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科普报刊

  一、《哈尔滨科学小报》
    1956年4月,哈尔滨市科普协会创办《哈尔滨科学小报》。它是全省唯一的综合性、通俗 性的科技报。主要是向全省广大工农群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小报为4开4版,每周1期,公开 发行。试刊第1期由朱新民负责编辑;2、3期由刘兆恩负责编辑。该报设编委会,委员由各行 各业专家、学者组成,东北农学院化学系的钟家栋教授任主任委员。各委员负责提供宣传选 题、撰写稿件和推荐作者。同时,在试刊上刊登“稿约”,广泛征集稿件。
    1958年,省科协成立后,小报归省科协编辑出版。
    1960年8月,小报出到208期,因纸张困难和编辑力量不足,省委决定暂时停刊。停刊后 ,在《黑龙江日报》、《黑龙江农民报》、《哈尔滨日报》上办科学技术副刊,每周1期,直 到1964年。
    1964年10月,《哈尔滨科学小报》复刊,由哈尔滨市科协主办。省委宣传部批示:《哈 尔滨科学小报》是面向全省,以农业为主的科学技术期刊。主要是普及推广现代科学研究成 果和先进生产技术经验,交流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的情况,为生产服务。
    “小报”仍为4开4版,每周1期。复刊后,刊登了有关农业生产的增产技术,如水稻大垅 栽培、塑料薄膜育秧、谷子趟种宽播、小麦拌种肥和压青苗等许多先进技术经验,对推动农 村群众性科学实验、发展农业生产起了积极作用。
    1965年5月17日,省科委、省科协、省邮电局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哈尔滨科学小报》 发行工作的联合通知”,要求加强宣传,做好征订工作。
    同年5月19日,省科协与省经委、省总工会、省邮电局联合发出“关于动员职工订阅《哈 尔滨科学小报》的通知”。要求各市县有关人员学习和采用报上介绍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如 锯刨合一、矿物油淬火、铝铜导线焊接、滚挤压加工、爆炸成型、塑料模具、各种先进刀具 等20余项新技术、新工艺以及将在近期刊登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设 计、节约代用、综合利用等先进技术经验;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包括双革、技术协作等) 。
    小报复刊后,发行量逐年增加,最高每期发行量为5万份。
    1966年10月,因“文化大革命”停刊,两年共出版102期。
    二、《黑龙江科技报》
    《黑龙江科技报》于1976年12月10日试刊,4开4版,半月刊,至1977年3月25日共试刊9 期。1977年4月正式出版,由邮局公开发行。
    从1979年元旦起改为周刊,报纸内容有所改进,增加了农业(包括林、牧、副、渔)比 重和面向青少年的科技知识,增强了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
    1980至1982年,发行量增加到5.5万份,1983年增至8万份。这时的科技报,在省内已有 一定影响,一些著名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常撰写稿件,普及科学技术知识。许多读者反映科 技报办的实用。
    1983年4月20日,经省委宣传部批准,《黑龙江科技报》改为(农村版)、(城镇版)两 张报纸,均为4开4版周刊。农村版办报宗旨确定为:面向广大农民和专业户,普及实用农业 科学技术知识,为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城镇版的宗旨确定为:面 向学会和全省各条战线的科技工作者,成为党联系科技人员和繁荣科技事业的喉舌和阵地。
    改版后的农村版,由于读者对象明确,在为农民传达科技信息,引导农民靠科技致富等 方面起了积极作用。1984年4月21日,农村版报道了“项文臣等三农户联办家庭农场”消息, 并发了“编后”《有意义的新尝试》;5月26日,用4个版面报道了关于笼养鸡的信息、技术 和经验,在一版显著位置配发了《大力发展农户笼养鸡》的特约评论员文章;1985年2月16日 ,一版整版报道了全省开展科学致富高产大王竞赛的消息、通讯,发了被命名的13名高产大 王照片。7月13日一版头题发表了省植保站文章:《无公害蔬芽生产》,并在二版相继报道了 有关“无公害蔬芽”方面的技术。上述报道均带有方向性和苗头性,对振兴农业科技具有引 导作用。1984年12月22日发表《孙大豆腐有绝招》的报道后,许多读者给编辑部写信,要求 报道他的“绝招”。1985年3月30日,农村版又发表了《孙大豆腐绝招续话》。在指引致富门 路的同时,农村版还经常刊登实用技术。对社会上兴起的某些不适合黑龙江省发展的生产项 目,报社则加以宣传和指导,使广大群众免受经济损失。如1985年春,针对当时的“养蜗牛 热”,发表了“请欲发展蜗牛者慎重”的文章,并以“蜗牛的养殖及购销”为题答读者问。 还发表了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教授史新柏的文章:《关于蜗牛—褐云玛瑙螺》,指明传入黑龙 江省的不是法国蜗牛,而是我国南方的褐云玛瑙螺,不适合在黑龙江省饲养,也没有销路, 使一些农民猛醒。1985年,农村版发行数量猛增到52万份。
