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篇 劳动就业

  劳动就业是事关全局的重大经济问题与社会问题。解放战争期间,黑龙江地区各级党委 、政府领导工人和各族劳动人民全力医治战争创伤,迅速发展军需民用生产。同时采取有效 措施,加强治理失业人员工作。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省对东北沦陷时期旧公教人员继续实 行“包下来”的政策,及早开展城镇劳动力资源调查统计工作,对失业人员从速安置就业。 到1957年,黑龙江省累计安置失业人员23.1万人,基本消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严重失业问题 。此后,城镇劳动力资源以年均30.1万人的数量呈骤增态势,黑龙江省始终把劳动就业作为 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件大事,坚持不懈地组织落实。1958年5月起,在“左”的思想指导 下,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强调“一大二公”,偏重发展全民经济,限制发展集体经济 ,歧视、打击和吞并个体经济,劳动就业门路愈来愈窄。到1960年,全省从农村招收63.3万 人,大大削弱农业的基础地位,影响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文化大革命”的巨大破坏,导致 企业停止招工,大学停止招生,城镇新增大量劳动力不能就业,所需劳动力从农村招收,再 次出现城乡劳动力大对流的状况,酿成严重的劳动就业问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黑 龙江省坚决贯彻中共中央确定的“三结合”就业方针,积极改革统包统配制度,不断拓宽就 业门路,多方安置待业人员,劳动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1949—1985年,各级劳动部门累 计安置待业人员(含介绍就业与组织招工)322.6万人,占全民所有制职工(下称全民职工 )总数的60.6%,有力地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黑龙江省地域辽阔、土质肥沃、劳动力相对缺乏的经济地理环境,具有吸纳数以万计移 民得天独厚的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各地在组织城镇劳动就业的同时,进行大规模省际移民 和城镇居民下乡工作。截至1960、1970年,黑龙江省接收安置移民、城镇居民下乡分别为10 7.4万人、122.5万人。这对适时调节地区间、城乡间的人口分布与劳动力配置,发展全省 农林生产起到历史性奠基作用。长期以来,广大移民在沉睡千古的荒野上和极端艰苦的生活 条件下,披荆斩棘,战胜困难,兴修水利,垦荒造田,长年辛劳在广袤无垠的松嫩平原、峰 峦叠障的兴安山麓。移民开发、建设、繁荣黑龙江省的艰苦历程和辉煌业绩,在黑龙江省发 展史上矗起一座光辉的丰碑。
    知青上山下乡是党和国家基于50年代中期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就业渠道渐趋狭窄、农业 合作化运动蓬勃兴起及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失衡的国情,旨在农村、边疆解决就业问题重 要出路的探索性实践。当年,一批批知识青年组成一支支志愿垦荒队,相继奔赴“北大荒” ,开发边疆,辟建农场,开创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建设边疆的大业,充分映现新时期知青献 身祖国的崇高理想和艰苦创业的时代风貌,为千百万知青确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树起一个个生动的典范。1958年5月起,在“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运动中,城市大 量招工,知青上山下乡工作停顿下来。1961年起,随着大规模精简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工作 的开展,恢复较小规模城市知青上山下乡工作。到1965年,黑龙江省知青上山下乡5.1万人 。“文化大革命”铸成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严重后果,导致知青上山下乡成为“轰轰烈烈” 接受“再教育”的政治运动,被宣传为具有“反修防修”、“缩小三大差别”的重大政治意 义,全省迅速掀起知青上山下乡的高潮。大批知青在青春年华失去在校接受正规教育的良机 ,引致人才成长的断层,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长远的困难。此外,国家和企事业单位 及知青家长,为安置知青支付经费总计13亿多元,农民也为此加重了负担,成为当时社会不 安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至1978年,黑龙江省累计动员、安置上山下乡知青178.22万人。知青 们发扬光大“北大荒”精神,为开发黑土地作出重要的贡献。在此前后,按政策规定知青大 都陆续返城就业。他们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全新认识生活,尽心锻造自己,很快获得社会的 承认。知青有“北大荒”的多年磨练垫底,为他们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打下坚实的根基。到 1979年,知青中有3.34万人加入中国共产党,37.94万人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2.91 万人被选进各级领导班子,60余万人被输送到文化、教育、工交等各个行业,许多知青成为 各种各样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