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专业创作队伍
第三章 创作队伍
黑龙江省文联从黑龙江地区的两省文联成立时起,即在机关内设有专职创作机构,即创
作组或创作部,配备有专职创作干部。1957年以后一度撤消创作部,1959年以后重建专职创
作机构,配备有专业作家和专业画家。“文化大革命”期间,省文联专业创作人员解散,创
作机构不复存在。1978年省文联及各协会恢复工作后,专职创作机构同时恢复,专业创作人
员重新开始工作。省内各级文艺表演团体和文化事业单位,多数设有专职编剧和专职创作员
。
省文联和文化领导部门对专业创作队伍建设十分重视,尽可能调用有一定思想艺术修养
和创作实践经验,基本上能够胜任此项专业的人员充任,加强领导,倍加爱护。专业创作队
伍人数不多,人员基本稳定,但由于历史原因、组织安排或自身情况,也时有变动。全省专
业创作队伍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80年代以后,有相当一批专业作家、画家、剧作家成就突
出,成为在读者和观众中很有影响的著名作家、画家和剧作家。
一、黑龙江地区专业创作队伍
(一)黑龙江省文联编辑创作部
1949年10月,黑龙江省文联成立时设立。部长鲁琪。除编辑组外,下设:
创作组:开始创作干部5人。1952年7月一度撤消,1953年6月重新恢复。创作干部最多时
7人。组长先后有金剑、崔岚、张浪。主要任务是创作供各级文艺表演团体和群众业余剧团演
出的戏剧、曲艺等表演艺术作品。
作曲组:于1950年5月设立。成员最多时5人,组长先后有张亚军、靳蕾。主要任务是创
作群众歌曲、搜集整理民歌、编辑出版通俗音乐刊物《战斗歌声》,辅导群众歌曲创作,开
展群众歌咏活动。1952年9月撤消。
美术创作组:于1952年5月设立,成员2人,组长梁志强。主要任务是创作群众美术作品
,辅导群众美术创作,编辑出版通俗美术刊物《黑龙江画报》。1953年7月撤消。
(二)松江省文联创作部
于1950年6月松江省文联成立时设立。成员开始时4人,最多时6人。部长谭亿(谭谊),
副部长先后有马纳、潘青(女)。主要任务是创作供各级文艺表演团体和群众业余剧团演出
的戏剧、曲艺等表演艺术作品。
(三)市(地)文联创作组
黑龙江地区各市(地)文联,仅哈尔滨市文联设有专职创作组,1950年设立,开始时2人
,最多时4人。组长先后有支援、李赤、丛深。
(四)文艺表演团体专职编剧
黑龙江地区省、市(地)、县(市)各级文艺表演团体共有36个,其中约有60%配有专职
编剧,多数1人,少数2人。黑龙江地区共有专职编剧约40余人。
(五)文化事业单位专职创作员
黑龙江地区省、市(地)、县(市)、区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等文化事业单位共有88个
,其中约有80%配有专职创作员,多数1人,少数2人。黑龙江地区共有专职创作员约100余人
。
二、黑龙江省专业创作队伍
(一)黑龙江省文联创作部
1954年8月,黑龙江地区两省文联合并为黑龙江省文联时设立。创作部成员由两省文联创
作组(部)成员组成,有所调整。最多时11人。部长先后有金剑、李中耀,副部长为马纳、
潘青,成员先后有崔岚、郑毅、李浩章、栾文海、满汝毅、王书怀(冷风)、姜清文。开始
时平均年龄25岁,平均文化程度大专。性质和任务与两省文联时期基本相同。
1956年12月,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指示精神和黑龙江具体情况,
决定撤消黑龙江省文联创作部建制,让创作干部到实际工作岗位上去学习锻练,体验生活,
进行创作。据此,原创作干部按个人条件,自愿申请,领导批准,分别被分配到地方党委、
林区文工团、省新闻单位,外省水库工地、哈尔滨市评剧团等单位任职工作,边工作,边写
作,业务上同黑龙江省文联保持联系。此后两年多的时间内,黑龙江省文联未设专职创作机
构,没有专职创作干部。
(二)省作家协会驻会专业作家
1959年3月,中共黑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省文联主席延泽民,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和客观
实际可能,向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汇报情况,提出重建省文联专职创作机构
要求,并申请编制。省委和省政府给予支持,于1959年5月同意并批准省文联所属省作家协会
设立驻会专业作家建制,编制30人。
省作家协会驻会专业作家初期达到20人。人员来自各有关方面,先后从《北方文学》编
辑部调入王书怀(冷风)、李军(赤叶),姜清文3人;原有专职创作干部潘青(女)1人;
由基层单位调入王皎、郭先红2人;由省直单位调入陈谷音1人;接受中国作家协会等省外单
位下放人员严辰、巴波、吴越、逯斐(女)、骆宾基、沙鸥6人;由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调入
林予、王忠瑜、符宗涛、碧方(女)、林青、萧英俊、杨昉7人。驻会专业作家无“部长”、
“组长”一类行政领导干部,由驻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直接领导。任务主要是创作阅读
文学作品。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省驻会专业作家队伍惨遭浩劫,有的受诬陷,遭揪
斗,进“牛棚”;有的“靠边站”,打入“另册”;随后进“学习班”,再下放“五七干校
”。“文化大革命”中期以后,原有的少数专业作家被安排在省文化局创评办从事创作。创
评办还从有关单位调入几名骨干业余作者从事专业创作。创评办所管理的专业作家最多时总
数为8人。
