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林下植物
黑龙江省有林下植物2200余种,分属186科、737属。
自20世纪初至东北沦陷时期,沙俄、日本多次派遣经济调查人员,先后在东北各地进行
采集研究工作,这些调查大都是为进行侵略服务的,但在客观上也为黑龙江地区野生植物的
开发利用积累了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1956年开始至1960年黑龙江省历史上第一次进行药用植物的
全面普查工作。调查范围包括嫩江、黑河、呼玛等45个县,初步摸清小兴安岭、张广才岭、
完达山脉、松嫩平原、三江平原等地的药用植物资源。本次调查,共采到药用植物801种,其
中包括党参、人参、甘草、独活等贵重中药335种;刺老鸦、一叶秋、福寿草、铃草等外用药
110种;倒根草、血见愁、狗奶子等民间药物356种。这些药物属于113科,222属。其中菌藻
植物24种,裸子植物13种、苔藓植物3种,蕨类植物32种,种子植物724种,其它类5种;按药
用部位统计,根类133种,全草类150种,种子、果实类88种,花枝叶类103种,其它类327种
。本次调查,还明确了一些中草药名称混乱和误用中药品种等现象,对促进中药事业健康发
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965年4月至9月,沈阳药学院中草药教研室,参加国家林业部大兴安岭综合考察队,对
大兴安岭地区进行为期5个月的药用植物调查。主要以加格达奇、塔河、塔源、大杨树、三合
站一带为重点,共采标本2330号,药用植物495种。(包括内蒙古部分)。
1983年4月2日,国家经委发出《关于开展全国中药普查的通知》和国家医药管理局等八
个部门联合发出《关于下达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方案的通知》后,由黑龙江省药材公司牵头,
在科研和生产部门的通力协作下,组成拥有一千多名普查队员的调查队伍,仅用两年多时间
就基本摸清了资源的分布、蕴藏量及开发利用等情况。本次调查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有植物
类中草药材742种,分属110科、418属,按商品分类统计,全省有植物类药材352种。总蕴藏
量有26.95亿公斤,占全省中药资源总蕴藏量的99.8%。全省重点普查的13种药材,总蕴藏
量约6.66亿公斤。其中,刺五加根约4.4亿公斤,满山红叶约3000万公斤,黄柏约3880万公
斤,黄芪约2200万公斤,五味子约800万公斤,防风约5000万公斤,柴胡约2000万公斤,黄芩
约2500万公斤,桔梗约1630万公斤,龙胆约500万公斤,远志约30万公斤,其它类1060万公斤
。
通过这次调查,全省共澄清混乱品种11科、27种,发现了一些新资源和新品种。如虎林
县发现皂角,肇源、肇州、杜蒙、泰来县发现罗布麻,德都县发现紫荆,大兴安岭发现大黄
,林口县发现了石松、富裕县发现3万亩的龙胆草新资源,拜泉县发现3.9万亩的柴胡新资源
。
一、果实类
黑龙江省林区野生果实植物众多,其中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果实植物不下30余种。它们多
富含维生素和多种氨基酸,有较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如猕猴桃、黑豆果、刺梅果、蓝靛果
、笃斯、越桔、山葡萄、山楂、草莓、托盘、灯笼果、野梨、榛子、橡子(蒙古柞果实)、
松籽、山荆子等等。然而,这些宝贵资源,在解放以前从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几乎完全处于
自然生长状态,只有少数品种有过零星的小规模加工生产,也只是为了少数上层人士服务,
根本谈不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黑豆果
