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森林类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黑龙江林区学习苏联经验,根据苏联林学家B·H·苏卡 乔夫的生物地理群落学理论,进行全面的森林类型划分研究工作。
    1959年,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对小兴安岭南坡森林,按照国内林学家理论提出新 的分类系统,将该林区森林划分为6个林型级、10个林型组、21个林型。其森林类型是:1. 偃松岳桦林;2.槭树岳桦鱼鳞云杉林;3.蕨类岳桦鱼鳞云杉林;4.混有红松的岳桦鱼鳞云 杉林;5.槭树云杉红松林;6.灌木枫桦红松林;7.藏类榛子裂叶榆红松林;8.灌木云杉 红松林;9.蕨类榛子红松林;10.榛子椴树红松林;11.杜鹃苔草蒙古栎红松林;12.苔草 红松蒙古栎林;13.珍珠梅云杉水曲柳红松林;14.苔藓云杉臭松林;15.河岸水曲柳云杉 林;16.苔藓臭松云杉林;17.沼泽化泥炭藓落叶松林;18.苔藓落叶松林;19.草类赤杨 林;20.榛子蒙古栎林;21.杜鹃胡枝子蒙古栎林。
    1963年,黑龙江省林业厅副厅长兼林业科学院长、森林经理学家邵均教授指导虎峰实验 林场场长周正、孙成壁,将林区基地多年科学研究的成果与黑龙江省大片天然次生林现状结 合起来,按自然类型划分为3级分类单位,6个林型。
    第一级分类单位:构成森林各种林分的主要特征是立木,因此把林分组成作为次生林第 一级分类单位的标准。划分6个林型:1.杨桦林;2.柞树林;3.硬阔叶混交林;4.杂木林 ;5.阔叶针叶林;6.矮木林。以上6种类型,在黑龙江省天然次生林区按其所占面积大小, 可作如下顺序排列:柞树林,杨桦林,阔叶针叶林,硬阔叶混交林,杂木林和矮木林。每类 按其目前生长状况,与经济价值的高低又可排成如下序列,由最好至最次的为:杨桦林,硬 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杂木林,柞树林,矮木林。
    第二级分类单位:这是按山地环境条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坡度作为分级标准(各级分类 单位都按第一级划分林型)。
    第三级分类单位:是划分次生林类型的最小单位,它是按林龄和疏密度(为便于应用, 暂以郁闭度代替)划分的。
    除以上3级分类外,还按森林经营目的划分:(1)培育型;(2)改造型;(3)利用型 ;(4)防护型。为科学经营管理好天然次生林,指导培育森林后备资源奠定了理论基础。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有的研究林型的专家教授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 ,省林业科学院和实验基地被撤销,分布在林区几百块永久性标准地被毁掉,诸如“林型学 说”之类的基础研究课题被迫中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黑龙江省林业勘察设计院高级工程师林斯超,工程师李财德、 李行迭,结合30多年森林资源调查的经验教训,根据本省原始森林已经枯竭,可采资源已经 出现危机,天然次生林已成为重要后续资源的现实,编制《黑龙江省森林立地分类》和图表 ,为20世纪末科研和生产管理创造了条件。
    1985年全省划分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老爷岭、完达山脉、平原及丘陵5种 立地类型区,又分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北坡、小兴安岭南坡、张广才岭西坡、张广才岭东坡 、完达山、松嫩平原北部、松嫩平原南部、三江平原等9个立地类型亚区;再划分19个立地类 型组及161个立地类型。
