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多学科、综合性学术讨论会
多学科综合性学术讨论会,是以一个学会为主,联合几个学会召开的学术讨论会。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省科协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动和组织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解决黑龙江省
现代化建设急需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上,学术活动从单一学科学术交流向多学科交叉方向发
展。本着学术活动服从于、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省委提出的“认识黑龙江、建设黑龙江”的指
示精神,围绕国民经济的调整,组织省级有关学会,多次召开对黑龙江省经济建设具有战略
性的多学科综合性学术讨论会,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建议。
一、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学术讨论会
1979年7月11~17日,省科协在哈尔滨召开了“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学术讨论会”。参加
学术讨论会的有省农学、畜牧兽医、农机、水利、化学、化工等31个学会、34个专业的专家
、教授、科技工作者、领导干部以及先进场、社、队的代表,共227人。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
省委提出的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各项要求,组织多学科联合研究探讨农业现代化的概念、理论
、目标、步骤和措施,为加速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出初步设想和建议。
会议期间,国务院副总理、国家农委主任王任重接见了全体代表,并作了重要讲话。农
业部副部长、中国农学会理事长杨显东、副理事长张心一和中国科协陈啸原、农垦部科教局
陈重等9人专程来哈参加了大会,介绍了全国农业现代化学术研究现状;阐述了实行农林牧三
结合,建立合理生态系统和经济结构对于改变我国农业落后面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意
义和深远意义;强调指出了必须充分发扬学术民主,贯彻“百家争鸣”方针,才能广泛深入
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省委第一书记杨易辰、书
记李力安、李剑白、赵德尊先后出席会议并讲了话。
这次讨论会,共提出综合性和专题性调查报告、生产建议和学术论文132篇,大会宣读了
26篇。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黑龙江省科技战线上多学科联合作战的一次学术盛会。
经过多学科的综合性讨论,比较趋向一致的认识是,农业现代化就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
代工业技术装备、现代管理的科学方法来武装和管理农业,把传统的落后的农业改造成为具
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农业。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多数代表认为,是劳动生
产率、土地生产率(即单位面积产量)和商品率的提高。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内容问题,认为
过去提出的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化学化,只考虑了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反映不出农
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全貌。多数代表认为,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不仅包
括生产技术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化,而且还包括经济结构和经营管理的现代化。会上,大家研
究了七十年代国际上农业比较先进的国家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对于农业现
代化的内容归纳为5个方面,即生产区域化、措施科学化、操作机械化、产供销社会化、管理
企业化。
对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和步骤提出的初步设想是,在2000年以前平均亩产粮食达
到300公斤,大豆200公斤,粮食作物面积按1.2亿亩计算,总产量达360亿公斤,农村人口按
2500万计算,平均每人占有粮食1500公斤左右,商品率按60%计算,可向国家提供商品粮215
亿公斤,大豆面积按3000万亩计算,总产量可达60亿公斤,商品率按30%计算,可向国家提供