黑豆果是虎耳草科、茶藨子属小灌木“黑穗醋栗”(Ribesnigrum)的浆果,又称黑加伦
、紫梅果、斯马劳金(俄语)。该果营养丰富,含有A、B、C、P、E等多种维生素,尤其是维
生素C的含量最高。每百克鲜果中含有维生素C200毫克以上,是桔子的4倍,普通苹果的30倍
、葡萄的50倍,经常食用可以防治坏血病,增强人体免疫力,控制乙型肝炎,预防流感,以
及降低胆固醇,防止或减轻血管硬化。另外,黑豆果种子含蛋白质18%,脂肪20%,叶子也可
做成酱菜及调味品,所以黑豆果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野生黑豆果,产于西欧及苏联远东地区,中国东北的大兴安岭及长白山一带也有生长。
清末随“中东铁路”的运营,开始大量采集野生黑豆果。1911年由俄国侨民带人黑龙江
滨绥铁路线的阿城、尚志、海林等地,后来在帽儿山、石头河子、一面坡,有较大面积的集
中栽培,当时是由俄国侨民经营,主要用于制做果酱和果汁、饮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野生黑豆果采集量逐渐增多。农业合作化时期,黑豆果的采集
和栽培面积逐渐扩大。1977年,开始出现国营、集体、个人都经营的局面。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后,黑豆果采集量出现新的形势,加工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如今全省的黑豆果栽培、
生产加工业已从南到北贯穿整个省区,初步形成科研、管理,产、供、销一条龙。生产的酒
类品种有“紫梅”、“黑加伦”、“黑豆蜜”;清凉饮料有“雪梅露”、“格瓦斯”、气酒
等,还有果糖、果酱及果汁等。这些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猕猴桃
猕猴桃是猕猴桃科的三种落叶木质藤本植物,包括狗枣猕猴桃(Actinidiakolomikta)
、软枣猕猴桃(A.arguta)和葛枣猕猴桃(A.polygama)。
猕猴桃有其独特的风味和鲜美的果肉,生食香甜适口,其特有芳香似草莓和菠萝。也可
做成罐头、果酱、果汁、糖渍,做成水果甜饮料更是沁人心肺,令人回味无穷。
猕猴桃中含有丰富的果糖、果酸和维生素,尤其维生素C的含量最高,每百克鲜果中含量
达140~200毫克,是最早号称“维C之王”的野果。此外猕猴桃还含有脂肪、蛋白、钙、磷、
铁、镁、果酸等多种成分。
黑龙江省林区野生软枣猕猴桃和狗枣猕猴桃的资源丰富,每年采集季节为8、9月份。果
实成熟后不脱落,可以分期采收,延长市场鲜果的供应时间,并可为加工提供原料。据尚志
县1983年踏查,年产果约125万公斤,但采集量极少,只供酒厂作原料,绝大部分弃之山上,
自然脱落腐烂。
(三)笃斯
笃斯(Vacciniumuliginosum)是杜鹃花科的落叶小灌木,又名“都柿”、“甸果”、“
地果”是黑龙江省珍贵的野生浆果植物。果实为圆形或椭圆形,成熟后深紫色,果味偏酸微
甜,含有大量的B族维生素、维生素C和丰富的氨基酸、蛋白质、脂肪、苹果酸、葡萄、单宁
等汁液,色泽鲜艳而稳定,呈橙红色,具有独特的清香味,出汁率达75%左右,是非常理想的
,独具特色的酿酒、制取饮料及果糖的原料。
笃斯广泛分布于大、小兴安岭的林缘及山间谷地的平坦湿润地带,果熟期为7、8月份,
目前黑龙江省产的“都柿酒”、“都柿饮料”作为高档消费品畅销国内和国外市场。每年采
集的笃斯鲜果高达3000吨。1980年采25吨;1981年采3000吨;1982年采1300吨;1983年采15
00吨。笃斯产品的系列加工日益兴旺。
(四)松籽
松籽是红松(Pinuskoraiensis)的种子,长于松塔之内,是省内著名的土特产之一。种
皮坚硬而厚,种仁白色,外裹褐黄色薄皮,含油颊和脂肪高达70%左右,除此尚有蛋白质和碳
水化合物等,经常食用能强身健骨、增加油脂、滋润皮肤。清朝时期将松籽视为贡品,臣民
岁岁向朝廷进贡。松籽油不但可食,还是干漆、皮革工业的重要原料。种皮可制染料、活性
