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科学技术考察
针对国民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学会的特点和优势出发,选定课题,组织有关科学
技术人员,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生产实际,深入群众,进行科学技术考察,提出
有科学依据的合理化建议,是学会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一条重要途径。
黑龙江省农学会为了总结黑龙江省水稻丰产技术经验,探讨水稻生产途径,于1962年组
织有东北农学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龙江省农业厅等单位12名教授、讲师、技师、业
务行政领导干部(包括育种、耕作、土地、植保、气象等专家)参加的水稻丰产技术考察。
在水稻播种、扬花、黄熟时节,3次到省著名水稻产区、连年丰收的五常县民乐公社星光大队
和双星公社爱路大队,采取总结农民固有经验和田间调查科学分析方法,先后进行了为期24
天的实地考察。
考察人员通过座谈、访问和深入田间观察记载等形式,全面总结了这两个大队的耕翻、
整地、积肥、播种、育苗、插秧、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育种、选种、储种等一整套丰产
技术经验,以及根据土质、气象条件和作物生育情况,不违农时地分别或综合实行上述各项
技术措施的具体方法。在这个基础上,考察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田间调查研究工作,对农民的
固有经验进行了科学分析,探讨了水稻丰产诸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他们用单项对比法,在岗
地和洼地、插种田和直播田、春翻和秋翻地、适时追肥和过晚追肥、种子田和一般田等不同
地垅上,系统地考察了水稻各生育阶段的生育特点,最后细致地进行了田间产量测定和室内
考种工作。经过综合研究,作出了科学结论。
考察人员针对当地生产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关翻地、品种搭配、防治稻瘟、防止贪
青等6项比较重要的技术建议,受到当地领导、干部和社员的欢迎。
考察期间,考察人员采集了与调查项目有关的土壤标本、20多种水稻杂草和赤米标本,
以及稻瘟病、纹枯病、水稻恶苗等病株标本,经过进一步研究,找出了杂草、赤米和病害的
发生规律和防治办法,丰富了科研和教学内容。
最后经过座谈讨论,研究分析,写出了“星火、爱路大队水稻丰产技术考察报告”,参
加考察人员也都各有收获。东北农学院莫定森副教授写出了“五常县赤米产生原因的调查分
析”,刘克济副教授写出了“关于五常县双星公社爱路大队1962年稻瘟流行原因的分析及防
治方法的意见”,省农业厅吕长文技师写出了“防御水稻贪青不实是寒地稻作重要技术问题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杨荣厚技师写出了“星光、爱路大队水稻丰产的施肥”等科学报告
。
这次考察活动,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考察人员提出的考察报告具有生产实践的科学
价值。《黑龙江日报》和黑龙江广播电台都作为头条消息发表和播送;《黑龙江日报》科学
研究版整版发表了总的考察报告和莫定森的“五常县赤米产生原因的分析”,《中国农报》
发表了吕长文的“防御贪青不实是寒地稻作重要技术问题”。刘克济的“关于五常县双星公
社爱路大队1962年稻瘟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治的意见”在黑龙江省农学会1962年年会上作为重
要论文宣读。最后学会还汇编了《水稻丰产技术考察报告汇编》,印3000册,分发到全省农
业部门和种水稻的人民公社,受到各方面的欢迎。
为了学习兄弟省市煤炭生产先进经验,提高黑龙江省煤炭生产技术,黑龙江省煤炭学会
连续组织4次考察活动。1980年3月,矿建专业委员会去山东兖州、徐州、大黄山、安徽淮北
朱仙庄等局矿,重点考察光爆锚喷一次成巷施工工艺。回省后迅速推广,对加快井巷掘进速
度起了显著作用。1980年5月,地质测量专业委员会分两个组去开滦、焦作、峰峰、淮南、大
屯、徐州等矿务局,重点考察在矿井工作方面应用物探仪器探测断层的经验,回省后在综合
工作面得到应用。1981年5月,通风保安专业委员会分3组去四川、山东、山西、江西等省考
察。在通风技术管理上,学习了阳泉矿务局综采工作面的瓦斯监测、煤层注水的综合治理经
验;开滦矿务局改进巷道布置、消灭不合理串联通风的经验,以及淮南矿务局加强技术培训
,严格岗位责任制的管理经验;在防治瓦斯爆炸技术上,学习了南桐矿务局开采极薄解放层
、天府矿抽瓦斯及老塘抽放瓦斯以及涟邵矿务局水力冲孔穿煤层等经验;在综合防尘上,学
习了山东新汉矿务局孙村矿及江西下垅钨矿的水幕、水棚等技术。通过考察开阔了眼界,对
提高黑龙江省煤矿通风保安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黑龙江省水利学会1960年以来,开展了多次科学技术考察活动。如1961年3月对五常县龙
