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
一、领导机构
黑龙江省社科联的领导机构是会员代表会议和由它选举产生的委员会。按照《省社科联
章程》的规定,会员代表会议每五年举行一次。会员代表会议的职权是:听取和审议委员会
的工作报告;讨论并决定本会工作任务和重大问题;修改章程;选举产生委员会。在会员代
表会议闭会期间,委员会执行代表会议的决议,领导省社科联的全部工作。在委员会闭会期
间,由委员会选举产生的正副主席(主任),行使委员会的职权。正副秘书长,在正副主席
(主任)的领导下,处理省社科联的日常工作。省社科联自成立起到1985年,共召开四次代
表会议。
1958年7月19日,省社科联筹委会在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召开省社科联正式成立大会。这
是我省有史以来,社会科学界第一次盛况空前的大聚会。参加会议的人员来自省、地、市委
党校,大专院校,在职干部业余政治学校和中等学校的政治理论教员,以及党政机关、企事
业单位的业余理论研究人员共800余人。此外,还有我省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的部分会员
代表和部分有关单位的负责同志应邀列席会议。
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王一伦出席大会并讲话。省社科联筹委会主任沙克向大会作了《社
科联筹备经过和社科联工作性质、任务以及1958年下半年工作计划的报告》。《报告》指出
,省社科联是在省委直接领导下,团结与组织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开展哲学社会科学学
术工作和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群众性团体。
省社科联的主要任务是:
1.动员本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彻底改造资产
阶级思想,树立与巩固共产主义世界观。
2.组织和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工作,特别是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
设和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以及黑龙江地区的实际问题进行理论研究。
3.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思想和现代修正主义。
4.协助有关部门培养又红又专的理论队伍。
5.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普及工作。
最后,大会通过了《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简章》,选举了于林等35人组成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委员会。
省社科联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名单(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林、牛乃文、王树本、王若平、王雁冰、戈果、韦延年、叶芳、白汝瑷、刘桂峰、刘
亚明、刘振荣、沙克、吕清、杜光预、延泽民、李东坡、卓明、吴希曾、赵黎生、徐维福、
寇赓贤、奚介凡、梁志超、黄耕夫、冯瑞兰、曾彦威、张恒轩、张向凌、张天恩、张憬生、
邹宝骧、邹问轩、杨锦山、骆子程。
1985年7月20日,省社科联召开了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会上选出了常务委员15人、主任
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4人及秘书长1人,并研究确定了1958年下半年的工作计划。
省社科联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名单:
主任委员:沙克
副主任委员:刘亚明、冯瑞兰、曾彦威、邹宝骧。
秘书长:韦延年
省社科联第二次代表会议,于1963年7月11日至12日在哈尔滨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省社
科联第一届委员会的委员、省属各学会理事长、理事和各学会代表130余人。
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王一伦、省宣传部副部长张恒轩出席会议讲话。
省社科联第一届委员会主任沙克在会上作了《省社科联第一届委员会会务工作报告》。
会议通过了修订的《省社科联简章》;选举张恒轩、丁哲民等53人为省社科联第二届委
员会委员。
省社科联第二届委员会,选举了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5人,常务委员21人,秘书长
1人。名单如下:
主任委员:张恒轩
副主任委员:丁哲民、杜若牧、王树本、邹宝骧、冯瑞兰
常务委员:丁哲民、王树本、王雁冰、王超尘、方铭竹、孙质夫、李哲、杜光预、杜若
牧、吕冀平、邹宝骧、吴子文、戚佑烈、常杰民、冯瑞兰、张玉瑞、张志岳、张聿飞、张恒
轩、杨锦山、董福长。
秘书长:李哲
1964年2月,增补刘毓华为省社科联第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待召开第二次全体委员会
议选举确定。
1964年7月,增补吴冈为省社科联第二届委员会副秘书长,待召开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选
举确定。
1966年初,省社科联第二届委员会召开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鉴于有4位委员因工作调动
离开我省,有两位委员病故,增选刘毓华、吴冈等23人为省社科联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委员
总数达74人)。增选的委员名单如下:
于德有、王金陵、王禹明、刘青萍、刘载生、刘毓华、安生瑞、李天珉、李若谷、陈楚
祥、吴冈、姜厚义、高铁、高泽民、高煦亭、梁一民、梁志强、张元亮、张炳权、崔凤淳、
赵宇衡、赵硕欣。
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省社科联第二届委员会,被迫停止工作。
省社科联第三次代表会议,于1978年8月9日至15日在哈尔滨市隆重召开。这次会议是在
省社科联被迫停止活动11年之后,我省社会科学战线一次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会议。参加会议
