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语言、文学和教育学科

  一、对语言学的讨论
    1980年12月26日至30日,在哈尔滨召开年会,收到论文75篇。与会者就“暂拟系统”等 问题进行讨论。
    对于“暂拟系统”中的一些学术观点,许多人提出不同看法。主要意见是:①副词的归 类。有的认为,“暂拟系统”把有无实在意义、能否充当句子成分、能否单独回答问题作为 划分实、虚词的标准,并据此将副词划归虚词,其结果与划分虚、实词的标准是矛盾的。就 其充当句子成分、单独回答问题来说,副词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至于意义,虽不如动词、形 容词那样具体实在,但比介词、助词还是实在得多。就是比起名词之中的一些抽象名词如思 想、意志、性质等也虚不了多少。副词划为实词是合适的。②实词的附类。有的认为,附设 那种所谓的既属于所附的词类,而又与所附的词类不完全相同;既是实词,又比实词虚的附 类,是不伦不类的。它混淆了实、虚词的界限,也混淆了大类和小类的界限,既不科学,又 嫌繁琐。他们主张:把判断词“是”应列入动词行列,取消判断词之说。③介词提前宾语问 题。有的认为:“暂拟系统”主张介词可以把宾语提到动词之前是不妥当的。因为介词不可 以独立进入句子,必须组成介词结构方能进入句子。如果介词后面的词语是宾语的话,介词 就无法处理了。这类句子中介词后面的词语已不再是宾语,而是为了表达上的需要,与介词 组成了介词结构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介词在这里的作用不是将动词宾语前置,而是改变原 句的结构。④偏正结构是否可以充当句子成分。有的认为,“暂拟系统”承认词组,但不承 认偏正词组可以充当句子成分,一定要挑出偏正词组的中心词做句子成分,这就把句子和词 组两个平面的结构成分放到一个平面上来分析了。结果破坏了句子的层次关系。这可能是过 于拘泥于句子成分的“多分法”所致。结论是:偏正词组是可以做句子成分的。⑤动词是否 可以做状语。有的认为,“暂拟系统”把“他哭着说”这类句子看为连动式,是两个动词之 间的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是不准确的。应把两个动词之间有修饰关系的连动式处理成状语 加谓语。应缩小连动式的范围,只把那些有明显连续动作的处理成连动式。
    与会者还探讨了现代汉语反义词的性质和语义结构、“进行”类动词谓语句、复子句、 东北方言的程度副词、总分复指与总分复句的区别、文字改革等问题。一些同志还对古汉语 中的词类活用对词义引申的影响、文言虚词“之”的作用及性质问题;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如 何加强口语能力、说写能力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1982年12月,在哈尔滨市召开第二次语言学会学术年会,有120人参加,收到论文69篇。 会议对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字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讨。
    在文字改革方面,有的提出,“推广普通话和语言教学相结合”的提法不妥。主张教学 普通话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有的认为,推广普通话不单是解决语音的问题,还要强调使用 普通话的重要性。
    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有的认为,词语教学往往被看作是扫除语文障碍,而得不到应有 的重视,这种情况应当改变。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 基础。当前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来加强词语及语言其它方面的教学。要从听、说、读、 写四个方面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省外国语言学会,于1979年7月5日,在哈尔滨市召开学术年会,有90名外语工作者参加 ,收到学术论文22篇。会上,有的对当今世界语言、外语教学新学派、应用语言学原理进行 探索;有的对传统的翻译标准提出新看法;有的提出“功能教学”新说。
    1984年5月,在哈尔滨市召开了第二次学术年会,有164人参加,收到学术论文164篇。会 上,有的对外语教学中的“四会”提出看法。认为,外语教学既要达到听、说、读、写四会 ,又要培养学生全面掌握外语的能力。会上,有的就生成语法、修辞学进行了探讨。
    二、对中国文学的讨论
    (一)对萧红作品的研讨
    1981年6月14日至18日,省文学学会与省作家协会、省文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纪念中国30年 代著名左翼女作家萧红诞辰七十周年大会。全国著名作家塞克、萧军、舒群、骆宾基以及北 京、上海、天津、辽宁、吉林和我省的萧红研究者80余人参加大会。应邀参加大会的还有美 国旧金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副教授葛浩文博士和东京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前野 淑子女士。会上,有14名中外学者宣读了他们研究萧红及其作品的学术论文。与会者对萧红 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特色、对她的文学创作生涯,做了比较深入的研讨。大家认为,这位生 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30年代杰出的左翼女作家,在不到十年的文学创作中,就写出近百万字 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强烈地表现了她那反帝反封建的爱国 主义思想、感情和崇高的革命思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她应给予公正的评价。会议期 间,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李剑白到会讲了话。
