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森林分布

黑龙江地区自古分布广袤的原始森林,生活在这里的满族先民,把大片原始森林称为窝 集(满语:大森林)。满族的先民最早称肃慎,其后称挹娄,《后汉书》记挹娄:“有五谷 麻布,出赤玉、好貂。”“好貂”就是优质貂皮,作为林副产品则是古代黑龙江先民向中原 朝廷奉献的贡品。挹娄后改称勿吉,《北史》记勿吉:“国有大水,阔三里余,名速末水。 ”“速末水”即松花江。勿吉的地域相当于今黑龙江省大部地区。最早的沃沮、勿吉、兀者 、乌稽、阿机、窝集,其实都是不同的音译,意为森林,可见满族先民曾把本地域广阔的原 始森林作为族名。
    公元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元朝为加强对黑龙江流域的统治,又建立吾者(斡拙)野 人、乞烈迷(吉里迷)诸军民万户府于哈儿分之地。兀者、吾者、斡者、斡拙都是窝集的不 同音译。此官府也是以广阔的原始森林命名,证明了此间古代的森林分布。《明史》记载黑 龙江地区设有奴尔干都指挥使司,《满洲源流考》曾对该使司辖下卫、所、城站、地面一一 考证,其中有的以窝集命名,有的以窝集指定位置。如1404年(明永乐二年)在小兴安岭西 部和南部的呼兰河流域,设立兀者卫、兀者左卫、兀者右卫、几者后卫;1406年(明永乐四 年)所设穆伦河卫,又称(麦)兰河卫,穆伦河出自“穆伦窝集”,其位置在今穆棱县老爷 岭。同年,所设多林山卫,多林即诺垒、诺罗、即挠力窝集。明初还设屯河卫,并设几者托 温千户所,亦作“兀者屯河千户所”,屯河、托温河即今汤旺河,屯窝集、桃温窝集、土温 窝集都是指今黑龙江省伊春林区。在小兴安岭东南部设撒力卫,又称萨里卫。该地在巴兰窝 集,在混同江北,混同江即松花江,巴兰河在今依兰县汇入松花江,巴兰窝集即今铁力市和 依兰县所属林区。
    清代前期有关吉林、黑龙江原始森林分布就有简略记载,《黑龙江外记》载:“黑龙江 境内著名窝集四,曰巴延窝集、库穆尔窝集、巴兰窝集、吞窝集”。
    1858年(清咸丰八年)何秋涛著《艮维窝集考》时,把吉林、黑龙江两省原始森林划分 为48处窝集,分布在黑龙江省境内的有17处窝集(其中包括1处跨省、1处跨国窝集)(何秋 涛:《朔方备乘》卷二十一,《艮维窝集考》十五,1881年(清光绪七年)清刊刻本。)。
    当时按山脉分布的原始森林如表1—1。      
    注:本表摘自1881年(清光绪七年)刊该本《朔方备乘》卷二十一,《艮维窝集考》考十五,原窝集名顺序号由中国林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长富教授加编排整理。
    1913年缪学宾著《黑龙江省全图附说》,记述森林分布:“小兴安岭森林在黑龙江省东 部,处松花江与黑龙江之间,古代即称为吞河窝集、巴兰窝集、温登窝集、都尔窝集。林相 则多针叶树,少阔叶树。大青山最富树木,满山青翠,中以红皮松占其大部分,桦树亦不少 。”“此一带森林,保持原始状态,仅为索伦人的狩猎场。”“大兴安岭及伊勒呼里山森林 :分布面积广大,山麓间多落叶松、桦、柞木,密丛而生。”“嫩江流域东部,针叶树中, 杂以青杨、白桦、柞树、椴树、黑桦、榆等阔叶树。北接伊勒呼里山脉多针叶树林,有落叶 松、樟子松、白松、柞树、杨柳树等,其树林千数百里间,天日全为所蔽,然人迹甚稀,樵 路绝少,不能详其实况。”这份全图附说还记载青山森林、呼兰河上游森林、通肯河上游森 林、嫩江上游森林、老爷岭地方森林、兴安岭主脉森林、海拉尔北及东南三面森林景观。
    1931年东北文化社编的《东北年鉴》,亦详记黑龙江地区森林分布:“东铁哈绥线区域 森林、东铁哈满线区域森林、依兰(旧称三姓)区域森林、兰陵河流域森林”。这与当时中 国林业教授陈嵘著《历代森林史略及民国林政史料》记载的森林分布相一致。