的代表有全省社会科学战线有关单位的领导同志和理论宣传干部,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的专
家、教授、教师和研究人员,以及工农业余理论骨干等380多人。
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李力安、李剑白,省委常委关舟、王钊、陈元直等出席了开幕式。
李剑白代表中共黑龙江省委在会上讲话。陈元直在会上作了题为《高举毛主席伟大旗帜,为
繁荣和发展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而奋斗》的工作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于光远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负责人应邀出席会议,并分
别就运用经济规律改进经济管理和真理标准问题作了学术报告。
辽宁、吉林两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代表和我省计委、科委、工交办、文教办、总工会、
共青团省委、妇联、文联、科协、军区、驻军等有关单位的负责同志应邀到会并向大会祝贺
。
代表们就省社科联如何开展工作,以及繁荣和发展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问题,进
行了深入的讨论,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会议认为省社科联今后的主要任务是:
1.要承担起在思想理论领域内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彻底粉碎林彪、“四人帮”的反动
思想体系,完整、准确地研究、阐述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任。2.要解放思
想,面向实际,大胆探索、研究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实现党在新
时期的总任务服务。3.认真搞好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促进社会科学事业的新跃进。4.广泛
团结专业的和业余的社会科学工作者,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社会科学大军。
与此同时,省社科联还要大力进行组织建设:立即恢复省社科联所属的原省哲学学会、
省经济学学会、省中共党史学会、省历史学会、省语言文学学会等的组织机构;积极、慎重
地组建新的学会,以适应社会科学发展和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注意做好所属学会的巩固、整
顿工作;要创造条件逐步健全省社科联的办事机构。
1978年8月15日下午,与会代表讨论通过了《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章程》。
在经过充分酝酿、讨论基础上,选举陈元直、延泽民等87人为委员,组成省社科联第三届委
员会。省社科联第三届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选出省社科联第三届委员会主任1人
,副主任14人。
省社科联第三届委员会委员名单(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天超、于冀波、于德有、王景、王长富、王庆功、王兴华、王照川、王玲云(女)、
王禹明、王雁冰、龙虹飞、邓连科、方铭竹、叶方、叶长荫、白汝瑗、冯伯录、冯超凡、石
宝仁、江村、孙钊、孙镁耀、许白天、刘民声、刘振荣、刘培顺、安生瑞、吕冀平、吕伯炎
、那德木德、李英、李军、李哲、李彰、李惠华、李志臣、李国栋、陈隄、陈元直、陈冰岩
、陈楚祥、杨辉、杨锦山、陆辉、时永发、严希仁、吴希曾、吴修林、延泽民、邹宝骧、卓
明、董琦、董守玉、董福长、张雁、张玉瑞、张聿飞、张向凌、张志岳、张恒轩、金宇钟、
房定辰、范润祥、赵宇衡、赵泽民、赵洁新、赵献忠、姜厚义、高骞、高泰夫、奚介凡、阎
宝宏、徐昶、凌融、戚佑烈、梁志超、梁栋义、常杰民、龚赞麟、彭云、游寿、葛棠、赫
贵成、熊映梧、滕永海、魏淑琴。
省社科联第三届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名单:
主任:陈元直
副主任:延泽民、赵洁新、张向凌、刘振荣、叶方、张恒轩、杨辉、陆辉、邹宝骧、王
兴华、高骞、刘民声、李哲、赵宇衡。
秘书长:赵宇衡(兼)
1983年12月25日至28日,省社科联于哈尔滨市友谊宫,隆重召开了黑龙江省理论界纪念
毛泽东同志诞辰90周年学术报告会暨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第四次代表会议。出席会议的有
来自省社科联所属40个学会和各地、市社科联的代表共400余人以及省直有关部门、各群众团
体的负责同志应邀参加会议。辽宁、吉林两省的负责同志应邀前来参加会议。
12月25日上午举行开幕式: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李力安出席会议,中共黑龙江省委常委
、宣传部部长张向凌主持开幕式,省人大副主任陈元直致开幕词,李剑白同志代表中共黑龙
江省委在开幕式上讲话。辽宁、吉林两省社科联负责同志代表辽宁、吉林两省社会科学工作
者宣读了贺信,内蒙古自治区社科联给大会发来了贺电,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省科
协、省文联、省记协的代表向大会致贺词。
12月25日下午和26日,进行以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90周年为中心的学术交流活动。大会
收到交流的学不论又100余篇。代表们分别从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的建设、文学
、教育学等方面论证了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业绩和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
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论证了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对于坚持、发展毛泽
东思想做出的新贡献。
12月27、28日,举行省社科联第四次代表会议。中共黑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向
