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地、市、县科协

  地、市、县科协是省科协的地方组织,由当地党委领导,业务上受省科协指导。市、县 科协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市、县科协代表大会。代表大会每三至五年召开1次,讨论并决定本地 区科协的工作任务,审议和批准科协委员会的工作报告,选举本地区科协委员会。
    一、地、市科协
    地、市科协在当地党委领导下,业务上受省科协指导,并负有指导所属县科协业务工作 的责任。
    1958年,在中国科协“一大”精神指导下,全省各级科协组织相继成立。当时,全省共 辖5个专区、6个地级市、2个县级市。较早建立地、市科协的有:佳木斯市科协、嫩江专区科 协(嫩江专区科协:成立于1958年10月12日,1960年4月~1961年9月,与齐齐哈尔市科协合 并。1961年9月~1966年5月恢复地区科协。“文化大革命”期间撤消,1978年7月恢复工作。 1985年1月,再次与齐齐哈尔市科协合并。)、伊春市科协、齐齐哈尔市科协、牡丹江市科协 、合江专区科协(合江专区科协:成立于1958年12月。1962年,精简机构,与科委同时纳入 合江专署文教办公室,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文化大革命”期间,组织彻底解体。1978 年7月恢复,独立办公。1985年1月,与佳木斯市科协合并。)。这些地、市科协有的是在原 有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的基础上成立的,有的是直接建立的。1959年鹤岗市科协(鹤岗市科协 :成立于1959年3月12日。当时为县级市。1960年12月10日,升为地级市。)、松花江专区科 协(松花江专区科协:成立于1959年3月。1965年6月14日,改为绥化专区科协。)、牡丹江 专区科协(牡丹江专区科协:成立于1959年3月,与地区科委合署办公。1966年“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组织被解散。1978年5月恢复,与科委合署办公。1982年初,独立办公。1983年9 月13日,与牡丹江市科协合并。)、双鸭山市科协(双鸭山市科协:成立于1959年4月6日, 当时为县级市。1966年2月8日,升为地级市。)、哈尔滨市科协、鸡西市科协、黑河专区科 协也相继建立了组织。至1959年底,地、市科协全部建立。地、市科协建立后,根据中共中 央东北局《关于调整东北地区地方科学技术协会机构的初步意见》中“县级和中小城市已设 立科协、各部委的组织机构,应一律合署办公”的精神,地、市科协和科委均合署办公。5个 专区不设专职机构,只配几名专职干部,主要是负责综合督促检查所属各市、县科协工作。 1962年机构精简后,除松花江专区科协在地委宣传部办公外,其它专区科协机构均撤消,所 负工作暂由专区文教办公室代管。经过半年多的工作实践,各专区反映认为:科协是科学技 术群众团体,放在行政部门办公,与各方面工作都不方便。1963年,各专区又恢复了科协, 仍不设科协委员会,配备专职干部3—5人。各市科协均设专职机构,并成立了市科协委员会 ,除哈尔滨市外,其它各市均与科委合署办公。这种情况一直保持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 。
    “文化大革命”中,各级科协组织被砸烂,人员被遣散,科协的干部有的去“斗、批、 改”学习班学习,有的去农村、“五·七”干校劳动,有的调到其它单位工作。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科协组织获得新的生机,开始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 77年5月,松花江地区首先建立了地区科协。1978年各地、市科协相继恢复并积极开展了工作 。七台河市(1979.4.7)、大庆市(1981.7.14)、大兴安岭地区(1982.8.4)也先后 成立了科协。至1985年底,全省4个地区、10个地级市、6个县级市全部恢复、建立了科协组 织。恢复后的地、市科协,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在组织发展上大大超过了“ 文化大革命”前,各地、市科协均建立了独立的办事机构,扭转了长期以来不能独立负责地 开展工作的局面,改变了政群不分,以政代群的状况。实现了由同级党委直接领导的体制。
    
    二、县科协
    县科协是在原县“科普协会”的基础上成立和发展起来的。1956年中共中央批转“中宣 部”的报告,要求各级政府支持科普协会,以加强科普工作。各县科普组织迅速发展,工作 量成倍增长。为此,在1957年前均已建立并配备了1~2名兼职干部,少数县设有专职科普协 会秘书。1958年,根据中国科协“一大”精神,泰来县(1958.9)、木兰县(1958.10)、 海伦县(1958.11.17)、肇州县(1958.11)、双城县(1958.11)等首先将县科普协会 改为县科协,并召开了县科协会员代表大会。1958年12月,省科协“一大”召开后,当年又 建立了7个县科协。1959年,全省又先后建立了32个县科协。县科协有的与县科委合署办公, 有的设在县委宣传部,大部分都没有配备专职干部,少数县有专职干部(仅1人),至1964年 ,全省63个县已建县科协50个,占全省县总数的79%。“文化大革命”期间,县科协停止活动 。
    1977年,根据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通知中关于“科学技术协会和各种专门学会要 积极开展工作”的精神,海伦县在全省第一个恢复了县科协组织,并于1978年1月10日召开了 海伦县科协第二次代表大会,选举了县科协第二届委员会,讨论通过了“海伦县科协简章( 试行草案)”。同年,通河、肇州、呼兰、讷河等32个县恢复了科协组织,另外又新成立了 集贤、嫩江、宝清、绥滨、同江、海林、巴彦等7个县科协。
    据1981年3月统计,全省64个县,已有62个县恢复并建立了科协组织,其中有26个县已召 开了科协代表大会,其它一些县正在筹备召开。全省县科协工作人员共有139人,其中行政编 制108人,事业编制31人。有24个县根据中央[1979]97号文件和省委办公厅[1980]39号文 件精神,明确了科协由县委主管书记或分管文教科技工作的书记直接领导并独立办公。有31 个县科协配有专职副主席。
    1985年底,6个县级市、63个县均建立了科协组织,除漠河县科协、五大连池市科协仍与 科委合署办公外,其他县科协均独立建制,隶属同级党委领导,独立负责地开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