    改版后的城镇版,加重了党的科技政策、知识分子政策的宣传,如1984年1月18日,发表 了通讯:《客来一席谈》。这篇通讯反映了黑龙江省知识分子“南飞”的问题,它引起了省 领导的重视。又如根据科技界存在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保护知识产权的宣传。对本省一些重 要的科技成果都及时地进行报道。1984、1985年发行量均为1.7万份。
    三、《科学时代》杂志
    1979年4月28日创刊。由黑龙江省科普创作协会主办。该刊以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开发 智力为宗旨。16开本,双月刊。试刊1期后,于1979年10月出版第1、2期合刊,国内外公开发 行。
    1981年后由黑龙江省科协主办。
    1982年后,由于国内科普期刊较多,竞争较大,《科学时代》发行量急剧下降,1983年 由6万册下降到3.2万册。至1984年8月共出版23期。
    四、《家庭生活指南》杂志
    1984年8月《科学时代》改名为《家庭生活指南》,仍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1985年7月2日,经省委宣传部批准,从1986年元旦起改为月刊,限国内发行。改刊后的 宗旨是:通过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宣传普及,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将科学技术 知识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求知成才、发展第三产业、科学生活服务,为国民 经济建设服务;致力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靠拢家庭,面向生活,立足学知识,开发 智力,成为家庭生活的顾问,科学致富的向导,求知学艺的良师,自学成才的益友,为社会 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科普期刊的积极作用。
    主要栏目有:家庭剪影、婚姻道德、致富之路、交际艺术、家庭教育、心理探幽、性知 识、健身益体、心里话、吃的学问、家庭消费、家务事、青春期诊室、妇科门诊、婴妇保健 、指南与我、国外生活掠影、服饰百花园、美苑、家具之窗、游乐世界、文艺花絮、选购· 使用、修理、制作、服务台等。
    改名后,由于办刊宗旨明确,加强了实用性,突出了地方性,适合城乡人民生活的需要 ;在版面安排上,以2/3的版面普及科学知识,1/3的版面宣传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因而收 到良好的社会效益。读者普遍反映:《家庭生活指南》内容丰富,知识广泛,有经验可学, 有教训可取,“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抓住人们心理最急需的东西”。例如,为了正确引 导群众劳动致富,1985年第2期刊登了《庭院虽小,致富有道》和《怎样养貉》两篇文章,刊 出后,编辑部收到本省及新疆、四川等地读者来信近300封,有的感谢编辑部为人民服务的思 想,有的询问细节,有的表示要亲自去海伦农场买貉,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周城乡赵渠村 的专业户张建荣自费专程到安达县天泉乡胜利村找种菜大王韩永年求教。刊物上经常刊登有 关社会主义伦理道德方面的文章,以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婚姻、家庭等各种矛盾,使一些家庭 由冷漠变为温暖,由对立变为和睦,使一些濒临解体的夫妻得到和谐。刊物还经常刊登一些 指导人们合理消费以及生活科学化方面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广大读者把《指南》视为生活的 向导和顾问,一些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男女,遇到问题一时解不开,愿把心里话写给编辑部, 求得帮助和开导,众多读者常写信给编辑部,询问科技致富信息、发展第三产业的技术知识 、美化生活的学问以及疑难病诊治、家庭用药及护理、家庭教育、社会交际等方面的问题, 编辑部均一一予以满意的答复。刊物发行量逐年上升,至1985年底,期发行15万册。
    除省科协创办的科普报刊外,各市、县科协,1977年以后,陆续创办了内部发行、定期 或不定期的科普报纸。哈尔滨市科协于1979年6月办起了面向本市、公开发行的《科学周报》 。1982年7月29日统计,全省有松花江地区、嫩江地区、齐齐哈尔、佳木斯、鸡西、七台河、 汤原、宝清、绥滨、桦川、集贤、同江、嫩江、庆安、绥化等37个地、市、县科协办了科普 小报,内容均有地方特色,针对性强,发行范围广。特别是县科协办的科普报,每个生产队 都能有几份。海伦县科协把本县农业生产上推广的新技术、科学实验新成果,登在《海伦科 技》、《海伦科普》上,发到生产队和专业户。松花江地区各县科协办起的科普简报,按生 产需要刊登有关科技资料。巴彦县科协创办的《科技活动》小报,既有生产技术,又有科学 知识,不定期出刊,每期印刷2500份,发至农村生产队、工厂车间。由于内容丰富,颇受基 层干部和群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