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关心科技人员生活福利

  一、解决住房
    住房问题,直接关系到科技人员的学习、生活,是科技人员比较关切又亟待解决的实际 生活中的难事。各基层科协为帮助科技人员改善住房条件,通过调查摸底,积极向党政领导 部门和职工代表大会反映情况,力争为科技工作者解决实际困难。据1985年统计,全省各级 科协在两年时间里协助党政部门为35923名科技人员解决了住房问题。
    1981年哈尔滨东安机械厂科协在工厂分配住房时主动找主管领导反映科技人员住房紧张 情况,并对100户十分困难户进行了登记造册,召开常委会逐个排队,及时把情况反映到分房 部门。这样做即使厂里有关部门掌握科技人员准确情况便于合理分配住房,又使全厂科技人 员满意。他们说:“过去老九无人管,现在科协为我们说话了,真是有了科协就有了家”。
    哈尔滨林业机械厂科协在1981年初,对全厂136名科技人员的生活情况进行了调查。最突 出的问题是科技人员住房拥挤。一些老科技人员由于子女长大住房越来越挤,许多中年科技 人员,上有老下有小,而且大多全家一室,影响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虽然工厂历年时 有建房,但科技人员分配到住房的寥寥无几。因为工厂是个30多年的老厂,中老年职工居多 ,住房分配按工龄长短排队。大多数与其他职工年龄相近的科技人员都排在后面。例如:厂 科协调查,1949年以前参加工作因住房拥挤等待调房的有91户,1950年有51户,1952年至19 53年的有127户,以上3种总和为269户,而科技人员能列入此队伍的仅11户,实际上能分到两 屋一厨的又是极少数。1981年末工厂分房时,只有1名1952年参加工作的老工程师,全家老少 四辈10口人,经过排队才分到两屋一厨1套。厂科协对科技人员住房情况经过调查,把科技人 员住房情况和要求及时向工厂党委与上级机关反映,工厂党委和行政领导,对此问题也极为 重视。科协又陪同厂领导利用假日重点访问一些困难户。于1981年9月和12月先后两次为解决 科技人员住房问题向林业部机械局打报告,建议对中级以上科技人员住房问题予以照顾,争 取分三批解决中级科技人员住房问题,标准为两屋一厨。1981年末工厂分配新房时,厂科协 主席及有关领导多方面反映意见,呼吁为科技人员在这次分房中解决几个难题,党委认为这 是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具体表现。党委组织部和科协一同向厂分房委员会提出了具体建 议后,经研究特批了3名工程师和1名经济师的住房。林业部机械局在下达1982年基本建设计 划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在1982年新建5000平方米住宅楼中,有1500平方米是解决科技人员 的住房。
    虎林县科协1981年对全县科技人员住房情况进行调查后,写报告给县委、县政府。县政 府拨款12万元,于1982年由县科协主持修建了虎林县第一栋能容纳8户的科技人员住宅楼和两 户砖瓦结构的民房住宅,10位多年未能解决住房困难的中级科技人员入冬前高兴地搬进了新 居。主治医师梁守璞说:“我转业到北大荒25年,6口人一直挤在18平方米的房子里度春秋, 今天我搬进了虎林县一流科技人员住宅楼,感谢党关怀。”电子工程师高永华说:“我住进 科技楼,比县长住的房子都好,我一定努力工作,多为“四化”建设做贡献”。
    牡丹江北方工具厂1982年第四次分配住房,前3次分配给科技人员的只有8户。厂科协积 极向党委反映中年知识分子住房的困难,厂党委经研究决定将这次45套住房拿出18套分给科 技人员,并由厂科协提出分房意见。这件事在全厂上下引起了强烈的反应,虽然有些人多次 向党委提出意见,认为分给知识分子房子多了,不合理等,党委与科协积极做了这些人的工 作,批评了对知识分子存在的偏见,宣传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坚持了原则。
    呼兰县科协自1981年以来,4年间与有关部门协商帮助科技人员解决住房21户。县机械学 会理事、乳粉厂工程师郭英4口家仅住10平方米公房,且已破烂不堪,外面下雨屋内流水,几 年解决不了。经县科协了解情况后,与有关部门和工厂协商,于1984年工厂为他盖了3间砖瓦 房,使郭英很受感动。他每到科协一进门便说:“我又到家了”。
    佳木斯电机厂科协1984年抓住科技人员住房拥挤,严重影响科技人员积极性这个迫切需 要解决的问题,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重点摸清了每个中级科技人员住房拥挤的情况, 用事实和数据,分析、比较和对照,向党委和厂领导反映科技人员,特别是中级科技人员住 房拥挤不堪,给生活和学习造成严重困难的情况,受到了党委和厂领导的重视。在1984年建 筑的“科技贡献楼”分配中,党委和厂领导决定砍块4/5分给科技人员,并由科协帮助房产 部门制定科技人员分房方案。厂科协广泛发动群众,号召每个科协分会提出一份合理的科技 人员分房草案,厂科协将21个草案进了分析,多次召开科技人员座谈会、科协分会负责人会 、厂科协生活委员会等,经过20余次修改,最后召开厂科协全体委员扩大会议通过。这个方 案是以着重解决住单间的中级科技人员住房拥挤问题为主线,按工龄、学龄、职称龄、先进 称号、科技成果、领导职务以及人口结构和数量诸因素为条件确定的分房方案。分析结果, 证明这个方案使47名中级科技人员的住房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分到住房的同志满意,未分 到住房的同志服气,受到了厂领导、房产部门和广大科技人员的称赞和好评。广大科技人员 深有感触地说:“科技贡献楼砍块4/5分给科技人员,充分证明了党委和厂领导认真落实知 识分子政策,为广大科技人员排扰解难下了最大决心,做了最大努力。我们一定要发奋大干 ,用优异的工作成绩,报答党的照顾和关怀”。
