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编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以下简称省社科联),是由全省社会科学各学会、研究
会和协会联合组成的学术性群众团体。
省社科联的宗旨是:“在中共黑龙江省委领导下,团结和组织全省社会科学各学术团体
,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以四化建设为中心,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促进我省社会科学事业的繁
荣和发展,为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
社科联的任务按照章程的规定是:领导和协调各学会、研究会和协会的工作;有领导有
计划地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推动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组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评奖活
动;组织社会科学的咨询服务工作;编辑、出版会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黑龙江省尚没有社会科学的专业学术团体,当时社会科学工
作者人数不多,不能形成队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中共黑
龙江省委在向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进行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的宣传教育的同
时,高等院校增多,并普遍开设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课程;再加上省和地(市)、县三级
党校与各种干部学校的建立,培养了一批马列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专业人才。通过院校的培
训和工作实践的锻炼,黑龙江省逐步形成了一支主要由大专院校和党(干)校社会科学专业
课、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师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理论宣传干部及职工业余学习理论积极分
子组成的社会科学工作者队伍。
1958年,毛泽东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随
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也即将到来。全省社会科学工作者,在上海、
天津等地相继成立社科联组织的鼓舞下,迫切地要求组织起来,走向社会,深入实际,研究
现实,从理论上阐释、回答现实生活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
量。
中共黑龙江省委于1958年3月26日,批准成立省社科联筹备委员会,任命哈尔滨军事工程
学院教授沙克为筹备委员会主任,领导组建省社科联的全面工作。1958年7月19日,省社科联
筹备委员会在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召开大会,正式成立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
省社科联建立27年来,经历了初创、被迫解体和恢复发展三个阶段。
一、初创阶段
省社科联创建伊始,就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性群众团体必须遵循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
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政治方向,紧密配合当时党的中心任务,大力地开展普及宣传和研究探讨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术活动,促进了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哲学
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
(一)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及工作
为了配合当时全国掀起的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运动,省社科联把面向会员和人民
群众,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及工作,作为经常的任务。具体做法:一是利用本会
刊物和省广播电台进行宣传:从1959年3月至1960年3月止,在《社联通讯》(内部刊物)上
开辟《哲学讲座》专栏,连续刊登由省社科联主任沙克撰写的《辩证唯物主义》讲稿,供会
员学习;同时,还与省广播电台联合举办《哲学讲座》,向全省干部群众普及哲学知识。二
是组织部分理论水平较高的会员,利用业余时间,在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讲演厅,为会员、
机关干部和工农群众举办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著作专题辅导讲座。哲学学科的辅导讲座内
容有: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
义》、毛泽东《实践论》和《矛盾论》等;经济学科的辅导讲座内容有马克思《资本论》等
。据不完全统计,这一阶段举办讲座100余次,听众达数万人次。通过举办专题辅导讲座,提
高了会员和干部、群众的理论水平,还培养出大批学习理论的骨干,促进了全省学习马列主
义、毛泽东思想运动的深入发展。
(二)开展学术研讨活动
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开展学术研讨活动。从
1958年8月起到1959年5月止的10个月时间内,省社科联召开过关于资产阶级式的权力问题、
关于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问题等理论讨论会10余次。19
59年6月25日,省社科联召开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讨论会。同年11月