商品大豆50亿公斤,甜菜面积按500万亩计算,可产糖150万吨。畜牧业的比重逐步达到30~
50%。
在这次学术讨论会上,科学家们提出了很多有关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的建议。主要包括
:1.在搞好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的基础上,认真制定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规划。2.加
强农田、草原和林区建设,改善生产基本条件。3.改进耕作制度。4.大力改良农作物及林
、畜、鱼品种。5.把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中心环节。6.发展社队企业,实现农工
商一体化。7.积极发展农用工业,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必要的机械装备和工业品。
二、三江平原地区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平衡学术讨论会
1980年9月8日至14日,在哈尔滨市召开了三江平原地区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平衡学术讨
论会。24个省级学会(30多个学科)及有关地、县代表共130多人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80余
篇。在这次讨论会上,广大科技工作者对三江平原能否继续开发争论较大的两个问题即三江
平原地区近年来连续干旱的原因和土壤沙化问题,进行了科学论证,在广泛交流各方面学术
观点的基础上,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看法,提出了合理开发三江平原的8项建议。即:1.土地
利用结构要合理。2.水利要先行。开挖骨干河道解决排水出路和治涝问题。3.大地植树造
林,特别是加快营造农田防护林和水土保护林以改善生态环境。4.坚持合理开垦。狠抓用地
养地,以尽快培肥土壤。5.加速研制适应垄作需要的农机具。6.发展多种经营,增加群众
收入。7.加强基础资料积累与定点定项进行科学实验研究工作。8.加强协调综合,用法规
监督执行。省委对这些建议很重视,刊登在省委办公厅主办的《经济问题研究资料》上,供
各有关部门和地、市、县参考。省政府有关厅局看过这些建议之后,多数认为建议提得很好
,表示将在确定开发方案时予以采纳。水利部钱正英、李伯宁两位部长对水利学会关志方、
宫万敏、于凤文等3位同志在会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关于开发三江平原几个问题的探讨》给予
了很高评价,认为这篇论文能在国家决定开发三江平原的关键时刻拿出来,使三江平原的水
利工作有了方向。他们非常赞同治理三江平原应以排涝为主攻方向的论点。
三、轻纺工业学术讨论会
1981年10月5日,省科协召开轻纺工业学术讨论会。省和哈尔滨市的有关大专院校、科研
单位的专家、教授和纺织、造纸、塑料、制糖、皮革等企业的科技人员和管理干部参加。会
议分析了轻纺工业落后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改变落后面貌的7项建议。即:1.切实依靠科学
技术,加速我省轻纺工业发展。2.扎扎实实抓好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使科技成果尽快地转
化为生产力。3.加速培养科技人才,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和专家的作用。4.切实为轻纺工业
科技工作创造一些必要的条件。5.加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6.加强对轻纺工业科技工作
的领导。7.大力扶植轻纺工业集体经济。
四、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学术讨论会
1982年7月17日至21日,黑龙江省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筹委会在哈尔滨北方大厦
召开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学术讨论会。全省200多位技术经济管理科学学
者和专家,根据黑龙江省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对农业、工业、基本建设、交通运输和人才
培养使用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由于这些建议来自实践,有分析,有针对性,对提高
黑龙江省经济效益,实现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很有参考价值,省政府办公厅于
1982年12月4日以黑政办发(1982)180号文件批发了“省科协关于提高我省经济效益几项建
议的报告”,通知各行署、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在工作中研究参考。
批语指出:“各有关部门都要把科技人员和专家的意见重视起来,加以研究,依靠他们解决
生产中的难题,并应主动与省内大专院校、有关科研部门建立各种形式的、经常性的联系,