    二、排忧解难
    积极帮助科技人员解除后顾之忧,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是充分发挥科技人 员作用的重要环节。各级科协对科技人员患病、子女就业、夫妻两地分居等困难都十分关心 ,并尽力帮助解决。
    虎林县科协发现科技人员因病住院,就派人去探望、慰问。原农机厂工程师凌云中因公 外出,在西麻山遭车祸受重伤,县科协派人慰问和护理。县经委周工程师患肝硬化住院时, 县科协全体工作人员多次去探望,并向医务人员询问病情。后来决定去哈尔滨市手术时,县 科协专程去车站送行,使患者和家属都很受感动。
    南岔木材水解厂土建工程师徐振祥患乙型肝炎。因工作需要无机会治疗,本人要求去外 地治疗,厂科协就及时向领导反映。领导知道后,非常重视,党委书记王汉忠、厂长宋长荣 亲自联系去秦皇岛疗养,使他很快地恢复了健康。该厂木材加工工程师遆庆海患半身不遂后 遗症,在厂医院长期治疗无效,本人长期要求去南岔三医院治疗。据厂科协走访了解是由于 某种原因医院不予转院,厂科协立即向总工程师反映。总工程师兼科协副主席于海亭、副总 工程师兼科协常务委员张凯英主动调解了关系给予转院治疗。使该同志非常满意,厂科协再 次走访他时,他说:“科协,真是我们科技工作者之家呀!”
    佳木斯市科协在对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调查中,发现市化工研究所工程师陈华川身患癌症 ,危在旦夕,不仅治病有困难,而且住房狭窄。子女就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市科协领导 多次到医院探望,联系解决治疗问题,并把这一情况向市委作了汇报。在市委的重视下,经 其主管部门努力,陈华川的生活问题逐一得到解决。
    虎林县有个助理工程师和其爱人多年两地分居,因县内接收单位有困难长期未能解决。 县科协了解情况后,多次和人事部门联系,并与接收单位协商,经多方工作,终于解决了两 地分居的难题。有位工程师调到虎林,因“文化大革命”中被揪斗,爱人受到牵连,被迫退 职(国营职工)到农村插队劳动。返城后,被重新录用为大集体工人,没有恢复国营职工, 因此影响了夫妻感情。县科协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经多方核实与有关单位协商,做工作,终 于解决了这一落实政策后的遗留问题,恢复其爱人的国营职工编制,使这位科技人员解除了 困扰,振奋了精神。他们还帮助4名科技人员安排了4名子女就业问题。县医院主治医师安永 泽说:“我的大女儿就业问题我愁了好几年了,这回可解决了我的一块心病”。
    南岔木材水解厂活性炭车间技术员谢满生的爱人患有精神病,人口多,家庭生活困难, 厂科协积极主动地向他所在单位的有关领导、厂工会反映了情况,在经济上给予了适当的补 助,解决了他家目前的生活困难。
    三、体检与疗养
    关心科技人员的身体健康是科协为科技人员服务的重要工作之一。各级科协在学习蒋巩 英、罗健夫模范事迹的同时,感到对科技人员,特别是中年科技人员的身体健康情况应该给 予重视。要保障科技人员的身心健康,必须建立必要的制度和措施。许多科协主动与工会、 卫生部门联系,克服困难,建立了为科技人员定期体检的制度。哈尔滨汽轮机厂科协从1980 成立以来,坚持每年为全厂中级以上科技人员进行一次体检,并建立了健康档案。对患病者 ,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如对患有冠心病、高血压者发放了救急盒,对部分科技人员实行特殊投 药,仅1984年就特批了医药费5000元。哈尔滨市林机厂科协从1982年开始组织科技人员定期 进行健康检查。过去,中级以上科技人员因工作忙,有点病也顾不上治,定期检查后,发现 有病能及时治疗,体现了党对知识分子的关怀。齐齐哈尔市科协1982年11月与医疗部门联系 拨款1500元,为退休工程师协会的185名会员进行了全面的体检,建立了健康档案。有的老工 程师深有感触地说:“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体检,它体现了党对知识分子的重视和关怀”。大 庆市科协作出规定,每两年对全市工程师和相当职称的中年科技人员全面体检。1983年3月, 市科协和市委组织部、人事局、科委、卫生局一起,在3个市级医院组织了150多名技术较强 的医务人员,用2个月的时间,为全市66个单位3702名中级科技人员进行了内、外、五官、放 射线、化验及妇科等8个项目详细检查,总投资达15万元。各有关医院还把检查的情况分别记 录在案,同时对患有疾病的人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治疗。大庆石油学院对256名正副教 授、讲师和工程师进行体检后,专门设了两名保健医生,根据每人的具体情况定期送药,随 时复查。
