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省属学会刊物

  省社科联所属学会共74个,其中经办刊物的学会共有20个,共办22份刊物。其中,公开 出版的5份,内部发行的17份。22份刊物中,经济类15份,非经济类7份。
    一、经济类学会刊物
    (一)《 黑龙江财会》
    《黑龙江财会》,于1980年3月试刊,1981年6月创刊,为双月刊,1985年改为月刊。到 1985年底已出版33期,发表各类文章600多篇,共200多万字。
    《黑龙江财会》是由省会计学会、省财政学会及省财政科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财会专业 性学术性刊物,公开发行。
    它的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的财经方针、政策以及本省各个时期财政工作的任务和要求, 传播财会科学知识,探讨学术理论,交流财会工作经验,提高广大财会人员和科研人员政策 和业务水平,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并为财经院校教学人员的工作和学习 服务。
    《黑龙江财会》先后曾开辟:党和国家财经方针、政策,财政工作部署,财政理论,会 计核算体系,争鸣与探索,国内外财会资料介绍,经验交流,学术动态;先进人物事迹,报 道意见和建议等19个栏目。
    《黑龙江财会》,一直积极为财会战线各时期的中心工作和提高广大财政科研人员、教 学人员、财务会计人员的理论、政策、业务水平服务。曾数次印发学术会议增刊和推广运用 先进管理方法、扭亏增盈的经验,对改善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 介绍了哈尔滨市二工具厂和阿城继电器厂运用价值工程的经验之后,相继有不少企业开展了 推广运用价值工程的方法,改进了工艺,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成本。据省机械厅不完全 统计:在机械行业中,仅运用价值工程方法取得的经济效益一年就有600多万元。《黑龙江财 会》自创办以来,刊用了一批较高水平的论文,其中被《全国科学报刊目录索引》刊登目录 的就有50余篇;有4篇在1984年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中获奖;《黑龙江省日报 》主办的《经济半月谈》版也摘要发表过《黑龙江财会》的文章,并评为得奖论文。
    (二)《价格通讯》
    《价格通讯》是省价格学会与省物价研究所于1982年共同创办的刊物,双月刊,每期44 版,约6万字,每期发行3000份。到1985年底已出刊33期,共200余万字。
    该刊是研究与宣传价格理论和价格政策的专业性、学术性刊物。
    它的任务是:探讨价格改革理论,宣传物价方针政策,普及物价知识,交流物价工作经 验;为省价格学会会员、价格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进行价格理论、国内外价格体系、 物价管理体系、工作制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阵地;为不断提高价格理论工作者和物价工 作者的理论水平和物价工作水平服务。
    该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贯彻“双百”方针, 立足本省,面向基层。
    由于刊物内容比较丰富,质量不断提高,及时地送到读者手中,因此受到广大读者好评 。目前已发到全国28个省市物价部门。
    (三)《农场经济管理》
    《农场经济管理》于1983年9月创刊,1984年9月经上级批准为省社会科学二级正式刊物 。
    《农场经济管理》是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学会、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经济研究所主办的学术 刊物。
    《农场经济管理》的任务是:传播交流农场经济管理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新经验和科学实 验新成果;普及农场经济管理知识;刊载会员对改进农场管理工作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转载 国内外管理工作的信息、情报。
    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提倡解放思想、学术 民主,鼓励学术争鸣;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 的方针;面向垦区基层、面向黑龙江省和全国农垦系统;推广最新成果,扶植学术新秀,反 映经济动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国营农业发展道路。
    该刊创刊二年来,已出版18期,增刊3期,发表了近200万字的800余篇稿件,对国营农场 经济体制改革;农垦企业效益;技术经济与现代化管理;农场经济的发展战略,以及黑龙江 垦区建设的大量理论和实际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对垦区经济学术的繁荣、理论队伍 建设、技术经济咨询和对外信息交流起了较好的作用。
    (四)《管理信息》
    《管理信息》,1983年3月20日由省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创办,月刊,是一个学术性、 知识性、资料性俱佳的刊物。
