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职工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1985年,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4市全
民职工达到196.96万人,占全省职工总数的37.0%;集体职工115.48万人,占全省职工总
数的49.2%。其余职工则分布在大庆、鸡西、鹤岗、双鸭山、伊春、七台河6市及松花江、绥
化、黑河、大兴安岭4个地区。
一、各市职工队伍
(一)哈尔滨市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6月,中东铁路全线动工,哈尔滨成为中东铁路的枢纽、管理
中心和沙俄推行侵华政策的重要据点。随即建立哈尔滨中东铁路临时总工厂。至1913年沙俄
在哈尔滨兴办面粉厂16家、酒厂8家、油坊13家,初步奠定早期哈尔滨制粉、酿造、榨油三大
工业的基础。此外,钢铁业、烟草业、电气业、玻璃业、纺织业、机器制造业等相继兴起。
在这些沙俄、日本、波兰等外国资本家陆续开办的近代工业企业中,雇用数千名中国工人。
他们大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成为哈尔滨最早的一批产业工人。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
),哈尔滨辟为国际商埠后,促进、刺激地方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商业企业达百余户,店员
五六千人。1930年,哈尔滨民族工商企业达1130家,雇用1.36万名工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许多工厂、店铺纷纷倒闭,工人店
员大量失业。1938年,哈尔滨市失业、半失业工人7万余名。1941年9月,伪满洲国政府公布
《劳动新体制纲要》,对劳动力招收、分配、管理、流动等实行全面奴役性统制,抓捕的劳
工全部送至矿山、军事要地,修筑军事工程完竣后,数十万劳工相继被虐杀、被惨害。
1946年4月,哈尔滨市解放后,中共哈尔滨特别市委发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调整劳资关
系,扩大劳动就业。到1949年底,全市职工11.06万人。新中国成立后,在恢复和新建一批
中小企业的同时,又从辽宁等地迁入电机、电缆、轴承和一工具等10个大中型工业企业。19
51年,全市职工增加到16.9万人。
“一五”时期,哈尔滨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全国156项重点建设项目在哈尔滨
兴建的有哈尔滨电机厂、锅炉厂、汽轮机厂等13项,随之职工人数迅猛增加。1957年,职工
达到32.3万人,比1949年增加1.9倍。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造成职工人数急剧增
长,1960年达到67.4万人。1961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缩
短基建战线,压缩重工业生产,大量精简职工,1963年职工减少到42.0万人。“文化大革命
”期间,职工由1966年的45.6万人增加到1976年的59.5万人,年均增加1.4万人。中共十
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现全党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全市经济在改革中持续稳定发展,职工
队伍逐年壮大。1985年,职工达到134.8万人,占全省职工总数的17.6%,基本形成以机电
为主,轻工、纺织、石化等构成较为合理的职工队伍。
(二)齐齐哈尔市
解放前,齐齐哈尔作为边防重镇,经济发展十分缓慢。1931年底,全市资本主义工商企
业64户,职工1700余人。东北沦陷时期,纯粹的民族工商业荡然无存。1946年4月,齐齐哈尔
市解放后,仅有油、酒、米、面、铁工、皮革等加工业,多为手工业工人。1950年起,从辽
宁省迁入一机床厂、二机床厂等6家机械、军工企业。“一五”时期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城市
,相继建成齐齐哈尔钢厂、富拉尔基第一重型机器厂等大型骨干企业,1957年职工达到11.