    1982年3月13日至15日,在呼兰县召开纪念萧红逝世40周年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是由省 文学学会、省作家协会、省文学研究所和呼兰师范专科学校联合举办的。出席这次会议的有 来自北京、广东、福建、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市的萧红研究者63人,收到论文64篇。 会上,大家从萧红的作品研究入手,比较深入地探讨了萧红的创作思想、创作道路、艺术成 就和艺术特色。
    1984年6月14日至17日,由省文学学会与呼兰师范专科学校联合举办的萧红学术讨论会在 呼兰县召开。来自上海、北京、辽宁、吉林、江西和黑龙江的萧红研究者60余人参加会议。 日本国村田裕子女士应邀参加了会议。大会收到论文40余篇。与会者对萧红作品的思想和艺 术成就从3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是萧红作品中的美学思想。主要观点有:①萧红对日寇统治下的斗争生活并不太熟悉 ,她耳闻要比目睹的多,但她却要努力去写抗日题材,这就是她美学理想的顽强表现。她让 那些遭受苦难最深重的农民甚至妇女喊出不愿做亡国奴的呼声,其震撼人心的强度是可以想 见的,她作品的美学价值也由此而产生。②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里, 反封建为作家在创作中所要表达的美学理想有着比较牢固的稳定性。萧红的《呼兰河传》就 是这种美的稳定性发射出的光辉异彩。③萧红习惯于以悲剧美感的艺术手法来体现其美学理 想,这是她所有作品的共同点。④萧红作品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匀称和谐的美,使人感到 了一种“童心美”,作品借助童稚回忆,一方面突出了艺术形象的真实性,一方面表现了情 感的纯洁性,这是构成萧红作品艺术性的不可忽视的主要因素。⑤萧红作品中创造的美,是 自然美、意境美、语言美的统一。
    二是萧红作品中的乡土特色。主要观点有:①萧红作品能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是因 为她的作品具有从东北农民苦难生活里浓缩出来的并且打着鲜明的时代和阶级印记的乡土特 色。这种特色,不是附加或硬嵌在作品中的,而是她整个作品的基本特色。②萧红作品中的 乡土特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运用客观写实的手法,把风景画和风俗画作为典型 环境的有机构成因素,并涂上鲜明的时代色彩;二是强烈的民族意识、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
    三是萧红作品中的人道主义因素。有的认为,萧红从小和“下层人”关系密切,脆弱的 同情心与日俱增,在短促的一生中,她没能彻底地投入到革命斗争中去改造自己、完善自己 ,人道主义感情便成为她无可奈何的唯一慰藉。她作品中的这种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感,虽然 动人,但毕竟是现实生活中的弱点、自我安慰之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性。
    (二)对文艺规律问题的研讨
    省文学学会于1981年6月24日至28日,在黑河市召开文艺规律讨论会。有30多名文艺理论 工作者参加。收到论文30余篇。会上,有的认为,探讨文艺规律,先要弄清文艺的本质、规 律与本质的相互联系。本质是指文艺的特殊性质。有的认为,研究文艺本质,势必联系到审 美客体与审美主体之间的关系;审美主体要正确地反映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必然有自身的感 受和体验,这是审美主体的感情问题,又是构成文艺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的提出,文艺规律 可分为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应重点探讨内部规律。有的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文艺规律的 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统一在一起的,彼此不宜截然分开。主张对于文艺规律划分内外的 人,其观点也不一样:有人认为文艺的外部规律主要包括文艺与政治、哲学、道德等上层建 筑以及经济基础的关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文艺内部规律主要包括作家的思维规律、情感 逻辑和艺术技巧。也有人认为,文艺既是反映生活,那么文艺与生活应是内部规律。还有人 认为,文艺内部规律应包括对作家本人的研究,如作家的经历、品质、才能和创作灵感等主 观因素。