    它的任务是:研究探索现代化管理理论与实际问题,宣传普及现代化管理知识,传播当 前国内外现代化管理的方法、经验和经济体制改革等信息,为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加速 全省机械工业管理现代化进程服务。
    其栏目设有:重要文章选登、国外企业管理、管理经验、管理信息、资料等。此外,还 有为宣传厅党组每个时期提出的中心工作设立的栏目。
    《管理信息》自1983年3月至1984年3月,共出版14期(含两期增刊),刊登了196篇文章 。该刊对于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都有较好的作用。
    (五)《劳动探索》
    《劳动探索》,于1982年元月由省劳动经济学会创办。当时是双月刊,16开本,46页, 每期发行6000份左右,全年6期共发表160多篇理论文章、工作研究和调查报告。1985年元月 起,改为由省劳动局和省劳动经济学会共同主办,由双月刊改为月刊。编辑部专职编辑五人 ,兼职的编辑四人。
    该刊的性质:1982年开办时期定为以探索劳动经济理论为主的学术性刊物;1984年末, 省劳动经济学会与省劳动局合办改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业务指导性刊物。
    其任务和方针:宣传和贯彻党和国家有关劳动工资方面的方针政策;学习和探讨劳动经 济理论;传播劳动工资改革信息;交流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为劳动工资制度改革服务,为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指导业务工作的有力开展。强调理论文章与 工作经验并重,以实践经验为主,充分体现改革和求实精神。
    栏目设有:理论研究、工作研究、评论、杂谈、动态、改革信息、劳动制度、小知识等 。
    刊期、数量:四年来(1982~1985年),共编辑出版29期,基本上做到了自负盈亏。19 85年月发行量为10510份。
    发行范围:发至本省和全国劳动部门、劳动服务公司和企业单位的职工干部。
    主要内容:随着1984年末办刊方针的调整,对版面也进行了重新设计。1985年发表各地 总结经验的稿子多了。以1985年1月至9月为例,编辑部收到各地劳动部门、大专院校和企业 单位稿件343件,发表了168篇。其中理论文章27篇,占16%;工作研究9篇,占5.3%;调查报 告13篇,占8%;工作经验36篇,占20.9%;杂谈13篇,占8%;短评8篇,占4.7%;其它政策 问答、简讯、劳动制度、信息等62篇,占37%。
    该刊共聘请147名通讯员,其中特约外省大专院校、省委党校、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上 海社会科学院等单位19人、本省128人。在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伊春、双鸭山等10个市 地建立了通讯员小组。牡丹江市劳动服务公司通讯员小组还开办了两期通讯员培训班,培训 了90人。几年来,哈尔滨、牡丹江市两个小组的通讯员,写出了700多篇文章,有400多篇发 表在《中国劳动》、《中国青年报》、《黑龙江日报》、《牡丹江日报》、《哈尔滨日报》 和《劳动探索》等报刊上。现在,《劳动探索》刊物通讯网已基本形成,并不断地对通讯员 进行培训。同时在全省各地建立发行小组15个,在外省有特约发行员5人(吉林省4人、四川 省涪陵地区1人)。全国有19个省和直辖市劳动人事厅(局)订阅该刊或建立了赠阅(交换) 刊物关系。
    《劳动探索》在办刊的实践中总结出坚持“三性”的经验:一是针对性,主要是针对劳 动工资、劳动保险、劳动就业改革中的经验问题以及党和国家发布的劳动工资政策、法令等 中心任务组织、选择、编辑稿件,指导各级劳动部门做好工作,纠正不正确的或错误的认识 和做法;二是广泛性,即聘请的通讯员是来自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的劳动工资干部或其他人 员;发表的文章内容丰富,涉及的范围广和深,拓宽了读者的视野和思路;三是指导性,发 表的文章有指导作用,没有指导作用的空洞文章不发。
    (六)《黑龙江物资经济》
    《黑龙江物资经济》,由省物资经济学会主办,创办于1983年11月24日,季刊,内部发 行代号:31—75。
    该刊是一份学术性、知识性、资料性的刊物。
    其任务是:宣传和贯彻党和国家有关物资经济方面的方针政策;学习和探讨物资流通的 规律和物资管理的理论;研究介绍国内外物资管理方面的经验和先进技术;反映黑龙江省物 资流通中的情况和问题;交流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
    该刊每年发表论文40多篇,30万字左右,每期印刷3000册,发行范围为省内物资部门、 主管部门及生产企业供销机构。
    《黑龙江物资经济》发表的文章,有理论有实践,与物资工作紧密结合,而且针对性强 ,解决了物资经济在理论上和物资经济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如物资的商品属性、物资流 通的经济效益、农村物资网点建设、物资体制改革、物资贸易中心以及生产资料市场问题等 等。在刊用的文章中有7篇获得上级的奖励表彰;有一些文章在国家级刊物发表、有的被收进 了文集,促进了黑龙江省物资流通经济理论研究的开展,对黑龙江省物资工作的改革也起到 了推动作用。
    (七)《黑龙江金融研究》