    一、大兴安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大兴安岭林区(黑龙江部分)仍然保持着原始森林状态。19 54年国家林业部航空测量队(森林综合调查队),按照苏联专家的林型分类方法,将大兴安 岭林区的森林划分为9个林型组、18个林型。这是东北地区第一次对森林类型进行划分。其所 划分的森林类型是:1.缓坡草类落叶松林;2.坡地柞树落叶松林;3.坡地杜鹃落叶松林; 4.山脊陡坡偃松落叶松林;5.缓坡矶踯躅落叶松林;6.沼泽地水藓矶踯躅落叶松林;7. 溪旁落叶松林;8.沼泽地水藓绿苔落叶松林;9.坡地越桔杜鹃樟子松林;10.谷地绿苔云 杉林;11.缓坡草类白桦林;12.缓坡草类山杨林;13.坡地杜鹃山杨林;14.坡地榛子黑 桦林;15.坡地胡枝子柞木林;16.河岸洼地柳树林;17.坡地杜鹃白桦林;18.河岸洼地 杨树林。
    正如1961年出版的《东北与内蒙古植生的研究》一书中所指出,该区是属于达弗利植物 区系分布区,也称寒温带针叶林区域。代表性的森林植物类型是兴安落叶松,还有乔木树种 樟子松、白桦、柞树、黑桦等。下木主要是杜鹃、杜香、越桔藓类。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 顶部常出现偃松,多呈匍匐状生长。除此,因地势高差不明显,其树种垂直分布差异不大。
    60年代至70年代末,大兴安岭原始林区全面开发建设,按国家林业部综合调查队森林类 型划分:1.落叶松林:位于山坡中下部。在永久冻土层地带树木一般百多年树高仅6~13米 ,胸径5~6厘米,每亩蓄积量仅有1.3~3.3立方米,并为多代同堂的异龄纯林。相反,生 长在肥沃的土层上落叶松,单株材积蓄积量大;树也高;2.白桦林:此林是次生过渡林型, 大多是由落叶松林遭到破坏后形成,适应性较强,在不同地形部位上广泛生长,常与落叶松 混交或成纯林。少有与山杨伴生呈混交林;3.樟子松林:它是本区特有的珍贵树种。主要分 布于大兴安岭北坡的呼玛河、阿木尔河流域。在海拔300~850米区间的分水岭或南向山坡上 部,多呈带状或团状纯林。林型界线明显,但分布数量很少,其蓄积量仅占大兴安岭林区总 蓄积量的4%左右;4.山杨林:本区山杨林不多。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缓坡上, 多因落叶松原始林相经火灾或采伐后山杨更新郁闭成林,它与缓坡草类白桦林相似。一般地 位级高,郁闭度较大,每亩蓄积量多达6.78立方米;5.朝鲜柳、甜杨林:这两种树也是分 布较少的一个林型。主要生长林区大河流两侧河岸滩地或河流夹心小岛上土壤肥沃、湿润淤 积土壤上,呈现朝鲜柳或甜杨纯林,偶尔也有香杨纯林、多呈小块状分布,每块45~150亩, 最大不超过450亩,树高20~27米,平均胸径18~30厘米,郁闭度0.7~1.0,每亩蓄积量8 ~20立方米,干形直出材率高;6.柞树林和黑桦林:这两种林木大多属原生的落叶松林经过 反复严重破坏后形成的次生林(也有少数原生林相)。主要分布在靠近林缘土质瘠薄、干燥 漫岗和斜坡上,呈团状分布。一般生长不良,干形矮小,俗有“柞矮林”“老头柞”之称; 7.云杉林:它是大兴安岭林区分布稀少的林型。主要分布在小溪、小河发源地附近的平缓谷 地上,处于冷湿地带、呈团状分布,多与落叶松相伴生构成小片纯林;8.偃松林:偃松属灌 木,本区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或宽阔的山岭上(漫岗)生长,随海拔的增高而独成林型, 其干长4~6米,呈匍匐伏,垂直地面,高不过2米,成片密生,郁闭度0.9以上,土壤瘠薄, 多长在砾砂砾石质土上。
    1985年,大兴安岭地区主要森林类型分:
    (一)原始森林类型(以母树林为主):1.兴安落叶松林,其中包括按1954年划分的8 种类型;2.樟子松林,只有1个坡地越桔杜鹃樟子松林;3.云杉林,只划1个谷地绿苔云杉 林。
    (二)次生林类型:1.白桦林:包括缓坡草类和坡地杜鹃两种白桦林;2.山杨林:包 括缓坡草类和坡地杜鹃两种山杨林;3.黑桦林:一种坡地榛子黑桦林;4.柞树林:一种坡 地胡枝子柞树林;5.柳树林:一种河岸洼地柳树林;6.杨树林:一种河岸洼地杨树林。次 生林类型在大兴安岭林区占总面积的60%以上。
    二、小兴安岭
    1955~1957年期间,国家林业部森林综合调查队,在小兴安岭林区进行森林调查时,将 该林区的森林按水平分布划分成3个基本类型。1.冷湿型:由云冷杉、落叶松所组成的各种 林分;2.中间型:以红松为主组成的各种混交林;3.干湿型:由柞树所组成的阔叶林。这 3种类型不论从历史上的原因和从植物所需的不同立地环境条件,都是相对稳定的,其它各种 森林类型,均属于派生的、暂时的,发育在不同阶段的过渡林型。以上3种类型按其垂直分布 还划为:(1)云冷杉林型,一般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山顶或山坡上部,气温较低的冷湿地带。 (2)中间型的红松阔叶林,是小兴安岭林区优势林分,分布广泛。(3)干湿型的柞树林, 主要分布于山脚附近的阳坡或险峻陡坡上。这一林型产生的原因,仍是天然原始林经过反复 严重破坏,失去原貌环境的结果。
    1959~1960年间,黑龙江省林业厅第二森林调查大队在小兴安岭北坡林区调查时,将该 地区的森林划分成11个林型组,16个林型。它们是:1.落叶松杜鹃林;2.落叶松草类林; 3.落叶松丛状胡榛子林;4.云杉谷地藓类林;5.云杉胡榛子苔草林;6.柞树杜鹃林;7. 柞树胡枝子林;8.柞树榛子林;9.白桦胡枝子林;10.白桦草类林;11.白桦丛状胡榛子 林;12.白桦苔草林;13.白桦榛子林;14.山杨胡榛子苔草林;15.黑桦胡枝子林;16. 黑桦榛子林。
    1964年,小兴安岭森林主伐更新考察团,东北林学院(东北林业大学)调查研究队,根 据地形条件及森林组成、下木和活地被物的特点和森林经营上的需要,将森林划分为4个群系 ,18个林型,有的林型中还分出立木型。即:1.红松林群系:6个森林类型,8个立木型;2 .落叶松林群系:6个森林类型;3.云杉冷杉林群系:4个森林类型,3个立木型;4.柞木林 群系:2个森林类型,2个立木型。
    70年代至1982年,据《东北的林业》记载小兴安岭主要森林类型划分为两大类:
    (一)原始森林类型(以母树林为主):小兴安岭的原始森林,按优势树种可分为阔叶 红松林,云、冷杉林,落叶松林等3类。各类又依据其林分特点分为如下类型:1.阔叶红松 林:按坡度和树种组成又分出4种红松林类型;2.落叶松林:按地形和树种组成又分为3种落 叶松类型;3.云冷杉林:按地形和树种又分为2个类型。
    (二)次生林类型:小兴安岭天然次生林,按优势树种可分为柞木林、杨桦林、阔叶杂 木林和硬阔叶林等。然后又可按照地形部位或指示植物进一步区分。1.柞木林:所占面积最 大,还分为陡坡杜鹃柞木林;斜坡胡枝子柞木林;缓坡榛子柞木林。2.杨桦林:所占面积仅 次于柞木林,还分为坡地山杨林;缓坡白桦林;谷平地杨桦林。3.阔叶杂木林:多分布在小 兴安岭南端的低山麓和丘陵地带,坡度8°~13°,林分结构由椴、榆、色木、杨树、桦木等 组成单层阔叶混交林。4.硬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河流溪旁,或土层深厚的山谷地带,以水曲 柳、胡桃楸、黄柀椤三大硬阔叶树种为主,亦有小块纯林或三者混交,多数为实生起源,林 分生产力较高。
