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创作人员深入生活
黑龙江地区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作家艺术家在深入生活密切联系群众上有着多种不
同的方式,主要是:参观访问、建立生活根据地、到基层安家落户、举行联谊座谈等。
一、参观访问
参观访问这种生活方式时间短、收效快,有助于开阔视野,丰富阅历,感受时代脉搏,
积累创作素材,可随时创作短小作品,也可为创作大型作品作准备。
1949年12月,为了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春节提供新的群众文艺活动材料,
松江省文联筹委会派出以谭亿为首的4名创作干部,前往双城县农村参观访问,搜集材料,共
10天。走访了兰陵、临江等区农民群众,边采访边构思,集体创作了反映干群关系的小型秧
歌剧《两头都不对》(谭亿执笔)和教育群众翻身后要提高阶级警惕的独幕话剧《可别麻痹
》(马纳执笔),同时以单行本方式于1950年2月10日由《松江日报》增刊发表。1950年6月
,深入宾县农村采访,创作了反映农村经济关系中的新问题的独幕话剧《贷粮》(谭亿),
反映农民欢迎生产工具改革的小型秧歌剧《新农具好》(栾文海),8月,由新华书店东北总
分店以单行本形式同时出版。
黑龙江省文联成立后,也多次派出创作干部集体深入农村,边参观采访,边交谈感受,
共同构思,都有着较好的创作收获。
在重大的全国性政治运动里,为紧跟形势向广大群众及时提供文艺宣传材料,也大多采
取集体深入采访搜集的形式。抗美朝战争爆发后,松江省文联于1950年12月派出创作干部马
纳、潘青(女)、高枫(女)、栾文海4人,随松江省赴朝民工慰问团演出队,前往朝鲜前线
进行战地采访。4名创作干部在慰问团演出队归国后,继续留在朝鲜,分别走访了中线、东线
。所到之处看到了美帝国主义所发动的侵略战争的残酷破坏,感受了战场的严峻生活,访问
了部分担架民工和运输民工,采访了参加第二、三次战役的部分志愿军部队、朝鲜人民军部
队和“联合国军”俘虏,以及朝鲜普通老百姓,写出了反映民工英雄事迹的战地通讯《一百
一十四面旗帜》(高枫)由新华社播发全国。经半年时间战地生活,于1951年6月初归国,创
作了一些战地通讯和志愿军战斗故事。
黑龙江省文联于1951年12月,派出创作干部3人,随慰问团深入朝鲜前线进行采访。
1960年3月至5月,省作家协会组织了省直和哈尔滨市专业作家、业余作者、报刊文艺编
辑40余人,分三批,先后参观访问了哈尔滨三大动力厂、电表仪器厂、机车车辆厂、烟厂、
猪鬃厂、金城五金厂等工厂自动线。以及哈尔滨市的一些新兴的服务单位和郊区人民公社等
。看到了许多新生事物,眼界大开,增强了时代意识和创作的紧迫感。
1961年以后,部分专业作家改变了深入生活方式,专业作家的集体参观访问没再进行。
但是专业画家仍有参观访问活动。1962年2月,省美术家协会组织专业画家晁楣、张祯麟、杜
鸿年、张路等4人,远赴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参观访问,作旅游写生。4位画家边参观边创作
,历时半年,收获很大。结束时作了观摩展出。
“文化大革命”期间专业作家和画家没有参观访问活动。1979年2月,省作家协会组织专
业作家、诗人、《北方文学》编辑部编辑等,参观了哈尔滨轴承厂从外国引进的先进技术设
备,备感新鲜。
4月,省作家协会为使作家、编辑开阔眼界,感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出现的新形
势新事物,组织部分专业作家和《北方文学》编辑部编辑,分成两个小组,走出省外,分赴
西南、华南两个大区学习采访,打破了“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封闭状态。归来后创作了散
文、小说、游记、报告文学、诗歌等20余篇。
10月30日至11月20日,省作家协会组织作家采访团一行22人,前往三江平原,走访了友
谊,八五三、兴凯湖三个农场和饶河、珍宝岛等地的边防部队共19个单位,行程3000余华里
。
