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资源

  城镇劳动力资源是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组成的群体,包括城镇非农业(吃商品 粮)劳动年龄人口数及其他劳动力,不含劳动年龄内因病残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劳动年 龄人口男、女分别为16-59岁、16-54岁;其他劳动力是不足或超过劳动年龄而实际参加社 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以及从农村招用的劳动合同制工人、亦工亦农人 员和临时工等人员。劳动年龄内的现役军人、在押犯人及从事家务劳动的妇女等不计人劳动 力资源。
    一、数量
    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地区城镇劳动力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个时期发生较大变化。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由1949年的161.1万人增加到1952年的191.1万人,增加30.0万人 ,增长18.6%,年均增加10.0万人,年递增5.9%。
    “一五”时期。劳动力资源快速增长,1957年达到351.8万人,比1952年增加160.7万 人,增长84.1%,年均增加32.14万人,年递增13.0%。
    “二五”及经济调整时期。1958年起,持续三年的“大跃进”运动,造成城镇劳动力资 源虚假不足的现象,累计招用农民63.3万人进城务工。1961年始,大量精简职工及来自农村 的劳动力,动员组织浮闲人口下乡。到1965年,劳动力资源达到492.8万人,比1957年增加 141.0万人,增长40.1%,年均增加17.63万人,年递增4.3%;比1962年增加32.2万人, 增长7.0%,年均增加10.73万人,年递增2.3%。
    “文化大革命”时期。1975年达到781.5万人,比1965年增加288.7万人,增长58.6% ,年均增加28.87万人,年递增4.7%。
    “五五”时期。1980年达到985.4万人,比1975年增加203.9万人,增长26.1%,年均 增加40.78万人,年递增4.7%。其间是劳动力资源增长最多的时期。
    “六五”时期。1985年达到1193.9万人,比1980年增加208.5万人,增长21.2%,年均 增加41.7万人,年递增3.9%。
    
    二、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构成
    根据各地典型调查统计和1964、1982年全省人口普查资料,城镇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构成 ,1949-1985年,男女分别由70.1万人、58.8万人增到494.9万人、472.2万人,分别增 加424.8万人、413.4万人,分别增长6.1倍、7.0倍;年均增加分别为11.8万人、11.5 万人,年递增分别为5.6%、6.0%;性别之比由119.2:100下降到104.8:100。黑龙江省 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构成呈现男性逐年趋减、女性逐年趋增的态势。
    
    三、待业人口文化构成
    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逐步形成遍布各地、规模宏大的教育网络 ,城镇待业人口的文化水平随之提高。1982年,全省人口普查统计,城镇待业人员49.1万人 ,其中高中毕业生14.9万人,占30.3%;初中及小学毕业生34.2万人,占69.7%。1985年 ,哈尔滨市待业人员调查登记54501人,其中高中毕业生18117人,占33.2%;初中及小学毕 业生36384人,占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