    1985年,黑龙江省森林综合调查大队在朗乡林业局进行综合调查时,根据海拔高度、地 形、地势、温度、湿度、土壤等立地条件差异,对森林垂直分布做了详细的划分。共划分3个 林带、11个林型组、17个林型,即:1.高海拔岳桦林;2.高海拔岳桦鱼鳞松林;3.高海拔 云冷杉林;4.高海拔鱼鳞松红松林;5.斜坡苔草椴树红松林;6.山麓缓坡云杉红松林;7 .缓坡藓类枫桦红松林;8.谷地云冷杉林;9.山脊陡坡蒙古柞红松林;10.谷地苔草白桦 林;11.山地白桦林;12.山地杨桦林;13.沿河红松林;14.山脊陡坡胡枝子柞树林;15 .缓坡榛子柞树林;16.沿河硬阔叶林;17.谷地草类赤杨林。
    三、张广才岭及老爷岭
    1898年,自“中东铁路”开始修建后,原始森林曾遭到50多年乱砍滥伐的破坏。
    1958年,国家林业部所属第七森林经理大队在这里进行森林调查时,根据外业调查所得 资料,经整理将该区森林划分出24个林型。它们是:1.高山块状岳桦林;2.岳桦块状云杉 林;3.丛状花楷槭云杉林;4.越桔偃松冷杉林;5.灌木蕨类云杉林;6.苔草藓类云杉林 ;7.藓类云杉林;8.沿岸云杉林;9.赤杨云杉林;10.藓类冷杉林;11.石塘藓类冷杉林 ;12.蕨类苔草云杉林;13.陡坡细叶苔草红松林;14.榛子苔草红松林;15.藏类苔草红 松林;16.蕨类万年藓红松林;17.苔草榛子白桦林;18.苔草白桦林;19.苔草山杨林; 20.水藓苔藓落叶松林;21.沿岸沼泽地落叶松林;22.胡枝子柞树林;23.杜鹃柞树林; 24.胡枝子黑桦林。
    1964年,东北林学院森林学教研组应用森林发生发展的观点,用比较生态学的方法和有 利于森林经营的原则,对帽儿山次生林划分5个森林立地组,10个森林立地型,25个森林群落 类型。主要森林群落类型是:1.杜鹃柞木林;2.绣线菊柞木林;3.水曲柳柞木林;4.胡 枝子花曲柳林;5.胡枝子柞木林;6.胡榛子柞木山杨林;7.四花苔草山杨林;8.错草枫 桦杨树林;9.柳树山杨林;10.毛边苔草柳林;11.错草枫桦椴树林;12.毛边苔草山杨林 ;13.榛子灌丛(榛子岗);14.柳树白桦林;15.毛边苔草黄柀椤水曲柳林;16.草类山 杨林;17.草类白桦林;18.榛子灌丛(榛柴包);19.苔草白桦林;20.水曲柳山杨林; 21.柳丛草甸;22.塔头草甸;23.错草黄柀椤胡桃楸林;24.毛边苔草胡桃楸林;25.胡 桃楸水曲柳林。
    70年代至1982年,根据韩麟凤教授编著《东北的林业》的“森林类型和特点”,划分为 :
    (一)原始森林类型(以母树林为主)。1.红松阔叶林:(1)陡坡细叶苔草红松林; (2)混有柞树鹅耳枥沙松红松林;(3)斜坡鹅耳枥柞树红松林;(4)缓坡鳞毛蕨红松林; (5)宽溪谷春榆红松林;(6)缓坡椴树红松林。2.阔叶云冷杉林:(1)缓坡阔叶鱼鳞松 林;(2)河谷春榆鱼鳞云杉林。3.落叶松林:(1)谷地丛苔落叶松林;(2)谷地杜香泥 炭藓落叶松林。
    (二)天然次生林类型(占大多数)。除了按地形坡度和树种划分8个类型组外,又详细 划分14个森林类型:1.陡坡柞木林;2.坡地柞木林;3.坡地杨树柞木林;4.坡地杨树白 桦林;5.坡地柳树杨树林;6.坡地柞树杂木林;7.坡地水曲柳杂木林;8.坡地胡桃楸林 ;9.低平地水曲柳杂木林;10.低平地白桦林;11.溪谷胡桃楸水曲柳林;12.溪谷胡桃楸 杂木林;13.溪谷柳林;14.低湿地水曲柳白桦林。
    四、完达山脉
    该区植物属于长白山植物分布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完达山脉自西南走向东北,是 松花江与乌苏里江的分水岭。南部与老爷岭衔接,也是老爷岭北支延伸的山脉,由于“中东 铁路”修建以来,原始森林被破坏得所剩无几。