炭燃料等。每年9月份为采集盛季,采下的松塔先通风干燥一个星期后,敲碎取籽、细筛、精
选,待含水量降至9%以下时,即可入库贮存。
红松产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及老爷岭山区,资源面积逐渐缩小,原始林所剩无几。唯
有伊春市丰林自然保护区、鹤岗市桶子沟林场、东北林业大学的凉水保护区的红松母树林尚
保存完好。省内红松籽年产值在10万元以上,目前带岭林业实验局又对松籽进行深加工,颇
受国内外佳宾的欢迎。
二、野菜类
黑龙江省林区有丰富的野菜、蕨菜和食用菌植物资源。据资料统计可食植物在80种以上
,其中颇受人们喜爱的山野菜有30余种。常见的山野菜有刺老芽、刺五加、小叶芹、桔梗、
燕尾凤毛菊、蒲公英、苦菜、莴苣、蜂斗叶、小根蒜、黄花菜、沙参、柳蒿、老山芹、黄瓜
香、野芝麻、荞菜、独行菜、蕨菜、荚果蕨、猴腿蹄盖蕨、薇菜、木耳、榛蘑、猴头(生长
在柞树上的蕈)、元蘑、榆黄蘑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30多年调查研究,通过资源普查山野菜总蕴藏量在几亿吨
以上。其中经济贮量较高的有猴腿9800万公斤,薇菜4000万公斤,蕨菜3400万公斤、黄花菜
500万公斤,桔梗420万公斤,蜂斗菜1200万公斤,榛蘑320万公斤、元蘑620万公斤、木耳38
0万公斤、猴头80万公斤。
1985年统计利用率仅为10%,大部分资源被丢弃于山上,任凭其自然生长与消亡。
(一)蕨菜
蕨菜(Pteridiumaqu出num)是凤尾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老蕨菜、蕨、拳头菜、龙
瓜菜、吉祥菜、乌糯等。嫩叶可食,富含营养,维生素含量比普通蔬菜高1~8倍,此外还含
有大量的蛋白、糖、粗纤维及多种矿物元素,且味道鲜美、清香可口,为群众所喜食,更可
加工成各种风味独特的“山珍”。蕨菜全草入药,含野樱甙、延胡素酸、琥珀酸等多种成份
,有清热润肠、降温化痰、利尿安神、驱风逐湿之功效。此外,蕨菜根富含淀粉、纤维、单
宁等,可制成高级滋养食品“蕨粉”及提取烤胶、制作绳缆等。
蕨菜广泛分布于黑龙江省各山区,总蕴藏量达3400万公斤,年采集量约100万公斤。198
0年采75.5万公斤;1981年74.6万公斤;1982年81.8万公斤;1983年73.9万公斤。为防止
蕨菜纤维化,影响其质量,可在采后立即蘸土或少许无碘盐末,能减缓纤维化进程。近年来
,又通过人工繁殖、人工复壮、划定轮采区域等方式,促进了蕨菜的天然更新,可使蕨菜越
采越多、越采越好。
黑龙江省的干蕨菜在国际市场上有“中国红微干”之美称。由于蕨菜营养丰富、无污染
,日本及东南亚地区一些国家大量进口原料,加工成快餐食品,80年代以来,已成为获高额
利润的畅销货。目前蕨菜已成为省内出口创汇的重要土特产品和林区人民的早春主要蔬菜。
(二)猴腿
猴腿,学名猴腿蹄盖蕨(Athyriummultidentatum)是蹄盖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
可达1米左右,叶簇生,下部叶柄及其茎都有许多黑红色鳞片状绒毛,故称猴腿,嫩叶可食
,富含营养,且味道鲜美独特,无滑利感,尤其鲜食更为林区人民喜爱。
猴腿在小兴安岭及以南各林区,多生于杂木林及针阔混交林下及林缘湿润处,总蕴藏量
可达9800万公斤。除满足当地食用外,主要外销日本,每吨400美元,为国家换取大量外汇。
(三)薇菜
薇菜,学名桂皮紫萁(Osmundacinnamomnea),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中毛广、分株
紫萁。根茎粗短斜生,有叉状分枝,叶簇生。本种与蕨菜明显区别在于,薇菜浑身有黄绒毛
,而蕨菜无毛。薇菜嫩叶可食,营养极为丰富,我国商周之际,伯夷叔齐曾经“采薇”食用
;日本人民也早就以其幼叶视为“山珍”食用。同时薇菜作为药用在我国也有悠久历史。
薇菜广泛分布于黑龙江省内各林区,生于天然林下及林缘、灌丛等肥沃湿润腐植质土上
