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科技培训

  1954年初,哈尔滨市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筹委会与共青团哈尔滨市委联合在郊区组建13个 农民技术夜校,讲“水稻种子播前处理”、“积肥与施肥”、“植树造林”、“除四害”、 “妇女经期卫生知识”等应用技术和知识。
    1958年12月省科协成立后,各专区、市、县和部分人民公社,国营农、林、牧场也建立 了科协组织。随着技术革命、文化革命群众运动的蓬勃发展,各级科协和学会,在为生产服 务的方针指引下,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工农业生产第一线,本着学以致用、因材施教、专业速 成的原则,有针对性的举办业余技术学校、短期培训班以及系统讲座等活动,培养工农技术 骨干和基层干部。仅1959年1年,全省各级科协就开办短期培训班1350个,参加学习人数117 919名,各种技术夜校762个,拥有学员16355名。双城县科协于1958年成立后,配合有关部门 ,举办土化肥、农药新技术等多期培训班。在大搞代食品的群众运动中,培训了300多名技术 骨干。
    1961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的6年中,黑龙江省科协一直坚持贯彻中央提出的 “以农业为基础”的指导思想,把为农业生产服务和为农业改革服务作为科协的主要任务。 全省各级科协和学会,都以农业“八字宪法”为中心,以实现农业发展纲要为目的,广泛开 展农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播和传授活动。服务方式主要是发动和组织科协会员和科技工作 者,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本着做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 什么的原则,举办各种训练班,以提高农业生产中技术骨干、知识青年和老农的科学知识水 平。
    1978年2月,省科协在通河现场会议上,要求各地、市、县科协学习通河县科协面向基层 、服务生产、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地开展科普工作的经验。会议以后,各县科协普遍注重举 办以群众技术骨干为主要对象的各种专业培训班。如林口县水利学会,得知县政府作出扩大 小麦旱灌面积的决定后,先后举办各公社领导、技术人员训练班10余次,还专为县领导讲了 小麦旱灌课,配合公社开办了农民机泵手和看水员学习班,参加学习的达4000多人次,使小 麦旱灌知识得到了普及。
    1978年9月,省科协在海伦县召开第一次全省科普工作会议,介绍海伦县永乐公社“五· 七”大学的技术培训经验。这所大学,从1975年起,在农业科学实验站办起了“五·七”大 学,形成站(试验站)场(良种场)校(技术学校)三位一体的体制。4年中,通过办培训班 ,为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培训了农民技术员186名,还通过50多期短训班向670名社员传授了农 业科学知识。海伦科普工作会议,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各级科协与学会的科技培训活动。仅省 级学会1979年1年就举办培训班35期,培训1988人。各市科协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举办各种 专业培训班,培训中小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生产第一线的青年工人。如哈尔滨市科协1979年开 办英、日、法、德语和计算机软件、硬件、震动理论等8个班,每班五六十人,8至10个月培 训出400多人;佳木斯市科协克服没有活动场所的困难,借用场地举办机械制图、分析化学、 焊接、不重磨刀具、热处理、改炉节焦、机械维修等各种专业学习班38期,为各单位培训技 术骨干2908人。学员通过学习,不仅初步掌握了本专业的基础知识,而且提高了解决生产中 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少学员成为技术革新能手,在生产、科研和新技术推广中发挥了骨干作 用。各地、县、公社科协主要是配合有关部门,结合农事季节,针对农业生产需要,举办以 农村群众技术骨干为主要对象的农机、水利、育种、化肥、植保等方面的学习班。这类学习 班因短期速成,学以致用,当地领导特别重视。据1979年底统计,1年中,全省各级科协和学 会,自办或与有关部门合办各种培训班共1840期,为中小型厂矿企业和农村社队培养技术骨 干76864人。