    在讨论中,大家还就作家的情感在创作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深入体验生活、 艺术构思、艺术体现三个阶段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作家在创作实践中的情感活动与一般的 情感活动是有区别的。对于文艺创作的一般规律,有的用“形”、“情”、“隐”三字来概 括。“形”,是对生活形象化的反映;“情”,是创作激情,反映出时代的人民感情;“隐 ”,指技巧,意在言外,事贵详,情贵隐。有的提出,党要领导文艺,必须按照文艺规律, 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
    (三)对文艺现实问题的研讨
    1981年3月4日,在哈尔滨召开文艺如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讨论会。会议在 分析文艺战线形势时,有的提出,在社会主义文艺中,近年来出现了一些低级庸俗的东西, 舞台、银幕、书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爱情几乎成为文艺作品的中心,追求离奇古怪情节 的作品太多,塑造为“四化”而奋斗的最新最美的人物形象太少,暴露社会阴暗面的作品多 ,还有的作品不加批判地只写人的苦闷、堕落、自杀、仇恨社会、仇恨人间,但不给他们指 出光明之路,增强信心和力量。究其原因是依靠党的领导不够,放任自流,对错误的东西未 能及时批评,有的由于演出团体和出版单位实行自负盈亏的经济管理体制,为了追求利润, 去迎合低级趣味,把精神产品作为商品出售,只看票房价值,不看社会效果,甚至有些文艺 工作者把自己一些不健康的因素带进了文艺创作或演出活动中。与会者认为,社会主义文艺 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这不仅是党和人民对文艺工作者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文艺本 身的美感作用的美育作用。
    (四)对中国文学史的研讨
    1983年6月12日至14日,省文学学会在哈尔滨召开中国古代文学特点与文学史学术讨论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吉林师院、辽宁大学、辽宁师院 、沈阳师院等单位的学者应邀参加了会议。这是一次国内首次研究讨论中国文学发展特殊规 律的学术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中国文学史研究方向这一重大课题,涉及到中国文学史学的 建立、文学史的体系以及范畴、对象、内容等。
    对中国文学史学科的建设。一般观点认为,旧的文学史研究已经基本上解决了中国文学 史研究方向问题,是一个科学体系,现在所面临的任务是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它,因此,认为 现在国内多卷本文学史的编写正是在完成这一任务。另一种观点认为,旧的文学史只是作家 作品介绍分析、流派研究等,再加上一个概论性的资料汇集,是古代文学研究,而不是古代 文学史研究,因此,现在所面临的任务是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按照时代的要求建设相对独 立的、科学的、系统的中国文学史学科。中国文学史作为一门科学应当有特殊规定的对象、 内容、范畴和方法体系。
    与会者认为,对中国文学发展规律的探讨,首先必须深入到某个阶段、某个流派、某类 样式文学现象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然后才可以进行总的概括。
    会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出版的《文学研究动态》发表了这次会议纪要。《光 明日报》、《文学遗产》转载了这次会议纪要,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关于中国文学发展规律 与文学史编写的讨论。
    (五)对北大荒文学的研讨
    1985年,省文学学会与黑龙江大学、省文联等单位联合举办“北大荒”文学风格讨论会 ,有40名文学工作者参加会议。会议主要探讨3个方面的问题:
    1.如何从时间和地域界定“北大荒”文学?一种观点认为,北大荒文学应指狭义的垦区 文学。地域范围,即分三江平原及牡丹江以西的军垦农场部分;时间从50年代10万官兵开发 北大荒开始,到70年代40万知识青年奔赴北大荒,形成两代人的垦区文学,或者叫“开拓者 文学”。另一种观点认为,北大荒文学应以垦区文学为中心,包括整个黑龙江的乡土文学在 内,是一个广义的北大荒派。大家认为,我国当代文坛,确实存在一个“北大荒派”,这是 毫无疑问的。大家说,有了创作自由,不敢称派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今天应该把“北大荒派 ”的旗帜鲜明地举起来。
    2.“北大荒”文学风格的特点是什么?主要观点是:“北大荒”文学风格,可以从多角 度着眼进行研究。一是地域特色,如具有关东特色,是一种粗犷、壮阔的阳刚之美,称“大 派”;还有一种散发着沃野芳香的“小派”。二是表现在人物气质方面,许多作品突出地表 现了北大荒人粗犷、豪放和开拓进取精神,北大荒人性格方面豪情、重义、强悍、豁达等。 三是北大荒文学风格,通过语言特有的个性表现出来。
