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政治运动

  两省文联成立后,积极参加了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等全国性政 治运动,并引导全省文艺工作者,以文艺为武器,积极投身到这些政治运动中去。几年间, 创作和发表了大量的受到群众欢迎的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宣传了革命斗争,也锻炼了文艺 队伍,提高了文艺工作者的政治思想觉悟。
    50年代中期所开展的反胡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出现严重扩大化的错误,给组织上思想 上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在“文化大革命”中,省文联机关全部卷入运动,领导上被“造反派”夺权、接管,组 织上被彻底“砸烂”,成为运动的重灾区。
    一、反胡风运动
    1955年5月,《人民日报》公布“胡风反党集团”的第一批材料,其中有“徐放”这个名 字。诗人徐放是省文联副主任鲁琪早年同学,解放后两人曾有书信往来。5月下旬,省直和哈 尔滨市文艺界召开批判“胡风反党集团”座谈会,同月《黑龙江文艺》第10期以《提高警惕 ,揭露胡风》为题发表《座谈会纪要》。6月11日,省文联机关召开座谈会,“声讨胡风反革 命集团罪行”,公开把鲁琪同徐放联系起来,正式提出对鲁琪的怀疑。6月中旬,省委宣传部 派工作组进驻省文联,对“鲁琪问题”实行立案审查。省文联反胡风运动由此开始。
    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工作组发动群众,以各种形式对鲁琪反复进行“揭发批判”。11 月《黑龙江日报》发表长篇署名文章进行全面系统地“揭发批判”,同年《黑龙江文艺》第 22期出版专刊从各方面进行全面“揭发批判”。其中大部分属于文艺思想问题。这些文艺思 想在“批判”中被认为是政治立场问题,是“思想反动”。认为鲁琪在选择创作题材上公然 鼓吹“找冷门”,是企图把作者引向脱离生活脱离政治的邪路上去;说鲁琪不同意作家与工 农兵相结合和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鲁琪在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时,给作品中的几个人 物起外号,是肆意污蔑劳动人民,丑化劳动人民形象;在同另一“胡风分子”通信中谈到诗 的形式问题时,鲁琪曾表示反对诗人田间关于诗的形式问题的看法,此一点在《结论》中被 定为“反动言论”;在文艺工作同政治任务的关系问题上,说鲁琪反对文艺为政治任务服务 ,“片面地不加分析地反对文艺配合政治任务,把文艺作品的公式化、概念化,片面地不加 分析地认为是赶任务的结果”;说鲁琪向作者宣扬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要作者“有大胆狂 想精神”等等。对鲁琪的公开“揭发批判”在全省文艺界引起震惊,特别是在创作人员的文 艺思想上产生了消极影响。1956年12月,作出《关于鲁琪问题的结论》,将鲁琪定为“胡风 分子”,给予党纪政纪的严重处分。成为黑龙江省文联历史上的第一起冤案。
    1979年3月,中共黑龙江省纪律检查委员会,根据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关于鲁琪同志 被定为胡风分子问题的审查意见》和中共黑龙江省文联党组《关于改正鲁琪同志被错定为胡 风分子问题的请求报告》,决定撤销1956年12月中共黑龙江省委文教部《关于鲁琪问题的结 论》,为鲁琪恢复名誉,全面落实政策。
    二、肃反运动
    1955年10月,省文联在反胡风运动开始后,接着又开展肃清反革命分子的斗争。运动中 立案审查2人,重点审查编辑部编辑庄严1人。审查中出现宁“左”勿右、甚至把怀疑当作事 实的现象,也由于被审查者态度上的原因,甚至有过逼、供、信现象。最后将庄严定为“历 史反革命分子”,判处长期徒刑。
    1979年3月,中共黑龙江省文联党组和省政法机关,认真复查庄严案件,认为庄严历史问 题不构成反革命罪行,实事求是地给予平反,全面落实政策。
    三、反右派斗争
