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业余创作队伍
黑龙江省的业余文艺创作队伍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基础上逐步培养起来的。业余创作人
员分布在全省各条战线上,有党政机关干部、事企业管理人员、出版社和报刊编辑、记者、
大专院校师生、中、小学教员、文艺工作者、部队官兵及工人、农民、下乡知识青年等。文
化程度参差不齐,艺术修养大多都是初步的。工农群众中的业余创作者大多是有组织地从事
创作活动,知识阶层中的业余创作者都是个体地进行创作活动。
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业余创作队伍在每个时期都有很大的淘汰率和新生率,常年不断
地坚持创作成就突出者是少数。每一时代新生业余作者的总体水平都相对地高于前一时代的
总体水平,成就特别突出者成为知名作家艺术家,有的跻身于专业创作队伍,成为专职创作
干部或专业作家、专业画家。
一、黑龙江地区业余创作队伍
黑龙江地区的业余创作队伍,最早兴起的大多数是城乡群众业余剧团的创作组,多由农
村小学教员、区、村干部、工厂企业文化教员或其他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担任,一般2~3人
。经常进行集体创作,为配合中心工作或满足节假日群众文娱活动急需,编创一些生动活泼
、短小通俗的表演艺术作品。全属现实题材,一部分宣传中心工作、时事政治,一部分就地
取材,根据当地真人真事,自编自导自演,本村人演本村事给本村人看,很受欢迎。创作作
品只为供本剧团演出,不以发表出版为目的。此类创作组为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一支重要的创
作力量。
(一)黑龙江省群众业余创作组、创作网
1950年城乡业余剧团蓬勃发展,全省达842个,绝大多数都有创作组,一年内编创各种表
演文艺节目达1580个。突出的有:
肇源县五区农民业余剧团创作组、七区农民业余剧团创作组,一年内创作秧歌剧《修堤
保田》等小型文艺节目93个。
开通县七区农民业余剧团创作组,创作三场话剧《为了谁》等,受到群众欢迎。
1952年以后,各地业余创作组逐步联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区域性业余创作网。这种组织
形式是以中心创作组为核心,联合周围的创作组而进一步组织起来的创作联合体,有一定的
业务学习、作品讨论、召开会议等规章制度,便于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又便于上传下达、
加强领导。创作网在组织上已不完全属于业余剧团,基本上自行开展创作活动,除表演文艺
作品外,也写少量阅读文学作品。
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和黑龙江省文联对创作网的出现很重视,多次派人赴各地调查研
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1953年12月,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发出《关于整顿创作网和加
强领导的指示》,肯定了创作网的作用,指出了不足,要求各地要认真总结经验,调整成员
,健全制度,制订新的规划。《指示》强调要认真搞好县一级中心创作组,以强化以县中心
创作组为核心的创作网活动。
各地根据这一精神,普遍进行整顿,加强了领导。1953年黑龙江省有以县中心创作组为
核心的创作网近30个;以区中心创作组为核心的创作网近70个,两级创作网都不同程度地发
挥了作用。绥化、肇东等县都曾形成县、区两级创作网并存的活跃局面。
(二)松江省群众业余创作组
1950年以后城乡群众业余剧团蓬勃发展,最多达700多个,大多数都有创作组,一年内编
创各种表演文艺节目上千件。突出的有:
呼兰县白奎区孤榆树村农民业余剧团创作组,编演了秧歌剧《慰问军属》,二人转《破
除迷信》等。
阿城县亚沟区农民业余剧团创作组,编演了快板剧《败子回头》等。
宁安县三区嘎斯村农民业余剧团创作组,编演了秧歌剧《组织起来好》等。
哈尔滨毛纺织厂职工业余剧团创作组。
佳木斯纺织厂职工业余剧团创作组。
牡丹江铁路地区职工业余剧团创作组等等。
二、黑龙江省业余创作队伍
(一)业余文学创作组、文艺创作群体
1955年以后,群众业余创作的活跃地区由农村开始向城市国营大、中型企业转移,所创
作的作品也由以表演文艺节目为主转变为以阅读文学作品为主,形成一批业余文学创作组。
大多由工厂企业内的青年文学积极分子组成,互帮互学,在工厂党委和工会支持下,依靠上
级文艺部门和文艺报刊的指导,有组织有计划地从事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的创作活
动。1957年迅速发展,引人瞩目。
1958年“大跃进”期间,工厂农村业余文学创作组大量涌现,创作歌颂“三面红旗”和
新人新事的新民歌、散文、小说等,也有创作各种曲艺和美术作品的创作组。1958年黑龙江
省文化艺术跃进展览会展示:全省工农业余创作组达26000余个,人数达100余万人。“大跃
进”期间出现的群众业余创作热潮,虽未能持久,却从中涌现出一批新的青年文学创作积极
分子,巩固和发展了原有的业余文学创作组,又出现一批新的业余文学创作组。国营大、中
型企业尤为突出。到1966年初,哈尔滨市国营企业文学创作组有134个,成员近千人。主要有
:
哈尔滨市第一工具厂萌芽文学创作组:以韩统良为首,在厂党委和工会的关怀爱护下,
扎实工作,常年坚持,迅速成长,创作成果显赫,成为著名的工人业余文学创作组。1958年
