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黑龙江林业经济基础薄弱,技术落后,生产基本沿用手工作
业方式,机械化作业比重仅占10%左右。林业生产、生活缺电现象严重。1952年以前,林场以
蜡烛、油灯照明。1953年后,随着生产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用电量日益增长,一些森工
林业局、场开始使用柴油机电站,部分林业局址装设小型柴油发电机组或蒸气锅驼机发电。
1955年底,全省林区自备电站供电量为4000万度。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用电量的加大,
1959年,首先在伊春林区建设自备汽轮发电机组小型火力发电厂。牡丹江、松花江、合江林
区多用国网或地方电网电源。1963年,国家为了加强林区电力事业建设,由国家林业部、水
电部协议,抽调一批电力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林区电力建设。东北林业总局组建林业电力总公
司和电力设计所,推动了林区电力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林业电厂(站)建设
1959年,友好木材综合加工厂,为满足生产1.8万吨硬质纤维板厂建设和生产用电需要
,建成并投产运行一台东德15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朗乡林业局也建成投产一台国产1500千
瓦汽轮发电机组,从此林区逐步建设自备电厂。至1985年底,省森工总局系统有1处伊春市电
业局,12座林业自备电厂(站),发电设备总容量为130550千瓦,共有汽轮发电机组35台,
年发电量4.1亿度。详见表2—19。
二、输变电线路建设
50年代末期,伊春林业管理局建设高压输电线路,把翠峦蒸气机电站同友好木材加工厂
电站的电能输送至翠峦、乌马河、双子河、伊春等地。以35千伏的输电线路降压,22千伏供
电。这是林业自办的第一条高压输电线路。为满足苇河、亚布力林业电能需要,1964年由黑
龙江省林业系统投资400万元,由阿城经尚志、苇河、亚布力架设1条66千伏170公里的输电线
路(即阿城、苇河、亚布力输变电工程),与国网联接。70年代初,伊春电力工业建成35千
伏和66千伏高压输电线路近300公里。大兴安岭的66千伏输电线路,也伴随区域发电厂的建设
而架设起来。1975年末,黑龙江省林区共有8条66千伏输电线路,长920公里,4条35千伏输电
线路,长270公里,高压一次变电所51处,变压器总容量为12.3万千伏安。伊春林区电力网
至1985年末,已完成伊春——东风间、伊春——南岔间输电线路升压110千伏218公里,保留
和新建35千伏输电线路11条,总长191公里。66千伏线路被改造淘汰。
三、国电联网
松花江林区是东北大电网供电范围的一部分,合江、牡丹江林区是东部电网,黑河为北
部电网,嫩江为西部电网。1975年黑龙江省林业生产建设及林区生活年用电量5亿度,其中国
家电网电量1.5亿度。用国网电共有19个林业局,17个木材综合加工厂和机修厂。由于国网
供电量不足,森工林业局、厂生产每周只能用电3~4天,还要按时限电或临时停电,实际平
均日供电量只是计划日用电量的85%,有些林业局得到的供电量不足计划用电量的70%。苇河
、亚布力林业局输电线路与国电联网后,初期供电情况尚好,后因该区发展其它工业用电量
增加,这两个局用电均被排在后面,经常拉闸断限电(实得供电量只占该线输电量的10%)。
沾河、通北林业局也投资联接北部省网,但原来的柴油机电站仍不能拆除。迎春、东方红林
业局也投资建设输电线路联东部省网,用电量也得不到保证。
四、林区小水电建设
黑龙江省林区水力资源比较丰富,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北部山区,可建装机容量
500千瓦以上的水电站115处,计141万千瓦。其中分布在张广才岭、老爷岭58处。据伊春林业
管理局在所辖范围内调查,可开发建设装机容量500千瓦以上的小水电站30处,计17万千瓦,
500千瓦以下的小水电站55处,9750千瓦。牡丹江林业管理局在所辖范围内调查,可建装机总
容量在2.5万千瓦以上。许多林场、经营所都有适合建设30~300千瓦小型水电站的自然条件
。1970~1972年,伊春、牡丹江林区相继建起一些小水电站。东京城林业局尔站汽车队小水
电站至今仍运行发电。该小水电站1970年动工修建,1971年投产,装机容量84千瓦,投资约
8万元。1974年改建,装机容量240千瓦。每年4~11月运行发电44万多度。小水电站发电期间
,停用柴油发电机组,每年节约柴油80吨及柴油机组维修费用。
五、供热工程建设
1982年,黑龙江省林业总局推广黑河发电厂15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低真空运行循环水
供暖的经验。带岭林业实验局发电厂通过技术改造,先实现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桃山等林业
局电厂也结合本单位情况,实行多种形式的热电联产,大幅度提高电厂(站)的热能利用率
。带岭林业实验局发电厂通过12.5公里的供热管网,供热面积达20.1万平方米,封停、拆
除39台分散采暖锅炉,年节煤近万吨,节约烧材9000立方米,直接节约采暖费88万元,增加
余热计算收益46.8万元,两年多即收回改造贷款费用。桃山林业局发电厂集中供热面积达1
1万平方米,拆除18台分散采暖锅炉,年节约煤炭7000吨,节约资金60~70万元。南岔水解厂
、铁力干馏厂70年代就利用蒸气供热集中采暖,后改为热水供热,实行低真空循环供热,发
展了热能的综合利用。