    《黑龙江金融研究》是省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与省金融学会于1981年1月共同创办的学术 理论性刊物。它的前身是《黑龙江省金融研究参考资料》,内部发行,月刊。
    其任务是:团结全省广大金融战线职工,开展群众性理论研究,宣传落实学会宗旨和各 项任务。既突出应用理论研究,为经济金融体制改革服务;又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党政工 团的工作研究,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理论”一起上,使刊物既成为学会的学术 园地,又成为全省金融系统的综合性刊物。
    已发行87期,每期平均发行3000册,6~8万字,累计500多万字。
    该刊拥有200人的通讯员与科研骨干队伍。
    由于《黑龙江金融研究》的带动作用,全省11个基层金融学会、2个省属学会(城市、农 村金融)都办刊物、报纸,共办了13份。它们是: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伊春、鹤岗 、双鸭山、松花江、绥化、大兴安岭和黑龙江农村金融、黑龙江城市金融学会共办11份刊物 ;2份报纸是:《黑龙江农村金融》、《金融参考》。
    (八)《黑龙江农村金融研究》
    《黑龙江农村金融研究》是1982年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学会与黑龙江农村金融研究所联合 创办的不定期刊物。1982年至1984年每年出刊8—10期,1985年改为月刊,发行量由原来的2 700份,提高到3300份。
    该刊是学术理论与工作研究并重的综合性刊物,内部发行。
    其任务是:宣传农村金融工作方针、政策;介绍国内外的农村金融理论知识和管理经验 ;交流农村金融信息;反映会员及广大农村金融工作者对农村金融工作的建议和要求;探讨 当前农村金融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为提高学会会员和广大农村金 融干部的理论和业务水平,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服务。
    为办好刊物,采取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密切同省内外金融、经济学术团体、大专院校 的联系,并争取他们的支持。为扩大稿源,采取聘请系统外专家、学者撰稿和系统内约稿相 结合,一般约稿和专题约稿、专题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该刊由于稿源丰富,每年来稿达500余篇左右,其中各级银行领导和具有经济师职称的人 员来稿每年有300多篇,占来稿的60%,其余是系统外的专家学者来稿。每年刊用的文章达20 0余篇,约60多万字。由于与金融形势和任务结合得紧密,受到各方领导好评。
    (九)《渔业经济研究》
    1984年9月17日由省出版总社正式登记注册。期刊登记证第381号,内部发行代号31—12 4,于同年10月发了创刊号。为双月刊,由省水产总公司主办,省渔业经济学会《渔业经济研 究》编辑部主编。
    该刊是本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双百”方针,为渔业经济体制改革和振兴渔业经济服 务;是宣传贯彻党和国家渔业方针、政策,交流渔业经济理论研究成果和渔业实际工作经验 的阵地;是在水产系统内部发行的研究渔业经济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刊物。
    该刊立足黑龙江,面向全国淡水渔业,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各级水产实际工作者、渔业 经济理论研究工作者、水产教学工作者及水产科技工作者,作为他们进行学术研究、交流理 论和实践经验的园地。
    该刊设有:理论探讨、工作研究、改革实践、经验总结、调查报告、经营管理、地方史 志、渔业常识、经济动态、学术活动等栏目。
    该刊为16开本,双月刊,从1984年10月创刊,到1985年共出版8期;另外出版城郊、基地 (群众渔业)专辑3期;每期版面44~48页,约5万字,专辑每期10万字。
    《渔业经济研究》共发表了理论研究、改革探讨、经济论证、经验总结、战略规划、调 查报告等方面文章250多篇。这对宣传政策、交流信息、启迪思路、服务决策、建设学科都起 到了积极的作用,对推动黑龙江省渔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十)《商业经济》
    《商业经济》由省商业经济学会主编,内部发行。自1982年至1985年共编辑出版30期。
    该刊为双月刊,面向全国。栏目设有:调研资料(包括对国外流通的考察)、经营管理 、商业教育、商业改革、第三产业、商业史、商业经济园地拾零、商业经济资料索引等。
    
    
    二、非经济类学会刊物
    (一)《黑龙江档案》
    《黑龙江档案》(原名《黑龙江档案通讯》)是省档案学会与省档案局联合主办的刊物 。1980年10月4日创刊,1983年改名为《黑龙江档案》,双月刊,公开发行。
    该刊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档案工作的中心任务,遵循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 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贯彻党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交流档案工作经验 和档案学术研究成果,传播档案专业知识,更好地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服务。