1978年7月,随着省文联、省作家协会恢复工作,省驻会专业作家同时恢复工作。
省作家协会驻会专业作家体制同前,专业作家成员主要是调回被分散到各个岗位上的原
有专业作家、诗人,又逐渐从其它方面调入一部分,最多时达23人。
1983年8月,在国民经济体制实行全面改革的形势下,在学习贯彻中共“十二大”精神,
努力开创文艺工作新局面的热潮里,中共黑龙江省文联党组和省作家协会决定对驻会专业作
家体制进行改革。省文联党组批准了《黑龙江省作协专业作家体制改革试行方案》。根据《
方案》精神,改革的主要措施是调整专业作家队伍,精减专业作家名额。经个人志愿申请,
省文联党组批准,大部分人员转入省作协或省文联其他岗位任职,或根据政策办了离休手续
。精减人员占60.8%。至此,省作家协会驻会专业作家总数为9人,有巴波、程树榛、刘亚舟
、张抗抗(女)、潘青(女)、梁南、刘畅园(女)、屈兴岐、王忠瑜。平均年龄50岁,文
化程度全部大专以上。
为打破驻会专业作家多年来的“铁饭碗”制,鼓励驻会专业作家的创作积极性,促进有
更多精品产生,在体制改革的同时,根据中共黑龙江省文联党组批准的《关于专业作家实行
发工资百分之七十同时给予稿酬补贴的说明》的文件精神,从1984年1月份开始,对驻会专业
作家的劳动报酬问题进行改革。鉴于作家工作性质和工作方式有别于一般的机关行政工作,
决定实行只发原工资70%同时给予稿酬补贴的管理办法。稿酬补贴办法是:凡有在省级以上的
国家正式报刊或出版社公开发表或出版作品的,均按与所得稿酬数额相等的金额由作协给予
现金补贴,随时支付。此项办法实行的结果,进一步调动了专业作家的创作积极性,作品数
量明显增加,质量水平有所提高。抽样调查表明,此一办法实行后,专业作家年经济收入,
多数人所领工资的70%加所得稿酬再加稿酬补贴的总数,都高于原所领工资加所得稿酬的总额
;少数持平。
(三)省美术家协会驻会专业画家
1959年3月,中共黑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省文联主任延泽民,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和客观
实际可能,向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汇报情况,提出建立省文联专职美术创作
机构要求,并申请编制。省委和省政府给予了支持,于1959年5月,同意并批准省文联所属省
美术家协会设立驻会专业画家建制,编制20人。
省美术家协会驻会专业画家最多达16人。人员来源主要是从黑龙江垦区调入版画作者张
作良、晁楣、杜鸿年、张祯麟、张路、刘洛生6人;接收沈阳美术专科学校毕业生油画作者李
秀实、国画作者金祖章、刘振铎,连环画作者王纯信4人;从有关单位调人国画作者由甲申、
杨力、王仙圃,版画作者回耽(兼漫画)、乐锋5人;从外省调入国画作者高云1人。平均年
龄48岁,文化程度全部大专以上。驻会专业画家设创作室,主任张作良。
“文化大革命”期间,驻会专业画家队伍解散。1970年后,调入省文化局创评办从事专
业创作4人。
1983年10月,中共黑龙江省文联党组和省美术家协会决定对驻会专业画家体制实行大幅
度改革。根据省文联党组所批准的《黑龙江省美协专业创作员调整条件》的文件精神,精减
了专业画家名额。经个人志愿申请,省文联党组批准,部分人员转入黑龙江省美术馆或其他
单位任职。精减人员占47%。至此,省美术家协会驻会专业画家为9人,有:美术创作室主任
回耽,副主任乐锋,成员张祯麟、杜鸿年、李秀实、王纯信、李斌、王合群、刘振铎。
(四)市(地)文联驻会专业作家
黑龙江省市(地)文联和市(地)级文联,仅哈尔滨市文联有驻会专业作家建制,1959
年设立,“文化大革命”期间解散,1978年恢复。1985年末,哈尔滨市文联驻会专业作家3人
:林子(女)、支援、李汉平(女)。平均年龄45岁,文化程度全部大专以上。
(五)表演艺术团体专职编制
黑龙江省的省、市(地)、县(市)和广播事业系统所属各类剧院、剧团、文工团、曲
艺团、队和歌舞团、以及民间艺术团等,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为82个,其中一半
以上配备有专职编剧、作曲、舞蹈编导1~2人,全省共约60人,平均年龄约30岁,文化程度
大专以上约占67%,中专约占30%。
“文化大革命”期间基本上停止创作活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各类表演艺术团体
经整顿、重建和新建,1985年末为105个,其中多数配备有专职编剧,作曲或舞蹈编导1~3人
,全省共约150人,平均年龄40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约占80%,中专约占20%。
(六)文化事业单位专职创作员
黑龙江省的省、市(地)群众艺术馆,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时为18个,县(市
)、区文化馆120个(包括少数民族文化馆10个),大多数配有创作员1~2人,主要从事戏剧
、曲艺创作,全省共约100余人,平均年龄约为30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约占70%,中专约占
30%。
“文化大革命”期间基本停止创作活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1985年末,省、市(
地)群众艺术馆仍为18个,县、区文化馆增至147个,大多数配有创作员1~2人,全省共约1
50人,平均年龄约40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约占80%,中专约占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