1980年7月到1981年5月,将近一年的时间内,省作家协会组织专业作家个人赴基层采访
达20余次,主要有符宗涛、陈碧方、巴波等到克山、黎明,兴十四、太平等生产大队采访,
随后到黑河地区的逊克、卫东、爱辉等地采访;王忠瑜、刘畅园、林青、李军分别到巴彦县
的临江等5个公社采访。
1980年9月至10月,省民间文艺研究会为抢救民族民间文艺遗产,与省音乐家协会,中国
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组成联合调查组共4人,前往饶河、抚远、同江、富锦等县赫
哲族聚居区,访问了赫哲族民间歌手10余人,录制了伊玛堪(民间说唱)4部,嫁令阔(民歌
)10余首。为赫哲族民间说唱和民歌作了首次规模较大的开发。
1981年3月23日至31日,省作家协会遵照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杨易辰关于“认识黑龙
江、热爱黑龙江、歌颂黑龙江、保卫黑龙江”的指示精神,组织驻会专业作家、《北方文学
》编辑、黑龙江日报记者、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共26人,由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家协会
副主席关沫南带队,下厂下乡,深入生活,参观学习。先后参观了哈尔滨轧钢厂、哈尔滨啤
酒厂、哈尔滨化工四厂、哈尔滨新光美术工艺厂、哈尔滨二轻局地下文化宫及二轻系统产品
展览室,哈尔滨汽车齿轮厂、哈尔滨针织厂、哈尔滨标准钢笔厂及郊区新春公社等单位,听
取了各单位关于运用科学态度做好政治工作和搞好企业管理的经验和扩大生产自主权给生产
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70岁高龄的老诗人吴越颇有感慨地说:“这真是开阔了眼界,增长
了知识。”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王钊、哈尔滨市经委主任李培福,对作家们下厂下乡参观学
习给予了热情支持和帮助,企业管理处副处长高淑美始终陪同参观学习。
1981年3月至4月,省民间文艺研究会与中共合江地委宣传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
文学研究所联合组成伊玛堪调查组,重点深入饶河县四排大队,采访录制了赫哲族歌手葛德
胜说唱的伊玛堪《满都莫日根》和《香叟莫日根》两部,同时翻译成10余万字汉文译本。
1981年4月,省音乐家协会组织词曲作家一行6人,分别前往甘南县兴十四大队、泰来县
汤池二队参观访问,了解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新农村新气象。
1981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省作家协会组织专业作家13人,由关沫南带队,前往合江地
区边防部队采访。10天内访问了萝北、太平沟、名山、肇兴、四合、街津口、八岔、抚远、
乌苏镇等边防哨所,接触了许多官兵。
1982年2月,省摄影家协会为使摄影作品贴紧生活,歌颂新的黑龙江,组织骨干会员20余
人,前往伊春林区、牡丹江林区,进行旅游摄影,为期10天,创作了大量风采各异,颇具时
代特色的好照片。
1982年5月,专业作家王忠瑜为完成关于东北抗联著名将领,抗日民族英雄李兆麟、赵尚
志的长篇小说创作、前往沈阳、辽阳、本溪、鞍山、大连、北京等地党史研究部门,详细查
阅了李兆麟早年从事革命斗争的事迹,访问李兆麟、赵尚志的战友、亲属30余人,获得大量
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历史资料。赵尚志的亲密战友朱新阳老人谈了当年由赵尚志委派前往莫
斯科,向王明、康生当面汇报北满抗联总司令部和抗联三军的对敌斗争情况;以赵尚志为首
的珠河县委、抗联三、六军党委联席会议不同意王、康指示信中的错误部分,要求加以纠正
等经过情况。朱因此受到王、康批判,被扣留莫斯科“学习”。赵尚志自此被第二次开除党
籍。此次访问明确了赵尚志受到王、康迫害的历史过程。