以利于我省经济建设的发展”。
五、大小兴安岭地区合理开发利用学术讨论会
1982年10月25日至29日省科协在伊春市召开大小兴安岭地区合理开发利用学术讨论会。
参加会议的有土地、林业、农学、农经等17个省级学会和伊春市、黑河、大兴安岭地区和国
家自然资源考察委员会的代表和科技工作者共85人。会议收到论文70篇。与会代表按照党中
央提出的到本世纪末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
结合大小兴安岭地区开发建设的实际,对今后如何进一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取得更大的经
济效益问题,进行了多学科的学术交流和跨专业的综合研究探讨,并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
合理开发大小兴安岭地区应坚决贯彻以营林为基础,以木材综合利用为中心、建设林业基地
的方针,坚持走农牧结合的道路,坚持有计划有选择地开垦荒地,积极开发利用野生动、植
物资源;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改善技术经济条件,以及建立区域性开发的
综合研究咨询中心、制定开发建设的总体规划等7个方面的问题和建议。这次讨论会,经《光
明日报》报道后,引起各界重视。
六、松嫩平原地区农业综合发展与整治学术讨论会
1983年10月17~21日,省科协在齐齐哈尔市召开松嫩平原地区农业综合发展与整治学术
讨论会。土地、农学、农经、畜牧、林学、水利、农机、生态、土建、地理等25个省级学会
以及松花江、绥化、嫩江地区、齐齐哈尔市、大庆市、国营农场系统的专家、学者、教授和
科技工作者130多人参加了会议。大会收到学术论文83篇。会议以松嫩平原地区农业综合发展
与综合治理为中心议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提出了建议,包括:1.松嫩平原在黑龙江
省农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应继续下力量进行建设。2.应把松嫩平原建成以粮、油
、糖、麻和乳、肉、鱼等商品生产为重点的综合农业基地,而不应是单一的粮食基地。3.防
止农业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是整治松嫩平原的当务之急。4.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旱作农业
,保证粮食与经济作物生产的稳定提高。5.充分利用饲草饲料资源,逐步把畜牧业发展成为
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部门。6.从各方面扶持本地区农村工副业,建立起多种类型的农村产业
体系和城乡经济网络。7.加强对这一地区农业发展的综合研究。上述建议为省委、省政府对
松嫩平原的开发建设进行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七、农业自然灾害预测及防治措施讨论会
1984年3月10~12日,省科协在哈尔滨市召开了1984年黑龙江省农业自然灾害预测及防治
措施讨论会。农学、土壤、植保、园艺、气象、水利等14个省级学会及嫩江地区、合江地区
、牡丹江地区、松花江地区、黑河地区的专家、科技工作者40余人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及
咨询建议20多篇。与会代表紧密围绕1984年黑龙江省农业自然灾害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广泛
、深入地讨论,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预报数据和宝贵建议。省政府采纳了这些建议,合理地
调整了作物种植比例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致使1984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有了大幅度增长
。据分析,因调整作物种植比例增收10亿公斤粮食,正确运用植保措施增收7.5亿公斤。
为夺取1985年农业更大丰收,给省委、省政府指导全年农业生产当好参谋和助手,省科
协农业自然灾害预测及防治服务组于1985年2月27~28日召开第二次黑龙江省农业自然灾害预
测及防治措施讨论会。气象、水利、植保、园艺、农学、畜牧等省级学会的20多名专家参加
了会议。紧密围绕1985年黑龙江省将出现的农业自然灾害,回顾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深入细
致地讨论了防治措施,提出了“关于1985年农业自然灾害预测及防治措施的建议”。根据预
报和建议,省有关部门对原定的作物品种、播种面积进行了调整。调整后,齐齐哈尔、绥化
、松花江等地扩大了大田播种面积约700万亩,在春旱夏涝、台风3次袭击的异常气候影响下
,确保了全面大丰收。东部地区将涝洼地改成水田80万亩,平均每亩增产100公斤;西部地区
23个县,3月份作了抗旱准备,坐水种1500万亩,平均每亩增产50公斤,水田抗旱50万亩,每
亩平均增产100公斤;作好夏秋抗涝准备3000万亩,每亩增产25公斤。开江时,作了冰凌预报
,使2000户居民提前搬迁,1万人脱险。