。总蕴藏量为4000万公斤,是历年出口创汇的主要土特产品之一。自1970年将其幼叶加工成
干品向日本出口以来,每年供不应求,故有“拳头商品”之称。由于薇菜经济价值颇高,纯
野生资源已逐渐不能满足,人工培植薇菜已为大势所趋。
(四)蜂斗菜
蜂斗菜,学名掌叶蜂斗菜(Petasitespalmatus)是菊科蜂斗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
完达蜂斗菜、高丽黄瓜、黑瞎子菜、款冬等。根状茎横走,有节。叶基生于根茎,掌状肾形
,常为不同程度的浅裂或深裂。叶柄食用,富含营养,食之脆嫩爽口,色味俱佳。据测定每
百克蜂斗菜含蛋白质1.21克、脂肪0.14克、碳水化合物3.03克,纤维素1.44克,钙64毫
克,磷31.8毫克,维生素C34毫克,是一种天然的保健食品。
蜂斗菜分布于小兴安岭及完达山脉的林间河岸两侧及富含腐植质的湿润之地,总蕴藏量
约1200万公斤。集中分布地亩产普遍在5~9公斤。对于蜂斗菜的食用,当地群众早有所认识
,在北方蔬菜青黄不接的4、5月份,林区居民常以叶作凉拌菜和饺馅,其味清香绵长、饺子
丰满不瘪缩,因而倍受人们喜爱。
如此丰富的资源,得以利用的却很少,只有少部分出口,且常受到国际风云变化影响,
数量及价格不稳定。已出口较多的朗乡、铁力森工林业局为例,年出口约180吨,每吨价格在
1100元左右。
(五)刺老芽
刺老芽学名龙牙楤木(Araliamandshurica),是五加科多年生灌木,又称刺龙牙、刺老
鸦、老虎镣子。因其茎、枝上有锐而硬的刺而得名。刺老芽嫩芽可食,做菜、做汤,营养丰
富,味道鲜美,具有独特风味,被誉为“山菜之王”,可与香椿芽媲美,根皮及树皮可人药
。
刺老芽分布于黑龙江省内小兴安岭及以南各山区,蕴藏量较大。常生于针阔混交林内林
缘,大量群生于路旁、集材道上。每到春天居民上山大量采摘其嫩芽,或鲜食、或盐煮,颇
受人们喜爱,常成为招待贵客的名菜。近些年开始有部分出口和出现在城乡市场,是一种兼
营养、保健作用于一体的山菜。
三、药材类
黑龙江省林区有植物类药材350余种,总蕴藏量17.55亿公斤。由于受惠于自然、地理条
件的天然优势,有很多珍贵药材,因为质量好,不仅畅销国内外市场,而且对全国中药行业
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古代黑龙江地区的中草药如人参(山参)等,曾是向中原王朝奉献之贡品。清初朝廷禁
令百姓采挖棒槌,视为皇室专用补品。因此,在传统中草药内一直占主导地位,大部分药材
资源却未能得以开发。近代以来,只有少数中药材又采挖过量,中药材发展长期处于无计划
、无组织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1957年,由于党和国家对中医中药事业的重视,国营药材机构
不断完善,黑龙江地区中药材生产得到很快恢复和发展,种植药材从自发性零星种植到有计
划地发展生产,种植面积由100余亩发展到2万亩;收购药材从几万公斤发展到525万公斤。
1958年“大跃进”以后,在国务院《关于发展中药材生产问题的指示》指引下,使药材
生产的发展出现第一次飞跃,年种植面积高达12.4万亩,比1957年增加6.2倍;收购药材总
量达859万公斤,比1957年增加1.6倍。但是,由于超量收购、贮运保管不好,加工制药进度
没跟上,部分品种造成积压,损失浪费达100多万元。
1966~1976年,受“文化大革命”左的错误影响,把挖药材当走资本主义道路批判,药
材生产遭到破坏。1975年人工种植面积5万亩,比1957年增长2.5倍。由于实行商业包销,各
级供销社、药材公司都收购,产销多环节,有些品种造成积压,损失金额达200多万元。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
针,从1979年至1981年进行产销全面调整,基本改变了药材产销比例失调的局面。1982年以
后,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指引下,放宽中药材产销政策,调整药材生产布局,
