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就业前培训

  就业前培训主要是对城镇待业青年及企业富余人员、转换职业或岗位等人员,进行职业 道德、文化技术理论、实际操作技能和安全生产教育。这是职业培训的一种形式和职业教育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后备劳动者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
    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地区为迅速解决东北沦陷时期遗留下来的大批工人失业问题,认 真组织就业前培训工作。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大中城市劳动局(科)会同工会部门,举办为 期3个月至1年的培训班,也有劳动局会同企业主管部门联合办班,还有劳动局委托企事业用 人单位办班等多种方式。培训经费一般由劳动部门从失业救济金中解决。对失业人员培训后 再介绍就业。1950年,佳木斯市劳动科举办失业工人培训班,开设木工、瓦工、电工和水暖 工等专业,培训2000人。1950-1957年,哈尔滨市培训失业人员累计3.3万人,分别安置在 建筑、商服等行业。此后,各市地劳动部门相继建立劳动讲习所,主要担负组织待业人员培 训任务。1962-1966年,哈尔滨市南岗、道里等区劳动讲习所,共培训待业人员2.4万人。 1965年,齐齐哈尔市劳动讲习所培训待业青年4711人,占待业青年总数6205人的75.9%。许 多待业青年经过短期培训,初步掌握本工种生产技术或业务知识,思想品德较好,走上工作 岗位后,较快地成为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
    “文化大革命”期间,就业前培训同其它职业教育被斥为“资本主义异端”被迫中断。
    1979年起,黑龙江省就业前培训工作,随着解决大批返城知识青年和待业青年就业开始 恢复和逐步发展起来。1980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的全国劳动就业会议文件《进一步做好城镇 劳动就业工作》下发后,各市、地、县劳动服务公司在当地政府和劳动部门领导下,介绍就 业、输送临时工、举办生产服务企事业的同时,担负就业前培训等项任务。按照先培训、后 就业的原则,为全民和集体单位培训各种专业技术工人,也为待业青年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 职业创造条件。当年,县(市、区)以上劳动部门建立劳动服务公司183个,哈尔滨、牡丹江 等市、地着手组建就业训练中心(下称中心),同时创办职业中学63所,普通中学设职业班 108个。至此,全省就业前培训工作呈现由少到多、由点到面、健康发展的好势头。
    1981年4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劳动就业工作会议,明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广开就 业门路的一项带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举措,决定凡不能升入大中专技校的中学毕业生,均经就 业前培训或职业学校训练2-3年后再安置就业,指明全省就业前培训工作的正确方向。此后 ,各级劳动服务公司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师资以兼为主,专兼结合;根据所设专业自编培 训教材;从扶持就业周转金中拨出一点、从学员生产或劳务收入中提取一点、招工单位缴纳 一点、主办单位资助一点等多渠道解决培训经费;通过租借中小学教室或一些单位的车间、 会议室、文化站等途径解决培训场地。佳木斯粮食局组织就业前培训初期,将粮库工人休息 室改做教室,聘请市粮食学校教师和有文化知识、有实践经验的老工人任教,逐步发展为市 粮食局职业学校。到1985年,举办10期培训班,培训待业青年1536名,陆续就业1429人,占 同期就业人数的93%。哈尔滨市各区开办职业学校,许多街道办事处举办文化、技术补习班, 陆续开展就业前培训工作。1979-1982年,全市各区劳动服务公司办班1618个,培训待业人 员8.34万人。
    1983年,各地就业前培训工作较快发展,出现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培训的新形势。 一些大中型企业利用本单位师资、场地和经费等方面优势,举办职工待业子女为主的培训班 。哈尔滨伟建机器厂劳动服务公司,举办各类培训班84个,培训待业青年4609人,考入大学 、中专、技校分别为40人、50人、316名,被全民、集体企业招工录用分别为1391人、2488人 。同时,各地劳动服务公司与厂矿企业、大专院校、主管部门联合培训,鼓励、支持机关团 体和私人办学。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纺织厂扩大生产规模,急需一批挡车工,区劳动服务公 司同该厂联合举办挡车工培训班,培训女待业青年525名,结业后有514名被工厂录用。延寿 县1982年初中毕业的女待业青年杨春萍,1983年自谋职业,到哈尔滨市学习服装裁剪技术后 ,返回县镇开办时兴服装学校。到1985年,她举办培训班59期,培训学员1405人,其中待业 青年1351人,全部走上工作岗位。当年,全省就业前培训人数由1980年的3.7万人增加到6. 4万人。就业前培训同技工学校、职业高中等职业教育相互补充、相辅而行,为提高待业人员 素质、扩大就业门路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1984年12月,省政府召开全省劳动就业工作暨表彰先进单位会议确定,要将教育部门、 劳动部门和其他方面的力量统筹协调,逐步完善与强化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劳动部门 要做好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和服务工作。当年,哈尔滨市劳动服务公司通过召开经验交流 会、下发培训工作简报等,总结推广伟建机器厂、道里区劳动服务公司等单位审时度势、加 深认识,结合需要、定向培训,落实规划、加强管理等方面的经验,指导培训工作深入发展 ;坚持全民和集体企业招工,均从职业中学或经就业前培训的待业青年中招收,使培训与安 置有机地结合起来;组织编写培训教材,为各部门各单位培训服务,对无力进行培训的单位 ,由市中心集中组织培训。当年,全市建立中心58个,选配专兼职教师186个,举办文化、技 术培训班937个,培训待业青年3.75万人,安置就业3.67万人,占97.3%。牡丹江纺织厂劳 动服务公司在培训班的基础上成立培训中心,配备教职工15名,负责待业青年的招生、培训 、考试录用等项工作,年培训待业青年500人左右。至年底,全省各级中心培训待业青年10万 人,比上年增加3.6万人,大都分批安置就业。同时,各地中心进一步发挥培训示范指导作 用,推动就业前培训向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1985年11月,省劳动局按照劳动人事部《关于就业训练若干问题的暂行办法》,在初步 总结各地以往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发《关于就业训练问题的暂行办法的实施细则》,具体 规定培训对象、目标、经费、学员待遇等,进一步加强培训指导,促进培训的健康发展和培 训质量的不断提高。
    肇东县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就业前培训工作。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分工落实;主管部 门负责资金、教学设备和行政管理;教育部门负责选配师资,审定教学计划,检查教学质量 ,进行业务指导,颁发毕业证书;劳动部门负责招生计划、专业设置、毕业生分配和统筹管 理。当年,办起24所职业学校、39个班,专职教师35名,在校生1365名。各种形式的就业前 培训10416名,被企业录用后大都成为生产的骨干力量。
    至年底,全省建立各级中心计569个,其中县处级中心22个,科级以下中心547个,初步 形成以劳动部门中心为龙头,以企事业单位办学为主体、以私人办学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 道、多形式的就业前培训网络;中心职工总数2150人,其中教学、行政、工勤人员分别为14 40人、517人、193人,分别占67.0%、24.0%、9.0%;举办培训班10581个,培训待业青年 447113人,其中安置就业358991人,占80.3%;就业前培训率由1980年的4%上升到58%。这对 有效地缓解突出的就业矛盾,扩大劳动就业,提高职工队伍素质,起到重要的保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