    3.“北大荒”文学的前景。有的认为,“北大荒”文学是东北乡土文学的一个分支,受 “东北作家群”文学风格的影响,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今天的时代 为“北大荒派”勃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对于新、老“北大荒”文学的作家,都存在一个如 何全面正确认识“北大荒”的问题。只要认真研究“北大荒”文学的特点,不断总结它的经 验教训,开拓前进,“北大荒派”有可能在新时期的文坛上站住脚跟,形成一种象美国西部 “开发文学”那样别具特色的流派。
    (六)对《红楼梦》的学术研讨
    1981年7月24日至30日,省《红楼梦》学会在牡丹江市召开学术讨论会,有30名红学工作 者参加会议。会议主要讨论《红楼梦》的艺术成就。对《红楼梦》总体构思和艺术结构的探 讨成了会上比较集中的议题。有的提出,《红楼梦》全书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通过十二钗 命运悲剧表现了重大社会主题。有的把《红楼梦》全书的结构概括为以贾宝玉为中心、金陵 十二钗为主体的单中心、多层次的结构。有的从《红楼梦》结构特点出发,探讨了《姽婳词 》在全书情节结构特点上的重要作用,认为《姽婳词》是贾家败亡的直接导火线。
    三、对外国文学的讨论
    省外国文学学会于1980年12月1日至4日,在哈尔滨市召开成立大会,同时进行学术交流 ,讨论以下4个问题:
    (一)对巴尔扎克评价问题
    有的认为,巴尔扎克的世界是复杂的、充满矛盾的,但其中进步因素是主要方面,消极 、反动因素是次要方面。他不是一个纯粹的彻底的保皇党。
    (二)对俄国古典作家的评价问题
    一是普希金诗歌中的爱国主义问题,有的认为,不能笼统地说普希金的诗歌都体现了爱 国主义思想,象《波罗金诺周年纪念》这首诗,就宣扬了沙皇的对外扩张主义。二是对陀思 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卡拉马卓大兄弟》,有的认为,是一部哲理小说,其意义不仅仅表现在 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具体描绘上,而且更在于提出了一系列带有根本性质的哲学问题,不仅对 于农奴制废除以后资本主义急剧发展的俄国,而且对于全人类都具有普遍意义。尽管陀思妥 耶夫斯基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是矛盾的,有的甚至是反动的。
    (三)关于外国文学研究中的批判继承问题
    有的认为,对于资产阶级的优秀文学遗产,应该在艺术形式、艺术技巧、艺术语言等方 面学习与借鉴。有的认为,应承认外国文学中的人道主义。从外国文学发展的史实出发,没 有把“人性论”说成是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的思想武器。人道主义如果可以比作一根“接力 棒”的话,应该把它接过来,不是随手丢诸一旁,而应该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取其精华, 存其真谛,为我所用。
    (四)关于西方现代派文学
    1981年11月10日至12日,省外国语学会在哈尔滨市召开年会。会上集中讨论了西方现代 派问题。与会者从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意识流、黑色幽默、现代派诗歌以及当代美国小 说等不同方面探讨了现代派文学的思想和艺术特征。有人认为,存在主义是许多现代主义文 学流派的思想基础,它本身就是一种积极人世的哲学,就是一种行动的哲学。存在主义在解 释“人”的来源时貌似荒唐,认为人从虚无中来。但这里面隐藏着一个很重要的人文主义思 想:人就是人,人是宇宙的中心,所谓万能的上帝是不存在的。有的人认为,荒诞派戏剧把 人降低到丧失了人的本质、完全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的“非人”,但不能因此而认为这个流 派是非人道主义的。不过这种人道主义有别于宣传的人道主义,它是资产阶级精神危机的产 物,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恶性发展条件下一部分丧失了社会根基的中小资产阶级 宗教信仰、哲学思想、道德伦理以及传统观念的破灭,因此它与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结下 不解之缘。
    四、对写作学的讨论
    省写作学会成立大会暨首次学术讨论于1984年8月1日至5日在牡丹江东京城召开。参加会 议的代表60余人,收到学术论文35篇。省长陈雷为大会题词:“繁荣文艺创作,为四化建设 服务”;全国写作学会会长臧克家、副会长裴显先、秘书长周姬昌分别给大会发来贺信、贺 电。辽宁、吉林、内蒙古等省(区)写作学会的代表应邀出席会议。与会者就写作理论研究 现状及发展动向、写作课教学改革、机关应用文写作、新闻写作、科技写作、文艺写作及写 作学与文章学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探讨。
    五、教育学、心理学的讨论
    省教育学会是1959年成立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省教育学会中分出高教学会 。后来又成立成人教育学会,广播电视高教学会。