7日至17日,省社科联与省商业科学研究所在哈尔滨市联合召开了全省经济学理论讨论会。
1959年7月27日至31日省教育学会召开教育学学术讨论会。1960年,省经济学学会两次举
行大型理论讨论会,讨论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理论、以农业为基础按排我省国民经济
、我省农业机械化、人民公社的巩固和发展等问题。省历史学会举行党的建设、阶级斗争、
民族、农民等问题的专题讨论会。此外,省社科联还注意开展与兄弟省、市的学术交流,曾
派部分会员参加全国和东北地区的学术研讨活动;多次邀请全国一些知名学者,如中国科学
院语言研究所代理所长吕叔湘、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和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杨公骥等来省讲学
。省内广大会员通过上述学术研讨交流活动,活跃了学术思想,深化了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
的认识,提高了科学研究能力。
(三)涌现一批学术研究成果
省社科联在大力开展学术研讨活动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仅
1964年下半年,就写出论文250余篇。1960年,省社科联编写了《哲学讲义》、《政治经济学
讲义》、《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三部教科书。此外,沙克撰写的《辩证唯物主义讲义》和
王树本撰写的《逻辑学讲义》两书,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四)积极、慎重地组建省级学会
省社科联在大力开展学术活动、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同时,积极、慎
重地组建了9个省级学会。自1959年2月起,到1966年1月止,省社科联先后组建起了省历史学
会、省教育学会、省经济学学会、省哲学学会、省逻辑学学会、省语言文学学会、省中共党
史教学研究会、省自然辩证法学会、省外国语学会。全省社会科学中主要的基础学科都建起
了省级学会,为广泛地团结、联系社会科学工作者,开展学术活动,提供了组织保证。同时
,省社科联还与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等市的市委宣传部,酝酿筹建市级社科联和市级
学会组织。佳木斯市,在市委的直接领导下,于1959年8月3日正式成立市级社科联。
但是,由于受当时“左”的思想影响,省社科联也曾错误地提出要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
研究领域进行“思想斗争”的口号,以致在一个时期的学术讨论中,不能严格区分政治立场
与学术思想的界限,错误地批判了一些学术观点,伤害了一些好同志,因而阻碍了哲学社会
科学事业的发展。这个历史教训是深刻的。如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开展“学术论战”的影
响下,省社科联从1964年6月开始,也开展了哲学社会科学“大论战”,号召所属学会及广大
会员参加。在这场“学术论战”中,省社科联和所属学会,共召开大、小讨论会130多次,撰
写文章250余篇。省哲学学会曾开展对“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合二而一”、“时代精
神汇合论”等问题的批判;省经济学学会开展对“综合经济基础论”的批判;省语文学会开
展对“人性论”、“无差别境界”的批判。此后,省语文学会还开展对电影《林家铺子》、
《不夜城》的批判。在这些批判中,很多文章把学术观点的分歧当做政治立场批判,甚至做
出错误的政治结论,因此,伤害了一些好同志。
二、被迫解体阶段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全盘否定“文化大革命
”前十七年哲学社会科学战线的成绩,诬蔑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资产阶级的大染缸”,搞
的是“黑线专政”,是“资产阶级的一统天下”,必须“拆庙搬神”,必须“打倒在地,再
踏上一只脚”。全省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也遭到疯狂的迫害;大批学术理论工作骨干受到残
酷的斗争和无情的打击;
有的被遣送到边疆或偏僻的农村;有的无奈改行从事其它工作;有的甚至被残害致死。
与此同时,省社科联及其所属学会组织和市级社科联,也被“勒令”
停止一切学术活动。
1968年9月,省社科联机关全体人员被迫集中到“省宣教系统学习班”,接受“审查”批
斗。之后,人员下放到农村劳动,使全省成立八年之久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性群体团体被迫
解体,社会科学战线遭到灾难性的破坏。
但是,在那是非颠倒的岁月里,省内社会科学战线,仍然有许多立场坚定的同志,不怕
打击,不随风跑,执着地追求真理,勇敢地捍卫真理。如在林彪竭力鼓吹“顶峰论”时,有
的同志不仅平日公开表示反对把毛泽东思想说成是“顶峰”的观点,而且在他们为此而遭受
迫害时,仍然不放弃自己的观点,表现出了一个社会科学工作者,为了坚持真理而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三、恢复发展阶段
1976年10月,党取得了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伟大胜利,结束了我国十年动荡、混乱的
状况。之后,在党中央统一部署下,立即开展了揭批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群众运动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
指导方针,做出了把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展示了我们
伟大社会主义祖国光辉灿烂的前景。
中共黑龙江省委为了推动全省人民学习、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发展社会科学,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于1978年年初开始酝酿恢复省社科联及其所属学会的组织机构和
学术活动。1978年5月5日,中共黑龙江省委下发了《关于恢复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的
通知》。
1978年8月9日至15日,省社科联联合召开第三次代表会议,恢复重建了组织机构。此后
