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技术上门与定点定项技术服务

  技术上门是各级科协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科学技术人员和生产能手,把技术送到工厂和 农村,解决生产中技术关键问题的一种活动方式。这种方式,开始于1958年的“大跃进”年 代,1960年达到高潮。据统计,仅1960年,全省各级学会共开展技术上门活动1229次,参加 人数达69850人。
    科协开展技术上门的主要活动形式是组织突击队、服务队和攻关队。
    1959年,哈尔滨市科协组织有技术人员和老工人参加的突击队,协助哈尔滨炼铁厂解决 关键技术124件,消除了该厂小高炉“结瘤”现象,使炼铁日产量由42吨提高到73吨。
    1960年,省科协围绕钢铁生产开展技术上门活动,深入到工厂企业,协助解决各种生产 关键问题。组织服务组前后两次赴牡丹江钢铁厂协助解决生产关键。1月中、下旬组成铸造技 术服务组,到佳木斯市重点帮助煤炭研究所机械厂解决生产中铸造和冶炼方面的关键技术问 题,在设备方面帮助改进鼓风设备;在电炉方面改进了炉盖的修制方法,以延长炉盖寿命; 在转炉方面改进了炉衬材料和解决风量不足问题。另外,在原料与配砂造型方面和几种产品 的工艺操作规程方面,也提出不少建议,经试验,效果良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1962年, 省农机学会在开展技术上门活动之前,首先围绕生产急需,开展调查研究,曾先后对农机技 术、农业先进工具和先进修理工艺进行了大量调查,然后,组织“讲习团”、“技术服务队 ”,携带先进农机具及整理好的先进制造工艺和修理工艺,选点进行传授和表演。
    据1962年9月统计,全省各级科协两年内共开展技术上门活动1200余次。
    1963至1965年,哈尔滨市科协组织技术力量,有目的、有重点地协助一些工厂解决生产 中带有普遍性或关键性的技术问题。木工刃具厂自己生产的胶合板镟刀质量不过关,为突破 这一产品的质量关,市机械工程学会焊接专业委员会组织有关技术人员,深入到工厂,调查 该厂设备、技术力量和质量差的原因,并在现场研究,提出了用堆焊、钎焊等焊接工艺提高 质量的3种方案。根据该厂设备和技术力量不足的情况,又建议由哈尔滨锅炉厂、电机厂、哈 尔滨工业大学、一机部焊接研究所、市机械局研究所分别承担课题,进行各种不同试验。经 过半个月的试验,学会又组织了“三结合”的技术讨论会,最后找到了用钎焊加滚面的方法 提高胶合板镟刀质量的途径。该厂采用这一方法,结合外地先进经验,使生产的胶合板镟刀 的质量较以前有很大提高,成品率达到70%以上;市机械工程学会焊接专业委员会还组织焊接 人员和老技师去双城县拖拉机配件厂帮助解决铸缸盖等部件的裂缝修补技术关键。他们一方 面介绍焊接先进经验,一方面亲自动手操作,既解决了问题,又为工厂培养了技术骨干。
    1980年,海伦县农机学会和农学会针对“龙江六号”播种机在使用时出现机体重、传动 叠链、支重轮变形、排种不匀、深浅不一、不能施农家肥等问题,组织有关科技人员共同“ 会诊”和开展学术讨论,会后又经过两个多月的设计和改装,除施农家肥外,其它问题都得 到了解决。领导、科技人员和群众对此都很满意。
    1980年,哈尔滨市科协鉴于松花江水铬污染严重,组织市电镀与涂饰学会探讨工厂含铬 水处理办法。他们采用“回收鞣剂法”加速含铬废水处理,在银光电镀厂等10余个工厂推广 应用后,效果均很好。佳木斯市纺织工程学会针对佳木斯纺织厂清棉机除杂效率低的问题, 研究出在清棉抓花机上增设除杂区,除杂效率由过去的40%提高到60%。
    1982年,哈尔滨市计量测试学会组织学会理事和会员,为12.5万千瓦发电机设备中的大 尺寸测量解决了长度计量问题。哈尔滨电机厂在为葛洲坝工程生产12.5万千瓦发电机配套设 备过程中,遇到了大尺寸测量的技术难关,要求测量发电机直径16米定子的误差不能超过0. 35毫米,这在长度计量上是个难题。市计量测试学会把有关专家组成攻关小组,进行联合攻 关。他们查阅了国内外有关资料,经反复研讨,由学会理事、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孙颂权工程 师设计出新型的大尺寸测量装置。这种装置生产制造成功后,经过调试,应用到大尺寸的长 度测量上,主差不超过0.35毫米,而且测量效益高,不受温度的变化而引起误差,为保证发 电机生产任务的完成,支持葛州坝工程建设做出了贡献。