1982年11月,省音乐家协会组织词曲作者11人,分三批前往黑龙江省农场总局所属有关
农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煤矿参观访问,体验劳动群众在开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局面中
的精神面貌,用乐曲歌颂富饶美丽的黑龙江,参观访问后创作了大型音乐作品二部,小型音
乐作品10余首(初稿)。
1984年3月,省作家协会组织部分作家、编辑,深入沈阳军区驻军某部,采访某部一连战
士当代雷锋丁红军事迹。
1985年10月,齐齐哈尔市文联同齐齐哈尔市青少年宫和齐齐哈尔市青年摄影协会,组成
自行车旅游摄影创作队,至甘南、阿荣旗、巴林、喇叭山、成吉思汗、碾子山、龙江等地参
观创作,历时9天,行程2000余里,创作作品1000余件,其中20余幅参加了“天南地北”摄影
展览。
二、建立生活根据地
从1954年起,黑龙江省文联在创作干部深入生活方面,采取了比参观访问更深入一步的
办法,让创作干部长时间生活在一个“点”上,实行“蹲点体验”,与干部群众打成一片,
结交朋友,深入观察、体验、分析、研究一地区或一单位发展变化的历史,和某些人物的成
长过程及其相互关系,以便有可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1954年9月,两省文联合并后的新的专职创作成员,经热烈讨论,根据领导总体安排,个
人选点,领导批准,陆续走上自己的生活据点,也称“生活根据地”。
潘青到伊春林区蹲点生活。在中共伊春地区委员会兼任宣传部副部长,实行任职蹲点体
验。经常深入基层林场。写有散文《银花满天飞》、《春满小兴安岭》,抒情诗《林鹰之歌
》、《达子香花开了》等许多短篇作品。
崔岚到肇东县农村蹲点生活。先后三次深入,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共约三个月,著
有报告文学《董殿福》等作品。
郑毅到龙江县东白土村蹲点生活,先后三次深入,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共约三个月
,写出独幕话剧《秋收》、《越走越亮堂》等作品。
栾文海到鸡西滴道煤矿蹲点生活,先后三次下矿,与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共约三个月
,写有散文《送煤》,抒情诗《矿工》、小品文《不以为怪的怪现象》等作品。
满汝毅到齐齐哈尔机车车辆厂蹲点生活,先后三次下厂,与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共约
三个月,写有大型话剧《警觉的钟声》等作品。
专业作家吕中山:1963年至1965年上半年,在哈尔滨毛织厂深入生活,任厂党委宣传部
长,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创作了话剧《无限风光》,短篇小说《三代师徒》、《两代纺织
工》等。1965年下半年至1966年5月,与林予、张德裕、陈谷音等专业作家,遵照中国作家协
会书记处书记、著名作家刘白羽致函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欧阳钦的建议,受省文联和省作协
指派,奔赴大兴安岭地区深入铁道兵部队体验生活,与铁道兵官兵打成一片,一起住帐篷、
吃干菜,以苦为乐,昼夜连战。几位作家参加呼玛河大桥南岸2号桥墩的修筑工程,严冬,在
零下54度高寒中体验火热的斗争生活。
专业作家萧英俊:1963年4月至1966年5月,到穆棱县穆棱镇,兼职副镇长,边工作边生
活,连续三年之久,结交了许多干部和群众朋友,积累了大量生活材料,创作了《在郭记理
发铺》等多篇短篇小说,随后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山村风雨》。1981年至1983年,到五常
县拉林镇兼职副镇长,边工作,边生活,达两年之久,创作出版了中篇小说《猎寇记》。
专业作家张恩儒:1979年至1983年在通河县长期蹲点深入生活。调任省专业作家后,未