6月,文化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茅盾偕中国作家协会秘书长、著名诗人郭小川
到黑龙江参观访问时,专程到哈尔滨第一工具厂视察“萌芽”小组活动情况,在同厂党政工
青负责人和“萌芽”小组成员进行交谈之后对小组活动极表赞赏,认为小组的出现是新中国
文坛上的一项新生事物,小组的成就说明工人阶级一旦获得解放,不但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还可以成为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小组大有前途。茅盾当场为小组题词:“前年萌芽,去年
开花,今年结果,在党的阳光照射下,在厂党委的辛勤培育下,‘萌芽’将在全厂广播种籽
”。
哈尔滨林业机械厂文学创作组。
哈尔滨电机厂文学创作组。
哈尔滨汽轮机厂文学创作组。
哈尔滨锅炉厂文学创作组。
哈尔滨亚麻厂文学创作组。
哈尔滨量具刃具厂文学创作组。
牡丹江郊区公社刘柏生文学创作组。
德都县双泉公社龙泉大队文学创作组,等等。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业余创作队伍人数不多,没有大的发展,也不甚活跃。
1978年以后,全省业余作者如雨后春笋,迅速涌现。各类业余作者冲破长时期的思想禁
锢,经过对生活和艺术的深刻反思,敢写敢画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涌现出大批的各类业余
文艺创作群体。创作群体大多属于初学者,热情高涨,团结互助,自然结合,互教互学,各
抒已见,或切磋技艺,或探讨理论,逐渐形成一个个地区性的松散集合体。多由县文联和县
文化馆牵头扶植,人员不完全固定,群体性组织相对稳定。无须制订规章制度,无行政机制
约束,只凭对艺术的共同热爱和追求而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道路上凝聚起
来,以少数骨干为核心,不断扩大影响,发展队伍,少则几人,多则十几人,有的几十人。
创作群体以美术、文学居多,特点是艺术类别的单一性。1985年末统计,经常在市(地)以
上报刊、电台、电视台上发表作品受到省文联或有关文艺家协会表彰的此类业余创作组织有
100多个,人数达千人以上。主要有: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北大茺版画创作群体。
大庆市版画创作群体。
阿城县版画创作群体。
富裕县漫画创作群体。
海伦县剪纸创作群体。
兰西县挂笺创作群体。
肇东县国画创作群体。
牡丹江青年文学社。
东宁县文学创作群体。
穆棱县穆棱河青年文学社。
延寿县蚂蚁河诗社。
宁安县民间文学群体。
等等。
(二)业余作家、艺术家
1955年以后,一些业余作家、艺术家开始崭露头角,1958年以后迅速增多,分布在全省
各条战线各个岗位上,其中大多数肩负着各种不同的领导职务、管理职务和工程技术职务,
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创作,产生了许多有着重要影响、受到广泛称誉的优秀作品,
成为全省创作队伍中有着突出成就的重要创作力量。到1966年初,已发展成为一支具有相当
规模的创作队伍。
常年坚持文学创作,经常在全国级、省级和市(地)级文艺报刊或广播电台发表作品,
在国家出版社出版作品的业余作家约100余人。有代表性的作家主要有:
省文艺界领导者鲁琪、方行、关沫南等,他们富有经验和成就,被公认为著名老作家。
省党政机关领导者王钊,干部王地等。
国营大、中型企业领导者曲波等;管理人员佟震宇、韩统良、郭先红等;技术人员程树
榛、张德裕等。
大专院校教师陶尔夫、王荣伟等。
农村基层干部刘柏生等。
农民高凤阁等。
工人家属陈桂珍(女)等。
其他各艺术门类主要业余作者约520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业余作家和艺术家受到很大冲击,一些有成就的业务作家和艺
术家及其作品受到不同程度的审查和批判,停止了创作活动。“文化大革命”后期,出现一
批新的有成就的中、青年作家。有代表性的主要有:
新闻记者刘亚舟等。
国营大、中型企业管理人员韩梦杰等。
林业部门技术人员屈兴岐等。
转业军人张恩儒等。
下乡知识青年张抗抗等。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业余作家和艺术家重新活跃起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批老作家和艺术家落实政策、重新工作,肩负重担,重振精
神,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笔耕不辍,抒发胸臆,屡出精品,斐声全省全国,成为业余创作带头
人,有“老树开新花”之誉。中、青年业余作家和艺术家大批崛起,他们解放思想,敢于创
新,屡创佳绩,在全省全国赢得奖励,一再引起轰动效应,引人瞩目。
1985年末,在市(地)以上文艺报刊、广播电台、国家剧团和国家出版社发表、演出或
出版作品的业余作家约200余人,比“文化大革命”前增加一倍。原有的老、中、青业余作家
成员比较稳定,其中少数尖子作家已成为省作协驻会专业作家。新的有代表性的业余作家主
要有:
部队领导干部孙俊然等。
党政机关领导干部韩乃寅、王凤麟等。
下乡知识青年梁晓声等。
农民舒源骏等。
青年工人孙少山等。
从事其他艺术门类创作的业余作家和艺术家;戏剧约30人;美术约140人;音乐约50人;
曲艺约160人;舞蹈约40人;摄影约150人;影视约40人;民间文学约140人,总共约950人,
比“文化大革命”前增加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