    黑河地区科协在1983年6月,与地委组织部、行署卫生局等单位联合组织地直中级以上技 术称职的科技人员进行首次身体检查,建立健康档案,对患病的科技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 行医治。南岔木材水解厂科协,按中央办公厅下发的(1983)31号文件要求,在厂党委和厂 部的领导下,组成有厂长、总工程师、生活服务公司有关领导参加的科技工作者身体检查领 导小组,由职工医院各科的主任医师,组成办公室。对全厂216名应参加检查的科技工作者进 行了内外科全面检查。检查结束后进行认真总结,组织各科的主治医师对有病的进行了全面 的会诊。对各种病情,根据大夫的意见向党委和厂部写了处理意见的请示报告,并抄送市科 协。按党委批示在医院建立科技工作者病例档案,设立科技工作者治疗室。对患病严重的3名 同志采取了立即住院治疗的紧急措施,使他们经短期治疗后恢复健康;对25名病情不严重的 分别采取休养和工作中进行治疗的措施。
    为了使科技人员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地工作,各级科协除了做好科技人员的身体健康检 查,及时了解他们的健康情况外,还组织了健康疗养活动。
    1981年9月,大庆市科协刚成立两个月,就组织了第一批科技人员到北戴河疗养。40年代 的高级工程师黄彬文,蹲10年冤狱刚平反,市科协点名让他去疗养,当时年已64岁的老工程 师,心情十分激动,当他健步登上西山望海亭时,即兴吟诗一首,抒发他对党感激之情,表 示要在有生之年为“四化”做出贡献。诗中写到:“水色连天波涛涌,海上轻舟画意浓。莲 花峰顶去中阁,高山竣岭迎客松。谈笑风声话科学,老骥伏枥攀高峰。欲穷舒展千里目,献 出余生踏征程”。1981年和1982年两年,大庆市科协共组织科技人员疗养418人次。
    1982年5月中旬至10月末,省科协首次举办了11期(每期半个月)科技工作者赴北戴河疗 养活动。参加疗养的科技人员共有1282人,内含80多个省级自然科学各专门学会会员以及各 地、市科协及所属学会的科技工作者,其中副研究员、副教授以上的专家占20%左右,有突出 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占60%以上,热心于科技工作和学会工作的领导干部约占10%。在疗养 期间组织他们进行了参观游览名胜古迹和海滨风光、专业技术交流、学术报告、科普知识讲 座、健身等文体活动。疗养员们经过短期休息,消除了疲劳,恢复了精力,增强了体质。很 多老专家同声称赞:过去来北戴河疗养多是领导干部、劳模,今天知识分子也能到这个避署 胜地疗养,感到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实了。松花江行署高级畜牧兽医师祝开智说,这次疗养 使他喜出望外,“决心把这次疗养看作“四化”途中的‘加油站’,在有生余年继续焕发光 和热”。哈医大副教授洪松涛说,当他接到疗养通知书时,学校的很多同志都倍受鼓舞,感 慨万分。在疗养期间省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张金衡和秘书长柯利民,应秦皇岛市中医学会的邀 请,作了风湿症辩证施治的学术报告。省能源学会赵锡太帮助黑龙江省北戴河干部疗养所改 进了太阳能加热安装路线,使加热的水温有了显著的提高。省水产学会13名同志主动到河北 省水产研究所北戴河蟹苗、海参试验场进行了参观访问,听取了该场技术人员对河北省发展 河蟹放养和人工繁殖技术的学术报告,并与该场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了座谈。省水利学会张 继昌去北戴河疗养前血压高压190,低压140,经过疗养,血压下降到高压150,低压120。鹤 岗市人民医院刘景岚去前患肾炎病,身体很弱,下火车时还感到腰疼,经过疗养有所好转, 参观时随同大家一起登上了“天下第一关”。省石化所研究员薛景云“文化大革命”中受迫 害,身体一直很虚弱,经过疗养,身体得到恢复,回到单位后,加快了自己的科研进程。参 加疗养的科技人员热情赋诗:“群贤集幽燕,誓将身心炼;全靠党关怀,健身做贡献”。副 省长王光伟1982年去北戴河疗养时曾接见疗养员,认为省科协组织这项活动方向对头,符合 政策,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办了一件好事。
    省科协从1982年至1985年,在北戴河、连云港、庐山、黄山、广东从化等地共组织近百 期科技人员疗养,共有6200人参加。地、市、县科协(包括农场、铁路系统)就有科技人员 7333人次参加疗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