八、东部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整治学术讨论会
1984年8月4~8日,省科协组织土地、农学、林学、水利、畜牧经济、农机、农经、气象
、地理、城乡建设、生态等24个省级学会和松花江、牡丹江、合江、鸡西等地、市、县以及
国营牡丹江农场管理局、林管局等单位的领导、专家、教授、科技人员共130余人,在虎林县
召开了东部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整治讨论会。会议提交论文90篇。与会同志围绕东部山区农业
综合开发整治这一中心,以改革的精神,对东部山区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提出8个方面建
议。即:1.东部山区优势显著,地位重要,急待开发和整治,应把这一地区作为黑龙江省战
略开发重点之一。2.东部地区的生产方针应该以林为主,分区侧重,综合发展,加速商品经
济的生产,把这一地区建设成为用材林基地和多种经营基地。3.大力发展加工业和开采业,
建立起多种类型的农村产业体系,应作为东部山区致富的突破口来抓。4.逐步恢复和建立起
一个良好的生态体系,处理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相互关系,这是东部山区长久致富的基础
。5.对资源要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要改变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6.在统一规
划的指导下,多途径、多渠道、多办法进行山区的整体基本建设,这是有效地开发建设东部
山区的重要保证。7.智力开发要先行。8.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是山区开发建设的首要措
施。1984年11月12日,黑龙江省科技领导小组把建议全文批转省直各部门,各行政公署,各
市、县人民政府,供组织与进行农业科研时参考。
九、黑龙江省农村产业结构学术讨论会
1985年10月29~31日,省科协在哈尔滨召开了“黑龙江省农村产业结构学术讨论会”。
参加会议的有农学、农经、农牧经济等10个省级学会以及松花江、绥化、齐齐哈尔等地、市
的代表和科技工作者79人,会议收到学术论文及调查报告59篇。与会专家结合黑龙江省实际
情况,就黑龙江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调整方法、调整重点、结构层次等方面进
行了深入探讨并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建议”,受到省政府领导同志
的好评,批示将“建议”印发各地,以推动全省农村产业结构合理、科学的调整。
十、耕作制度学术讨论会
在王连铮副省长的提议下,省科协于1985年11月28日~12月1日在克山农场召开耕作制度
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农学会、耕作学会和农机学会的专家及各地区农业局、农机局、
农场管理局负责人共63名。这次会议既是学术会,又是现场经验交流会。会上,听取了克山
农场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组装栽培措施,加强技术管理,夺取农业连续八年高产”的经验
介绍和双城、克山、肇州农机局耕作制度方面的经验介绍,观看了克山农场、友谊五分场、
洪河农场有关耕作方面的录像,参观了配套农机具。与会同志就黑龙江省旱作农业的技术与
管理,新形势下如何搞好机械化作业等进行了讨论,对克山农场等单位所介绍的经验进行了
论证,大家从不同角度充分肯定了这些经验,并就如何推广他们的经验提出了很好意见。
十一、黑龙江省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学术讨论会
1985年12月9~12日,在哈尔滨友谊宫召开了“黑龙江省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学术讨论会”
。参加会议的有省铁道学会、公路学会、航海学会、通讯学会,西南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
大学、哈尔滨船舶学院、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共100余人。提交学术论
文57篇,评选出优秀论文17篇。铁道部规划院、国务院东北经济区规划办公室的负责同志在
会上做了重要发言。会议就交通运输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通过了给省委、省政
府“对我省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的建议”。会后,黑龙江日报以整版篇幅刊登了建议。
这样的综合性学术讨论会,各市地科协每年都组织召开几次,如:1979年11月20~25日
,黑河地区科协召开“黑河地区农业现代化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区农业、农机、畜牧、林
业、水利、气象、水产等战线上的科技工作者160人参加会议。征集论文83篇,会上交流40篇
,评出优秀论文19篇。这次会议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总结30年来农业生产的经验教训,结合
