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支援解放战争和恢复国民经济,黑龙江地区各
省相继成立林业机构,从事保护森林、恢复林业工作并生产大量木材,不仅支援了解放战争
,也满足了恢复国民经济对木材的急需。1948年,东北行政委员会在哈尔滨成立东北林务管
理局(后改为东北林务总局)。当时从各地抽调大批党、政、军干部充实到林业部门,同时
招用沦陷时期一些林业技术人员,还聘用外国林业专家当顾问。这些林业干部和技术人员,
积极参与林业技术管理、林业财务制度的建立和施工计划的编制等工作。在改革生产工具、
研究森林更新与木材合理利用等先进技术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为开创黑龙江林业事
业做出了贡献。
日本侵占东北的14年间,大小兴安岭和完达山、张广才岭的森林资源惨遭掠夺破坏。为
了尽快整治好日伪留下的千疮百孔的破乱摊子,迅速恢复和发展林业生产,东北行政委员会
于1948年在经济委员会内设立东北林务局,负责组织领导东北的林业生产。通过不断充实和
加强领导力量及扩大技术队伍,1948年11月,该局改称东北林务管理局,同时颁布“采伐木
材注意事项”的通令。其中规定实行择伐的采伐作业方式,要保护幼树、保留母树,不得采
伐胸径30厘米以下的针叶树,薪炭材只能用梢头木、倒木,同时要清理林场。1948年冬季,
为了加速林业建设,改变现有效率低、伤亡大的落后采伐操作技术,东北林务管理局副局长
张子良深入伊春林区,在五道库分局和伐木工人李国有共同研究创造一面倒的伐木法,既安
全又保护幼树,减少砸断伐倒木,并有利于畜力集材和吊卯。同时又在翠峦分局同工人刘金
贵研究出降低伐根的伐木法,使伐根由原50厘米降到10~15厘米以下。1949年,东北行政委
员会副主席李富春在林业会议上号召林业建设走向正规化,不但要生产木材,同时要进行大
量育苗造林,使采伐与护林、育苗造林结合起来。
1948年,东北林务管理局所属黑龙江各省林务局开始实行伐区调查。过去,多是凭有经
验的技术人员或工人登高一望,“红松平头,白松起楼”,就大致估计采伐多少,出材多少
,结果误差很大。黑龙江各省林务局建立后,各森林工业分局开始组织森林调查队,进行每
木测量和标准地调查,为次年生产选定伐区和编制年度生产计划打下基础。
采伐方式也由过去“拔大毛”改为“径级择伐”。即根据树种的不同及材种的要求,定
出应伐木的胸高直径。红松的采伐径级按地区不同定为32~36厘米以上,云杉及硬阔叶树定
为30厘米以上,并规定采伐时选留母树,保护幼树,伐掉枯立木、病腐木等。采伐工具由过
去的大肚子锯改为弯把子锯,这是一项很大的改进,伐木效率有所提高,工伤事故大幅度减
少。
采运工艺过去比较混乱,既不安全又缺乏工作秩序,为了达到安全高效采伐作业,在工
艺上进行了许多改革,主要内容是:采伐区必须调查设计,各种林木资源和生产设施绘制在
图纸上,生产进度和说明书经上级主管局批准后,才准开工。采伐工具主要是弯把子锯,东
北沦陷时期由日本国传入,后经老劳动模范、伐木工人马永顺改革锉锯技术创造出“安全伐
木法”、“四季锉锯法”,在采伐新工艺中广泛推广,提高了采伐木材生产效率。在集运材
方式上,当时基本是靠人力、畜力集运材,然后通过森林铁路运材。还有的从林区中小河流
“赶羊流送”,到大江大河或湖泊装船和拖运。水运作业在黑龙江林区实现机械化采运之前
,起了重要作用,是一种简便、易行、节省资金的原始运输办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木材采伐运输生产总的特点是季节性作业。即秋末
、冬、早春进行准备作业,伐木、打枝、通道、造材、集材、清林、山楞贮木;春、夏、秋
进行水运,陆运为森林铁路或畜力(牛马车)运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