8万人。1958年5月开始的连续三年“大跃进”,至1960年职工猛增到21.9万人。到1963年精
简为14。1万人。“文化大革命”期间,职工由1966年的15.1万人增到1976年的21.3万人,
年均增加0.6万人。1978年达到24.1万人。1985年为78.6万人,占全省职工总数的10.2%
。逐步形成以机械、冶金、电力、化工、纺织、建材、造纸、食品等产业职工为主体的职工
队伍。
(三)牡丹江市
1945年8月牡丹江解放时,只有酒、油、面、铁木加工业及敌伪退败后遗留的机车、水泥
等小型工业企业。1949年,全市职工0.97万人。抗美援朝期间,在恢复原有企业的生产、新
建一批中小企业的同时,从辽宁迁入纺织厂、工具厂、造纸厂等5家企业,职工队伍逐年壮大
。1952年职工2.5万人,1957年职工3.8万人。1958年职工猛增到12.9万人,1963年精简为
11.4万人。1966-1976年,职工由13.3万人上升到22.8万人。随着轻纺、化工、电力、建
材等新兴工业企业的建立,职工人数较快增加。1978年达到26.1万人。到1985年职工49.0
万人,占全省职工总数的6.4%。
(四)佳木斯市
1945年8月佳木斯市解放后,市委、市政府领导全市人民在日伪退败时留下的废墟上,全
力进行经济建设工作,促进生产发展。1949年职工0.9万人。新中国成立后,从辽宁省相继
迁入电机厂、纺织厂,并新建造纸厂、煤机厂、拖拉机配件厂等一批大中型企业,大大改善
经济结构,促使国营工业的主导地位更加巩固,随之职工人数迅速增加。由1952年的2.6万
人上升到1957年的5.4万人。1958年职工猛增到13.7万人,1963年精简为13.6万人。1966
-1976年,职工由14.8万人上升到22.8万人。1978年达到30.0万人。1985年达到50.4万
人,占全省职工总数的6.6%。
(五)大庆市
1960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开发大庆油田。国家从玉门等37个石油企业和石油院校,选调
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1.3万人,从部分省、市抽调职工0.4万人,统一分配退伍
军人0.3万人,黑龙江省调配0.16万人。3月,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自玉门油矿到大庆参
加石油会战,他以“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革命精神,无私无畏,忘我战
斗,为发展我国石油工业作出突出的贡献,被党和人民誉为“铁人”。先后被选为全国劳动
模范,全国人大代表,中共中央委员。当年,职工4.52万人汇聚大庆,揭开石油会战的宏伟
篇章。大庆职工以“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英雄气概,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
的石油大会战,高水平、高质量地建起世界著名的大油田,一举甩掉“中国贫油”的帽子,
结束近百年来中国耻辱的“洋油时代”,充分显示中国人民自立于世界之林的决心和智慧。
在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广大职工“头顶蓝天,脚踏荒原”,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19
65年职工达到7.75万人。“文化大革命”中,油田职工排除干扰,坚持发展石油化工生产,
1976年职工增到15.4万人。当年原油产量登上5000万吨的高峰之后,克服种种困难,依靠科
技进步“稳油控水”,创造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连年高产的奇迹,为全国快速前进的经济
源源不断地注入“黑色血液”。特别是广大职工在异常艰苦的油田开发中,铸就的“大庆精
神”、“铁人精神”,大庆职工为全国贡献的“精神能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
的集中体现,是工人阶级、优秀品质在当代的继承、发展和升华。1978年起,广大职工坚持
改革、开放的方针,在老油田产量逐年递减的情况下,不断扩建新的油田,油田工业发展进
入新的历史阶段。与此同时,纺织、食品等地方工业开始起步,商业服务、文教卫生、城市
公用事业迅速发展,职工队伍逐年壮大。1981年职工上升为21.6万人。到1985年,基本形成
以石化总厂、林源炼油厂等大中型企业为骨干,拥有化纤、乙烯及其它化工原料等化工生产
体系,具有门类全、数量多、技术先进的企业群体,成为全国最大的石化工业基地。在沉睡
千年的旷古荒原上,崛起一座经济实力雄厚、城市功能齐全、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石油城
。钻塔林立,高楼壮观,公路成网,街道宽广,电讯畅通,绿柳成荫。万人露天体育馆、儿
童世界公园、高科技大楼等具特色的建筑,令人刮目相看。在3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
活着来自祖国各地四面八方的百万人口,形成了工农结合、城乡一体,奔向繁荣昌盛的新景
观。年底职工达到30.6万人,占全省职工总数的4.0%。
(六)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市
这是黑龙江省四大煤城,国家重要的煤炭基地。1949年,鸡西、鹤岗、双鸭山市职工分
别为2.2万人、1.0万人、0.3万人。此后,这3市的煤炭工业及一些配套的轻纺等工商企业
得到较快的恢复和稳步发展。1957年,职工分别为4.9万人、4.7万人、2.0万人,七台河
市职工人数0.1万人。1958年,职工分别增到10.4万人、7.6万人、5.8万人、0.2万人。
1963年,职工依次为8.1万人、7.1万人、5.2万人、1.0万人。1966-1976年,职工分别
由8.6万人、6.6万人、5.0万人、1.4万人上升到13.3万人、9.8万人、8.0万人、3.