    东北沦陷时期,日伪林野当局多次调查森林分布,除了按铁路交通、山脉河流划分森林 分布外,为便于掠夺优质木材,开始按省和县级行政单位划分森林分布。
    1944年黑龙江地区按省调查的森林:
    北安省森林分布,在省东北部小兴安岭一带,山脉连绵、森林甚多,因交通运输困难, 并无大量采伐。当时,北安营林局管辖有北安、绥化、海伦、嫩江等营林署司,掌管林野行 政。此外还有德都、克东、通北、绥棱、庆城(现庆安)、铁骊(现铁力)等15个县都有森 林分布,针叶树种占40%,阔叶树种占60%。
    黑河省森林分布在黑龙江右岸,漠河、欧浦、呼玛3县和小兴安岭山脉北部分布大面积森 林。其中针叶树有红松、杉松、鱼鳞松、落叶松,阔叶树有柞树、山杨、白桦、黑桦等,利 用黑龙江水运木材,每年产量20至30万立方米,在黑河镇加工制材后,通过北(北安)黑线 (黑河)铁路运往东北各省。此外,在瑷珲、奇克、逊河(现逊克)、孙吴、佛山和乌云( 现嘉荫)等9县都有森林分布。
    三江省(佳木斯)森林资源丰富,木材加工及经销异常活跃,有日本国王子制纸会社于 佳木斯设立的制纸工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这里专设“木材增产协议会”,承担大量军需 木材生产。此外,还有抚远、绥滨、萝北、鹤立、汤原、通河、方正、依兰、勃利等11个县 都有森林分布。
    东安省下辖密山、虎林、饶河、宝清和林口5县。各县境内森林分布甚多,因为交通不便 木材采运困难,东北光复前零星采伐树种有桦、榆、柳或红松等。
    牡丹江省下辖穆棱、绥阳、东宁、宁安4个县,森林分布面积占该省70%,多数为优良的 针叶林,尤以红松为主要树种,年产商品木材颇多。
    滨江省的森林分布在东北部的山丘地区,有小兴安岭及其支脉。计有红松、鱼鳞松等针 叶树以及水曲柳、黄柀椤、胡桃楸等阔叶珍贵树种。
    龙江省在讷河、龙江(现龙江县)有零星小片森林分布,其它16县2旗中无成片森林,只 是在沙岗丘陵地多榆树、江河湖泡沿岸和低洼地多分布有柳树,城镇或村屯四旁多生有杨树 和榆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1957年开始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后称“一五”计划) ,国家对森林资源蓄积量丰富的林区,首先开展森林经理调查,实施森林工业开发方案。黑 龙江省根据行政区域、自然地理、经济树种划分森林分布。
    大小兴安岭落叶松林:
    主要树种为兴安落叶松,构成浩瀚无边的树海。连峰续岭,皆为林木所蔽。林木平均胸 高直径为20~30厘米,亦有大至70~80厘米的;平均树高约为25米,亦有超过30米的,木材 蓄积量很丰富。大兴安岭北部比较阴湿的山坡,则有东北云杉、西伯利亚冷杉等成混交林或 小片纯林。樟子松分布于比较高燥的阳坡及土壤瘠薄的岭脊上,较落叶松为高大,但密度较 落叶松为稀疏,分布的数量也不多。在少数岭脊或阳坡上,还有矮生状态的偃松成片密生, 高不过一二米,有如地毯,其他树木很难侵入,形成一个独立的“植物群落”。山脚及荫蔽 的河流两岸,除有很好的兴安落叶松乔木外,大部地区生长着杨、榆、柳等林木,亦皆高大 。林区边沿有人烟的地方,或是曾设置伐木机构的林区,林木已大部被伐掉或烧毁。在该区 高山密林深处多雷击自然火灾,火烧迹地往往变成草原。在条件比较好的林区,落叶松林被 破坏以后,多成为兴安白桦的纯林,在许多桦木林中又有落叶松侵入并逐渐发展。嫩江各支 流的源头,接近分水岭的地区,有较好的落叶松林,其中下游则多为块状分布的白桦、黑桦 及蒙古栎的疏林;其中一部分杂生着少数丛状、块状的落叶松,愈向北和愈向西去杂生落叶 松愈多。该小区的地形较为平坦,山岭与河谷的高差不大,此类森林多分布于较高的山地或 山的阴坡;有的阴坡是桦树,阳坡是蒙古栎。较低的山坡及河谷皆为茂密的草地,甚至成为 沼泽地。从嫩江以东的小兴安岭直到黑龙江边,情况都是如此。小兴安岭南部的白罗山以北 ,因为地势较北部稍高,落叶松在这一带成为主要林木,山的阴坡又常有云杉及冷杉成带状 分布,河流两岸仍多为沼泽地或草原。