    该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双百”方针。力争办 出档案专业刊物的特色和龙江地方特色,使刊物成为宣传贯彻档案工作方针、政策的喉舌, 局和学会指导工作的参谋、助手,研究探讨档案学理论的阵地,联系基层的纽带、桥梁,档 案、文秘工作者的良师益友。根据上述要求,力求增强刊物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注 意选用有新意、有创见的稿件,以期在思想上、工作上能给人以启迪。
    该刊设置了学术探讨、工作研究、经验交流、人物篇、利用效益、随笔、档案之最、文 秘、摄影、地名考、诗歌等栏目。
    该刊自1980年10月创刊以来,五年间共出刊30期(另有增刊6期),共发稿749篇,1716 000字;发行量由创刊初期的每期赠阅650~1000份,发展到1985年的每期订数12000份,其中 外省订阅3000份;是一份颇受省内外各行各业的专兼职文秘、秘书工作者欢迎的专业刊物。
    (二)《新闻学研究资料》和《新闻传播》
    《新闻传播》(原名《新闻学研究资料》),是省新闻学会与省新闻研究所、省新闻工 作者协会于1984年4月联合编辑出版的新闻学术刊物,不定期出版;1985年,刊物改名为《新 闻传播》,定为季刊,公开出版。
    《新闻学研究资料》是学术性刊物,立足于黑龙江省,面向全国。《新闻传播》不仅师 承了《资料》的优点,而且有所发展,是一个普及与提高并重的综合性的新闻学术性刊物。 它既有很强的学术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既有供“深造”的,也有供“入门”的,从而使 它成为沟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这本综合性新闻学术期刊,以专群兼顾、雅俗共赏为 基本特色,力求做到“实践性与理论性血肉相依,知识性与可读性水乳交融”。
    该刊的任务:提高新闻队伍的素质,搞好新闻改革,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闻 学,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接近、结合、融合;组织会员、新闻工作者、新闻通讯员、新闻研究 人员、新闻专业师生以及新闻学爱好者,通过《新闻传播》交流研究成果;帮助会员了解新 闻学术发展动向和人民群众对新闻工作的意见和要求。
    该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双百”方针,正 确掌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独创相结合的原则,开展新闻理论与实践以及新闻事业史 的研究活动,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学,促进新闻 事业的繁荣而奋斗。
    栏目设有:新闻学长短论、新闻橄榄、评论之评论、小报宏微、门里门外、科津指要、 传播反馈等。
    《新闻学研究资料》1984年共出版四期;改名后的《新闻传播》为季刊,1985年共出版 4期,每期发行量为4000份。
    该刊主要供新闻工作者、新闻通讯员、新闻研究人员、新闻专业师生、新闻爱好者阅读 。
    (三)《法学与实践》
    《法学与实践》是由省法学会和省法学研究所主办的刊物。从1983年起作为内部刊物试 刊发行;1985年正式向全国公开发行,双月刊,是黑龙江省、也是东北三省法学学术机构的 唯一的法学刊物。《法学与实践》是一份具有理论性、实践性、知识性的法学理论学术性刊 物。
    其任务是:立足本省,探讨和总结本省法制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反映本省法学 研究的动态和法制建设的特点,为搞好黑龙江省的地方性法规建设做出贡献。
    《法学与实践》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双百”方针。该刊在文章的 选编上,注意理论文章的实践性,来自实践文章的科学性、知识性文章的实用性。注重发表 有关立法和司法建设的文稿,注重发表从实际中提出的问题和议论改革的文章。在发表的文 章中,来自实际工作人员的稿件占发表稿件的42%。为了提高刊物质量,实行责任编辑初审、 编辑室主任复审、主编终审的三审制度。
    该刊辟有短论、学术论坛、法制与改革、争鸣、调查与研究、案例分析、国外法制、法 制史话、中外法制史、法律知识、法律文献、法律文书、法律顾问、来自政法战线上的报告 、研究动态等栏目。
    该刊为双月刊,发行量1700册。从1984年12月至1985年9月,该刊共收到来稿853件,其 中本省来稿共234件,占27.5%。省外来稿519件,占72.5%。已发表的文章,本省的共78篇 ,占39%。
    另外,还办了不定期内部刊物《法学研究情况》,及时刊登省内外法学研究新观点、新 动态、交流信息和经验,现已出版27期,也深受会员欢迎。
    (四)《人口丛刊》
    《人口丛刊》是1979年由省人口学会与省计划生育办公室联合创办的,原为季刊(内部 发行);1985年元月公开发行,改为双月刊。现有专职编辑五人。
