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科技扶贫

  1985年5月12日,省科协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 改变面貌的通知”的要求,向各地、市、县科协发出了《关于在全省农村开展科技扶贫治穷 致富活动的通知》,明确提出科协要参与开展科技扶贫工作,把送科学技术到千家万户的活 动更加具体化,把科学致富与科技扶贫有机地结合起来。各地、市、县科协,根据省科协的 通知都把科技扶贫列入科协工作的重要日程,创造了一些经验。省科协研究室与绥化地区科 协组织联合调查组,深入海伦县乐业乡进行科技扶贫工作调查,总结了他们的经验。主要是 :因地因户制宜,帮助贫困户调整产业结构。本着“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则加”的原 则,帮助贫困户发挥本地优势,广开生产门路;扶持贫困户发展“良种型”经济。把扶持贫 困户大面积繁育良种,增加收入,作为脱贫的一条重要措施;传播先进技术,帮助贫困户搞 “保护性”栽培。通过推广育苗移栽、地膜覆盖西瓜等栽培技术,使贫困户获得重大经济效 益;传递商品信息,帮助贫困户确定生产经营项目,打开产品销路;建立科技扶贫责任制, 与贫困户建立技术联系。定点定人进行技术支援;开展技术培训,提高贫困户的劳动素质。
    乐业乡科协在乡党委的领导下,与民政密切配合,由民政提供资金,科协提供技术,增 强了贫困户的自身经济活力,使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全乡500多户贫困户的生活状况都 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重点扶持对象80%以上摆脱了贫困,其中25%成了富裕户。
    省科协于8月15日转发了海伦县乐业乡科协开展科技扶贫工作的经验,推动了全省科技扶 贫工作的广泛开展。
    为了使贫困户尽快学到致富办法,各级科协大力传播各层次高产“大王”的技术经验, 充分发挥农民专业技术研究会的作用。绥化市东富乡的马铃薯研究会是以全省马铃薯高产“ 大王”唐云为核心成立的。他们采取举办学习班、发放资料、现场技术指导和巡回技术指导 等办法帮助贫困户,从帮助解决种子、资金到推销产品全面扶持。1984年,仅唐云本人就免 费为贫困户解决马铃薯种2500公斤,还无息借给贫困户生活费7000多元。宁安县石岩乡贫困 户张明义,全家常因生活困难打架,其妻子因此得了精神病。他们村的烤烟研究会帮助他学 习烤烟栽培技术,1985年纯收入达9000多元,一年摆脱了贫困。
    各级科协还组织科技人员与贫困户挂钩,建立定点、定人的技术联系。基层科协还发动 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技术研究会和贫困户自愿结合挂钩,结成对子,在物资上、 技术上扶持贫困户,一户带多户。望奎县先锋乡坤三村科技示范户、全省青椒“大王”蔡景 学在本村与10户贫困户建立技术联系,帮助发展生产。贫困户范德福,全家5口人,1个劳动 力,生活很紧,蔡景学主动帮他建立大棚和温室,传播种菜技术,还无偿地送给他1万棵青椒 和蕃茄苗,范德福当年收入6000多元。
    各地科协还多方为贫困户找生产门路,为其传递先进技术。绥化市科协在开展科技扶贫 工作中,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帮助贫困户找生产门路,送技术上门。双河、秦家、兴合 3个乡地下水源丰富,他们就扶持贫困户种植水稻。东富乡三面环城,适合发展养禽生产。东 兴、北林、新华乡属近郊,交通方便,适于发展蔬菜生产,他们就扶持贫困户扣大棚、覆地 膜种黄瓜、韭菜,蒜苗等蔬菜。泰来县大榆树乡小山屯是这个县最穷的屯,全屯人均收入每 年只有40~50元,欠国家贷款21万元,人均负债942元。为从根本上改变这个屯的贫困面貌, 1985年县民政局、县科协和大榆树乡党委组成科技扶贫组,帮助贫困户制定脱贫计划,落实 生产项目,并提供生产资料,送技术上门,经过一年多的工作,全屯扣除农业税和投资外, 纯收入7.736万元,比1984年增加一倍多,人均收入猛增到347元。
    1985年10月17日,民政部、中国科协联合转发了海伦县乐业乡科技扶贫的调查报告,充 分肯定了乐业乡扶贫取得的成绩,认为他们的做法符合国发(1985)65号国务院批转民政部 等部门《关于扶持农村贫困户发展生产治穷致富的请示的通知》精神。
    12月11日~14日,省民政厅、省科协在哈尔滨联合召开省科技扶贫工作会议,参加会议 的有各地、市、县民政局、科协、省直有关部门,省级学会的负责人,科技扶贫先进个人和 先进单位的代表共200多人。会议期间,总结交流了科技扶贫工作经验,分析讨论了科技扶贫 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主要任务,制定了科技扶贫具体规划。副省长王连铮出席会议并讲话, 他说:“民政部门和科协把科学技术同扶贫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个创举,在开创一条 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政工作和农村科普工作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重要一步。”
    全省各级科协1985年共扶贫18万户,每户由原有的平均收入140元增加到559元,总计收 益424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