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

  50年代后期,少数先进农业生产者和互助组、合作社、结合推广新式畜力农具,引进、 繁育和推广优良品种,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试验研究活动。
    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化以后,为了迅速改变农业生产面貌,掀起了群众办科学、大搞科 学试验的高潮,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科学试验组织。据1959年6月份统 计,全省群众性的科学研究室(站)有1740个,专业研究小组10085个。
    1959年7月,为推动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的开展,省科协、省科委、省农业厅在双城县召 开农村人民公社科学技术活动现场会。有55个市、县科协、科委、科研单位的负责人和农村 人民公社负责科技工作的党委书记、社长等共210多人出席会议。会议推广了双城县农丰人民 公社农丰管理区在试验研究工作中贯彻科学研究工作为生产服务,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即在科技活动中实行领导、技术人员与工农群众相结合;试验研究活动与大面积生产相结合 ;推广科学技术知识与实际生产经验相结合;总结经验与就地推广相结合;点面结合的五结 合方法和经验。至1959年末,全省农村群众性科学研究室发展到2058个,专业研究小组1034 5个。
    1960年7月,省科协、省科委又在双城县农丰公社召开全省农村人民公社办科学现场会。 会议总结了1959年7月双城会议后的情况和经验,奖励了24个开展活动较好的农村人民公社, 并提出了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粮为纲,以农业‘八字宪法’为中心,在总结与推广 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大力提高研究水平,广泛采取最新技术,进行大胆的创造性的研究,为 加速实现农业全面技术改造,做出重要贡献”。
    两次现场会议的召开,进一步推动了全省农村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的开展。据1960年末 统计,全省农村群众性的科学研究站(室)和小组达34900个,参加试验研究活动的农民群众 有150万人,基本上达到了公社有试验站,管理区有科研室,生产队有科学实验小组。这些群 众性科研组织,通过小区对比试验,找到许多适合本地特点的增产经验,应用于大面积生产 中,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如双城人民公社1959年在小区搞合理密植取得成果后,1960 年大面积推广,增加绿色面积2500垧,等于全公社总耕地面积的20%左右;庆安县群众创造的 杀虫粉炮,27门炮一齐发射,一次可撒药235亩;克山县西城人民公社联兴管理区的气象哨, 预测预报的准确率达97%,成了安排生产的重要耳目。群众反映,科学实验组起到了党支部领 导生产的参谋和群众的技术顾问的作用。
    1961年9月,省科协、省科委在克山县召开农村群众性科学技术活动代表会议,根据农村 人民公社“六十条”精神,总结了3年来开展群众性科学技术活动的经验教训,讨论了农村群 众性科学技术活动如何进一步巩固提高的问题。代表们认识到,由于群众和领导都缺乏经验 ,三年来,不少实验组织热情虽高,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不够,不切实际的搞了一些如超 声波、强化器、引雷取氮、远缘杂交等实验项目,没有在生产中起到应有的作用。省委于同 年11月3日批转了省科委、省科协党组关于这次会议的报告。省委指出:“在农村中,密切结 合农业生产,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农业科学技术活动,对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有重要作用。各 地应当总结已有的经验,特别要注意总结老农的生产经验,继续做好这项工作。”这次会议 以后,群众科学实验组织经过整顿,总结了经验,明确了方向,进一步掌握了正确的实验方 法,活动比以前扎实,通过以农业“八字宪法”为内容的小区试验研究活动,在培育良种、 改良土壤、改革农具、防治病虫害,以及总结老农经验等方面,都收到了一些效果,对生产 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树立了样板,为以后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的发展奠定了初步 基础。