    1957年4月以后,中共开始全党整风。6月初,省文联成立整风领导小组。为使整风运动 深入开展,真正克服“三个主义”,改进文联工作,决定放手发动群众,广泛听取党内外意 见,动员全体干部职工大鸣大放,助党整风。对于调离省文联不久的6名原创作干部,考虑到 6人都在省文联工作多年,对省文联情况比较熟悉,要求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精神 参加鸣放。有的被临时召回省文联参加鸣放会议,有的诉诸书面意见,也有的没有发表意见 。在广泛动员鸣放之后,随着全国的形势发展开始反击右派的斗争。由于受到全国反右扩大 化的影响和对文联干部队伍状况的错误估计,也由于领导上自以为是,听不得逆耳批评,失 去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因而对鸣放中提出的一些虽属片面,但决不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意见 ,竟认定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对一些完全正确的批评,只因鸣放态度生硬,或言词过激,也 认定为是反党反社会主义;有的虽未参加整风鸣放,也依据过去的只言片语划成右派;对几 个过去相互关系正常或素无什么“关系”的人硬给扯到一起打成“反革命小集团”等,完全 混淆了敌我界限和是非界限,造成省文联反右斗争严重扩大化。被错划成右派的有:张凡夫 、李中耀、张浪、庄严(历史反革命分子兼右派分子)、郑毅、崔岚、栾文海、满汝毅、赵 公汉、张云浦、刘惠民、张德裕,共12人,占职工总数52人(在编46人,调出6人)的23%。 其中省文联领导1人,创作干部7人,编辑4人;共产党员5人,共青团员2人。
    1978年12月,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黑龙江省委部署,省文联成立专门工作班子,对1957 年被错划为右派的人进行了全面彻底复查。复查中实事求是,对12名被错划为右派的人逐一 进行全部改正,全面落实政策。
    四、“文化大革命”运动
    1966年5月,关于开展“文化大革命”的《中共中央通知》(通称“五一六通知)和《中 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通称十六条)等重要文件下达,省文联机关及各 协会立即停止业务活动,学习文件,认清形势,掌握政策,投入运动。与全国文联、各市( 地)文联的上下联系完全中断。
    省文联的“文化大革命”行动是从抓“陈沂黑帮”开始的。陈沂原系解放军总政治部文 化部部长,少将军衔。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后下放黑龙江改造。黑龙江省给予信赖和重用 ,1961年12月被任命为省文联驻会副主任,属“摘帽右派”,工作中结识一些干部和作家。 运动开始后有5人被定为“黑帮”。
    1966年6月,《人民日报》发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号召群众起来进行“文 化大革命”。次日发表由毛泽东主席批示在全国广播的北京大学聂元梓等人攻击北京大学党 委和北京市委的大字报,并发表欢呼这张大字报的评论员文章。省文联积极响应号召,将在 外地的“黑帮”成员迅速调回,严加审查,威逼其交待问题。结果,造成一人当晚自杀(未 遂)事件。事件的发生促使省文联领导认为:运动必须在党委领导之下进行。6月中旬,成立 “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组长由文联领导成员之一担任,副组长3人,由中层领导干部和群 众担任。6月末,斗争对象开始扩大。楼内贴出大字报,诬指省文联有个反党“三家村”。
    7月,省文联停止一切工作,学习毛泽东的讲话和《红旗》杂志编者按语《无产阶级文化 大革命的指南针》。月底,根据批转的省委宣传部《关于调整我省报刊的请示报告》精神, 《北方文学》停刊检查。
    8月下旬,一些人根据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精神,认为仅靠领导小 组还不够,又成立“运动指挥部”,宣布对3名作家,3名中下层干部共6人,劳教管制。同时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召开大会批斗延泽民。延泽民是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文联 主任、党组书记、省作家协会主席、作家、老红军。在省文联任职已近8年。此后被打倒。
    9月初,省文联成立新的“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成员7人,其中组长1人,副组长1人 。新的“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批判前“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压制群众”,执行“资产 阶级反动路线”,打击重点是“三家村”。但实际上仍控制不了局势,引起一些人不满,贴 出“文联必须大乱”的大字报。12月,成员纷纷退出,新的“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解体。