    省教育学会于1959年6月15日至18日召开心理学学术讨论会,有60余人参加会议,会上大 家讨论心理学的对象、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等问题,争论最热烈的是心理学的对象和性质 问题。在讨论心理学对象时,有人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不研究映象 思想的本身,即心理内容,只研究形成这些映象思想的过程的规律,即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 转化的规律。另一种观点认为,心理内容和心理过程是不可分的,由此出发,心理学必须从 人的心理过程与心理内容相互联系和统一的观点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应该把心理内容和心 理过程放在同等地位。两种观点都能持之有效,言之成理,因而争论得十分热烈。
    对心理学的性质,有的主张是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科学;有的认为属于 中间性而偏于社会科学。
    1959年7月27日,省教育学会召开教育学学术讨论会,历时5天,有70余人到会。会议主 要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党的教育方针问题
    与会者认为,毛泽东的指示与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精神实质是一样的。一定社会 的教育,决定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并为其服务。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为无产阶 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的认为,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 我国教育总方针应该是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统一,教育目的是主要方面。有的则认为,二 者不能互相包括,一个是教育方针,一个是教育目的,不能互相混淆。
    2.教学中如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与会者认为,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指导思想、考虑教育过程中的特点。要从 教学的目的、任务、学科的特点出发,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的联系起来:要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并加强运用知识的实践活动,使“学”与“用”一致。
    1960年8月10日,省教育学会在哈尔滨召开教学改革问题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学校教师 、机关教育行政干部和科研人员等共80余人。与会者在讨论中指出,教学改革是教育革命的 继续和深入,同时也表现为一场先进和保守、正确与错误的思想斗争,把教育改革看成是方 法、技术问题是错误的。对资产阶级教育学中的“量力性原则”和“教育特殊论”等都作了 较系统的批判。会上,还着重讨论关于四个“适当”(适当缩短年限、提高程度、控制学时 、增加劳动)的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四个“适当”是辩证的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 ,忽视认何一个都会产生片面性。
    1963年3月4日~8日,省教育学会组织召开以“中小学基础知识教学与基本技能训练”为 主题的讨论会。会上先学习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中央有关指示。大家围 绕主体进行热烈地争论。
    1.关于在教学中要不要确定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问题
    有的认为,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教材内容都是基础知识,使学生把基础知识运用于实 际就是基本技能。有的则认为,基础知识就是系统的、文化的、科学的知识,不能用教学大 纲来代替。
    2.什么是基本技能
    有的认为,技能就是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智力与动作的活动方式; 有的认为,基本技能即是那些带有打基础性质的重要技能。至于智力,不必作为基本技能提 出来,因为各科运用知识的能力就包括了它。
    3.基础知识的范围问题
    大家的意见倾向于中、小学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基础知识。所以基础知 识,应该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所规定的范围内确定,不应该脱离它另找。
    4.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关系
    多数认为,一般地说,知识就是技能的前提,没有知识就没有技能;而技能反过来又扩 大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并巩固所学的知识。
    1980年10月16日,省教育学会在哈尔滨市召开学术年会,有130多人与会,收到论文91篇 。会议主要研讨的问题是:
    1.教育本质问题
    主要有四种看法:教育源于上层建筑;教育源于生产力范畴;教育既是上层建筑又是生 产力;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
