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全省第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

  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全省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从“左”的思想桎梏中挣 脱出来,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才能运用于专业工作之中,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 情况、新问题、新理论,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深入的探讨,创造出了大量的优秀研究成果。 据省教育学会统计:仅省教育学会直属各专业学科研究会自1979年起到1985年为止,共举办 学术研讨活动101次,交流学术论文达4726篇。大量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涌现,发展了社会科 学基础理论,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纷纷要求党和政府对 其中的优秀研究成果给予奖励。
    1984年,省社科联受省委、省政府的委托,组织举办了全省第一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 果评奖。在筹备阶段,经过民主协商之后,报请省委批准,建立以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省社科联主席张向凌为主任的,由全省知名学者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黑龙江省社会科 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委员会,作为常设的全省评奖领导机构,领导全省评奖工作。
    主 任 张向凌
    副主任 黄 枫
    
    
    韩化夫
    
    
    赵洁新
    委 员 李 哲 田 荼
    
    
    张国昌 张元亮
    
    
    冯伯录 吕冀平
    
    
    熊映梧 孙 云
    
    
    刘跃武 张志君
    
    
    关士勋 赵耀先
    
    
    孙庆林 石亮元
    秘书长 赵耀先(兼)
    副秘书长 石亮元(兼)
    省评奖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办评奖的具体工作。拟订了《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 果评奖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评奖条例》),作为进行评选奖励工作的暂行规则;商 请省财政厅划拨专款8万元,作为奖励和开展评选工作的经费。在评选过程中,省社科联始终 坚持贯彻相信会员群众、依靠会员群众、民主评议和实事求是的原则。经过各学会初评、专 家复评和省评奖委员会终评——三级评审,评定154项论著获得黑龙江省第一次社会科学优秀 科研成果奖。这是建国35年来,黑龙江省第一次为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颁奖。省委决定:社会 科学研究成果最高级别的奖金要同自然科学研究成果最高级别的奖金数额相等。这次评奖所 设的奖励级别和各级的奖金额是:一等奖3000元;二等奖2000元;三等奖1000元;四等奖50 0元;五等奖200元。
    这次获奖的成果,全部是会员们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公开发表的社会科学论文或 专著。这些获奖成果都具有理论联系实际、观点新颖、见解独到的特点,体现了作者严肃的 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黑龙江省举办第一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是全国最早为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颁奖 的省份之一。这次评奖,不仅对全省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震动很大,而且在全国社会科学界 也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一、省属学会、协会、研究会初评
    1984年4月3日,省社科联向全省各学会、协会、研究会下达《关于召开社会科学优秀成 果奖励大会的通知》,要求省属各学会、协会、研究会成立评奖委员会,负责初步评选本会 会员申报参加本次评奖的科研成果;在7月1日前,把初步评选出的优秀成果上报省评奖委员 会进行复评。
    5月,省属各学会、协会、研究会,按照省社科联4月3日通知的要求,开始接受申报和成 果初评工作。
    参加全省第一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的单位共有46个。这些参评单位,有的在本 会理事会的领导下,推选出7~9位学术水平较高、德高望重的同志组成学会初评领导机构— —成果评审委员会,领导本会成果初评工作;绝大多数单位则以本会常务理事会代行成果评 审委员会职责,领导本会的成果初评工作。据统计,全省申报参加初评的成果共计1100项。
    在初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学会、协会、研究会的评审人员都能按照《评奖条例》的规 定,认真地审读成果,客观、公正地评议成果。各初评单位,都运用投票表决、票数超过2/ 3为有效的办法确定成果的等级和取舍。各参评单位经过5、6两个月的初评工作,共评出451 项成果,向省社科联推荐参加联合复评。
    二、联合复评
    8月中旬,省社科联党组为了搞好联合复评工作,组建了复评领导组和复评评审组。复评 领导组由韩化夫(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哲(省社科联副主席、副研究员)、范 兆义(省社科联秘书长)、赵耀先(省社科联副秘书长)、石亮元(省社科联学会工作部部 长)、孙庆林(省委宣传部理论教育处处长)、王莹(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教系主任、副教授 )、董玉魁(省金融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滕健(省教育研究所所长、副教授)、张志 君(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教系副教授)、孙云(黑龙江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刘耀武(黑龙江 大学日语系主任、副教授)、于德有(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13人组 成。韩化夫任组长,李哲任副组长。