凌作了题为《努力搞好社会科学研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报告,李哲代表第三
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会务工作报告》。
代表们通过学习讨论省委领导的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必须贯彻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的精
神,搞好全面整党和清除精神污染的重大意义。审议、通过了省社科联第三届委员会的《会
务工作报告》。大家认为,省社科联自1978年8月重新组建、恢复活动以来,在中共黑龙江省
委的正确领导下,紧密地团结全省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结合党的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和社会
主义四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开展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学知识普及、咨询服务和
学会组织发展等工作,对于拨乱反正,揭发批判林彪、“四人帮”的反动思想体系,宣传马
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新的学科领域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开创了我省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新局面。整个社会科学战线的主
流是好的,发展是健康的。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社会科学战线还有缺点和不足,在学
术研究的某些方面,方针还不够明确,精神污染的现象也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应该认真地解
决这些问题。代表们还以中共十二届二中全会精神为指针,研究确定了省社科联今后的工作
方针。
12月28日,与会代表讨论并通过了《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章程》,决定将原黑
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更名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经过酝酿、协商,代
表们选举丁义成等129人为委员,组成省社科联第四届委员会。接着,省社科联第四届委员会
召开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选举顾问4人,主席1人,副主席16人,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1人
。
省社科联第四届委员会委员名单(以姓氏笔画为序):
丁义成、干志耿、于德望、于冀波、马骏、马天超、马亚功、马国良、孔玉(女)、少
布、尹应淳、王莹(女)、王景(女)、王晶(女)、王之政、王文林、王伯英、王绍灿、
王宝成、王绍顺、王荫田、王桂芝(女)、王振俭、邓桂生、田杰、田棻、刘铁、刘坤、刘
民声、刘永勤、刘邦厚、刘国恩、刘怡昌、刘耀武、刘振荣、傅广诚、叶长荫、司玉璞、石
永清、石亮元、同玉金、冯伯录、冯秉智、孙云、孙克猷、孙伯祥、朱光、江村、毕光华、
曲更非、许德行、吕冀平、李之、李岱、李哲、李庆海、李祖培、李未青、张元亮、张向凌
、张志君、张志岳、张厚生、张国昌、张桂荣(女)、张恒轩、张恩宏、张维华、张惠芳、
(女)、张毓瑞、杜灿、陈堤、陈龙俊、陈冰岩、陈楚祥、何光裕、何清波、杨何生、杨尚
德、宋月涛、辛秀亭、官布、吴凤山、吴先业、范兆义、罗会文、宛西林、金宇钟、金恩泽
、周春颐、柳定华、陆振东、赵英奇、赵宪民、赵洁新、赵黎生、赵耀先、洪松涛、姜荣萱
、姜厚义、高骞、高文风、高泰夫、梁大华、梁志强、奚介凡、袁庆寿、徐国柱、徐昶、
耿宪章、唐文中、唐纯良、黄枫、黄寿宸、盛彦、戚佑烈、扈颖航、舒青(女)、游寿(女
)、鲁琪、韩化夫、彭瑞玲(女)、董福长、滕健、熊映梧、熊振威、薜连举、薜昌荣、戴
希培。
顾 问:李剑白、陈元直、程晓侯、邹宝骧
主 席:张向凌
副主席(以姓氏笔画为序):
邓桂生、田棻、江村、刘振荣、吕冀平、李岱、李哲、张恒轩、张维华、张毓瑞、赵洁
新、赵宪民、赵黎生、黄枫、戚佑烈、韩化夫
秘书长:范兆义
副秘书长:赵耀先
二、职能机构
黑龙江省社科联的职能机构,是根据社科联的性质和工作任务的需要而设置的具体工作
部门。它在省社科联正副主席以及正副秘书长的领导之下开展工作。
1958年7月至1966年夏季,省社科联在初创阶段,省社科联与省哲学研究所合署办公。省
社科联的职能机构,只设有一个办公室,工作人员起初只有1至2名。后来陆续增加,到1965
年底,共有10人。这个办公室主要完成两项工作:一是负责学会的组建、管理工作和组织开
展学术活动;二是编辑、出版学术刊物——《社联通讯》和《思想动态》。
省社科联创建之初,办公地址设在哈尔滨市南岗区龙江街20号;1963年,迁至花园街12
4号。
1966年夏季至1978年4月,“文化革命”中,省社科联的领导机构和职能机构一并被“砸
烂”,绝大多数人员遭到批斗和迫害,后来被下放农村进行“劳动改造”。1978年5月5日,
中共黑龙江省委下达黑办发[1978]34号文件,决定恢复省社科联,其下设一个办公室和一
个刊物编辑组。省社科联仍与省哲学研究所(1980年6月改为省社会科学院)合署办公。
1980年11月20日,省编委黑编[1980]243号文件,批准省社科联增设学会工作处。
1983年5月24日,中共黑龙江省委下发黑组干字[1983]415号文件,决定省社科联分设
,为单独建制。
1983年8月19日,省编委黑编[1983]107号文件,批准省社科联学会处改为学会工作部
;批准省社科联建立《社会科学动态》编辑部。1984年12月21日,省编委黑编[1984]171号
文件,批准省社科联建立史志办公室。1985年5月10日,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黑宣刊发[1
985]21号文件,批准省社科联《社会科学动态》编辑部改为《学术交流》编辑部。
到1985年底,省社科联设有办公室、学会工作部、《学术交流》编辑部、史志编辑办公
室4个处级职能部门。在编职工35人,其中干部28人、工人5人、离休干部2人。
三、附设机构
根据黑社联发[1984]15号文件决定,1984年11月3日,省社科联成立劳动服务公司。这
个机构是为了解决本单位职工子女就业和本单位生活服务部门缺乏编制的困难而建立的集体
所有制、自负盈亏的附设机构。现有经理1名、工人7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