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55年,在农业合作化运动迅猛发展和城市尚未完全解决就业问题的形势下,中共中央
号召城市知识青年(下称知青)上山下乡。一批批有志青年怀着为使祖国繁荣富强的豪情壮
志,相继离别家乡奔赴“北大荒”,积极参加边疆社会主义建设。9月,北京市青年杨华、庞
淑英等5青年发起倡议,并组成全国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在黑龙江省萝北县开荒建点,揭
开全国知青上山下乡的序幕,随即有哈尔滨、天津等市青年垦荒队,去萝北县等地志愿垦荒
,成为勇于开拓的建场尖兵。这种崇高的思想、英勇的行为和具有时代意义的创举,永载中
国青年运动的光辉历史。
60年代,大规模地动员和组织知青下乡,是在城市就业困难的历史条件下采取的重要措
施。1961年1月,中共中央针对国民经济严重比例失调问题,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的方针,压缩基本建设战线,停建缓建一批工程项目,大量精简职工,高校压缩招生
人数,城市中不能升学的中学毕业生及闲散劳动力猛增,“就业难”已成为当时重大的社会
问题。1964年4月,中共黑龙江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动员和组织城镇知识青年参加
社会主义建设的指示》,并成立“中共黑龙江省委精简安置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下称
省精简办),各地、市、县委均设精简安置领导小组,负责精简职工、动员与安置下乡知青
和闲散劳动力工作。为适应国民经济调整、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开发和建设边疆的需要,
全省有领导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知青下乡工作。
1968年,毛泽东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
召,全省迅速掀起城镇知青下乡高潮。同年成立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知青工作办公室,
1970年改为省革命委员会知青上山下乡工作办公室。1973年,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知青工作
改由党委直接领导,中共黑龙江省委下设知青上山下乡办公室(下称“知青办”),县以上
党委或革命委员会直至企事业单位均设知青办。“文化大革命”期间,上山下乡成为解决城
镇绝大多数中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基本出路。
1979年始,中共黑龙江省委遵照中共中央召开的全国知青工作会议精神,从全省实际情
况出发,决定调整知青政策,缩小上山下乡范围,彻底改变知青插队(场)的做法,知青上
山下乡纳入统筹劳动就业的轨道,标志着知青工作发生历史性转变。此后,各地各单位妥善
处理大量上山下乡知青按政策规定陆续返城就业及有关遗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