    部分人员外出串连。各“造反团”纷纷成立,省文联完全陷入无政府状态,形成全面动 乱。
    到1967年1月初,成立的“造反团”有5个:
    “工人造反团”,主要成员3人;
    “红色造反团”,主要成员3人;
    又一“红色造反团”,主要成员3人;
    “红旗造反团”,成员3人;
    “在险峰造反团”,成员2人。
    各“造反团”争相接管文联领导权。1月中旬到2月下旬45天内,出现10次接管。
    批斗升级。一女编辑以“日本特务”罪名遭逮捕。1969年4月末释放。延泽民等省文联主 要领导及诗人王书怀等4人被戴了高帽抹了黑脸,搞了“喷气式”,遭到欧打。1月末,各“ 造反派”之间出现派性斗争,外单位“造反团”任意冲击省文联。省社联“工勤团”冲击省 文联,把当权派和“红色造反团”集中在地下室,割了电缆,砸了业务档案室。有人家里的 门被砸,有人被拖着四肢扔出门外。省歌舞团“造反团”给“工人造反团”成员戴了高帽, 并打了人,让被揪斗者爬楼梯。
    2月初,一名干部以“翻天右派”罪名被逮捕,17天后释放。3月中旬,两名干部以“现 行反革命”罪名被逮捕,5月释放。
    开始时的5个“造反团”不久分化,重新组成两个规模较大的“造反团”;
    “工人红色造反团”,成员24人,核心5人;
    “千钧棒红色造反团”,成员9人,核心3人。
    不久,经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文教组批准,省文联成立“接管委员会”。“按管委员会 ”由两个团结合领导干部组成,其中有“工人红色造反团”3人,“千钧棒红色造反团”2人 ,结合干部2人,由1名结合干部任主任。
    年末,成立“清查班子”,一名结合干部任头,另有成员6人。“清查班子”在清队过程 中,揪出了一批人。
    同时,成立“陈沂专案组”,由哈尔滨市公安局军管会、哈尔滨市大专院校红代会和省 文联“造反团”成员组成,省文联“工人红色造反团”2人参加。
    1968年1月,由造反组织出版的刊物《文艺尖兵》第11期在《彻底批判王一伦,延泽民的 反革命修正主义组织路线,把特务、叛徒揪出来示众》的总标题下,发表了“揭露”一些人 所谓“顽固走资派”,“汉奸文人”、“日本特务”、“大叛徒”等“罪行”的文章,同时 发表《延泽民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罪行录》的文章,罗织罪名,任意诬陷。该刊此 后不断发表文章,把一些作家的作品打成“毒草”,把《北方文学》打成“黑刊物”、“黑 阵地”。
    3月13日,《黑龙江日报》第三版发表长篇署名文章《一个货真价实的裴多菲俱乐部—— 原黑龙江省文联反革命黑班底剖视》,并加有编者按语。这篇文章的发表,把省文联机关从 组织上彻底摧毁,使运动恶性发展,斗争进一步升级。
    4月末,一作家以“陈沂翻案集团黑干将”罪名被捕,1969年5月20日释放。
    6月下旬,“王一伦大批判组”来省文联,把在“牛棚”中反省人员集合起来,让“黑帮 ”报“狗名”,然后动手打。被打得严重的有3人。
    8月,由电碳厂工人组成的“工宣队””进驻省文联,领导“斗批改”。9月,省文联和 各协会机关人员、编辑部人员、工人,除个别留守外,全部到省委党校,参加在那里举办的 “省直文化系统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实则搞揭、批、斗)。省文联被编为“第二连”。
    “第二连”重新开始“清队”,“挖地三尺”,“不留隐患”,揪出的“黑帮”有延泽 民、鲁琪等领导干部、作家、画家、诗人、理论家、编辑等共18人。这些人进了党校“管教 队”,集体住“牛棚”,平日“学习”、“反省”,随时揪斗。
    1969年,“学习班第二连”斗争声势渐渐平息,“黑帮”大部分人被逐渐“解放”。
    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先后被打成“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历史反革命分子”、 “特务”、“叛徒”、“翻天右派”等等,关进“牛棚”或被批斗的干部、作家、画家、理 论家、编辑等共40余人。
    1970年9月,学习班解散。解散前被打成“牛鬼蛇神”的人员,均被“解放”,一部分到 清河“五·七”干校和农村劳动;一部分参加贫宣队、专案组,少数人被动员退休。以后不 久,省文联大院及各楼房建筑均被分配给其它单位,其设备、备品、图书资料等被省革委文 教组调走。
    1970年春,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文化局成立创作评论办公室,管理全省文艺创作和文艺 评论,代替了原省文联部分职能。原属省文联及有关协会管理的一部分作家、画家、编辑等 被分配到创评办工作。左宜任主任,向阳、吕中山任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