调动了广大药农的生产积极性,使药材生产出现第二次飞跃,逐步走上稳步协调发展的新阶
段,发展成国营、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新局面,特别是紧缺品种发展较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85年,黑龙江省中药材生产有较大的发展。全省各级药材公司
发放了大量的预购定金、生产扶持资金、保护区人工补贴费和试验费。除支付银行贷款利息
600多万元外,还无偿提供扶持资金65万元。生产药材除满足省内人民医疗用药外,还大批调
往省外及出口,为国家换取了大量的外汇。
(一)人参
人参(Panaxginseng)是五加科植物,又名棒槌,系东北“三宝”之首。最早见于《神
农本草经》记载:“人参味甘,补五脏,安精髓,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
服益寿延年。”现代医学科学证明,人参有调节血压、治心绞痛、冠状动脉硬化、心肌营养
不良、糖尿病、神经衰弱、视力减退等症,同时有大补元气、养血生津、益智宁神及滋补功
能。自然生长于山林中的,称野山参;人工栽培后移植于林中任其自然生长的,称充山参或
移山参;人工栽种的还称园参,其药效及价值依次下降。
黑龙江省野山参主要分布于张广才岭、老爷岭及完达山脉,虽然愈渐稀少,但仍有500公
斤左右的蕴藏量。从历年收购的县份来看,野山参主要分布在绥佳铁路线以南,以北较少分
布。但是,1962年8月据伊春市药材公司函称:翠峦森林工业局(北纬47°42′东径128°43
′)发现了原始的人参群落。在20公顷面积内发现了37株,最近者相距约3米,大者鲜重100
克。这里年均气温0.4℃,绝对最高温31℃,绝对最低温-42.7℃,无霜期110天,是我国
野生人参分布的最北线。每当8月,人参果红的季节,山里人称“棒槌要下山了”,于是,人
们前呼后拥,甚至有的人带上干粮,几天或几十天吃住在山林里,为的是挖棒槌,“发大财
”。如今黑龙江省的野山参已面临绝迹。
1958年开始在伊春、五常、尚志三个县试种人参,现已发展到45个市县种植。到1985年
末统计全省留存面积29000多亩。据资料记载,20年来共收购鲜人参715公斤,为农民增加收
入2.5亿元以上。
1974年开始变为调出省,并逐年增加出口,10年共调往省外商品参400多公斤,支援出口
300多公斤,为国家创汇2000多美元,已成为全国人参主产区之一。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省人参生产出现国营、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大好形
势。农场、森工系统及参农的种参面积有较大的发展。商医、商林、商农等各种形式的横向
生产联营体在不断涌现。黑龙江省的人参生产正在以提高产量、质量为重点,朝着无污染、
高药效的目标迈进。
(二)黄柏
黄柏(Phellodendronamurense)是芸香科、黄蘖属的黄柀椤,乔木。亦称黄蘗、蘗木,
其肉皮入药是国内久负盛誉的一种中药材。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黄柏内含小蘗碱、黄柏碱、黄柏酮、脂肪油及棕桐酸等,有清热、
泻火、燥湿之功效。主治湿热、泻痢、黄疸、目赤肿病、口舌生疮、小便不利、骨热痨热等
症。
据本世纪70年代末普查,松花江林业管理局的山河屯、苇河、兴隆、方正、清河、绥棱
森工林业局蕴藏量最多,共3046万公斤。牡丹江林业管理局的大海林、柴河、东京城、海林
、东方红、穆棱、林口、迎春、八面通、绥阳森工林业局蕴藏量也较多,共375万公斤。伊春
林业管理局的双丰、美溪、桃山、友好、南岔森工林业局的蕴藏量也有372万公斤。合江林业
管理局的桦南、双鸭山等森工林业局蕴藏量相对较少,为87万公斤。
1985年收购140.34万公斤。30年全省累计收购量达1616.32万公斤,其中:调出省外和
支援出口1116.35万公斤。