    2.教育方针问题
    多数认为,教育必须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贯彻“教育必须为无产 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有的提出,要根据青少年的特点,进 行美育和生产劳动技术教育。有的认为,“两个必须”的提法应相应改变。
    3.教学规律问题
    一般认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共同活动、教学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注意在教学中研究 学生的心理活动是主要教育规律。有的提出教育规律主要有四条: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 系;学生已知和未知的关系;传授知识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关系;传授知识和发挥学生 智力的关系。还有的分析了教学过程中的诸要素和诸关系,从中找出十三条规律,如解决好 教师与教材、教法的矛盾;正确处理理解知识和巩固知识的关系;思想教育寓于知识教育之 中等等。
    4.教学质量问题
    大家提出了衡量教学质量的三条标准:看学生在德、智、体三方面是否都得到发展;不 能只看分数高低,要看学生能否掌握系统的、坚实的、丰富的基础知识,是否受到基本操作 训练,是否具有良好的观察力、思考力、自学力;看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质量。
    5.中等教育结构改革问题
    与会者认为,目前我国中等教育结构单一,普通高中过多,中等职业学校过少,学生中 多数升不了大学,就业又缺乏职业培训,这不适应当前国民经济发展和四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大家提出如下意见:调整现有中学,增设职业中学,加大中专、技工学校比例;恢复两种 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实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相应改革大学教育,试办工业、技工 师范学院;积极开展成人业余教育;改革教材,培训师资。
    1981年9月21日至26日,省教育学会在齐齐哈尔市举行第三届学术年会。有145人与会, 收到论文158篇。会议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智力能力、学校管理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并就今后如何开展教育科研活动进行讨论。1985年3月,省教育学会在哈尔滨市召开有200 人参加的教育改革理论讨论会。会上主要探讨普通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结构改革和如何大 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问题。
    1982年6月,省高等教育学会在哈尔滨召开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省的教育工 作者130多人,收到学术论文130多篇,重点探讨了加强教育科研工作问题。与会者提出,我 省今后高等教育研究任务是:要加强高等教育研究队伍的建设;搞好高等院校的教育科研规 划,落实研究课题,明确研究任务;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理论联系实际,为加强教育科学 研究,为创建具有我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而努力。
    1984年8月,在镜泊湖召开高等教育改革学术讨论会。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 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的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会议。国家教育部高教一司副司长郑启明介绍全 国高校改革的情况,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力群到会讲话。会上,曾探讨高校实行校长负责 制、改革领导体制等理论和实践问题。
    1983年11月15日,省广播电视高教学会在哈尔滨召开首届学术讨论会。有55人参加会议 ,收到学术论文20篇。与会者讨论怎样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大学;怎样办好电大, 为地方四化建设培养人才问题。
    1984年11月20日至22日,在哈尔滨市召开第二届广播电视高教学术讨论会。有60多人参 加会议,收到论文38篇。与会者认为,办好电大,要实行多层次、多规格和多学科的办学方 法,以利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从长远看,电大不但要办专科、本科,将来还要 培养研究生。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电大教材,以适应成人教育特点, 不应照搬本科教材的内容;教学管理工作要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