离本乡本土,仍在通河县城深入各有关单位、工厂、农村、保持同基层干部、群众接触,了
解情况,掌握形势。此期间曾随作家采访团到黑龙江边防部队采访一个月,又曾参加解放军
总政治部组织的军旅作家访问团到广东沿海部队和海南边防部队体验生活。近5年间,边生活
边创作,产生了《我们的艇长》、《江对岸的蓝眼睛》、《野地的紫罗兰》、《水,月光》
等短篇小说14篇,另有长篇小说初稿2部。
专业作家郭先红:1979年到1983年到哈尔滨电机厂长期蹲点深入生活,兼职厂党委政治
部副主任,长达5年,与干部工人同工作、同学习,广交朋友,创作发表了短篇小说《黄水新
歌》、《太阳车》等,创作了30万字长篇小说《永恒》(后因故未能出版)。
专业画家晁楣:1971年3月,为配合“工业学大庆”口号的宣传,促进“工业学大庆”的
群众运动,受黑龙江省文化局创评办指派,曾深入大庆油田,蹲点体验,约一个多月,创作
了木刻画《第一口油井》,由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
专业作家屈兴岐:1978年10月至1983年8月,到伊春林区深入生活,兼任伊春林业科学院
情报室副主任,达5年。此期间曾先后前往美溪、乌马河、东风等林业局蹲点,随中国作家采
访团赴福建海防前线体验生活,又到大兴安岭林区古城岛采访,三次沿黑龙江顺流而下到黑
河、爱辉、嘉荫等地区采访历史上的抗俄斗争故事。创作有短篇《阿满太》,中篇《树海迷
航》、《血管里流的……》等,电视文学剧本《生命在肩头上》,散文《兴安雪》等,近百
万字。
专业作家李世昌(苗欣):1982年2月至1984年初,在黑龙江省重点小学安广小学蹲点体
验生活,兼职副校长,重点深入特级教师柳玉芳所在班级。两年间,参与听课、看作业、筹
备及观摩主题中队会,参加夏令营、冬令营等多种活动,与教师同工作,与学生同学习、与
师生同活动。写有儿童诗《雪雕》、儿童小说《大胆与画家叔叔》等儿童文学作品几十篇(
首)。
三、到基层安家落户
专业作家到基层去长期安家落户,始于1960年。安家落户地点由作家根据上面总的安排
自行选定,领导批准,经组织人事部门联系落实。作家的行政关系和党团组织关系随身转出
,由当地组织上根据本人具体条件委以兼任职务。作家以兼职身份参与部分基层工作,联系
群众,熟悉情况,长期地在生活中写作。工资关系仍保留在原单位黑龙江省文联。
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到审查的具有创作经验的人,虽非专业作家,也同时被长期下放基
层,安家落户,边“改造思想”,边体验生活,进行创作。
先后到基层安家落户的人员共9人:
王书怀(冷风):诗人,驻会专业作家。1960年10月到绥化县宝山公社安家落户,兼任
中共宝山公社委员会副书记,后改为兼任中共绥化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期间创作有大量反映
农村现实生活的诗歌,出版有诗集《花朵集》、《宝山谣》、《火热的乡村》等。1978年11
月调回省作家协会。
关沫南: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60年10到安达市萨尔图区安家落户,兼
任中共萨尔图区委副书记。期间创作多为东北抗日联军斗争题材作品,如电影文学剧本《冰
雪金达莱》以及一些短篇小说等,也有一些现代题材的散文。1978年8月调回省文联。
陈谷音:省曲艺家协会负责人。1962年6月到五常县安家公社安家落户,兼任中共安家公
社委员会副书记,后改为兼任中共五常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期间创作有散文《红柳颂》、《
春风》等30余篇,评剧剧本《人强马壮》、《牢门脱险记》,短篇小说《王大娘进城》等。
1979年10月调回省文联。
李军(赤叶):诗人,驻会专业作家。1962年6月到鸡西矿务局二道河子煤矿安家落户,
兼任二道河子煤矿工会副主席。期间创作一些诗歌作品,出版有诗集《掘进集》和说唱诗《
矿山喜事》等。1980年12月调回省文联。
林青:驻会专业作家。1962年8月到巴彦县兴隆镇公社安家落户,兼任兴隆镇公社副社长