    性质:《人口丛刊》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雅俗共赏,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 刊物;是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普及人口理论的刊物。
    任务:它所刊登的文章,既包括人口理论,又有计划生育有关政策;既有典型事例选登 ,又有经验交流,侧重发表计划生育、少生、优生、优育等方面科普知识。在表现形式上, 要做到生动有趣、图文并茂。
    《人口丛刊》创刊时,由于对服务对象不明确,理论文章过多,而且篇幅又比较长,对 基层、特别是农村指导意义不大,因此,印数少,每期只印二三千册,而多数又免费赠阅给 人口学学会会员。后来对办刊方针作了调整,改为面向农村、面向群众、面向基层、城乡兼 顾,刊物才有生命力,才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该刊设有人口理论、计划生育政策、优生优育科普知识、世界人口动向、先进人物、典 型经验等栏目。文艺形式宣传报道,有《百花苑》。登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如小说、诗歌 、散文、快板、单出头、评书等。还有反映好事的《小镜头》栏目,表扬基层计划生育干部 、乡助理热心做群众贴心人的事迹。每期保持十四五个栏目。
    该刊为双月刊。截至目前为止,共发行20期,每册发行24万册。
    发行范围比较广泛。读者主要是人口学会会员,城市、农村各级计划生育的干部、计生 委办主任、乡助理,以及广大的农村群众。
    (五)《黑龙江图书馆》
    《黑龙江图书馆》由省图书馆学会和省图书馆共同编辑出版。该刊的前身是黑龙江省图 书馆于1976年至1977年期间编辑出版的《图书馆通讯》,当时办刊的宗旨是对省内各级图书 馆进行业务指导,1978年定为季刊,改名为《黑龙江图书馆》,1979年,经上级批准内部出 版发行,直至今日。该刊截至1985年底共出版32期。
    为加强刊物的编辑工作,1981年省图书馆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会决定组成12人兼职编委 会,主编为杨何生;1985年4月省图书馆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会充实调整了刊物编委会,主任 为刘经宇;同时决定成立专职编辑部,由3人组成,主编为赵世良。
    《黑龙江图书馆》,本着立足本省,面向全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并重的 方针。以省内外中小型图书馆情报机构中的初、中级业务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优先发表中 、青年作者的新作。已经发刊的32期共计300万字,增刊120万字,每期发行在2700份以内。
    (六)《教育科研通讯》
    省教育学会与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从1982年开始,共同创办了《教育科研通讯》(季刊) ,内部发行。
    该刊是以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学前教育为重点,突出理论性、经验性、资料性、 动态性和评论性的学术刊物。
    办刊宗旨: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贯彻“百花 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动群众性教育科学普及工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繁荣教育科学 服务。
    常设栏目有:基础教育理论、教育督导和评估、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班主任工作 、农村教育、职业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勤工教育、家庭教育、中小学各科教材教法、中小 学教改实验介绍、各地市普教改革综述以及优秀教师、优秀校长、优秀教育局长采访报道等 等。
    该刊主要读者对象为普教战线的行政领导干部、教师和教研人员;高等师范院校、教育 学院、教师进修院校的师生;教育科研部门的干部和研究人员,以及热心教育事业、关心青 少年成长的同志。
    截至1985年为止,已发行24期,192000册,216000字,每期发行量为8000份。
    (七)黑龙江省广播电视教育学会会刊
    它由黑龙江省广播电视教育学会于1983年11月15日创刊,内部发行。
    办刊指导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双百”方针,防止和抵制精神污染,搞好以 共产主义教育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具体任务是:推动本省远距离教育理论的探讨;研究广播电视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总结 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经验和教训;选登对广播电视教育论述的优秀论文;介绍国内外广播电 视教育的情况;交流科研成果和信息;为电大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等等。印数:1000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