    1962年,中共中央八届十中全会提出“分期分批地、因地制宜地实现农业技术改革”。 毛泽东主席提出“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项革命运动”的号召以后,全省农村群 众性科学实验活动进入新的阶段。据1964年统计,共有科学实验小组7000个,参加活动的有 6万人,实验小组从当地当前生产实际出发,三田(小区试验田、中间试验田、大面积生产田 )结合,对促进农业增产,巩固集体经济,培养农村技术人材,提高群众的科学技术水平, 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稳定知识青年安心农业生产,都起到一定作用。但有的地方,由于领 导上一般号召,基层干部对科学实验的意义、作用认识不足,因而怀疑、观望;已建立起来 的小组,在组织领导上形式各异;在活动方式上注意三结合(干部、老农、知识青年三结合 和干部、群众、科技人员三结合)不够,科学实验搞得冷冷清清;在试验内容上,有的小组 追求“专业化”,对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看不上眼,脱离生产、脱离群众。
    1965年12月28日~1966年1月10日,省科协在哈尔滨召开群众性科学实验经验交流会。农 村科学实验小组代表、专区和县科协干部、在基层蹲点的科技人员共132人参加会议。中共中 央东北局第二书记欧阳钦、省委书记王一伦、杨易辰、任仲夷、陈雷、候补书记李瑞、省委 常委张瑞麟、陈元直接见了全体代表。勉励大家继续搞好科学实验,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 主义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希望大家起带头作用。并指出,搞科学实验一定要和农民结合,要 拜老农为师,要向技术人员学习,要贯彻为当地当前生产服务的方针,不要脱离实际,脱离 群众,搞花架子。会议结束时,出席会议的70个科学实验小组代表一致通过给全省农村科学 实验小组的一封信。会议结束后,省科协于2月14日把欧阳钦等领导的讲话及会议中整理的2 0个科学实验小组的生产技术经验材料发给各地、市、县。
    科协在农村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中,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掌握运动发展方向,总结经验,促进运动正常发展。为指导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健 康发展,省科协曾于1965年4月,针对当时实验活动中的问题,草拟了《关于在农村群众性科 学实验小组活动中的一些问题》的文件,发给各地、市、县科协,作为指导农村群众性科学 实验活动的参考。专区、县科协,对本地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的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经 常进行调查研究,掌握重点小组,有计划地加以培养,并及时总结他们的先进经验,通过组 织现场参观和召开经验交流会等方式加以推广。1965年10月中旬,省科协组成调查组到海伦 县海北镇公社调查,摸索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下简称社教)中,如何抓好“三大革命” 运动,特别是社教运动“建设阶段”,如何整顿农村群众科学实验小组并开展活动的经验。 工作组在对海北镇公社7个大队、9个生产队调查研究后,向海北社教分团和总团写了《关于 社教后期整顿农村科学实验小组,开展群众科学实验活动的请示报告》。报告指出,海北公 社1963年后各生产队建立的实验小组大体上可分3类:一类是有组织,有计划,经常开展活动 ,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增产效果显著,在群众中树立了较高的威信;二类是有组织,有计 划地开展了一些实验活动,有一定的增产效果,群众对科学实验促进增产有了认识。但技术 骨干较少,迫切要求加强领导;三类是有组织,无计划,没有技术骨干,实验活动很少或无 活动,增产效果不明显。通过社教运动,群众强烈要求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建立科学实验小 组,改变生产落后面貌。报告指出,当时存在问题主要是:认识落后于形势,领导落后于群 众;实验内容比较单一;活动缺乏群众性;缺少技术骨干。报告建议各级党政领导加强对农 村群众科学实验活动的领导,结合社教整顿科学实验小组,大力培养技术骨干,组织开展比 、学、赶、帮、超活动。
    2.指导科学实验小组开展活动。市、县科协,通过学会和公社科协发动与组织科技人员 与实验小组挂钩,经常地给予技术指导。向他们介绍科学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经验,帮助他 们选择试验课题,指导他们进行试验设计、观察记载和分析总结等。五常、绥化、肇州等县 科协还协同农业部门,有计划地组织各方面的技术力量,采取蹲点、召开技术讨论会等方式 ,帮助他们解决试验中的疑难问题,使他们少走弯路。
    3.为科学实验小组提供条件。不少市、县通过学会组织科技人员为科学实验小组编写普 及资料,放映科技幻灯和科教电影,组织参观科技展览,并给他们解决一些简易的试验设备 。省科协1964年购置一批试验仪器和图书,发给先进科学实验小组。
    4.为科学实验小组培养技术骨干。为了帮助小组成员提高科学技术水平,许多地方科协 配合有关部门举办了短期培训班,进行系统讲座,培养了许多技术骨干,有些地方做到经常 化、制度化。在绥化县新华公社五一大队蹲点的松花江专署农业技师高飞,白天与科学小组 一起搞实验,晚间结合实际给小组成员讲课,两年为大队培养了10多名技术骨干,有一名叫 苍久勋的男青年,成为该县有名的农民技术员,全县科学种田的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