义、热爱科学事业,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以顽强的毅力,忍受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折磨
,在极其艰苦困难的条件下仍坚持科研、教学、生产等各项工作。
第三阶段科协的恢复和发展时期(1978年1月至1985年末)
1978年1月,省委决定省科协恢复工作,省级学会恢复活动。各地、市、县科协也相继恢
复。
科协恢复初期,面临许多困难,由于在工作中坚持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
主动地紧密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科普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
科协工作得到了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1980年3月中国科协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进一步明确了科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明确了科协是科技工作者自己的组织,是同工会、
共青团、妇联、文联一样重要的群众团体,是党团结和联系科技工作者的纽带,是党领导科
学技术工作的助手,强调指出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军的征途上,科协尤其具有重要的地位
和作用,从而激发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热爱自己的组织、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积极
性。党中央和省委在黑龙江省科协第二次代表大会前后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如中共中央[19
79]97号文件,中共中央办公厅[1980]38号文件,省委办公厅[1980]39号文件等,使科
协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为科协工作的发展起到了保证作用。另外,省科
协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经常进行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工作。
如为推动全省科普工作深入农村而召开的海伦科普工作会议,为推动城乡科普建设而召开的
阿城工作会议,为推动城市基层科协工作在哈尔滨召开的城市基层科协工作经验交流会议,
为推动厂矿科协工作不断发展前进在牡丹江市召开的厂矿科协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为推动科
技扶贫工作,总结与推广海伦县乐业乡科协的扶贫工作经验等等,使科协工作出现了崭新的
局面,走上了更高的发展阶段。其特点是:各项工作不断深化,工作领域不断扩宽,科协事
业不断发展,科协队伍不断壮大。
在学术活动上,充分发挥学术团体知识密集、人才荟萃、信息畅通、广泛联系的优势,
紧密围绕工农业生产、能源、交通等国家建设的重点,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生产建设实际,进
行调查研究写出论文,开展学术讨论,提出决策性建议,起智囊团的作用。还组织科技人员
参与国家和地方的有关经济建设方面的发展战略的研究,在规划、计划的制定中进行科学论
证,起参谋助手作用。1979~1985年,省科协组织10多次多学科大型学术讨论会,会上交流
的论文以及会议提出的咨询建议,得到国家与省领导的好评,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一些论
文受到国家奖劢。党中央提出“改革开放”的方针后,国际民间科技交流活动得到了发展。
仅1980~1985年6月,就接待了美、日、法、加拿大等国的738名专家、学者,并举办了各种
学术报告会、研讨会等138次。派出10个代表团、46名专家到国外考察,并先后选派3批45名
科技人员去日本中小企业学习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以农业为重点的科普工作日益活跃,群众科学实验、推广先进技术、普及科学知识向着
群众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断深化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科普活动从方式到内容不断改进。在普及方式上,从运用讲座、电影、广播、橱窗、资料等
传统做法发展到“科普集市”、“科学致富报告团”、“技术服务队”、开展“科学致富高
产大王竞赛”、“全员技术培训”、“科技扶贫”等多种新形式;在活动内容上,从侧重普
及科技知识、推广先进经验,扩大到为促进多种经营和发展乡镇企业所需要的应用技术和管
理经验;从只注重物质文明建设发展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并重;在组织形式上,建立
了科普乡、科普村、科普车间、农民专业技术研究会等。青少年科技活动,从航、舰模型制
作发展到举办夏令营、开展数、理、化竞赛、小发明、小论文以至微机竞赛等活动。
科技咨询服务工作,是科协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有效形式之一。“文化大革命”以前
,学会就开展了一些科技咨询性质的活动,如组织科技人员下厂下乡,针对生产建设中的技
术难题,进行技术会诊、攻关等。但有专门机构、全面进行科技咨询工作还是随着经济建设
的急需发展起来的。1980年8月以后,全省各级科协、学会相继建立了科技咨询服务机构。在
咨询服务工作中,把决策咨询放在首位,把为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开发新产品,提供技术服
务作为重点,广泛开展了科技咨询服务活动。据1980~1985年统计,全省科协系统共完成各
类咨询项目15400项,创社会经济效益14亿元。
为科技工作者服务方面,在注重宣传贯彻知识分子政策、维护科技工作者的权益,反映
科技工作者意见和要求的同时,开展了组织科技人员进行科学道德的自我教育,宣传他们的
先进事迹,为科技人员知识更新举办继续教育及组织科技人员疗养等项活动。
在组织建设上,省科协恢复初期,科协组织只建到县级,人员编制很少,不少市、县科
协与科委合署办公、政群不分,以政代群。1983年机构改革,科协实行了独立建制,受同级
党委直接领导。到1985年,县以上科协有专职干部914人,全省乡、镇和铁路、农场系统普遍
建立了基层科协,科技人员比较集中的大型厂矿企业、部分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也建立了科
协组织。学术团体建设开始突破了长期以来单一的自然科学专门学会组织,向多样化发展,
成立了一批学会、协会、研究会。至1985年末,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由“二大”前的60
个发展到122个,会员由20000人发展到10万人,市(地)和县级学会、协会、研究会由831个
发展到2386个,会员由4万人发展到16.5万人。各级科协还建立了科普创作协会、科普美术
协会、青少年科技辅导协会等科普组织。为适应农村科技进步和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创造
性地建立了一批以基层科技工作者为骨干,以农村“土”专家、“田”秀才为主体的农民专
业技术研究会,使科普组织更加群众化。
随着科协工作的不断发展,省科协增建了一些事业单位。科协恢复初期,只有《科学时
代》杂志社(后改名为《家庭生活指南》)杂志社和《黑龙江科技报》社,后来逐步建立起
省科技咨询服务公司、科学会堂、中国黑龙江针灸技术咨询服务公司、黑龙江国际经济技术
咨询公司、省科技人员继续教育中心、省应用技术咨询公司、省科技服务公司、科技声像管
理站、青少年微机普及活动站等事业单位。
1985年5月21日,中共黑龙江省委五届23次常委会讨论了省科协工作,肯定科协“二大”
以来的工作成绩和大好形势,强调科协是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要依靠广大科技工作者,
认真开展群众性科学技术活动,要放开眼界,着眼于社会化、群众化,既要面向科技工作者
,也要面向广大工农群众和全省人民。并做出3项决定:(一)科协组织属于党群序列,实行
同级党委和上级科协双重领导,以同级党委领导为主的体制。(二)科协系统及其所属团体
的国际民间科技交流工作由省科协负责,直接归口省外事办公室。(三)科协要建立起对优
秀科技工作者的表彰奖劢制度。
1985年6月,省科协召开了第三次代表大会,总结了“二大”以来的工作,进一步明确了
1985至1990年的工作任务。可以预料,在“三大”精神的鼓舞下,黑龙江省的科协工作,将
会沿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奋勇向前,为实现“七五”计划,为振兴黑龙江经济,做出新
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