。1968年转到阿城县兴华公社插队落户,1971年兼任阿城县农业科副科长。主要创作散文和
短篇小说,先后出版有散文集《冰凌花》、短篇小说集《大豆摇铃的时节》。1977年调回省
文联。
王忠瑜,驻会专业作家。1962年8月到五常县拉林镇安家落户,兼任拉林镇副镇长;196
4年8月到中共双城县委组织部工作;1966年1月到双城镇北门外建设大队安家落户;1974年5
月兼任双城县农机局副局长。期间创作抗美援朝战争题材长篇小说《鹰击长空》、《惊雷》
,以及一些短篇小说、诗歌等。1980年2月调回省文联。
鲁琪,干部;刘畅园,编辑。1962年12月夫妇二人携全家到宁安县石岩公社向前大队安
家落户,刘畅园兼任石岩公社副社长;1969年10月迁往阿城县舍利公社繁荣大队安家落户。
期间刘畅园创作诗歌、散文等多篇。1975年5月调回省文联。
李赤,《北方文学》副主编。1962年12月到宁安县东京城公社牛厂大队安家落户,兼任
中共东京城委员会副书记。期间创作有短篇小说《七月雨》等。1969年5月调回省文联。
韩梦杰,专业作家。1971年8月到哈尔滨市车辆厂安家落户,任职中共哈尔滨车辆厂机械
车间支部副书记。创作有中篇小说《小院,有四个同龄人》、《落叶的秋天》、《乒坛王冠
上的明珠》、《大河上下》等。1983年8月调回省文联。
四、举行联谊座谈
指有关领导主持召集的作家、艺术家同各界劳动模范、先进人物进行联谊座谈的活动,
使作家、艺术家与劳动模范、先进人物直接见面,促膝谈心,广交朋友,以了解更多的先进
人物和事物,接触时代主流。此种深入生活方式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多在乘召开劳
模大会或先进表彰大会时进行。
1979年12月23日,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主席、省作家协会主席延泽民
,邀请参加全国第二次劳动模范授奖大会归来的黑龙江省农业、工业、财贸、科技、卫生等
战线上的15位劳动模范,于黑龙江省展览馆贵宾室,与省直和哈尔滨市的作家、戏剧家、诗
人、文艺编辑等70余人举行联谊座谈。省总工会、省农林办、省文教办、省科委等有关部门
负责人,向作家、艺术家们介绍了李东根、萧步阳、王金陵、吴国富、柳玉芳等15位著名劳
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团省委、省妇联有关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几位青年突击手和三八红旗手的
先进事迹。
1983年2月8日,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二书记李力安、书记李剑白、常委、宣传部长陈元直
,邀请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25位著名劳动模范同省直和哈尔滨市专业和业余作家举行联谊座
谈。李力安在会上致词,说举行这样的联谊座谈,是为了给作家同劳动模范之间交朋友“搭
个桥”。李力安希望各文化部门负责人都要为加强文艺工作者同人民之间的联系做出积极努
力。李剑白、陈元直在讲话中鼓励作家、艺术家不断深入生活,更好地反映新的历史时期的
新人新事。会上领导、劳模、作家促膝谈心,气氛热烈,生动活泼,给作家、艺术家留下很
深的印象。
1984年4月25日,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黑龙江省总工会、省文联联合举行作家与劳动
模范联谊座谈会,与会的省直和哈尔滨市四化建设中的著名劳动模范34位,作家、诗人、剧
作家30位。会上既介绍了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也介绍了作家们的创作成就,号召作家们向
劳动模范学习,热情讴歌新的历史时期的英雄业绩。座谈中,劳动模范与作家们就作品中如
何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问题进行了热烈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