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自然特点,对全地区农业生产如何适应现代化需要进行了热烈讨论,提
出很多好的建议。地区农村办农业技师何永林在题为《对黑河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几点浅
见》论文中,概述了黑河地区的自然特点和经济特点,提出“三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高、
粮食商品率高、农民收入水平高)、“三低”(土地生产率低、资源利用低、抗灾能力低)
、“一失调”(农、林、牧三者比例失调)是全地区农业生产的现状,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
的起点。他提出黑河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地多人少,劳力不足,因此迫切需要先
解决农业机械化问题。还提出随着社会主义农业的建设,农艺与农机的关系必须越来越密切
,因此,农机与农业机构分设的情况已不能适应,必须改革。他认为,第一步应先把公社一
级的农机管理站与农业推广站合并起来,统一领导,统一步调。第二步再考虑把县一级农机
部门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合并,以解决农机部门不懂农业技术,农业技术部门不懂农机,各
搞各的方案,使生产单位无所适从的矛盾。并建议年内地区和各县应分别搞一县和公社农机
与农技合并的试点。地区农牧局农业技师沈世衡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观点
出发,提出黑河地区部分气候条件变坏、土地肥力下降是当前不容忽视的问题,认为建立一
套与机械操作相结合的科学体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点。还提出农林结合,普遍兴建农田
防护林网,农牧结合,实行草田轮作;用地养地结合是这个体系的三个要点。地区农研所农
业技师李金印根据黑河地区土壤、气候环境因素,论证黑河地区具有优越的小麦生态环境,
及小麦利于机械化栽培的条件,且具有巨大的增产潜力,提出应把黑河地区建成以小麦为主
的种植区,提出提高全地区小麦单产的基本措施是增肥、调水、整地、保收。实践证明,上
述建议符合黑河地区农业生产实际。
1982年初,哈尔滨市科协根据市长王化成的建议,组织土建、园林、动植物、水利、气
象等学科的专家、教授,对太阳岛的开发建设进行了12次考察、讨论,有300多人次参加,提
出了较为全面的建议。1982年11月,市科协再次组织召开太阳岛风景区建设讨论会,有关大
专院校、科研单位和管理部门的50名专家教授和科技人员出席了会议。在省植物学会理事长
、东北林学院周以良教授的主持下,对太阳岛的开发建设进行了广泛讨论,市长王化成、市
委副书记张屏、副市长武通甫参加了讨论会并讲话。会议从太阳岛的规划设计与建筑、园林
设计与建设、植物种植与引种、动物保护与训化、水的利用与防洪,以及太阳能、风能的利
用等7个专题进行讨论,宣读和交流了29篇论文和建议。这些论文从太阳岛建设的指导思想、
总体规划和建筑布局与形式等方面,论述了如何把太阳岛建设成具有北方特色、现代化水平
的综合性大型园林;应用社会心理学和美学观点,科学地评价太阳岛风景资源,针对太阳岛
的特点,从景点景区的布局上,园中园的建设上,植物类型的配植上,框景和雕塑的应用等
9个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对太阳岛建设具有很大的指导价值。为了从理论上搞清哈
尔滨建筑风格,市科协根据市委和市政府的指示,组织建筑、园林、美学、历史学等方面的
30多位专家,对哈尔滨建筑风格进行了多次学术讨论和实地考察。专家们就保护、发展和抢
救哈尔滨建筑风格,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市长王化成责成哈尔滨市科协组织专家考
察,提出具体保护方案。市科协和市土建学会组建了“保护哈尔滨建筑风格考察团”积极开
展工作,对建筑艺术价值较高的建筑物进行了考察鉴定,并初步划分3个等级。划分为一类保
护建筑的标准是建筑质量好,平、立面基本无变动,建筑造型有特色,建筑艺术价值较高,
有一定代表性;二类标准是建筑质量好,立面基本无变动,建筑造型有特色,有相当建筑艺
术价值;其余为三类保护建筑。考察团认为,哈尔滨市旧有建筑绝大部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
坏,其中有价值的建筑已面临泯灭境地,确定保护性建筑是抢救哈尔滨建筑风格的一项重要
措施,必需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它应当成为城市建设管理的一项重要法案,在今后城市建设
管理工作中贯彻实施。
1984年3月,绥化地区科协召开“绥化地区农业综合发展学术讨论会”,参加这次会议的
有农学、林学、土地、畜牧、农经、建筑、农机、水利、水产、气象、交通等学会的科技人
员100多人,会议收到论文105篇。从5个方面进行深入讨论:一是农业结构及其生态环境;二
是旱地农业的科学措施;三是小城镇(村镇)规划及工业布局;四是畜牧业及其加工业的发
展;五是农村经济与社会服务。会议向地委、行署提出《绥化地区农业综合发展建议》,受
到地委、行署领导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