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科联、科普组织
一、哈尔滨科联
1952年6月,中共哈尔滨市委文教部根据中共中央开展科普工作的指示,决定筹建中华全
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哈尔滨分会(简称哈尔滨科联)。
1953年4月,中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召开会议,研究起草科联章程。市委宣传部长郑依平
主持,刘成栋、朱物华、马大猷、华树嘉、李亚非等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出席。12月13日,
哈尔滨科联筹委会召开第一次会议,推选哈尔滨医学院院长季钟璞为科联筹委会主任,哈尔
滨工业大学教务处长马大猷、哈尔滨医学院教授石增荣,东北农学院教授许振英、哈尔滨电
机厂总工程师朱仁堪为副主任,委员17人。
1954年1月2日,哈尔滨科联在哈尔滨劳动人民文化宫召开成立大会。参加大会的有哈尔
滨市长吕其恩、全国科联秘书长严济慈、中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长郑依平、哈尔滨市各大专
院校教授、讲师、中学教员、各工厂企业的科技人员共1400多人。大会由哈尔滨科联筹委会
主任季钟璞致开幕词,全国科联秘书长严济慈、哈尔滨市长吕其恩、中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
长郑依平先后在会上讲了话。大会选举产生科联主任季钟璞;副主任马大猷、许振英、胡祥
璧。委员17人。
1954年8月,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并入黑龙江建制。从此,哈尔
滨科联在黑龙江省委和哈尔滨市委(以市委领导为主)共同领导下进行工作,哈尔滨科联是
地区性科联组织,虽以城市命名,实际上负责管理全省学会工作。业务上接受全国科联指导
。
哈尔滨科联的主要任务是“团结哈尔滨地区科学技术工作者,积极筹建和发展组织;组
织号召科学技术工作者努力学习马列主义,进行自我思想改造,参加各时期的政治运动;学
习苏联先进经验,开展学术活动”。
科联成立后,在组织建设方面,除了推动已建立筹委会的农学会、畜牧兽医学会、植物
学会、医学会4个专门学会的分会健全组织外,还协助筹建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电机学
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土壤学会、中国建筑学会
、中国力学学会、中国林学学会、中国农机学会、中国生理学会、中国解剖学会、中国药学
会、中国微生物学会、中国化学化工学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国数学学会等17个哈尔滨分会
。至1958年12月,科联所属学会总计21个,共有会员2100余人。
二、省暨哈尔滨市科普协会
1950年9月14日,全国科学工作者代表会东北分会在哈尔滨开会,讨论成立科学技术普及
协会东北地区临时工作委员会事宜。会上推选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陈康白、东北农学院教授
许振英等23人为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陈康白为主任,董纯才、靳树梁、赵寿芳、张克威为
副主任。会上还讨论了地区科普协会总会、分会组织系统和暂行会章。
1953年4月,哈尔滨市委文教部召开会议,研究起草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章程。12月13日,
文教部召开第一次筹备委员会议,推选刘慎锷为哈尔滨市科普协会筹委会主任,刘成栋、赵
硕颀、李亚非、洪晶为副主任。
1954年1月2日,哈尔滨市科普协会筹委会正式召开成立大会,大会选举产生科普协会领
导机构。刘成栋为主任,刘慎锷、赵硕颀、孙本旺为副主任。委员21人。
1956年8月15~16日,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黑龙江省分会暨哈尔滨市支会在哈尔滨
市友谊宫举行成立大会,出席大会的有大中学校教师、厂矿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医务工作
者以及农、林、畜牧等科学技术工作者和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者等代表共400余人。出席大会的
还有全国科普协会副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参事王卓然、省、市党政机关领导人及
各人民团体代表。省委书记王一伦、全国科普协会副秘书长彭庆昭在大会上讲话,市科普协
会筹委会副主任赵硕颀做工作报告。会上选出了省科普协会及哈尔滨市支会第一届委员会委
员95人,并通过了“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黑龙江省分会及哈尔滨市支会成立大会的决
议”。8月17日,省科普协会召开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省、市科普协会常委会,赵
硕颀等31位委员当选为常委,赵硕颀当选为主席,田广治、王金陵、刘载生、李亚非、洪晶
、郝必清为副主席,刘载生兼秘书长。
省科普协会成立后,各市(地)、县相继成立分支机构。据1957年12月份统计,全省已
有7个市、52个县建立起科普支会,发展会员1.5万余名;1958年,一些城市厂矿企业和农村
人民公社也建立起科普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