    1980年,省科协“二大”以后,科协系统的科技培训工作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各级科协 和学会特别是市、县公社科协重心放到农民的科技教育上,教育内容以推广新技术和实用技 术为主。如省水产学会举办“北方寒冷地区养鱼高产技术”培训班;松花江地区农机学会举 办“深松耕法”训练班;许多县、社针对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迫切需要学习 科学技术举办的各种专业培训班。如兰西县移新公社科协举办养羊、养蜂学习班等;二是各 级科协由于当时经费和活动场所困难,主要采取租、借中小学教室和收学费的办法办班。
    1982年后,科技培训工作在方式方法上有新的突破。一是由逐级向上集中听课发展为组 织专职科技人员和“两户”(科技示范示、专业户)尖子组成讲授团到基层宣讲。好处是: (1)讲授内容结合生产实际,农民听起来亲切。(2)讲授与看展览、科教电影、出售科普 资料相结合,形式活泼。(3)教育面大,比到县城集中训练受益人数大几倍或几十倍。(4 )可以为国家节省大量培训经费。二是利用广播搞讲座成为科技培训的一个独特方式。海伦 县由县里办发展到各乡办。1983年有18个乡每天自办广播节目半个小时,专门讲技术课。群 众称其为“空中科技学校”。
    1984年,为贯彻中发(1984)1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精 神和省委提出的“全省粮食总产要稳住300亿斤,力争增产一成”的奋斗目标,省科协根据农 村发展的新形势,为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实现农业持续高产、稳产,号召 全省各级科协,重点抓乡、村、屯科技学校的建设,形成科技培训网,有计划地开展农民系 统的技术培训工作。乡科技学校以办长班为主,主要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农民技术员、知识 青年以及专业户、科技示范户;村科技分校根据农时举办种、养、加各类短训班,为屯科技 夜校培养师资;屯科技夜校由农民技术员、科普宣传员、科技示范户任教师,分点上课,向 农民传授科学种田、科学养殖新技术,帮助农户制定科学致富方案。据1985年3月不完全统计 ,全省共建乡科技学校645个,村科技分校1582个,屯科技夜校5300多个。仅据绥化地区198 4年1至8月份统计,乡、村、屯科技学校办长期培训班38个,学员1505名;短期训练班590个 ,学员37593名,业余班1072个,学员25780名。这些技术培训班针对农民需要,按生产项目 搞定向培训,促进新技术的普及应用。海伦县科协通过乡、村、屯科技学校,向13万农户讲 解了20项新技术要点,使这些农户把学到的新技术及时用到生产上,在全县形成了前所未有 的科技热,“一优、二增、三喷”的农业增产新技术措施得到了普遍应用。“一优”,就是 户户选育优良品种;“二增”就是增肥、增温,全县在增施农家肥的同时,增施化肥和微量 元素,平均亩施化肥25公斤,全县玉米育苗移裁9000亩,是1983年的10倍;“三喷”,就是 叶面喷洒锌肥、三十烷醇和长~751石油助长剂,全县三喷面积超过2万亩。加上种子磁化处 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技术的应用,使该县1984年增产粮食2500万公斤。
    为总结推广全省科协系统培训工作先进经验,省科协于1985年3月28~30日,在绥化市召 开了农村技术培训现场汇报会,16个单位介绍了典型经验。如宾县、绥化市科协用培训、咨 询、技术服务三结合的形式,以智力开发财力,以财力开发智力的良性循环来解决经费不足 的困难;宾县、安达市科协采取层层落实责任制,签定培训工作岗位合同等方法在管理上创 出新路子;甘南、克山等县科协充分发挥学会、协会、研究会的作用,与挂靠单位联合办学 ,发挥出科协作为群团组织所具有的纵横联系的纽带作用;方正、尚志等县科协利用声像手 段教学、组织专业户举办家庭培训班、开办科普集市等等。这些典型经验,使与会人员深受 启发,对全省农村的技术培训起到了推进作用。为了表彰先进,推动农民学科学、用科学活 动的开展,省科协授予绥化市、绥棱县、宾县、尚志县、木兰县、孙吴县、林甸县、密山县 、宁安县、集贤县、鹤岗市、黑河市幸福乡、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哈尔滨市道外区、 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佳木斯市郊区、鸡西市恒山区红旗乡、双鸭山市长胜乡、大庆市红岗 区、七台河市茄子河区八里乡、伊春市带岭区科协21个单位为农村技术培训先进集体的光荣 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