    联合复评评审组成员,由各参评单位派出的67位学者担任。按学科性质相近结组的原则 分成7个复评小组:第一小组为理论经济学科评审组,由王莹任召集人;第二小组为部门经济 学科评审组,由董玉魁任召集人;第三小组为教育学科评审组,由滕健任召集人;第四小组 为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评审组,由张志君任召集人;第五小组为哲学、逻辑学等学 科评审组,由孙云任召集人;第六小组为文学学科评审组,由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 副教授李之任召集人;第七小组为语言学科评审组,由刘耀武任召集人。
    联合复评前夕,省社科联党组召开了复评工作全体人员座谈会,把这次复评工作的任务 、意义、指导思想、方法、程序、步骤以及复评的等级标准、《复评工作人员守则》等,向 大家作了说明,并请大家讨论,出谋划策。
    8月20日至24日进行联合复评,各学科评审小组,把各初评单位报来的451项初评成果按 专著、教材、通俗读物、工具书、论文(包括调查报告)、译著分为六类逐类进行评审、定 等、编号。
    联合复评过程中,复评领导组始终要求各学科评审小组,必须贯彻依靠学者、民主评议 、坚持标准、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进行评审。复评之初,大家感到评审标准不好掌握,希望复 评领导组拿出各等级的“标杆”来供大家参照。领导组认为,各学会选派来评审的同志,都 是各有所长的专家,只有请他们按照标准认真评选,才能把“标杆”选好、选准。因此,复 评领导组立即组织评审组全体同志进行试评,经过大家共同探讨和激烈的争辩,终于评出了 公认的“标杆”。
    在评审小组中有些同志,由于带着“要不辜负学会重托”的思想而来,所以评审一开始 ,就出现了为自己学会争取多评的苗头。复评领导组立即召开会议,请大家对此进行议论。 通过议论,大家认识到,如果评审人员都为自己学会争上项目,势必会以自己的主观意愿取 代评奖的客观标准,而使评奖成为“争奖”。这样,就违背了进行评奖的目的和宗旨,也辜 负了广大会员的期望。因此,复评领导组在大家讨论得到共识的基础上,宣布了一项决定, 各评审小组的成员,虽然来自各个学会、协会、研究会,但并不是代表本单位来争奖的,大 家都是省评奖委员会请来进行复评工作的专家。因此,大家应该按照评奖标准公正地进行评 审,决不应该为本学会争奖。思想认识统一之后,联合复评工作就得以健康地进行。
    复评前,省社科联曾给各学会分配推荐上报参加复评成果的数额,致使参加复评成果的 总数,多于计划授奖总数的两倍。复评开始时,复评领导组曾拟采取按比例“砍一刀”的办 法来解决。但各参评单位对这个办法持反对意见。为了妥善地解决这个问题,复评领导组查 阅了十个学会上报参评的成果,发现各学会上报参评成果的质量很不平衡,有的学会上报参 评最高等级的成果,不如另外学会上报参评最低等级的成果。如果在各参评单位原上报参评 数的基础上,按比例各“砍一刀”,就会出现质量好的成果被“砍”掉了,质量低的成果留 下的现象。因此复评领导组决定,还是坚持实事求是、按标准评选的原则办事,使上报参评 成果数量多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经过5天的联合复评,共评定154项成果,提交省评奖委员会终审评议。
    三、省评委会终审评定
    9月,省评奖委员会对复评评定的成果进行终审。中共黑龙江省委常委、省宣传部部长、 省社科联主席、省评奖委员会主任张向凌主持终审评议。委员们按照评奖标准,从学术理论 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方面对参评成果进行评议选择,最终评定省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黑龙 江大学经济系副教授、省经济学会理事长熊映梧的《生产力经济概论》等154项成果,获黑龙 江省第一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本次评奖,由于是首次,没有评选经验,所以一等奖 空出不评;获二等奖的有熊映梧的《生产力经济概论》等3项;获三等奖的有彭文晋的《人才 学概论》等5项;获四等奖的有王明方的《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等26项;获五 等奖的有徐景学的《俄国征服西伯利亚纪略》等120项。在本次获奖的154项成果中,有专著 10部,教材13部,通俗读物9本,工具书6部,论文116篇。
    全省第一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荣获二、三等奖的成果名单:
    二等奖(三项)
    熊映梧 《生产力经济概论》
    姚炎祥 刘叙和 赵清爽《科技人才修养十二讲》
    干志耿 孙秀仁《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
    三等奖(五项)
    彭文晋 《人才学概论》
    张奎良 《存在概念及其认识论意义》
    孙占文 《清代黑龙江省的土地开发》
    尚鹤翔 杨洪杰 阎德祥《努力开创我校建设新局面》
    张锡勤 饶良伦 杨忠文《中国近现代伦理思想史》
    本次获奖成果有以下几个特点:
    1.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重视应用研究和本省问题的研究
    本次获奖成果,应用研究项目占百分之五十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黑龙江省社会 科学工作者对现实问题和本省问题的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们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 究,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周密的分析和实事求是的论证,提出了许多 有较高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理论观点或工作建议,其中有些已被有关部门采用,成为决策 和指导工作的重要依据。例如:黑龙江大学尚鹤翔、杨洪杰、阎德祥的《努力开创我校建设 新局面》一文,他们是在经过深入地调查研究之后写成的。此文发表后,省内外许多报刊曾 经予以转载。文中的一些观点和见解,已被省高教会议文件采纳,对领导部门决策起到了“ 智囊”作用。