,省社科联认真地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省广大社会科
学工作者,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学术活动。据统计,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85年底
为止,省社科联及所属学会共召开学术讨论会4393次,参加学术研讨活动的有115800多人次
,参加交流论文23581篇;全省社会科学战线出现了学术活动日趋活跃、学会组织迅速发展、
工作领域逐渐拓展、工作质量不断提高、社会科学战线更加团结、社会科学事业空前繁荣的
新局面。
(一)围绕党的工作重心,开展多种学科、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
省社科联重新组建之后,首先做的工作就是大力组织全省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多种
学科领域,以多种活动形式,深入地开展对林彪、“四人帮”反动思想的揭发批判,以便使
广大群众在思想、理论上分清是非,捍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纯洁性。仅1979年1年,省
属各学会就围绕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主题,召开大型讨论会28次,参加人
数达3000多人次,撰写论文822篇,其中在中央和省级报刊上发表的29篇。
(二)面向实际,探讨研究改革问题,普及社会科学知识
为了促进改革、开放的实行,自1983年以来,省社科联十分重视并部署所属学会面向实
际,大力开展关于改革问题的学术研讨活动,提出了不少有见地、有价值的学术研究成果。
据1985年的不完全统计,召开改革问题讨论会达46次,仅省社科联召开的多学科的改革专题
讨论会就有7次。
省社科联发挥各学会专业人才集中、知识密集的优势,要求大力进行开发智力,做好培
养人才的工作。从1979年起,省逻辑学学会、省文学学会、省企业管理协会、省家庭教育研
究会、省语言学会等陆续举办各种类型的专业培训班和业余高等院校,为国家培训了大批专
业人才。
(三)开拓新的工作领域,发展社会科学事业
为了推动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省社科联上下勤奋工作努力开拓新的工作领域。这主要
表现在开展全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开展咨询服务、加强省际学术交流和开展国际
学术交流等项工作方面。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中发[1982]48号文件《关于转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座谈
会纪要〉的通知》精神,鼓励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研究探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
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多出好的科研成果,省社科联于1984年4月至10月,组织开展了黑龙
江省第一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工作。依照省的评奖条例规定,分一、二、三等奖,
参照自然科学评奖办法,一等奖发给同等数额的奖金。
省社科联系统的咨询服务工作,是1978年省社科联恢复建制之后新开拓的工作领域。19
85年之前,开展咨询服务工作的除省社科联本身外,有省企业管理协会、省机械工业会计学
会、省农场管理学会、省法学学会、省会计学会、省家教学会和齐齐哈尔市社科联、牡丹江
市社科联等8个单位。省社科联主要开展了为领导部门决策服务的咨询工作。
省社科联恢复建制之后,一方面注意加强同兄弟省、市的学术交流,一方面还注意开展
国际学术交流。无论是同兄弟省、市的学术交流还是开展国际学术交流,都是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办法进行。据不完全统计,我省社科联及所属学会承办和参加的全国或兄弟省
、市的学术研讨会89人次;邀请或接待外国学者来访、讲学24人次;我省学者应邀出国访问
、讲学11人次。这样,就使我省的社会科学学术活动由封闭转向开放,促进了我省社会科学
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四)发展学会组织
省社科联恢复建制之后,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学会组织和地、市社科联组织得到了迅
速的发展。“文化大革命”前,省社科联只建立了历史学、教育学、经济学、哲学、逻辑学
、语言学与文学、中共党史、自然辩证法、外国语言等9个省级学会。1978年省社科联恢复建
制之后,发展新建了会计学、财政学、图书馆学、科学社会主义等65个学会,加上原建的9个
,学会总数达74个,是“文化大革命”前学会总数的8倍多。省属学会会员人数由“文革”前
的1400人发展到14000余人,是文革前会员总数的10倍。“文化革命”前期只有佳木斯市1个
市级社科联组织。1978年之后,在所属地、市党委的领导之下,先后又建立起齐齐哈尔、双
鸭山、黑河等9个市、地区级社科联组织。现在,省社科联已经成为我省社会科学学科门类众
多、科研能力较强、人才集中、组织健全的社会科学学术性的群众团体。
省社科联从1958年7月19日成立之日起到1985年底为止的27年间,除了在发生动乱的“文
化大革命”10年中受到灾难性的破坏外,在实际开展工作的17年间,尽管有过失误,有过教
训应该吸取。但是,在中共黑龙江省委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在全省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
支持下,省社科联仍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学术活动日益活跃,工作领域有所拓
宽,为现实服务的项目不断增加,科研成果日趋增多,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科学工作者
队伍逐渐壮大,全省社会科学战线出现团结奋进、欣欣向荣的局面。实践证明,省社科联是
全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起到了党和政府联系、团结全省广大社会
科学工作者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纽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