    佳木斯市各学会注意发挥自己人才集中、横向联系的优势,经常开展技术协作和攻关活 动,解决一个单位无力解决的技术难题。佳木斯市制油厂为解决浸油溶剂超标准的问题,于 1975年购入1台气相色谱仪,因本单位的技术力量弱,使这台仪器进厂4年多未能安装使用, 无奈只好到大连、西安等地进行油质分析工作。1980年,佳木斯市科协组织市化工学会、环 境科学学会、电子学会对这台机器进行“会诊”,排除了仪器的电气系统和操作系统的故障 ,迅速地投产运行,从而提高了豆油质量。
    为推动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的密切结合,进一步贯彻“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 ”的方针,1985年,省科协所属27个省级学会对城市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农场、农村进行 了50项定点、定项技术服务活动,为中小企业和广大农村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技术引进、 人才培训和使一部分面临困境的中小企业扭亏增盈,增强活力做出了贡献。这50项定点、定 项技术服务活动取得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同时,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省纺织工程学会为黑龙江省毛纺厂、佳木斯纺织厂、肇东县远东服装厂和安达县服装厂 引进的4条生产线选型,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分别选用了西德白福公司、 日本丰田公司和日锦公司设备,并协助工厂确定最经济合理的生产规模,预计每条生产线年 产10至30万件(套)服装,可增加产值800万元,税利160万元;省甜菜制糖学会针对阿城糖 厂扩建后达不到设计要求问题,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并召开了扩建遗留问题现场讨论会, 提出86项技术改造方案和管理上的改进意见,从10月15日开机后,生产正常,日处理量达27 11吨,糖份总损失量降到2.92%,创历史最好水平。该学会还配合业务主管部门提出综合利 用,向副产品要效益的方案,使糖厂第4季度扭亏为盈,实现利润5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1 985年共有8个学会就10个专题为15个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的技术引进和经营决策提供了咨询 论证。
    省铁道学会针对哈尔滨车辆厂所需电焊条从外地购入不能满足需要,而且性能不一,直 接影响产品质量状况,组织焊接学组与哈尔滨电焊条厂合作,扶植建立了青年电焊条厂,填 补了这一产品在局内的空白。这项开发,不仅缓解了需求矛盾,而且安置了待业青年80人, 每月生产40吨,每吨盈利300多元。
    省原子能农学会和呼兰县种子公司、国营花园农场建立长期技术服务联系点,他们用辐 射育种方法推广小麦、玉米等5个新品种,其中“龙辐麦1号”良种具有成熟早的特点,收割 后可复种白菜、萝卜和可做绿肥的作物。国营花园农场推广种植20万亩,调节了作物收获期 ,取得了较好效益。他们还在肇东、肇州、肇源3县推广了原子能辐射的大豆“73~8955”和 “黑农26号”优良品种,1985年推广面积78万亩,平均每亩增产15公斤,可为国家增加效益 近1000万元。省耕作学会开发新技术,在肇东县实行旱地玉米亩产千斤的综合性技术服务, 他们对13个乡867户共5万亩玉米进行耕作技术及提高开花受粉率等综合服务,共增加效益33 0万元,每户增收313元,人均收入增加58元。省畜牧经济学会为促进草原生态良性循环,在 肇东县推广种植星星草3400亩,深受养畜专业户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