3万人。1978年,职工依次为16.1万人、10.0万人、9.2万人、3.9万人。1985年,分别增
到33.5万人、25.9万人、15.8万人、13.7万人,共计88.9万人,占全省职工总数的11.
6%。基本形成以煤炭采掘工人为主体,电力、机械、食品工业等职工组成的产业大军,为全
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的繁荣建树了辉煌业绩,作出了突出贡献。
(七)伊春市
1948年始,素有“红松故乡”之称的伊春林区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1949年职工0.3万
人。此后,森林采伐业和林产加工业逐渐扩大。1957年职工达到7.3万人。1958年职工增到
10.4万人,1963年精简为8.5万人。1966-1976年,职工由8.7万人上升到10.8万人。19
78年达到11.2万人。到1985年,伊春已成为国家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和新型的林业城市,并
初步建立起机械、冶金、建材等地方工业体系,形成以森林工业职工为基本成份的职工队伍
。当年职工为12.7万人,占全省职工总数的1.7%。
二、地区职工队伍
1949年,松花江、绥化、黑河地区只有简单机械修理和粮油加工等部分企业,当年职工
分别为2.1万人、2.7万人、1.5万人。随着农业的发展和所属各县(市)工业生产的变化
,职工队伍逐渐壮大。职工分别由1952年的4.1万人、4.6万人、1.8万人,上升到1957年
的6.8万人、8.5万人、2.5万人。1958年,职工分别增到10.9万人、8.9万人、3.1万人
。1963年,职工依次为12.0万人、9.2万人、4.0万人。1964年2月,大兴安岭地区林业会
战伊始,仅有职工326人。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3个师官兵和来自黑龙江、吉林、内蒙
古等省、区的近万名职工,遵照周恩来总理“一定要站住脚,一定要取得全胜”的指示精神
,云集大兴安岭,揭开大规模开发会战的序幕。各路大军以打破高寒禁区的精神,冒着零下
四五十度的严寒,战胜重重困难夺取会战的胜利。历经“三支队伍(林业职工、铁道兵指战
员和铁路员工)两代人,三上(1955、1958、1964年曾三次开发)两下(1955、1958年两次
开发下马),才站住脚”的艰苦卓绝创业历程。在昔日苍莽的林海中建起一个以营林生产为
主、多种经营齐头并进的社会主义新林区,而且创造了一笔价值无量的精神财富,这就是在
开发建设的风雨历程中形成的“突破高寒禁区”的精神。随后大量招用青年工人、复员退伍
军人等,职工人数不断增加。1966-1976年,这4个地区职工分别由13.2万人、9.9万人、
5.5万人、2.2万人上升到20.3万人、15.9万人、8.2万人、10.3万人。1978年依次为2
6.8万人、19.3万人、10.1万人、13.0万人。到1985年又分别增到32.3万人、48.5万人
、15.4万人、17,6万人,合计113.8万人,占全省职工总数的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