凤山水库进行的现场学术考察;1966年5月组织省内8名专家赴兄弟省、市进行的学术考察和
调研工作;1978年6月对北部引嫩工程引水后,如何防治土壤碱化的学术考察;1979年2月对
松嫩平原主要泡沼水质状况的考察;1981年3月对双城县引拉渠道运用情况的学术考察;198
1年6月对东北四大灌区(即辽宁省的盘锦,吉林省的梨树、前郭,黑龙江省的查哈阳)的学
术考察;1981年11月对木兰县香磨山水库经济效益的考察;1982年5月对黑龙宫、东方红和西
河口等水库大堤加固灌浆效果考察;1984年10月对中部引嫩工程建成后对环境影响的学术考
察等等。上述这些考察活动,有的是学会所属专业学组亲自进行的;有的是有关学组组织水
利设计、工程管理等水利科技人员进行的,有的则是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帮助进行的。每项
考察活动,均对水利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通过1978、1979年对引嫩工程水质的考察
,有力地回答了引嫩工程建成后能否招致土壤加重盐碱化这一中央和省政府以及有关学者都
十分关注的问题。考察人员采了大量土样、水样进行了化验分析,占有了第一手资料,得出
了沿引水总干渠两侧地下水位虽有提高,但土壤盐分与开渠前并无变化的结论。指出了只要
采取必要措施,合理灌溉,排灌结合,是可以防止土壤加重盐碱化的。他们在考察中对20个
自然泡沼进行水质化验分析,测定了各种有害元素的含量,进行了引用水源和灌溉水源水质
评价。对一些泡沼受大庆废水严重污染,有害元素超标数十倍的情况,提出了清污分流的治
理方案,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又如,1981年6月,黑龙江省水利学会根据水电部“
要把水利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管理上来”的精神,为了借鉴辽、吉两省的经验,解决本省查哈
阳灌区存在的问题,组织16名有关专家对东北四大灌区进行学术考察后,对如何把查哈阳灌
区管理工作搞上去提出了6点建议,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1982年和1983年,省作物学会连续两年对省内野生大豆资源组织考察。省农科院和东北
农学院等17个单位从事大豆品种资源、大豆育种和植物分类等学科的26名科技工作者参加了
考察,先后考察了省内52个县(市),到数百个点上采集,搜集野生大豆资源500余份,制作
标本349份,摄制照片164张,编写出万余字的《黑龙江省野生大豆资源考察报告》,对更深
入地研究大豆的起源、进化、分类以及大豆育种工作有很大价值。
1983年,省作物学会结合有关专业的攻关项目,组织部分会员,进行了3次技术考察。6
月末至7月上旬,由副理事长肖步阳带队,组织8个单位16人参加对三江平原地区小麦品种生
产情况进行考察,进一步明确了三江平原地区小麦育种目标和适宜的品种搭配问题,提出了
合理化建议。8月中旬,组织6个科研单位的玉米专家在秘书长栗振镛的主持下,对黑龙江省
重点科研单位的玉米育种工作进行了考察,基本上肯定了“龙字号”等4个优良杂交种的利用
价值。并针对当时玉米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9月上旬,大豆研究会由副理事长
洪亮带队,组织8个科研单位的大豆专业人员参加,对克山、绥化、宾县等3县万亩大豆试验
田进行了考察,进一步指出,以选用良种、增施肥料、改进播种方法、建立合理群体结构为
主要内容的综合高产栽培技术模式,达到平均亩产150公斤是可行的,为全面提高本省大豆产
量指出了方向。
1985年,省级各学会应地、市、县的邀请和有关部门的委托,共有742人进行了124项科
学考察。如:省作物学会对大兴安岭地区进行了新作物开发考察,提出在黑龙江省极北部高
寒地区发展谷子种植的技术措施。明确了“早10”谷子在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地区有100余万亩
的适应面积,如普及推广,每年可为国家增收粮食1亿公斤,谷草2.5亿公斤,可获利1亿多
元。他们还组成14人的专家考察团,对省内5个市、县作了“水稻旱种”和“水稻地膜旱作”
调查。通过考察,明确了一亩旱种水稻等于两亩玉米产值的增产效果。肯定了地膜旱作是低
洼地开发利用实现高产的有效途径,是旱田种植的新技术,也是防冷的有效措施。省种子协
会在9月份组织了14个单位的20位科技工作者进行了全省大秋作物品种考察,全面考察了国内
外引种试验、品种区域、水稻旱种、品种筛选等情况,向省农牧渔业厅提出了大秋作物品种
考察报告,为制订1986年农业种植计划提供了依据。省水利学会、省土建学会联合为松花江
富锦城段河床进行了考察,对河床治理提出了近远期规划和措施,为确保城区和良田免受洪
水灾害提出了建议,受到了富锦县委的表扬和高度评价。省纺织工程学会针对黑龙江省纺织
工业设备和技术比较落后的情况,先后组织了4次技术考察,分别赴北京、上海、天津、广州
、沈阳等地考察了无纺布、化纤天鹅绒、粗纺毛呢和服装生产线等设备和技术,对推动黑龙
江省纺织业的发展,引进新技术,提高产品竞争力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