    1958年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与林业部规划局森林综合调查队,在长白山北部共划 分5个森林群系,10个林型组,21个林型。它们是:1.陡坡细叶苔草柞树红松林;2.混有柞 树的鹅耳枥沙松红松林;3.鹅耳枥柞树红松林;4.椴色槭红松柞树林(为本群系中的派生 林);5.缓坡鳞毛蕨红松林;6.蕨类水曲柳春榆红松林;7.混有宽阔叶树的臭松红松林; 8.混有裂叶榆的鹅耳枥椴树红松林;9.宽溪谷丁香春榆红松林;10.混有红松的毛樟子枫 桦裂叶榆林;11.混有红松的毛榛子椴树枫桦林;12.混有红松的攀缘植物毛樟胡桃楸裂叶 榆林;13.丁香裂叶榆鱼鳞松林;14.混有枫桦椴树的石塘鱼鳞松林;15.裂叶榆鱼鳞松林 ;16.河谷春榆鱼鳞松林;17.丛苔落叶松林;18.杜香泥藓落叶松林;19.榛子柞树林; 20.胡枝子柞树林;21.河谷丁香春榆林。
    70年代至1985年,完达山林区原始森林类型已不存在,只是在七里沁河、七星河源头岭 脊上部生长着稀少的红松、沙松、云冷杉;在河谷平缓地带以水曲柳、榆树为主,在局部地 区或西南坡常见杨桦混交林或萌生柞树林类型。本区大面积为天然次生林类型,它们是:1. 柞木林:多分布于山脊、陡坡或山地上部的向阳坡上,林木组成以柞树占绝对优势,伴生有 黑桦;2.杨桦林:各种坡向的中下部、林木组成以杨桦为主,并混有椴、色、柞树等,近沟 谷地带常混有水曲柳、胡桃楸等;3.水曲柳、胡桃楸为主的杂木林,分布于山麓、溪谷、沟 谷地带,呈带状生长,林木组成为3水、2~4胡、2榆、1色杨桦;4.混有针叶树的杂木林: 主要分布在深山区、附近有针叶树的坡地上,林木组成树种有松属、云杉属、色木、水曲柳 、山杨、白桦、枫桦、椴树、榆树等。
    五、平原及丘陵
    (一)松嫩区林木
    从远古至近代,松花江和嫩江流域内,在丘陵和低谷地带生长草原森林,主要树种有榆 树类、杨桦类、蒙古栎、江河柳、旱柳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仍有部分原生林保存,随着生产和生活的发展需要,这部分 草原森林类型逐渐遭到破坏,大面积被垦殖为农田。
    70~80年代松嫩平原森林划分为2个立地类型亚区。
    1.松嫩平原南部林型:该区有零星散生的杨、柳树,并有人工落叶松、樟子松及杨树林 。该区行政区包括:齐齐哈尔、大庆、哈尔滨市、泰来、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林甸、明 水、青岗、呼兰、安达、肇东、肇州、肇源、双城县、以及阿城、巴彦、五常、宾县等市县 的平原丘陵部分。
    2.松嫩平原北部林型:森林植被有零星分散的山杨、桦柞次生林,并有人工落叶松,樟 子松和杨柳林。该区行政区:包括绥化市、龙江、甘南、富裕、拜泉、依安、望奎县及海伦 、克山、克东、嫩江县等市县的平原丘陵部分。
    (二)三江区林木
    从远古至近代。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平原始终保持原始状态,但在东北沦陷 时期,日伪当局在此进行局部开垦,森林树木开始遭到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60~ 70年代,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这里的森林破坏较为严重。到80年代,成片的草原森 林已荡然无存。
    整个三江平原主要包括三江流域、穆棱河及兴凯平原和倭肯河谷地3部分,由于区内地形 地势和水热条件无显著差异,故仅划为1个亚区。行政区划包括:佳木斯、双鸭山、七台河市 ,同江、富锦、抚远、桦川、集贤、绥滨、密山、饶河、宝清、虎林、萝北、依兰县的平原 丘陵部分。
    主要植被类型为沼泽及草甸、在平原的边缘及残丘分布有蒙古栎、山杨、白桦等树种组 成的阔叶纯林或混交林,还有人工针叶林,灌木和樟子、胡枝子为主。在沼泽、草甸则形成 沼泽植被和沼泽化草甸植被、优势植物和伴生植物多为适于水温条件和沼生、湿生和少量中 生植物,主要种类为苔草、小叶樟、大叶樟、沼柳、丛桦、地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