    在对本省历史的研究方面,有干志耿、孙秀仁的《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吴文衔的《 黑龙江义和团的抗俄斗争》;对黑龙江省现状研究方面,有刘文荣的《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实 现翻两番的主要措施》;王桂芝、王绍灿、杨明远的《关于如何发挥哈尔滨经济中心作用的 探讨》;王兴权的《对我省1981~1982年制糖期经济活动浅析》;何今生的《达斡尔族民歌 及其格律》和邱淼、刁祥麟、宝英才、宋运生、吴秀庭、赵铣、焦永清的《黑龙江省中小学 体育教学季节性特点的研究》等。
    2.贯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直接或间接地为现实服务
    孙占文的《清代黑龙江省的土地开发》一文,对我们今天认识黑龙江、建设黑龙江、保 卫黑龙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张树人、赵玉文、孙瑛、蒋晟、赵宇光、赵亨鲁、周平的《 企业管理与咨询》一书,是作者1980年借鉴日本的企业管理咨询的理论,结合黑龙江省的特 点和八个企业的咨询实践而编著的,为咨询科学的中国化做出了可喜的贡献。
    3.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熊映梧的《生产力经济概论》一书,对生产力经济的基本理论问题有突破性的见解,从 多方面论证了生产力是一个基本的社会经济范畴,强调经济学科应把生产力的研究放在首位 ;并且提出,改善产业结构是当前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这部书在国内学术界有很大影响 。刘奎林的《灵感思维与科学发现》一文,对灵感思维这门新兴学科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研究 ,给予应有的科学评价,把它从唯心主义的牢笼中解脱出来。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称赞: “此项成果是研究人类思维科学的一个突破,思维科学又多一员大将。”
    4.努力探索新的学科领域
    为了适应四化建设发展的需要,黑龙江省理论界有一部分同志积极从事新兴学科和边缘 学科的研究,在生产力经济学、思维科学和人才学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姚炎祥、刘叙 和、赵清爽的《科学人才十二讲》出版之后,全国有300多所高等院校向作者单位索要此书作 为教材。彭文晋的《人才学概论》一书,出版之后,中国人才学会1984年2月对该书作了专题 介绍,并将此书赠给美国驻华使馆进行学术交流。
    四、授奖
    10月6日,省评奖委员会在哈尔滨市召开了黑龙江省第一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授奖大 会,宣布本次评奖结果,向获得本次奖励的154项科研成果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参加大会的 有154项获奖成果的作者和各学会、协会、研究会的负责同志200余人。本省各群众团体及各 新闻单位的代表到会祝贺。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李力安、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德尊以及陈剑 飞、王斐、张向凌、陈元直、解云清等领导同志到会祝贺并向获奖者颁发了获奖证书。张向 凌代表省委向在社会科学战线辛勤劳动取得优异成绩、为四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同志表示 热烈的祝贺和衷心的感谢!他希望全省理论工作者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解放思想 ,深入实际,大胆探索,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省委书记李力安同志在大会上讲了话。他指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要克 服“重理轻文”的倾向,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看待。他号召全省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 要走出书斋,面向现实,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更要重视应用研究,既要大胆探索,也要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定要正确地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把我省社会科学研究的能力提 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上来。
    五、对优秀成果评奖的反映
    黑龙江省举办的第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不仅对全省广大社会科学战线的同志震 动很大,而且在全国都产生了良好的反映。黑龙江省许多社会科学工作者说:“党和政府为 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颁奖,说明社会科学得到了应有的重视。社会科学工作者只罚不奖的日子 一去不复返了!”1984年11月23日,新华通讯社主编的《内部参考》第29期发表了题为《黑 龙江省委鼓励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探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文;1984年12月 3日,《瞭望》杂志第49期发表了题为《为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颁奖》一文。这两文章都对黑龙 江省第一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作了报道和评价。198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四川召 开的全国理论工作会议上对黑龙江省的首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给予很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