    小兴安岭南坡及老爷岭长白山针阔叶混交林:
    森林以针阔叶混交林为主要林相。针叶树种的主要树种有红松(朝鲜松、海松)、兴安 落叶松、长白落叶松、臭松、白松、沙松及鱼鳞松、红皮臭。红松在本区分布最广,数量最 多,为本区的优势树种。北自小兴安岭南坡的高处起,南至长白山的南部,皆以红松为主林 木,张广才岭则因中东铁路修通50年间乱砍滥伐,红松几乎绝迹。其次为落叶松,小兴安岭 北坡生长着兴安落叶松,张广才岭及长白山区生长着长白落叶松。再次为冷杉,北部为臭松 与白桦,南部则为白松与沙松,云杉的种类则南北相同。在该区的林木中,针叶树林木约占 60%,或多少杂有阔叶树木,平均树高30余米,胸高直径达60~70厘米。林区内人迹罕到的深 处,常见到红松或落叶松的纯林。但大部分地区为针阔混交林,混交的阔叶树种,除兴安白 桦、黑桦、蒙古栎及杨、榆等外,经济价值较高的有:黄柀椤、胡桃楸、水曲柳、色木、椴 木等。茂密的针阔混交林,绵延数百里不见天日。但是,自清光绪末年,经沙俄和日本帝国 主义在交通条件较好的林区大肆砍伐,在牡丹江、松花江及其大小支流沿岸,张广才岭东西 两侧交通方便的森林,大都经过反复搜索式滥伐,或因经常失火,很多地方已经成为草原、 灌木丛林,或林相残破不堪,过去的参天大树,此时仅在山岭深处尚能见到。
    1958年“大跃进”之后,国家对木材需要量急剧增加,黑龙江省木材产量迅猛上升,由 1957年的743万立方米猛增到1959年的1300万立方米,上升75%。1963年森林采伐为908万立方 米,仍然比1957年上升22.2%,木材产量大增。国家建设急需用木材,森工企业为了完成任 务,森林采伐多集中在交通方便的道路两侧进行,在局部林区出现集中过量采伐的现象。凡 是林道所及之处呈现整坡、整沟的大面积皆伐区,伐后更新造林跟不上,形成大量皆伐迹地 ,有的还遗留下许多“山帽”和“边号”(高山顶和跳石塘)难以采运的树木,使森林分布 呈现混乱不堪的局面。
    1963年以后,黑龙江省森林面积的67%,都交给国家进行木材主伐生产;而省林业厅主管 市、县森林面积只占33%。从无林地面积计算,其中52%在省林业厅系统,这里是大面积荒山 荒地,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其它有林地则为天然次生林分布区,主要是:残破老龄林、杨 桦林、萌生柞木林、灌木丛林等低价林分。按用材林总蓄积量占85%,其中:成过熟林蓄积量 占87%都交给国家开发利用,以木材生产为主,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省林业厅主管的天然次生 林区只有全省总蓄积量的13%~15%,主要树种为阔叶树的杨、桦、柞、椴、水曲柳、胡桃楸 、黄柀椤、枫、色、柳等。省森工总局主管林区分布着茂密的中壮龄林、成过熟林集中连片 ,便于主伐生产。并且由国铁、森林铁路、公路衔接深入到原始森林腹部。主要树种为红松 、樟子松、落叶松、鱼鳞松、云冷杉、水曲柳、黄柀椤、胡桃楸等珍贵种类。省林业厅主管 地区、市、县天然次生林多分布在各森工林业局外围,以及矿山、县镇、农场、村屯周围农 林交错、交通方便、人烟稠密的地区。