全省制药工业应用黄柏为原料的产品也不断增加,生产的中西药品也已发展到丸剂、散
剂、膏剂、片剂、针剂、胶囊制品等各种类型。随着医疗科研的发展,以黄柏为原料的新药
品、新制剂将不断涌现,完全依靠野生的黄柏资源将供不应求。因此作为主产区和消耗区的
黑龙江省,变野生黄柏为栽培已势在必行。同时黄柏产区因木材的过量采伐和采集者的“杀
鸡取卵”,给活立木剥皮的作法,造成了黄柀椤树急剧减少。如何保护野生黄柏资源、发展
人工新资源,已成为林业科研和生产部门的重要课题。
(三)槲寄生
槲寄生(Viscumcol0ratum)是桑寄生科多年生小灌木,常绿,可进行光合作用,故为半
寄生性质,俗称北寄生、冬青、冻青,是取其寒冬季节仍常绿之意。槲寄生古时又称作“茑
”、“寓木”、“宛童”、“桑上寄生”、“寄屑”等,其药用历史悠久。经现代化学分析
证明,槲寄生全草内含齐墩果酸,内消旋肌醇、槲寄生戎甲、戎乙、高槲寄生戎乙及羽扇豆
醇、肉豆蔻酸、乙酰胆碱、丙酰胆碱、花生油酸、蜡醇及蛋白质、多糖等多种成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药材资源调查,槲寄生主要分布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
岭及完达山脉,主要寄生在杨、柳、桦、栎、山楂、梨属等树上。而以山杨属为最多,柳、
桦、栎属次之。多生长在海拔300~500米的针阔叶混交林或杂木林内的阳坡、半阳坡及山腹
或河谷丛林中。
槲寄生不仅分布广,而且产销量大。仅从1970年到1986年16年时间里统计,全省就收购
槲寄生876.8万公斤,年平均收购54.8万公斤,不仅满足了省内需求,还支援了全国市场。
如今省内每年都向全国调出大量的槲寄生,除作为中草药直接提供配方外,也为风痰、妇科
及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中成药提供原料。目前对槲寄生的开发利用,仍属于初级阶段,其科研
、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除以上列举的中药材资源外,省内林区尚有许多中草药,如山区各种野生的延胡索(元
胡),每平方米多达15~20株,经分析,其总生物碱含量为0.64%,低于关内产品,但适当
增加其用量,在临床上亦可使用;可代替川贝入药的“一轮贝母”与“多轮贝母”,遍布大
小兴安岭;治肾脏及膀胱结石的良药金钱草,在张广才岭、老爷岭的山麓到处都可见到;对
慢性阑尾炎有消炎作用的“败酱”,生于山坡及草甸;此外,尚有刺五加、五味子、黄芪、
赤芍、苍术、平贝母、灯心草、青木香、茅根、泽泻、三棱、天南星、大戟、谷精草、半边
莲、秦皮、黄精、旋复花、鹿蹄草、紫菀、茜草、荆芥、黄芩、蒺藜、霍香、桑白皮、兔丝
子、肉苁蓉、草苁蓉、白附子、附子、重楼、白合、藜芦等常用中草药。同时,省内还有多
种可作为药物原料,如狗杏条,学名叶底珠(Securinegasuffruticosa),可用于治疗脊髓
灰质炎所引起的瘫痪及阳痿等症;含有“小蘖碱”,可治腹泄、肠炎、痢疾用的狗奶子(Be
rberisamurensis);可作为止血药物的蓍草(Achilleamillefolium),龙牙草(Agrimoni
apilosa);可作为袪痰药物的披针叶黄华(Thermopsislanceolata);有强心作用的糖芥(
Erysimumcheiranthoides),杜鹃花(Rhododendrondauricum),柳穿鱼(Linariavulgari
s),铃兰(Convallariakeiskei)和福寿草(Adonisamurensis)都能作为“合成可的松”
原料。延龄草(Trillium)和有类似人参作用的龙芽楤木(Araliamandshurica)等,这些中
草药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将会对中医临床作出巨大的贡献。因此,致力于黑龙江省的中草药
事业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