    1966~1976年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和经营管理 制度遭受破坏。单纯砍伐木材,皆伐面积比重仍然减不下来,择伐强度普遍过大,造成许多 “四不象”伐区,每年要出现100万亩左右,使森林分布的自然组织结构遭到破坏。
    1984年9月20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 森林法》,1985年1月1日起施行。在《森林法》中明确规定我国林业建设的总方针是“以营 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中共黑龙江省委员会、省人民政 府进一步加强对林业的领导,开始总结全省自新中国建立以来36年林业建设所走过的路程, 看到了可采森林资源危机的局面,同时,总结了近百年来的历史经验教训。事实证明,黑龙 江森林分布的区域范围已经大大缩小。在19世纪末,森林区域范围远比现在为大,在松嫩平 原西侧,大兴安岭东坡的森林,当时一直分布到山麓以下。今讷谟尔河以北和滨洲线朱家坎 (今龙江火车站)以西和西北,以及北部铁路两侧的农业地区,当时全是天然森林分布。在 松嫩平原东侧当时的小兴安岭地区,包括今属于农业地区的巴彦、绥化、望奎、海伦、克山 、克东、德都等县的全部或大部,以及木兰、庆安、绥棱等县的农业地区和拜泉县的一部分 ,当时皆为草原森林分布区。当时西南边缘要从松花江边的石头河子起,向北穿过绥化县的 兴隆镇、望奎县的通江镇,再沿通肯河向北到拜泉县的三道镇,然后向西北直到讷漠尔河, 到处都是森林草原分布区。在松花江以南地区,从哈尔滨向东直到乌苏里江,包括整个三江 平原,除沼泽地外,到处都是茂密的森林分布。1971年开始的“四五”至“六五”期间一类 清查,以及森林调查队员勘查测量结果,对比近百年前的森林分布范围,大、小兴安岭,完 达山、张广才岭主要林区边缘已经后退几十公里,最多达150~200公里。
    1985年黑龙江省森林分布按经营目标、林型、树种生长特点可划分4种类型:即森林工业 主伐区、天然次生林经营区、人工用材林栽培区、“三北”农田防护林区。全省森林按自然 地理、山脉河流分布,划为大兴安岭林区、小兴安岭林区、张广才岭、老爷岭及完达山林区 。黑龙江省森工总局下属40个森工林业局和大兴安岭林管局所属8个森工林业局,分布在按自 然山脉划分的4大林区正中,称为国家生产木材的重要基地区。
    黑龙江省大面积人工用材林基地已初具规模,主要分布在国铁、水陆交通便于经营管理 之处。距离铁路交通线较远的有各森工局森林经营所;各市、县主管的国营林场;以及鹤岗 、双鸭山、鸡西三大煤矿营造的人工林。在本省中部和西部广阔的农业区,分布着呈现带、 条、网、格、片状的农田防护林,公路、村屯绿化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薪炭林、 用材林、经济林等等。然而,原始天然森林(古代称窝集)已经很少见到了,只有在小兴安 岭腹部丰林自然保护区还保存一片以红松为主的原始森林;在汤原县大亮子河、宁安县小北 湖保留有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母树林;在大兴安岭地区新林林业局、呼玛县的金山林场 还保存有樟子松天然母树林;在呼中自然保护区还保留以落叶松为主的原始森林;在鹤岗市 的桶子沟林场还保留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母树林。此外,在全省各大林区再也找不到原 始森林的分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